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地理文献(廿四)——水利文献(七)

 邓超越梦想 2017-07-07


接着上一期,我们来了解下《元史·河渠志》中的黄河、运河水利。由于这几段文献分布较为散乱,我们还是在文献下注明其卷数出处。


《元史·河渠志》黄河、运河水利

元朝对于黄河、运河的大规模修治,对后来明清都有影响。自金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夺淮入海后,河道南摆,但因那时南北尚未统一,因而对漕运的影响还不显著。元统一天下后,发现黄河与运河,尤其是今山东、河南、安徽、江苏这一段运河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元朝甚至因为修黄河激起元末农民大起义。我们接下来就看看,元人治河遇到了怎样的问题。


    黃河之水,其源遠而高,其流大而疾,其爲患於中國者莫甚焉。前史載河決之患詳矣。

  世祖至元九年七月,衞輝路新鄕縣廣盈倉南河北岸決五十餘步。八月,又崩一百八十三步,其勢未已,去倉止三十步。於是委都水監丞馬良弼與本路官同詣相視,差丁夫併力修完之。二十五年,汴梁路陽武縣諸處,河決二十二所,漂蕩麥禾房舍,委宣慰司督本路差夫修治。成宗大德三年五月,河南省言:“河決蒲口兒等處,浸歸德府數郡,百姓被災。差官修築計料,合修七隄二十五處,共長三萬九千九十二步,總用葦四十萬四千束,徑尺樁二萬四千七百二十株,役夫七千九百二人。”...大德九年黃河決徙,逼近汴梁,幾至浸沒。



(上述文献引自《元史》卷六十五,志第十七上,黄河)


元朝时,黄河的水患仍然很严重,主要在今河南境内极易溃决,大德九年(1305年)几乎淹没了汴梁城。而因此治理黄河耗费的人力物力也是巨大的。

到元顺帝时,黄河灾害更加严重。

      至正四年夏五月,大雨二十餘日,黃河暴溢,水平地深二丈許,北決白茅隄。六月,又北決金隄。並河郡邑濟寧、單州、虞城、碭山、金鄕、魚臺、豐、沛、定陶、楚丘、武城,以至曹州、東明、鉅野、鄆城、嘉祥、汶上、任城等處皆罹水患,民老弱昏墊,壯者流離四方。水勢北侵安山,沿入會通、運河,延袤濟南、河間,將壞兩漕司鹽塲,妨國計甚重。省臣以聞,朝廷患之,遣使體量,仍督大臣訪求治河方略。

(上述文献引自《元史》卷六十六,志第十七下,黄河)


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大决,今山东西南部地区遭受水灾,元廷访求治河方略。丞相脱脱向顺帝推荐贾鲁。于是治黄史上有名的贾鲁治河就开始了。

     (至正)十一年四月初四日,下詔中外,命魯以工部尙書爲總治河防使,進秩二品,授以銀印。發汴梁、大名十有三路民十五萬人,廬州等戍十有八翼軍二萬人供役,一切從事大小軍民,咸禀節度,便宜興繕。是月二十二日鳩工,七月疏鑿成,八月決水故河,九月舟楫通行,十一月水土工畢,諸埽諸隄成。河乃復故道,南匯于淮,又東入于海。帝遣貴臣報祭河伯,召魯還京師,論功超拜榮祿大夫、集賢大學士,其宣力諸臣遷賞有差。賜丞相脫脫世襲答剌罕之號,特命翰林學士承旨歐陽玄製河平碑文,以旌勞績。

(上述文献引自《元史》卷六十六,志第十七下,黄河)


欧阳玄将贾鲁治河的经验写成《至正河防记》一书。《元史·河渠志》摘录了这部书的一部分,我们后面将专门介绍这部水利名著。在这部书中,欧阳玄详细介绍了贾鲁筑堤治黄的方案,最宝贵的是留下了当时水工的技术方法,这一点是欧阳玄看到《史记·河渠书》、《汉书·沟洫志》只叙述水灾与治黄概要而不述及水工方法的缺陷后而对水利史作出的重要贡献。

贾鲁治河,是将原来的黄河主流自黄陵冈(约在今河南兰考东)引至归德的哈只口(在今河南商丘东),使黄河自归德(今河南商丘)、徐州入淮。贾鲁还堵塞了黄河入涡河、颍河的河口,这样尽管减缓了对这两河流域一带的压力,但是黄河无发泄之处,因而后来又在东平决口,入大清河。


