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是一个持续一生的称呼,珍视这个称呼的内涵,坚守质朴的职业价值观。邵逸夫医院王筝扬医生为同行剖析医患关系。 作者 | 王筝扬 来源 | 殳儆工作室 一 医患关系隐藏在人际关系中 医患关系没有其特殊性,是诸多人际关系中的一种,也需要学会经营,这是一种医师的基本胜任力。 大多数患者到医院就诊时,都尽量控制着自己焦虑和恐惧的心态,希望得到医生的帮助和安慰——这就是医患关系开始时的基本状态。 如果此时医师态度冰冷,解释也不到位,问题似乎没有解决或者患者没有得到安慰和出路,那么多数患者就会选择心中鄙视,然后换一家医院继续期望问题的解决或者得到安抚。 而少数患者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会容易选择过度指责和极端的报复,本质上是因为对内心焦虑、恐惧、压抑和绝望的一种发泄,当然也包含个别人人格的扭曲。 这其实和美国的很多枪击案的发生原因也没什么两样,和国内其他行业的中矛盾冲突也没什么不同,例如飞机延误时的冲突、城管执法时的冲突、消费时过度的维权的冲突等等,这就是一个当代社会物质条件快速发展,而对人文精神关怀缺乏的副作用。 相反,如果医生能很好理解患者的心态,积极一点帮他们考虑问题,解释和指点,能够通过自身的技能解决患者的问题是最好; 如果实在做不到圆满解决,通过真心的帮助和指点出路,以及安慰,也能够使得患者和家属得到极大的宽慰,那么,极端事件的发生的可能性将更大大地减少。 二 医患关系该如何面对 所以,问题核心其实在于医生自己该如何主导经营这份人际关系,如何交流,如何站在患者角度思考问题。很多医师其实都做到了这样的境界,抱怨的恰恰是那些还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的同行。 另外一层问题是环境压力,比如医院单一地要求增长业务量,在有限的人力和医疗资源下,要求既保量又保质的完成工作任务。 暴增的工作量其实与医生的专业精神、良好医患关系以及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影响,是确实需要正视的问题。但因为和薪资增长的挂钩,大多医师一般选择无奈的顺从。由此带来的和自身价值观和精力不济的矛盾以及身心的应激。 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医师会抱怨地奉劝年轻人不要学医,其实现实一点吧,怎么可能? 现在医学院广泛扩招,读医的人多的不得了。不过,更多人只是把读医作为混一张大学本科文凭的方式之一。柳叶刀数据显示,2005~2015年医学院毕业后不参与临床工作的比例高达85%。 仔细分析,其实核心原因是教育行业盲目扩招的人数太多,这85%的人本来就不可能进入医疗体系的,他们只是花了5年时间弄了一张本科文凭,以后做药代、器械代表、管理者、做生意、读研究生、做公务员、或是在家待业啃老,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而我们的责任则是把最后还坚守的在医疗行业的那个15%的人培训好,医学不会因为个别医师的抱怨而越来越少。你如果想要改变医疗的现状,应该目光放长远,把自己的定位摆正,做一个正直、博学、富有同情心的医生榜样,把医学知识、技能和从业态度都传承下去,保持医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主义的价值观。 从历史上看,医学一直是一份以帮助、服务和关爱为核心的社会职业,没有人能改变它的这种性质:政治、政策、逐利、批判、抱怨甚至杀戮都不可能,因为偏颇的改变会引发行业和社会的思考,这种思考又会逐渐引导回归。这种保守主义的职业价值观是也医学的一种特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