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品美术馆】三品课堂——简析《大盂鼎》铭文(第二讲)

 溥泉老人wfql8c 2017-07-06





三品课堂

——简析《大盂鼎》铭文(第二讲)

主讲:王友谊  整理:艾 琳


  浅析《大盂鼎》铭文的八种笔法(上)


  上期讲了金文的发展和演变,也了解了《大盂鼎》的艺术特征与书法价值。接下来,将从笔法讲起,首先分析《大盂鼎》铭文的几种笔法。

  先来说中锋。中锋又称正锋,是书法中各种书体的基本笔法。写字时将毛笔的主锋毫尖,保持在字的笔画中间。

  用中锋书写之时,每一根线条笔锋皆在点画之中运行。墨汁顺笔锋而渗化均匀,四面俱到。点或线自然显出遒劲有力,给人以浑圆沉实的美感。历来书家多主张“笔笔中锋”,锥画沙、印印泥等均为中锋之喻。

  《说文解字》:“于,於也,象气之舒也。”“于”字甲骨文、金文或从“弓”,作。作篆先写两横,藏锋入笔,中锋行笔,收笔平出,后写竖弯钩,笔法与两横画相同。

  “酒”字在这里实际上是天干地支中的“酉”,《说文解字》:“酉,酒也。八月黍成,可为酿酒。”甲骨文作“酉”与金文相同,象酒尊形。“酒”作篆先写一横,再写三竖,最后写下部构件,均为中锋用笔。

  《说文解字》:“嗣,诸侯嗣国也。”由三部分组成,右“司”部省略了“口”,作篆先写左上部的“口”,再写“口”下之“册”,最后写无口之“司”。注意三个部分的位置,要协调准确为宜,笔法以中锋为主。

  《说文解字》:“周,密也。从用、口。”作篆先写两边的长竖,再写中间的三横一竖与两边的竖连接,最后写“口”。“口”由三笔组合成,先写左右两弧,再写横画连接,笔法皆以中锋为宜。

  第二是裹锋。篆书的笔法自发现至当代,基本上全用中锋,但是我则尝试以裹锋来写篆书,这种裹锋之法可以表现出线条的凝练遒劲的质感。

  裹锋,即书写时笔锋凝聚,而保持圆锥状的一种笔法。裹锋用笔时,笔锋是拧着的,它与中锋的区别就在这儿。这种笔法的书写效果是线条凝炼遒劲,极富弹力且立体感强。褚遂良、苏东坡多用此法,裹锋之法,自此而盛。包世臣《艺舟双楫》中言:“河南始于履险之处,裹锋取致。下至徐、颜益事用逆,用逆而笔驶,则裹锋侧入,姿韵生动。又始间以肥瘦浓枯,震耀心目,后世能者,多宗二家,东坡尤为上座。”

  下面分析几个字例,示范一下裹锋。

  《说文解字》:“異,分也。”高鸿缙认为,象人戴由(竹器)而以手扶翼之形。“異”即“翼”之本字。《大盂鼎》铭文中“翼”为辅助之意。作篆先写“田”,再写环抱之形的两手,最后写“人”字两笔,笔法以裹锋为主,辅以中锋连接。注意上部构件的空间分割,以匀称协调、尊重原帖字为要。

  《说文解字》:“雩,夏祭乐于赤帝,以祈甘雨也。”甲骨文、金文同,作篆先写上部“雨”,再写下部“于”。主要笔画以裹锋之法,短竖、点等笔画自酌处理。上下结构需注意上下部件的位置安排,使之协调统一。

  《说文解字》:“井,八家一井。”金文“井”字通“邢”“刑”,在《大盂鼎》铭文中通“型”,效法之意。作篆先以裹锋笔法写上下两笔横线,后写左右两笔竖线,以求线条古拙老辣之质感为宜。

  《说文解字》:“即,事业。从艮,卩声。”作篆先写左部“艮”,此部分由上下两个弧形组成。注意两弧上大下小,象装食物之器具。后写右“卩”,象人形。此字形态为左低右高,需注意左右部首位置安排,以裹锋笔法成之。

  《说文解字》:“勿,州里所建旗。象其柄,有三游。”郭沫若认为“勿”乃“笏”之初文。古人于笏上书事以备忘,此大篆正象其形。作篆先写其主笔“S”型弧线,以裹锋笔法成之,后写四笔短撇,该字本应为三撇,《大盂鼎》铭文中则写出四撇。

