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化寺庙宫观教堂联(三)

 风舞三湘 2017-07-07

 

 

  蔡 岩

  蔡岩位于钟山北麓,坐西南朝东北。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宰相蔡确因参与王安石变法,被罢黜流放。其子蔡谓受株连隐居钟山,该岩洞即蔡岩。此洞宽6米,深4.5米。元祐五年(1090年),附近信众在岩洞前凿地195平方米,建成一座三进歇山式木结构的寺庙和护厝。元祐八年(1093年),名僧郑道徽成佛于蔡岩之中。其肉身塑成高80公分,重130公斤佛像,供奉于香林寺中。1988年,蔡岩被德化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传说,郑道徽晚年四处觅寻人间宝地,最后为自己找到了归真的胜地钟山(即今蔡岩),自雕木像于岩洞中。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郑道徽坐化之前,告其姑曰:“姑以后若欲见访,可投菜叶于涧中,叶止处予即在也”。是年秋,其姑到登岭(姑凄岭)相寻,因林深树密难以寻觅,故按其吩咐,及至桂阳乡彭坑村罗城中坑坂钟山下蔡岩洞,果见其遗体,乃用泥塑金像祀于香林寺正殿,奉为蔡岩的开山祖师。

  宋朝进士蔡谓《题钟山回文》一诗如此描绘此处的景色:

  虹绕路看真屈诘,鹤来人拟共留攀;  风回谷响斜枝亚,曰逗林开细草斑。
  空翠湿霞朝染袂,石壇蒸霭暮沉山;
  同谁有兴嘉逢偶,松爱清阴云爱闲。
 (林星焕)

 

  英灵宫 (略)

 

  钱库宫 (略)

 

  崇宁室(略)

 

  集灵宫(略)

 

  万安宫

  万安宫位于德化浔中镇仙境村。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唐高祖李渊后裔李福谅由福州迁入德化仙境肇基,始建此宫。该宫为四点金、太子亭式木结构,雕梁画栋,屋顶装十七个燕尾式翘脊,风格独特。宫内设五殿,中殿供奉昊天帝君(唐代药王孙思邈)、慈感祖师、吴公真仙、张公圣君;左殿供奉观音佛祖;右殿供奉朝天、显应二圣侯;两侧旁殿供奉赵、康二大元帅等神像。明嘉靖年间(1522-1565年),温姓迁入仙境后,接管万安宫。数次修葺,均保留原貌。宫内有温廷选进士作的对联:“万劫不磨,知吾心即仙即佛;安常有庆,卜尔福如阜如陵。”  (许永汀)

 

  扬灵宫

  扬灵宫位于洋坑村龙源祖祠对面,坐巳向亥,杉木结构,屋顶为歇山式,前后深4米,左右宽3.8米,高3.1米,宫内奉祀麻五、麻八侯王及王后娘娘等神像。每年元宵节为庆典节日,由本地村民轮流祭祀,联文有:

  扬显武功,姜溪著绩;
  灵昭境土,太岳钟祥。
  (许永汀)

 

  瑞美宫 (略)

 

  英显宫

  英显宫始建于民国6年(1917年),位于永嘉村鲮鲤舌。内祀许、郑二尊祖师。英显宫结构玲珑典雅,雕龙画栋、飞檐翘脊,正堂四壁绘山水人物画,栩栩如生。厅屏有举人郑翘松撰写的金字对联:

 英气不沉,旌阳有后;
  显后堂在,抱朴相师。

  举人王光张撰写的金字对联:

  英化敛则真气长存,久矣,智净六尘、慧空五蕴;
  显化同而神光普照,善哉,云开觉路、海渡慈肮。

  这对联后段有“智云”、“慧海”字对,及许、郑祖师的封号。后殿有汉朝观音等壁画,前廊有许墨林木雕的古代人物故事“四聘图”,即唐尧聘虞舜、汤商聘伊尹、武丁聘傅说(音悦)、文王聘太公,立体雕刻,神态超然。宫顶雕画宝塔、龙凤、人物、山水。“文化大革命”中部份被破坏,1987年村民集资聘请许其扬的门徒,当代艺人许实额等修复原貌。这些书法、绘画、雕塑艺术,颇具研究价值。1988年,德化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许永汀)

