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管窥(44) 择木而栖也要全身而退

 liuhuirong 2017-07-07


                                      择木而栖也要全身而退

         建武十二年秋,吴汉、刘尚率数万大军西征巴蜀,经过艰苦的拉锯战,终于消灭了蜀地的割据势力,杀公孙述。在此之前,光武帝曾几次下诏招降公孙述,其中一次的诏书写道:“勿以来歙、岑彭受害自疑,今以时自诣,则宗族可全。诏书手记,不可数得。”(译文:不要因为来歙、岑彭的被杀而担心得不到宽恕,如果现在能自己主动请降,那么你的宗族将受到保护。皇帝的招降诏书,不可能再轻易得到。)这个诏书可算是对公孙述的最后通牒了,但他终无降意。不知公孙述为何不肯投降,或许是自视过高,以为有足够的力量偏安西蜀;或许是当土皇帝自由自在惯了,不愿寄人篱下。但岂不闻“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的古训,他没有认真地估算过,自己的胜算到底有几分?如果破城,其结果将是什么?

      在成都城下的激战中,公孙述被高午刺破胸腔而坠马,军士将他抢入城内,闭城死守。公孙述把兵权交给延岑,当夜伤重而亡。延岑自知难以坚守,遂开门投降。可是降与不降的结果并没有什么两样。“辛巳,吴汉夷述妻子,尽灭公孙氏,并族延岑。遂纵兵大掠,焚述宫室。”(译文:辛巳日,吴汉下令杀害公孙述的妻子、儿女,诛灭公孙氏和延岑的家族,然后纵兵在城中奸淫掳掠,还一把火焚毁了公孙述的宫廷。)吴汉、刘尚的暴行虽然事后遭到皇帝的谴责,但这又有什么用呢?公孙述生前不肯投降,死后固遭灭族,但延岑主动开门投降,竟然也被灭族!城中的百姓何辜?竟然也要遭受奸淫掳掠!可见战争能将人性中的恶放纵到怎样难以想象的程度。后世的清兵屠扬州,日军屠南京都说明了这一点。

      也许是蜀地的士林早已窥见天命之归属(王莽末年关于刘秀该做皇帝的谶言广为流传),又或许是公孙述不得拢络人心的统治术之要领,总之,他在治下的蜀地不能获取士林的认同。从下面的几件事可以略窥蜀地士子之心态。

      当初,公孙述派人征广汉人李业为博士,李业拒绝,称病不起。又派遣大鸿胪尹融奉诏强迫李业就征,并明确宣称:“如果就征,可享有公侯的待遇,如不就征,就饮毒自尽。”还开导他说:“现在天下分裂,胜负未分,何必拿自己的生命轻下赌注!朝廷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一年四季馈送珍馐美味,虚位以待,至今已经有七年。你该为朝廷想想,也该为自己想想,成就自己一生的功名富贵,这有什么不好呢?”李业叹息说:“古人有言,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就是这个道理。君子在国难当头时接受任命,又何必用高官厚禄来诱惑呢!”尹融说:“你应该与你的亲人们商量一下。”李业说:“我心中早有决断,何必与亲人们商量!”说完就饮毒自尽。公孙述害怕背上杀贤的恶名,就派遣使者前去吊唁,并赠送一百匹布作为安葬费。李业的儿子李翚因拒绝接受布匹而逃走。

      类似的事件还有:巴郡谯玄,宁受毒酒,不肯就征,谯玄之子谯瑛以千万家财为父赎死;蜀郡王皓、王嘉,在妻子儿女被官府羁押的情况下,宁可伤害妻子儿女,也不肯应征去做官,结果都自刎而死;还有犍为费贻,不肯出来为官,竟然用油漆涂身,假装疥癞;同郡人任永、冯信不肯应征做官,就假装青光眼看不见。如此等等。

      无论成王败寇,在天下未定之前,公孙述征求人才、求贤若渴没错。能够七年之久坚持给这些士人派送珍馐美味,并虚位以待,这不是一般君主能够做到!与当今官场的卖官鬻爵相比又如何?虽然他强征出仕的方法欠妥,但求贤望治的目的终究不错。再看看那些被征召的士人们,不是服毒自尽,就是拔剑自刎,有的甚至连妻子儿女的性命都不顾。从一个读史者的角度看,这至于吗?即使暗悉谶纬,知道刘秀必定得天下,面对一个必败者的征召,也应该巧做应对,从长计议,全身而退。强迫做官毕竟与负罪下狱不同。“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这诚然不错。“择主而事”的目的无非是为自己找一个好前程,活得更舒坦自在,如果反而因之而性命不保、家破人亡,岂非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无论如何,总觉得李业等人的壮烈举动令人费解。本来完全可以坦然地生,却非要壮烈地去求死。何也?难道是为了什么信仰?而那时那地并没有什么“主义”之争,根本不存在“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问题。难道是为了青史留名?然而公孙述并非暴君桀纣,所以他们永远也成不了龙逢、比干!他们的壮烈行为,只能使人付之笑叹,一点也不值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