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货】盖氏穴位诊断法之病位分经表

 369蓝田书院 2017-07-07

“穴位诊断学”是根据人体经络穴位功能异常反应和形态改变(病理信息),对疾病进行诊断的学说和方法。这种诊断方法散见于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中,一直未形成一门系统学科。

盖国才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常发现患者未察知的穴位存在着的客观压痛现象:当针刺时发现其针感强而且疗效好。通过大量实践发现:经络是内脏的反应带,穴位是疾病的反应点。经过多年研究、整理、归纳、分类、筛选,分别从十二经中选出俞穴、募穴、郄穴,每经取3个穴,共计36个穴位做为基础穴,用于病位分经。


在十二经的每一条经脉中,我们选取其中的“俞穴”、“募穴”和“郄穴”做为病位分经。这是因为每一个脏或腑在膀胱经(背部)都有一对俞穴,在身体前面的(胸腹部)各有自己的募穴,在四肢则有一个郄穴。背俞穴是脏腑之经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而募穴是脏腑经气聚集于胸腹部的穴位,“腹背阴阳,气相贯通”。若任何一个脏器有病变时,其相对应的俞穴与募穴均会出现穴位病理信息反应,这是《难经》所说:“阴病引阳,阳病引阴”。十二经郄穴是脏腑经络之气曲折汇聚的孔隙,其穴大多分布在肘、腕、膝、踝关节附近,一般是用于做为经络诊断的要穴,诊断急性病。


从病位分经表可以看出,它是以十二经中的俞、募、郄穴为基础,施行病位分经的,穴位反应最明显的经穴就是主要病经。

穴位诊断是从整体观念出发,从人体上调查到的这些“穴位压痛”和“阳性反应物”都是内脏功能失调的反应,也是生命程序失衡的具体表现。疾病并非只局限于某一脏腑器官和组织的病理变化,因此我们还应注意到脏腑之间的联系和影响,要分清表里、主次。

——摘自《现代中医穴位诊断学》

中康学堂

弘扬中医 中康领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