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阅读,是因为我想在别处。 ——《大书特书》 为仓促的生活添从容,为焦虑的人心增宁静,为每一颗热爱生命的心,留住优雅的诗意与生动的精神细节。20本好书,带你通向自由、有智识的审美生活。 1.《独立思考:日常生活中的批判性思维》:国内第一本“批判性思维”全彩杂志书,锻炼在实际生活中使用批判性思维的技能。现代公民独立思考必读书。 UFO是否存在? 堕胎合乎道德吗? 同性婚姻应该合法化吗? 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 情绪如何影响决策? 如何识别谬误推理? 如何打破惯性的思维模式,突破思维上的误区与局限? 如何运用理性和逻辑能力,做出最正确周全的判断和决定? 从当前世界现实问题入手,利用批判性思维技巧,对社会、经济、政治、环境、商业、媒体、科学/学术等领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性批判,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启发性,是现代公民建立科学精神、学会独立思考、不盲从的必读书。 2.《再见杨德昌:台湾电影人访谈纪事》:全球唯一对台湾殿堂级电影大师杨德昌最完整深入的访谈录。 杨德昌是世界电影的殿堂级人物,他代表了台湾电影的巅峰,对电影语言的现代化有着突出的贡献, 他对电影语言进行拆解的手法、通过电影对心灵透彻的剖析,已经超出电影的范畴。 ——焦雄屏(台湾地区著名电影制片人、电影学者、影评家) 杨德昌告诉我们:一部电影可以解释整个世界,一部电影也可以囊括中国社会的全部。 ——贾樟柯(中国第六代导演领军者) 杨德昌的电影有一种独特的、震慑人心的美,不论是光影、色彩、人物、活动,还是人周围的城市生活, 都能在他的镜头中互相协调配合。 ——[美] 马丁·斯科塞斯(世界电影基金会主席) 在我的人生里,杨导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从某个层面来看,他就是我的模范,我所追求的,正是他那个样子。他的精神深深地埋藏在我的心里。 ——张震(著名电影演员) 杨德昌亲笔绘制《追风》场景图 《杨德昌的电影世界》一本向已故的著名华语导演杨德昌和他的电影致敬的书。 3.《尼采和他的超人哲学》:“人类不是目的,超人才是目的!” 尼采说,作为高级生命的人类也是要“超升”的,或者说也要超越自我的。 他认为,人类向着“超人”自我提升,如同猿人发展到今人——现代人类一样,今人也将发展到超人。 所以他说,今人是一座索桥,一个过程,即架在猿人和超人之间的索桥,从猿人步向超人的过程。 作者从总体上把握尼采的思想体系,解析和评价了尼采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对于尼采学说中一些引人注目的、特别是往往被人误解的问题推出了别具一格的解读,对于尼采著作中某些关键性概念和词语作出了独特的理解和阐释,对尼采学说中的偏颇和局限提出了自己的见地和分析。 作者还将尼采的哲学为观点加以注疏和演绎,穿插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掌故和逸闻。因此,本书不仅具有学术性、知识性,也相当有趣、励志,且具有现实意义。 4.《哲学家死亡录》:探讨哲学就是学习死亡。通过学习如何死亡,我们学会了如何活着。 如果让我写一本书,我将会做一个记录各式死亡的登记簿,再加上我的评论。教会人们死亡的人也将教会他们活着。 ——蒙田 你不必像哲学家那样去死,但读读它可能会有帮助。 ——英国《独立报》 毕达哥拉斯宁可让自己被屠戮,也不愿横穿一片豆田; 赫拉克利特将自己闷死在牛粪里; 柏拉图据说死于虱病; 亚里士多德据说是用乌头草毒死了自己; 第欧根尼自己憋气窒息而死…… 自古以来,如何建构一种“好的死亡”,始终是哲学家们最为关注的中心问题。本书收录了190余位已逝哲学家的死法,跨越几千年。它调侃地介绍了历史上那些最出色的思想者,并对人类幸福的意义及可能性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5.《负伤的知识人——民国人物评说》:“民国知识人的命运,实堪为读懂中国的一个群体样本。 ” 知晓了从哪里来,才能明了去往何处。 当下的新闻,过于喧嚣,身处其中的我们,因为“身在庐山”的缘故,或因为立场,或因为利益,或因为人事,往往难以看清事件的真相。 反倒是那些历史旧事,因为经过了时间的过滤,少了种种复杂的纠葛,再回过头来重新审视的时候,比较容易保持冷静,虽然对于某些历史,想做到客观的描述,依然十分困难。 本书内容涉及民国历史上的大学校长梅贻琦、蔡元培、司徒雷登;报业巨头张季鸾、吴鼎昌、王芸生、储安平,以及新旧交替之间的知识分子黄炎培、梁漱溟、冯友兰和解放区成长的知识分子贾植芳、李新、周而复等人。 另外附有作者与李泽厚、余英时、许倬云、唐德刚等四位在世界华语范围内大师级前辈的对话,读来启人深思。 6.《好看的是灵魂——摄影与人生》:一次从摄影到人生,从生命到灵魂的真诚对话。一场从视觉到思想的流动的盛宴。 