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写生以创作的品格 ——论李洋绘画艺术 李洋,从20世纪80年代毕业留校至今,经历了从传统出发,到探索新路,再回归传统的过程。他在学生时代的作品,就显示了扎实的造型基本功,写实能力和处理画面的能力都很强,深得导师卢沉的喜爱。犹如卢沉所有的学生一样,李洋记住中国画泰斗齐白石的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他没有沿袭老师的画风,而是把“自立门户”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他很快不满足于写实造型的中国画,而进入新的探索。他思考如何确立自己新的绘画理念,在更为广阔的传统文化基础上构建新的艺术样式和艺术语言。他探寻到的“画若布弈”的创作思想和苦心经营的“意象色彩”课题,颇有新意,也得到卢沉的支持与赞许。李洋在艺术实践中不断地挑战自己、否定自己。他借鉴中国古代敦煌艺术,吸收西方现代艺术营养,创作了一批以表现为主导的抽象水墨,距离原来的起点走得很远。然而,迷恋意象色彩的李洋,凭着自己的直觉,更凭着自己的理性,始终认识到生活源泉的重要。他总结前辈大师们的艺术经验,提出“写生作品化”的主张,就是最好的证明。在他最近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把严谨的造型功力与意象性的手法糅合在一起,赋予写生以创作的品格,这时,画中的人物形象更具有现实感,他原来追求的“意象色彩”已融合在笔墨的情趣之中。 把写生与创作割裂开,将写生仅仅视为搜集素材的手段,视为创作的准备,这是欧洲古典学院派的成见。印象派开始打破这一陈规,开写生亦创作先河,推进了现代艺术的历程。近20年来,在中国画界写生与创作之间,虽然已不那么壁垒分明,但仍有不少模糊认识,因此明确提出“写生作品化”的主张,对美术的教育、创作与评论,都有不可忽视的现实主义。 “写生作品化”并不要求一切写生都是一件独立的创作,虽然从“创作”广义的概念出发和从现代艺术观念的角度,写生与创作是无界线可言的。“写生作品化”的观念提示我们,写生不是对客观对象的机械摹写,而要从创作的角度去取舍、去概括、去提炼,这在学生阶段就应该培养这个观念。 ——邵大箴 2009年5月
李洋的艺术很好地体现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教学的优良传统。他多年来坚持深入生活,从生活现实的感受中形成表达的主题,获得实在的素材,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注重作品的意境营造。另一方面,在水墨写意人物造型上坚持探索,在笔墨上不断锤炼,形成具有优秀品格的笔墨语言,也形成了自己娴熟而有鲜明特征的艺术风格,堪称当代水墨写意人物画传承开拓型的代表画家。 李洋善于以敏锐的感受捕捉丰富的人物动态,努力运用多种的笔墨语言塑造形象的性格与精神。从早期以描绘陕北高原的农民为主,到后来大量表达都市生活中的人们,特别是青春一族,他的艺术表现愈加宽阔。在表达都市人物和时尚生活这一新的主题中,他调动了具有现代形式感的笔墨语言,从笔线、水墨、晕染和色彩运用等方面形成了具有都市文化气息的意境,由此传达出五彩斑斓的都市生活景象和富有个性的青年形象。最重要的是,在充分发挥水墨写意语言与表达具有充分现实感的都市生活时,他的艺术保持了一种不染俗尘的品质与格调。 ——范迪安 2016年9月 李洋 1981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85年毕业并留校任教。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学院副院长,中国水墨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 作品欣赏 社会行走 180cmx970cm 2016年
惠安女大学生 136cmx68cm 2016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