 

  戴德宫(略)

 

  英灵宫

  公元1962年,由福全村当地许氏族民建。坐乙辰辛戍,砖木结构,长16米,宽15米,建筑面积240平方米,内供奉许、郑二位祖师神像,有对联一副:英显神光泽四海;灵通法力济万民。公元1998年重新修建。  (许永汀)

 

 丁溪宫

  始建于民国初,原址位于丁溪桥头。公元1986年,因新建丁溪大桥及街道改建,迁址于湖前堂左侧,砖木及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53平方米。内设神龛、供奉吴公真仙、人主尊王、玄天上帝、朝天圣侯等神像。每年农历十月初九为吴公真仙圣诞日,香火旺盛,非常热闹。宫内有楹联三副:

  丁向翥山呈秀色;
  溪频浐水入画图。

  丁水罗簪缨,余庆济美;
  溪南迎凤翥,佳景常春。

  丁聚湖前罗簪缨,民安国泰;
  溪迎凤翥擅林泉,食足衣丰。
  (许永汀)

 

  岐山宫

  位于水口镇八逞村,始建于明永乐三年(1406年),杉木结构,屋顶为歇山式,建筑面积25平方米,宫内崇奉“明山圣王”、皇后二娘,有诗赞曰:

  岐山隐隐白云封,气势巍然灵秀钟。
  最喜当年鸣彩凤,还欣今日护东龙。
  岗峦峭拔三三经,体势峥嵘六六峰。
  锦绣一开文运启,后先济美耀华宗。
  (许永汀)

 

  显灵堂

  显灵堂,又名湖上庵,位于水口镇八逞村,始建明弘治四年(1492年),明万历五年(1578年)和清光绪四年(1879年)两次重修,杉木结构,一厅两房,屋顶为歇山式,雕有双龙抢珠等,建筑面积140平方米,崇奉张公圣君、保生大帝等神像。内有对联:

  显化昭千古;
  灵通护四方。

  法主佛力,千秋著显;
  保生医道,万古昭灵。
  (许永汀)

 

  圣天宫

  圣天宫位于盖德乡有济村,为吴济川真仙祖籍地。吴济川真人羽化后,人们将他的遗骸分为两半,装入雕塑的仙像体内,分别在金液洞建洞宇,在有济村建宫观奉祀。“圣天宫”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占地面积11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75平方米,二进式,土木结构,屋顶歇山式,双脊八翘,盖黑色瓦片,分三檐建筑。厅堂四点金起架,墙上有壁画,以表现宗教人物为主要内容。厅堂上设神龛,供奉吴公真仙等塑像。厅堂上还有石雕香炉、匾额以及楹联等,其中有清康熙年间永春县举人吴维新书的“圣德同天”牌匾、清光绪壬午年(1882年)文人杨航的木刻联文:

  仙德无私成即圣;
  祖恩有济本乎天。

  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十月初九,即吴公真仙诞辰和羽化归仙纪念日,当地村民都要在这里举行庆典活动。1991年11月,圣天宫被德化县人民政府列入县级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许永汀)

 

  紫云洞

  位于三班镇蔡径村,主奉吴景阳真人。吴景阳,系吴济川长子,曾在永春溪塔教书。明永乐三年(1405年)正月二十七日,他路过高阳地界,空中飞来一朵黄云,他脚踩黄云,见蔡径金城寨下石洞顶紫云缭绕,即在洞顶的凤髻石上羽化成仙,后当地人在石洞前建宫宇、塑圣像奉祀,并取名“紫云洞”。20世纪60年代,洞宇被毁。1999年重新修建。洞宇单进式,土木结构、屋顶歇山式,有雕梁翘脊,盖瓦片,显古朴典雅。宇前放有大门,并设两个圆形窗眼,很有特色。洞宇四周竹、木葱翠,宇前大埕边种满四季花卉,使本来颇具清幽的环境增添了不少雅趣。洞宇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洞中同时供奉徐公真仙,观音、如来、文昌帝君等圣像,厅堂上方有楹联:

  紫地出庐真洞府;
  云山静处是仙家。
  (许永汀)

 

  淳湖天后宫 (略)