这是一次从作品走入心灵、又从心灵回到作品的对话,在那些闪烁着深沉哲思的话语中,作为读者的我们,将看到、触摸到远远胜过作品本身的美丽风景。 7.《太阳的眼泪》 太阳代表宇宙,眼泪代表个人情感。 他始终认为,诗歌艺术是对人类想象力的挑战。 诗歌不仅仅要表达个人的情感,还要表达人类的反思和对生命的礼赞。 当太阳升起,阳光普照大地,生活是这样美好;当泪水流淌,心灵获得慰藉,精神一片澄明。 诗歌常在,生命绵延不息。 作者刘海星既是诗人也是摄影家,他善于发现生活点点滴滴的美感,他保存了自然界的瞬息万变,雄奇秀美,但风景毕竟只是无声的叙说,他感到了这一手段的局限和缺憾,于是他用文字来传达和扩充那画面的留白——揭示画面背后的意义和暗示,于是他找到了诗,于是他成为诗人。希望读者能够跟随此书,徜徉于世界的美好之中。 8.《巴赫的烟斗》:如何理解经典,与逝去的大师对话。 听巴赫音乐,让人觉得内心稳妥,脚下的大地充满安定感,仿佛万物默默停留其位,连自己居住的房屋也变得非同凡响,如同一个处于憧憬与期待中的人。 对巴赫而言,他的每座音乐建筑,都以局部与整体严密的呼应作为准则——每个点、每条线都向上发展,与高处隐秘不现的上帝高度统一。 古典音乐: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肖邦、舒曼、马勒、肖斯塔科维奇等; 美术:马蒂斯、达利、巴尔蒂斯、弗里达、艾舍尔等; 文化:里尔克、贝克特、策兰、贝娄、塞林格、伯恩哈德、桑塔格等。 9.《重估价值一一反思被遗忘的20世纪》:思考20世纪政治、外交、社会与文化之历史的最伟大著作。(《福布斯》) 2013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 商务印书馆2013年度人文社科十大好书 当代最著名的欧洲问题和欧洲思想研究专家托尼·朱特以其标志性的锐利和活力,在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主题之间建立起发人深省的联系——从法国马克思主义者到美国外交政策,从全球化的经济到对大屠杀的记忆。 在“制造神话”战胜“理解”、“否认”战胜“记忆”的过程中,真正的历史在多大程度上被遗弃了,而那些被遗忘的问题是多么重要——对于我们的今天,对于我们的未来。 10.《记忆小屋》:托尼·朱特逝世前写的最后一本书,每一篇文字都是他对个人体验的一次回顾,也都最终引向了对历史背景的整理和评述。 2007年 汉娜·阿伦特奖 2009年 奥威尔终身成就奖 商务印书馆2013年度人文社科十大好书 这些文章并非为了出版而写作……在生命的最后,他尝试寻找和定义自我,给他亲近和亲爱的人们留下一些可以回忆和信以为真的事实。 这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他的文字在才情、愤怒和爱之间来回震颤。他既有历史学家明察秋毫的眼光,也有作为一个平常人的感情。 ——《卫报·观察家》 本书重新评述一个动荡世纪不该被遗忘的知识分子、思想与历史事件。 11.《乡村与城市》:城市无法拯救乡村,乡村也拯救不了城市。商务印书馆2013年度人文社科十大好书。 你们这些现代猿人, 这些把自然的脸庞打扮得华丽俗气的市侩, 丝毫不去思考你们在这里看到的雄伟建筑; 他们来自你们从不知晓的伟大时代。 ——兰霍恩《正义乡村》 雷蒙·威廉斯是一个世纪来最伟大的文学批评家之一,这是他最好的著作。对于英国文学和历史方面的课程而言,这是一本理想读物。 ——布里·汤普森 加州大学 书中有第一手的文本材料,行文风格简明扼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因为书中流露出作者对其论述主题的真切关注。 ——纳奥米 布利文 《纽约客》 本书通过梳理英国文学中有关乡村与城市的种种论断和描述,对当代文学及文化研究中一些错误的乡村观念和城市观念进行了剖析,指出其谬误。 12.《经济学》:萨缪尔森先生的绝笔,原样保留了萨缪尔森原版书的全部内容,可以读到原汁原味的大师之作。 保罗·萨缪尔森,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系的创始人。 197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美国第一个获得此项大奖的经济学家。 曾担任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经济顾问 威廉·诺德豪斯,美国杰出经济学家之一 萨缪尔森《经济学》19版在前18版的基础上进行了精心的修订,并融入了时代变革的元素和最新的经济数据,在保持“把注意力始终放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这一风格的前提下,对货币政策、货币与国际金融体系、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与经济政策做了重点论述或重写,对前沿的实践及理论成果,如经济发展模式选择、混合经济、政府债务、稳定经济、经济增长与居民福利等也给出了最新介绍。 |
|
来自: 明月清风山冈 > 《哲学与文学(含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