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满长安道
回复如下: 很高兴收到你的来信。 高考成绩还没有揭晓,但从来信中已经能感知你的心态。为你感到高兴。也为你的来信感到开心。回复你的来信,意味着,我已经把这些都珍藏了。 这里面有个认知问题,需要说明一下。关于无私和自私。 当我在写文章的时候,我力图做到真诚,根据具体主题,把所知写下来,力图让不同类型的潜在读者有最大的收获。 但这只是事情的一面。 另外一面是,把文章写好,除了自己畅快,也希望有更多的读者。 有更多的读者有什么具体的好处呢? 好处太多了。比如有更大的影响力,比如,如果我出书,就会卖出去许多,能赚很多的钱,等等;比如,我开课,有更多人选,也会赚很多钱。如果我赚了很多钱会干什么呢。 我会找个助手之类的,那样可以写更多的文章,甚至造的更美。然后,又能赚更多的钱。 然后呢? 然后,又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包括处理个人生活上的事情,还有一些社会方面的事情,等等。我想做的事情很多。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的写作又是自私的,甚至是极为自私的。 因此,断然判定一个人做一件事是无私还是自私,是不容易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着眼于事务的不同阶段,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非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如果多几个角度、多一些层次观察生活,你常常会发现绝大多数人做的事情,“私中有无私,无私中又有私”,只不过类型不同,比例不同,阶段不同。 人生万事,无非四类:
显然,最好选择去做对自己有利对别人也有利的事情。 这样的事情本身有终极意义,对自己有意义,对别人有意义,而且可持续,正反馈,可以不断放大。 我说的有终极意义的意思是,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意义和价值。而我们每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对除了自己意外还对其他人或者存在有积极价值的事情,就增加了我们的意义和价值。 舍己为人,这种情况存在,甚至很多,例如许多父母对待子女的方式。许多情况虽然主观上是利人,甚至是“舍己为人”,但,客观上仍然是利人利己交织。 这个道理并不抽象,比如我们做一件让父母心情舒畅愉悦的事情。事情做完了,他们心理舒畅,我们心理也舒畅。 那么这件事,对于自己而言,是无私还是自私? 答案是,即不是无私也不是自私,也可以反过来说,既是自私又是无私。 但是,无论说自私,还是说无私,这两个极端中的哪一个都是不对的,是片面的,是不尊重事实的。 不尊重事实的结果,往往很严重。 认为自己是完全自私的,那么“良心”上过不去,过不去自己这关。做事情会瞻前顾后,犹犹豫豫,没底气。即便良心上过得去,这样子做事情,在动力上会受到很大的制约。 认为自己是完全无私的,可能更糟糕。 例如,“因为我是为了你好,所以你应该怎样怎样”,这是一种普通的存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思维方式。由此会绑架对方的意愿,选择和行为。也因此冲突不断。 这样,伤的人不仅是自己,而是双方,耗费双方的生命和情感。 如果尊重事实,站在生命共同体的角度上看,自私和无私就都不重要了,甚至不值一提。关键是双方和多方的良好效果才重要! 所以,我认为做一件事的初衷,完全利己,不够好,因为心理动力不足;完全利人,也不够好,一方面容易产生上面的绑架行为,另外一方面容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子欲养而亲不待”,这种情况,子女有责任,父母也是有责任的。 这种情况,不但出现于父母和子女之间,也会出现在师生之间,出现在领导和员工之间,出现在恋人之间,出现在夫妻之间。 无论是哪种情况,任何一方,都应该抱着生命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初衷去做事情,也就是即是为自己也是为别人,因为这更符合事实。 现在比较流行的一个理念,“联盟”也是这个意思。 从看待人的角度上也是这样的。 你认为对方是无私的,往往是错的。而要求对方无私,就更错了。无论是对父母,对老师,对恋人,对另一半,都不该提出这样的要求。 维护自己的利益,是任何生命体的道德责任。 一方面,维护自身的利益,存在和发展,是任何生命个体的责任和义务。 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爱惜自己、维护自己的利益,他怎么懂得如何爱惜他人,维护他人的利益呢。 如果,你认为对方是完全自私的,往往也是错的。当动机考察不清楚的时候,把事情的效果看清楚已经够了。 格外应该注意的是,当你处于上述这几种关系之中的时候,无论是你,还是对方,感到或者直接说出,“我是为了你好”或者“我都是为了你”的时候,你要当心了。 因为,你们很可能会落入陷阱。这个陷阱就是互相绑架。其糟糕的后果将会无穷无尽,甚至产生种种解不开的结,直到你们看清命运共同体这个基本的事实、基本的现实。 说出,“我都是为了你”这样的话,有时候是自欺欺人,自己不尊重事实,糊里糊涂的胡说;另外一种情况是,主观上的欺骗,明知道不是这样的,偏要这么说,这就可怕了。 我在生活中学到的一个重要教训是:
这个道理不复杂,极其简单。但做起来极难。 古代的智者,如同老子《道德经》所说,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实在不为过,他们甚至对自己的“动心起念”都有严苛的自我审查和要求。 一个很重要的人生智慧在于,要把良好的初衷变成良好的做事效果。 两者之间,有十万八千里。这世界上的许多人生悲剧,极少数是源于愿望不良,更多的是源于中间的方法和路径错了。 所以,把良好的愿望化为良好的做事效果,是一生都要持续修炼的内容。 总之,你的来信中的心态,我都赞同。 你的名字是“雪满长安道”,借花献佛,送你一句王阳明的话:
人生有宽广大道,走上去就好了。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相信,你已经看到了。 祝,勇猛精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