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乡的声音,三中的乡音

 幽湖落云 2017-07-07

离开读初中的母校桐乡三中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每当回想起64(乙)班的老师和同学们、当年学习和生活的场景,想起他们那一张张熟悉而又陌生的脸孔,就象电影镜头一样一幕幕地在眼前移过。

01

桐乡三中是当时县内环境最美的一所学校,环绕校园的小河静静地流淌着,一到严冬会结上一层光滑的薄冰。进出校门,是靠南面直通寺湾街的那座唯一的小石桥。


校园内那两棵参天的南宋银杏直刺云天,多块巨大的柱脚石似乎在诉说着当年香海寺曾经的辉煌。校内绿树成荫,四季鲜花竞放,到处花香鸟。时曾写过一首赞美校园美景的小诗,至今还记得其中的两句:“环河窃窃议春秋,银杏相对论中华。”


靠东北角有两棵枝盛叶茂的大塔松,夏天绿荫遮地,十分凉爽,是我们课余时背诵英语和语文课文的好去处,顺着树枝爬上去,如天晴的话,可以清晰地看到硖石东山上的宝塔。


02

记得1961年夏天,我们这群还不太懂事的稚嫩少年进校时,书记是姚积禔老师,后来换葛朗秋老师。副校长邹志乾老师(当时无正职),后来陆洪福老师接任。教导主任金允武老师,团总支书记沈谓权老师。


初一时,我们在前面四教室上课,初二搬到后面六教室。那时班里有将近四十来位同学,时逢六二、六三困难时期,早上那碗薄粥汤,到上第三节课时已经前胸贴后背,肚子饿得咕咕叫了。农村同学时晋荣、时晋石,镇上同学徐荣达等中途退学,周锦健被少体校选中去了湖州,倪永华、张永传、黄家兰等同学去别的班级。


待到1964年初中毕业时,原三个班变成两个班级,而且我们乙班也只剩下30位同学了。


03

我们的班主任是沈肃文老师。


桐乡三中1947年从私立梅泾中学开始,就形成了一种习惯:称老师为先生。沈老师,我们就称呼他沈先生,一直到现在,碰到三中的老师还是以先生相称。


沈肃文老师那时也不过三十来岁年纪,风华正茂。他有个习惯,不管酷暑还是严寒,总是戴副白色纱手套,大约是常年出手汗的原故。


作为体育教师的他,跨栏具有专业水平,跳马本领也了得,他和教师中的飞毛腿沈高荣、沈谓权、程家福四人的4x100米接力成绩,当时已接近县记录了。


04

沈老师平时比较严肃,再加上那时师道尊严的氛围比较浓厚,我们有点怕他,他管理班级的法宝之一就是:抄、抄、抄。读初一的一个夜自修,当白场上放映露天电影《巴格达的窃贼》,听说非常好看,我与班里五六位要好的同学忍不着偷偷溜出去看电影。第二天,沈老师板着脸把我们大大地训了一顿,还罚我们抄了二十遍课文,抄得手酸脚麻,以后谁还敢偷溜出去看电影呢?


但沈老师又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一个善于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同乐的老师。每当有新的电影插曲播出,他必定会印了谱子在课余的时间教唱(他还会手风琴伴奏),如《谁不说俺家乡好》《洪湖水浪打浪》《手拿碟儿唱起来》《送君送到大路旁》等。


沈老师教育极严,班级纪律很好,在他带领下,通过全班同学的努力,有一个学期,一举把全校四面流动红旗全部收入囊中。


由本班同学吴国樑等同学为核心的校男子篮球队在沈老师的调教下,曾在崇福举行的全县中学篮球赛中取得了好成绩。


1963年学雷锋的活动在校园里如火如荼地展开,人人争做好人好事,班级也参加全校性的歌咏比赛,“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声响彻校园上空。


05

沈老师教凌惠玉和邱月英两位女同学唱弹词开篇,并上台演出。还教我学拉二胡,从最简单的D调“索拉索拉哆拉哆,索哆拉索咪来咪……”学起,这影响了我的一生,拉琴也成了我的最爱。离校后,我又学了拉京胡和弹月琴,这都要感谢沈先生这位启蒙老师,让我终身受益。