 

  淳湖湖山桥 (略)

 

  林翰宫

  位于浔中镇龙翰村虎垵仑山脚的林翰宫,是从石牛山道教圣地---石壶祖殿分衍而来的。该宫坐西北向东南,山环水抱,左右两侧各有一条溪在宫前面300米处相交合二而一,溪水迂回流入城关诗墩。始建于明代万历28年(1600年),清代乾隆、光绪年间曾各进行一次大修,1986年小修一次。每次重修均依旧制,大小尺寸、规格样式不变。但后来的小修因资金筹措不足而降低了下落厝的质量和品位。

  整座宫庙由正门、两厢、长方形排水埕、上下两落厝及单排护厝组成。宫的周围情景形势为:四面环山、林密葱葱、鸟叫声声;依山傍水、水流潺潺、鱼游细石;地处村里交通要道,是龙翰乡里人彼此往来常经过的地点之一。宫门口埕左侧临溪处建有一座戏台,民间娱乐活动——“佛生日”时在此或上木偶、或奏四管、或演高甲、或放电影;闲暇时为乡里老人、烟友茶客及来往行人在此小憩或“讲天捉皇帝”提供免费的休闲场所。

  林翰宫右侧建有一排护厝,看宫人平时在此炊事和生活起居。整个外观不似庵,也不象寺,稍带有闽南祠堂的建筑风貌。屋顶“皇宫起”,绘有彩色图案;燕尾举翼为脊,屋脊正中设置一葫芦;土瓦盖顶,瓦筒陇砌槽,为单檐硬山式两面坡屋顶;建筑法式为抬梁式木构架。从门口大埕步上五级石阶后到门口埕,再拾级三阶首进为大门,门楣顶悬挂着一块书有“林翰宫”的匾额,大门两侧有一副对联,曰:

  前峰后峰,千山同脉;
  左溪右溪,两水合流。

  下落与上厅的地面落差有1米之高,深广有度,结构合理,宫内厅面以苇杆涂白灰为壁,有吸湿气、调冷暖、防震塌等作用。在上殿的正厅面有一副对联:

  林风树语,蝉鸣水响咏佛道;
  翰点羽横,燕绕鹰飞经慈云。

  在上落厅面两柱之间的墙壁上,曾有四个黑色繁体的毛笔字:左边“鱼跃”;右边“鸢飞”。“鸢飞鱼跃”引自《诗经·大雅·旱麓》篇中的“鸢飞唳天,鱼跃于渊。”意为:其上则鸢鸟得飞至于天空以翱翔,其下则鱼群皆跳跃于水中以游弋。“鸢飞鱼跃”,笔力遒劲,字体大方,语出经典,仿佛向在人们展现一幅“境幽趣无穷”的自然和谐的山水图画。但因风描雨绘,历尽沧桑,外层墙壁泥土有些剥落。

  林翰宫上落厅头正中陈设着长案供桌。在很早以前的时候,案上前殿右边就奉祀康大元帅,左边奉祀境主公(一尊是广平尊王,另一尊是黄大伯公,农历三月廿七为生辰纪念日);在中殿前排(自左到右)奉祀张公圣君(法主公)、神农大帝(五谷仙,即“当家佛”,农历二月十六为生辰纪念日)、保生大帝(又名“帝君公”)、三代祖师;在中殿后排正中奉祀吴公真仙(吴仙公)、一辅吴仙公、一辅五谷仙、二辅五谷仙和詹公祖师(普明祖师)。  (郑瑞龙)

 

  法林寺 (略)

 

  玳瑁岩 (略)

 

  宏祠宫

  宏祠宫位于浔中镇隆泰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今宫内尚保存有古钟一口和清同治年间题刻的楹联。  (文史办辑)

 

  福德宫 (略)

 

  昭灵宫 (略)

 

  龙兴宫(略)

 

  龙图宫 (略)

 