1982年版《中国历史地图集》元河南江北行省图局部。可以看到至正十一年(1351年)贾鲁治河的河道。


尽管黄河得到了修治,但元末农民大起义也因治黄最终爆发,治黄竟成了压垮元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先是歲庚寅,河南北童謠云:“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及魯治河,果於黃陵岡得石人一眼,而汝、潁之妖寇乘時而起。議者往往以謂天下之亂,皆由賈魯治河之役,勞民動衆之所致。殊不知元之所以亡者,實基於上下因循,狃於宴安之習,紀綱廢弛,風俗偸薄,其致亂之階,非一朝一夕之故,所由來久矣。不此之察,乃獨歸咎於是役,是徒以成敗論事,非通論也。設使賈魯不興是役,天下之亂,詎無從而起乎?今故具錄玄所記,庶來者得以詳焉。

(上述文献引自《元史》卷六十六,志第十七下,黄河)


明人最后的这段评论,比较中肯。治黄本来是利国利民之事,只是因为元朝已经积重难返,被征发的百姓不堪压迫,因此借机发动起义,就算不治黄,百姓照样会起来反抗。如果把元朝灭亡归咎于治黄,因噎废食,则是荒谬的。



接下来是元代运河的重要部分——济州河与会通河。历来历史课本上称隋朝大运河到元朝裁弯取直,都说因为元朝国都在大都,不需要拐一个大弯,个人看来只是部分原因。现实则是,由于黄河南摆,通济渠基本已经被黄河袭夺破坏殆尽,因此如果要进行漕运,只能另辟新途,而最近便的就是从今山东西部开运河裁弯取直,这既是现实使然,也满足了元朝统治者的迫切需要。但是,在山东西部开凿运河的最大问题,就是要使运河经过丘陵地区,相比隋朝大运河主要经过平原,就要困难些。


先是济州河。《元史·河渠志》(《元史》卷六十五,志第十七上,济州河))中对此河记载较为含糊,但对胶莱间的运河却有一段描述,我们在上一期末尾曾提及。济州河开凿于至元十八年十二月(公元1282年初),其主要作用是整治古代泗水河道,引汶水入洸水、泗水入洸水,北通至须城安山(今山东梁山小安山镇一带),使南来的漕船入大清河,再由大清河口海漕至直沽镇(今天津西)。


     會通河,起東昌路須城縣安山之西南,由壽張西北至東昌,又西北至于臨淸,以逾于御河。

(上述文献引自《元史》卷六十四,志第十六,会通河)


看这段描述,会通河相当于是从御河中间的临清分出的一道河流,这就意味着上期我们介绍的元朝御河实际仍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说的更明白点,就是御河在临清以上段仍然担负着今河南北部、河北南部等地漕运的任务。当然,比之从南方漕运来的会通河,可以说是逊色很多了。


     至元二十六年,壽張縣尹韓仲暉、太史院令史邊源相繼建言,開河置牐,引汶水達舟于御河,以便公私漕販。省遣漕副馬之貞與源等按視地勢,商度工用,於是圖上可開之狀。詔出楮幣一百五十萬緡、米四(百)〔萬〕石、鹽五萬斤,以爲傭直,備器用,徵旁郡丁夫三萬,驛遣斷事官忙速兒、禮部尙書張孔孫、兵部尙書李處巽等董其役。首事於是年正月己亥,起於須城安山之西南,止於臨淸之御河,其長二百五十餘里,中建牐三十有一,度高低,分遠邇,以節蓄洩。六月辛亥成,凡役工二百五十一萬七百四十有八,賜名曰會通河。

(上述文献引自《元史》卷六十四,志第十六,会通河)


会通河之所以要开凿,是因为大清河口受潮汐影响常被淤塞不畅。到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开凿新运河,自须城安山至临清,以通御河,称为会通河,中设三十一牐,以控制水量,水源来自汶水。


1982年版《中国历史地图集》元中书省南部图局部。可以看到山东地区的运河设有数量较多的牐、坝、堰等设施。


济州河与会通河的开凿,最后完成了元代的大运河,明清在山东西部的运河也基本依照这一运河的河道而略有改动。这一运河中设有坝、牐、堰等多种水利设施,技术较以往时代更为复杂,体现了元代水利建设的新水平。



24



作者:卜庸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