分享

精读班报名|近代中国学术的传承、裂变与转型

 隨风飘逝 2017-07-06


近代中国学术的传承、裂变与转型:晚清思想史专题课程


微课堂第60期

公众号回复60报名

7月7日(周五)晚8点开始

小班授课,精读精讲

开班后,发送课程阅读礼包

微信群(直播平台)语音+图片+文字


『 思想史 』 线索纷繁、头绪复杂

“一部二十四史从何讲起”的困境

在这个领域表现更为鲜明

近代中国内外变动巨大的历史语境下

更是千头万绪

前言


七月,晚清中国思想史系列精读班

开课啦!

趁着大好的暑假时光,何不赶紧充实自己!


系列课程简介


郑州大学祁梁老师将以思想的传承、裂变与转型为线索:


讲述清代学术史“汉宋”大气候在晚清的变化,探究“今古文”小气候在清末的异军突起;

评论学术思想演进的内在理路,顾及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外部冲击;

留意重要思想人物的变动轨迹,关注社会中下层活动对于思想资源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系列课程大纲


第一讲  传承与裂变:晚清以来的思想与社会(已开课,学员可回听)

一 、十六至十八世纪的中国社会概览

二、从理学到朴学:内在理路与外部支持

三、开眼看世界”与汉宋调和

四、旧瓶新酒:郡县与乡官

 

第二讲  康有为的“两考”:中国学术的内部突破(本节课程)

一、甲午战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和读书人心态

二、康有为的早年经历和西学知识

三、康有为是否抄袭了廖平?

四、古文经是伪经?孔子是“先师”还是“素王”?

五、中国学术的内部突破路径


第三讲  严复式翻译:中国学术的外部冲击

一、严复的留英经历和早期论文

二、赫胥黎的翻译式批驳

三、斯宾塞式的曲解和私货

四、用进化论的眼光读《老子》

五、中国学术的外部冲击路径


第四讲  梁启超思想的变化轨迹和内外合流

一、青出于蓝的康门弟子

二、《时务报》的政治内幕

三、东渡日本后的涅槃:从康门弟子到新民

四、游历北美后与师决裂

五、中国学术内外合流的最终方向

 

第五讲  转型年代:日本对近代中国的三大影响

一、“中日黄金十年”(1896-1906)是否存在?二、去东洋镀金:留日学生生活面面观

三、日本教习和东亚同文会:日语授课和社会调查

四、日本对近代中国的三大关键性影响

思想资源:来自日本的新名词

制度模仿:中国政治的日本模板

概念工具:现代中国人的思维结构之基石


第60期微课堂暨晚清中国思想史第二讲

我们走进康有为的思想世界。


本节看点简介

康有为的“两考”:中国学术的内部突破


??康有为像


康有为出身于广东南海望族,早年师从名儒朱次琦,朱次琦的学问以汉宋调和为主。康有为说自己二十七岁在西樵山白云洞悟道,自此后思想再未改变,其实是撒谎。


他后来在上海和香港游历并通过报刊书籍等形式接触西学,1888年会试时开始试图向朝廷上书。


??《孔子改制考》


张之洞在四川开尊经书院,廖平为一期学生,他将《今古学考》书稿示予康有为观看,康有为剽窃其说,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引起清末学术思想的飓风和海啸。

 

“两考”重新翻开今古文经的公案,直指刘歆篡改古文经以佐莽篡汉,所以今文经方为孔门足本,而从今文经的孔子形象来看,孔子实是托古改制的先圣,儒家也不再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守旧者,而成为社会改革的拥护者。

 

无论如何,康有为的思想轨迹展示了清末中国思想从内部突破走向革新的路径。


本节课程大纲

康有为的“两考”

中国学术的内部突破


、甲午战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和读书人心态

二、康有为的早年经历和西学知识

三、康有为是否抄袭了廖平?

四、古文经是伪经?孔子是“先师”还是“素王”?

五、中国学术的内部突破路径


主讲人介绍



祁梁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讲师

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2016届博士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研究生(2013)

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人(2014-2015)


曾在《国学研究》、《九州学林》、《东亚观念史集刊》等发表文章数篇。主要研究兴趣为近代中国城市史、社会史、文化史。


课程购买


?方案一:课程全套购买99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