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4句宝贵励志诗,胜过十万鸡汤文!经常诵读,犹如良药! 第一:青年立功——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平元年,即一九○年,袁术、韩馥、孔伷等推举袁绍为盟主,联合十八路军阀同时起兵,讨伐董卓乱军。讨董时,曹操为奋威将军,当时大概三十多岁。这首诗词就写了当时的义军讨伐董卓的情景。 附原诗:《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第二:老年立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在五十三岁的时候写了这首诗。一方面感叹人生,一方面怀念曾经的辉煌,一方面又不因人生短暂而消沉,也不为曾经辉煌而骄傲,反而是要更加激励自己开脱人生更广阔的事业。所以这首诗的内核基调是非常雄浑积极向上的。所以令无数后来的英雄迷恋此诗。 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时代重兵在握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最后他家的壶口全都是残缺的了。 附原诗:《龟虽寿》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其三:心怀天下——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写了曹操当时赋诗的情景。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在平定北方后,率军南征至长江,与孙权决战。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然后置酒欢宴诸将。酒至兴处,他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篇《短歌行》。但是根据历史记载,此诗应该写于赤壁之战之后,曹操在赤壁受挫之后写的。 附原诗:《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第四: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关于曹操东临碣石,过去多以为是北征乌桓去时的事,其实,这种看法与史实不符,不可置信。我们用《三国志》《武帝纪》和《田畴传》的记载来核对,曹操当时是在北征乌桓的归途中登上碣石的,因为去时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改道走徐无山那条小路前往辽西。“九月,公引自柳城还,……十一有至易水”,他应在这年(207)九月或十月初“临碣石”、“观沧海”。至于碣石山位于现今何处,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或以为此山已沉入现今河北省乐亭县境的大海中,或以为就是现今河北省昌黎县北的碣石山。不管怎样,在曹操登临时,它应是傍海一带较高的石山。 附原诗:《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诗歌,无论是立志、立功还是立言,都给予我们更多启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