  五华寺

  五华寺位于德化县盖德乡吾华村,地处海拔1196米的五华岭上,距离德化县城24公里。1988年,德化县人民政府把五华寺列入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唐朝懿宗年间(约于860年至874年),陆禅祖师(法号自都,姓陆名无晦)由开山同随云游南方,当他们走到德化盖德乡北部的吾华山时,发现此地四周环山,风光旖旎,便在现在建寺处筑室修炼,并与活虎同居一所,号“虎蹲岩”。后招集信众谈经说法,并自制药材,自开建端午泉井,自制蕨粉,自制百种青草,自种苦泉名茶,研制成蝉壳名茶香薷,救济万民。

  唐懿宗咸通年间,陆禅祖师在修真之处,功成辞世,化身石上。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邑人创寺,塑其像供奉,更名五华寺。因下殿于1980年10月间遭火,文物保护小组及时成立董事会,发动林氏、郑氏两保民众捐资和投工献料,依原状旧制修葺上殿,重建下殿,1989年完工。

  五华寺黑瓦红墙,坐北向南,寺的前方不远处就是海拔1196米的吾华山。此山五峰并立,状若莲花,故又称为“五华(花)”。寺院前有一池荷塘,再往前面就是一片开阔的水田。寺前左侧的三株古杉,树高杆粗,颇有树中老者的沧桑和古朴。寺里经常冒出一缕的香火和清香,使得这寺院透露着的仙界烟火。

  登上石砌阶级,走进正门,正殿里的梁上高挂着许多匾额。正殿四周的房柱上,悬挂着文人墨客书写的古楹联。正殿中央供奉着观音、如来佛像。据传,在祖师公塑像内藏有“当年学道白云边,这点灵光彻发光。五朵花开金布地,一源泉涌日中天”的字条。佛像前的供桌上亮着长明灯,燃着扑鼻的檀木之香。

  从左侧边门走出寺院,寺旁有一泓清澈见底的端午泉。据说端午节这天的午时,泉中的水位会比平时升高许多,以供那天从四乡八里赶来顶礼膜拜的善男信女们聚餐饮食之用。每当谈论起这件事,村民们总是津津乐道。

  五华寺内及四周景点现存的古迹有:坐化石、石塔、万历古牌、古代名人的题字撰联、木刻香炉、木刻镇棹、木刻龙椅、古壁画的人物、古大钟、圣旨牌、捐资名牌、石桶横、石水槽和端午泉井、石崖雕像、万年水杉树、千年红水杉、半岭漏米石、富贵在天(就是鸡髻岐峰卓笔峰山)、金龟、石蛇、回音石、五朵莲花峰、神农亭、莲花池、古石桥等旅游景点。往玄村水尾而行,有还米斗潭、石脚桶等。

  五华寺联文:

  见圣悟空,五蕴光明同海月;
  修真得地,华山胜景赛西天。

  五蕴皆空,万字胸起凡入圣;
  华池永注,八功水利物济人。

  五之眼,三之身,修到圣神钦作祖;
  华有月,精有日,功深采吸奉为师。

  神自唐室发运于今,赫赫时绥五福;
  佛本西蜀而来此地,昭昭弥镇华山。

  自唐室显化以来,捍患御灾,真是万民之祖;
  由华山炼修而后,谈经说法,堪称百世之师。

  五朵花开金布地;
  一源泉涌日中天。

  金五瑞莲开净地;
  风华紫气入山门。

  德遍千家之有祖;
  灵照五华共称师。

  金同登果乾坤别;
  凤室安神日月光。

  住重子而护法象;
  观罕官身以降魔。

  遗泽至今泉有信;
  修真当日虎无猜。

  溯祖相之真传,莲开夏午;
  幸师辰之出世,井溢中天。

  焚五香而清五蜀;
  抚莲夏而镇华山。

  五教合大同,惟佛慈悲救世;
  华凤原久袭,乃师修炼成功。

  帝心旭日离明普;
  佛面春风福德长。

    五华寺端午泉

  有人灵泉在翠微,我来问讯水方肥。
  盈虚哩顺阴阳气,清长先知天地机。
  金井祥开波有彀,银床冷迫石生衣。
  浮名不值一杯水,满酌罂瓶拂袖归。

 

   五日登五华岩

  来此逢端午,山间微厥肥。盈亏看井脉,消息验元机;
  饥办胡麻饭,寒供薜荔衣。俗缘今觉尽,才到已忘归。
(文史办辑)


 原载:德化文史资料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