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刚:我们为什么还要重读路遥

 Meet06d7x1e5sf 2017-07-07



一转眼,路遥离开我们已经25年了。25年来,路遥始终被人们所阅读并记忆着。




在当代中国,路遥一直是被大众阅读最多的作家之一,他是陕北黄土地继作家柳青之后最杰出的一位现实主义作家。就是这样一位“脚踩坚实的大地”,“坚持以人民为创作中心”的作家,关于他的社会史、思想史、文化史等方面的研究才刚刚展开,而对其进行以陕北黄土高原为文化地理视域的文学研究更是寥寥无几。为了还原或者展现一个更真实、更立体、更本真的作家路遥,笔者开始了多年的漫漫追寻,前后历时五年,多方调研走访数十位相关人士,钩稽辨析各类文献史料,最终完成了这部《路遥年谱》。


作为路遥的清涧老乡,我自小就对路遥充满敬意。以记录路遥的方式向这位同乡前辈致敬,就成为我的一个夙愿。2011年年初,我初步确定了本书的写作构想,开始多方搜集、整理与路遥相关的公开与非公开的资料与档案,同时翻阅了大量年谱与传记类书籍,希望以此完成自我训练,为写作《路遥年谱》积蓄力量。在写作之初,我就给自己定下了非常明确的目标——以年谱的形式,尝试理解那个文学语境中的路遥、陕北历史文化中的路遥,以及人世间最平凡的路遥。


20世纪80年代,路遥在创作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时,曾深入陕西铜川陈家山煤矿,与矿工兄弟同挖煤、共生活,只是为了了解反映他们更真实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需求。也正是因为路遥此种极为朴素的生活姿态与“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的强烈的时代使命意识,最终造就了这部长篇“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的无上荣耀。


今天,当我们再次回望路遥时,便会发现路遥以及他所矢志追求的现实主义并没有过时,以路遥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也永远不会过时,甚至正如路遥所言,“我们和缺乏现代主义一样缺乏(真正的)现实主义。”可以说,路遥留给我们的文学遗产是独特的、科学的、超前的,其价值与意义甚至远远超越了文学本身。


身处劣境却不断挑战苦难、自强奋斗,这是路遥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路遥的人格魅力与其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时代精神——给予所有的卑微人物以勇气和光亮,并让他们知道自己能够走多远。路遥的一生为我们所展示的,也正是这样一种精神追求。这也是路遥逝世多年之后,其作品愈发为无数读者所欢迎的原因之一。阅读路遥,要在大时代中发现他的细微。只有发现这些现实的“日常”,我们才能更好地接近作家本身,理解在时代的留白处那个更广阔的“路遥空间”,更加直观地发现这个世界最真实丰富的一面。


写作本书的时候,我常常惊叹于路遥对这个世界“初恋般的热情”和他那“宗教般的意志”,他如此热爱着这个世界,爱着他爱的人,却又无力对抗这个看似平凡的世界。他是文坛上真正的苦行僧。无数次阅读路遥,沿着路遥曾经踏过的足迹前行,让我有了一次次与路遥跨越时空的交流与对话,这无疑成为我人生中一次非常重要的自我学习、自我审视的过程。


本文原发《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03日 16版)





?《路遥年谱》:作者:王刚,笔名秦客,陕北清涧人。陕西文学院签约作家,路遥纪念馆研究员、《路遥研究》执行主编、出版人,曾获《上海文学》短篇小说奖。本书为路遥年谱纪事,从1949年路遥出生,至1992年路遥逝世,著者详细记载了路遥一生的生活与创作轨迹。该书独具学术视野,作者在整理路遥年谱之余,将新中国文坛、陕西文坛的关节事件与重要人物穿插其间,将路遥及其作品置于整个新中国文艺、陕西文坛发展的脉络中思考,为重新审视路遥及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位置打开了新的空间。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