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检验临床面对面】PT:74.7s所引发的思考

 开心100mm05xkw 2017-07-06


作者:上海市奉贤区中医医院检验科  苏春燕


事件起因


每次值班都会发生大大小小的事情,今天也是,血凝标本特别多,中间还加了一次试剂。其中有一份血凝标本PT:74.4s(正常参考值10-14s)。这么高的结果还是头一次见,标本无溶血、脂肪血、凝块、未服用抗凝药物等,重新检测11.9s。奇怪了,怎么在正常参考范围?难道标本搞错了?并没有,那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还是从源头说起吧。


什么是PT


P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是用于筛查外源性凝血系统(Ⅱ、Ⅴ、Ⅶ、Ⅹ)及口服抗凝药物剂量(如华发令、双香豆素等)的检测项目。


PT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


PT缩短: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DIC早期、急性心肌硬塞等)、血栓性疾病(脑血栓形成、急性血栓性静脉炎)、多发性骨髓瘤、洋地黄中毒、乙醚麻醉后。


监测口服抗凝药(如华发令、双香豆素等)的重要指标。


检测原理


我科使用的仪器为日本Sysmex公司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试剂为德国SIEMENS公司凝血酶原测定试剂。


原理:确定量的血浆(50微升)样本经一定时间加温后,加入PT试剂,采用波长660nm的光照射样本,凝血过程中血浆的混浊度可以通过测量散射光光强度的改变来测定,然后通过凝固曲线得到凝血酶原时间,再通过参数计算得出凝血酶原活动度及INR值。


影响因素


标本采集处理不当,如血与抗凝剂未充分混匀,出现凝块,混匀时过分用力,使标本溶血,造成结果变异。纤溶药物的影响,如双香豆素、链激酶、尿酶等。超剂量使用肝素使凝固时间延长。FDP增加使凝固时间延长。某些药物,如口服避孕药、雌激素、无门冬跣胺酶、钠络酮等影响测试结果。


寻找原因


在排除所有影响标本检测的因素后,依然找不到原因。回想整个过程,中间有一次由于试剂不足而出现报警,难道与其有关?查看仪器正好是检测该样本时出现的报警,查看该标本的曲线分析(图一、二)


图一(第一次检测结果)


图一(第二次检测结果)


思考与结论


PT 试剂主要为脑磷脂,主要成分为组织因子,当试剂量减少(即与血浆、钙离子反应的组织凝血酶减少),使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的量减少,造成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的量同时变少,最终使血浆凝固所需时间即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同样,如果标本量的不足是否也会引起PT延长呢?研究表明,当血量为 2.7mL 时,枸橼酸钠和钙离子比例恰当 ,钙离子完全被枸橼酸钠络合封闭 ,凝血过程被阻断;当血量不足2.7mL 时,枸橼酸钠则过量,但测定 PT 、APT T 所加入的钙离子是定量的,测定时过量的枸橼酸钠络合了部分加入的钙离子,造成凝血过程中钙离子不足,导致 PT结果延长。


在临床检验过程中,大多数项目由于试剂量或标本量的不足,最终导致检测结果偏低,而经过此次的事情,让我重新有了体会。


在外人看来检验是天天与机器、血尿等打交道的部门,血放进机器里结果就会出来,没有什么“花头”,只要是个四肢健全认识几个字的人,都可以胜任这项工作。其实不然, 随着时间的飞逝,枪验医学已经由原来的医学检验蜕变而出,已经成为了一独立于临床的一门学科,不论是专业人员素质、科学技术含量、实验室及管理规模还是创造效益的情况都不容人小觑,是一代代检验人的努力和心血的结果,也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相信检验医学也会越来越发达并为现代的医学诊断和临床治疗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