  再说方笔,即是起笔、收笔之处,呈显出带有方形的棱角。方笔有二法:其一是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所言:“方笔用翻,不翻则滞。”方法是藏锋逆入,随即翻转笔锋原路而回,提锋而行。收笔或尖出或平出,根据笔画要求而定。其二是切锋,即写横画露锋竖下笔,调转笔锋或绞转或裹锋或平铺,提锋而行。收笔按笔画要求或尖、或方、或平收。朱履贞《书学捷要》言:“方者,折法也。点画波撇起止处是也。方出指,字之骨也。”

  方笔的特点就是位于起笔处的线条是方的。方笔有两种,康有为说的方笔用翻,怎么样才是翻法?藏锋逆入,调转笔锋翻过来,平出,前面见棱见角。翻讲究迅疾,不要停顿,如果翻得不够迅疾,向前稍微推得多些,线条则呈现圆笔的形态。

  切锋,也是方笔的效果。露锋竖下笔,切锋,然后调整笔锋提笔向右,或尖出或平出。下面来示范一下。

  《说文解字》:“亖,阴数也,象四分之形。”甲骨文与金文同,均为四个横画。作篆四笔起笔或切锋,或翻笔。收笔皆为尖收,求得四笔一致即可,下笔以裹锋、中锋皆宜。

  “一人”二字在《大盂鼎》铭文中为合文。作篆先写“一”,笔法用中锋、裹锋皆可,与上述“亖”字相同。“人”字起笔切锋,呈方形,调整笔锋,中锋右行,至转角处,折笔左下方挫锋而收。最后补“人”的捺笔。

  《说文解字》:“土,地之吐生物者也。象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作篆先写竖画,然后在竖中补上阔笔,最后写底部横画。此横可用切锋,起笔呈方形,调整笔锋,裹锋行笔,尖收。

  《说文解字》:“千,十百也。”千为大数,造字之术穷,故以“人”代表之。一千作“千”,二千在此基础上增加一横,以此类推至六千。作篆先写“人”,写法与“一人”之“人”相同,最后补一笔横即可。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作篆需注意“三”是整齐平列的三横。笔法或切锋,或翻笔,或裹锋,或中锋,皆尖收,求得一致即可。


  然后是圆笔,起笔、收笔之处呈圆劲状态。用笔方法是藏锋逆入,与主、副毫绞在一起之后提笔而行。圆笔多用裹锋为妙。收笔不顿不折,一往而收。有时则是平起平收,因字而异。弧、曲之线随势而定,或随势捻管或转动调转笔锋,视字需要而定。朱履贞《书学捷要》云:“圆者,用笔盘旋空中,作势是也。圆出臂腕,字之筋也。”

  《说文解字》:“若,择菜也,从艸、右。”甲骨文、金文形相同,金文或增“口”。作篆先写中间弧,再写两侧之手,最后以曲线连接而成。此字由多曲线与弧组成,多用圆转笔法,起、行、收笔随势而定,以求线的圆活、遒劲为妙。

  《说文解字》:“畺,界也。从畕、从三。”疆,疆土。作篆先写左部“弓”,再写中间横画,最后写上下两个“田”。“弓”书写有难度,两个弧笔连接点不宜生硬,可借助中间的横画使其圆融、无孤露之感。

  《说文解字》:“迺,惊声也。”高鸿缙认为,金文“卤”字俱象盐卤结晶之形,不从西。“卤”或加“[︶]”(yǐn)于其下者,与“卣”之下加“[︶]”同。《说文解字》对此字的解说颇为零乱,后隶变作“迺”或“廼”。“迺”由两部分组成,“卤”字由两笔弧线及内两笔斜线组成,下补“[︶]”而成,作篆以裹锋笔法先上后下成之。

  《说文解字》:“顯,头明饰也。”林义光认为“顯”字象人在日下视丝之形。此字由“日”“絲”“頁”三部分组成,作篆先写“日”再写“絲”,最后写“頁”。注意“頁”之人首与“日”“絲”有穿插之势,因此书写时要考虑三个部分的位置安排,用笔之法按前面所述为之。

  《说文解字》:“敢,进取也。”林义光认为乃象两手相持之形,与“争”同义,甘声。对照原帖认真审读,理解之后动笔为宜。作篆首先考虑两只“手”曲线的形态与协调,然后安排“甘”的位置。下面那只手最后一笔还有阔笔的处理。

  下期学习《大盂鼎》铭文中的阔笔、转锋、换锋与挫锋。相约三品课堂,我们下期再见。



扫描二维码

观看教学视频

  三品课堂是三品美术馆携手“正书六家”——王友谊、王学岭、刘颜涛、张建会、张继、管峻推出的系列公益教学,6位老师每人9讲,一年54堂精彩课程为你讲述篆隶楷的奥秘。不仅可以通过《书法报》每周了解最新内容,更可直接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微商城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