初三时,在高大的银杏树下举行了一场别出心裁的篝火晚会,同学们围着熊熊的篝火,观看了本班同学扮的工农兵和反派人物,如戴着高帽子、装着尖鼻子的肯尼迪和“苏修头子”赫鲁晓夫,我曾向蒋福铨老师借了一套老式西服,扮了一个反面人物。


还有一次在高高的银杏树下,大家又跳起了“找呀找,找到一个朋友,敬个礼……”的舞蹈,开始男女同学还不肯拉手,在老师的“胁迫”下,最后终于“成双作对”跳了起来,场面热烈,终身难忘。


06

卜健聪老师当时是个刚走出大学校门不久分配到三中担任教师职务的年青人。他是64(甲)班的班主任,也是我们语文课的任课老师。在夏天他总是穿着件白色汗衫,笑嘻嘻地为我们授课,我当时是语文课代表,与卜老师接触颇多,他平易近人,身体强壮,精力充沛,在讲台上分析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字字珠玑,引人入胜。


其他的任课老师,如朱铭老师的数学语言简洁,逻辑性强;吴德祥老师的平面几何板书清晰,深入浅出;徐雪韵老师的英语读音清楚,条理分明;金允武老师常用他那嘶哑的声音讲述化学的奥妙;杨逢春老师的政治课,上的是“社会主义发展简史”,后期由葛朗秋老师接任,还有在夏天拿着把大蒲扇的陆慕韩老师教的生物课;沈肃文老师的音乐和体育;陈民生老师的物理和陈家德老师的历史等。


那时的老师,上课除语文朗读课文外,大多是用方言讲课,如卜健聪老师是带有吴江音的普通话;吴德祥老师的正宗上海活;沈肃文老师的的留良话;朱铭老师的嘉兴话;陆慕韩老师的江苏话;特别是葛朗秋老师,他的乡音最重。


当时,学校教育重视学用结合。我记得数学课上,朱铭老师带领同学们利用三角形的计算原理,实地测得东面的那棵银杏树高度为27米,相当于九房楼房那么高。


07

我们那一代同学,是那么地单纯、热情和憨厚,同学之间大多以小名或绰号称呼:“小官”庄念中;“良倌”姜中良;“毛儿”范鑫华;“阿铃”陈杰华;“阿又”王又华;“蟹格”卜洪敏;“阿五”沈绳恩;“小莉”徐蔚哓等。


同学中有待人宽厚的班长刘锦明;根正苗红的副班长金汉祥;学霸陈杰华;才女孙留利和徐蔚晓;有文文静静的仲蕴来和柏正华;文体积极分子吴国樑;短跑女将、长得与电影明星王晓棠有几分相象的吴中平;劳动委员廖鑫荣,还有后来考取中专在云南、重庆、成都等城市担任各级领导工作的沈绳恩、庄念中、胡根峰、王又华。还有不知什么原因叫我“师傅”、后来在长兴当干部的仲善堉同学。


08

令人惋惜的是,卜健聪老师英年早逝。在文革中,大部分老师作为“臭老九”受到冲击,象陆慕韩老师客死他乡,他的后人又弄错了地址,未能把他的尸骨带回故土安葬。好得在前年66届的夏云翔和徐雄荣两位同学做了桩大好事,把陆老师的遗骨迁至濮院南山公墓,让陆慕韩老师真正得到安息。 


今天,我们已到了“古来稀”的年龄,大部分同学头发已经花白,但值得欣慰的是,我们64(乙)班的班主任沈先生和30位同学现今都健在。


回想逝去的岁月,感慨万千。在参加离校五十周年的同学会后,我在日记中有感而发作了五言小诗一首,虽然有伤秋叹暮之感,但还是想奉献给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

离校五十秋,甜酸苦辣愁。

下乡复下岗,焉能不白头。

【作者简介】范松林,1964年毕业于桐乡三中初中部,1967年桐乡一中高中毕业。曾先后担任濮院乳品厂、濮院毛纱厂厂长。喜好民乐,爱好阅读,对濮院地方掌故情有独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