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之篇

 GXF360 2017-07-07
夏之篇

夏之篇

□天津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副院长 主任医师 张智龙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战国《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

夏季是指从立夏起到立秋止的这一段时间,经历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烈日炎炎,天阳下降,地热上蒸,天地之气上下交合,万物因此生长茂盛,许多植物开花结果,所以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上述名言称其为“蕃秀”。夏季自然界阳气旺盛,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故夏季亦为人体阳气旺盛的季节。所以,夏季养生在精神、饮食、起居诸多方面,都必须顺应夏季阳气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

(一)精神调养

“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这就是夏季精神调养的具体做法。夏属火,与心相应。所以夏季精神调养应重视心神的调养,做到思想上要积极进取,勿生懈惰厌倦之心,要忘其暑热烦躁,保持恬静愉快之心境,神情气和,切忌发怒,使人体气机通畅,阳气宣泄于外,以应夏长之势。

夏天为火,炎热的天气使人容易激动、发火。虽然我们应该适量地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出来,使得体内的阳气能够向外宣通、发泄出来,不要把心中的阳气憋在身体之内,但是也不能太过,如果太过的话,气息就会泄掉。

“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嵇康《养生论》

烈日炎炎的夏季,极易损耗汗液,而“汗为心之液”,故夏季心气最易耗伤。心气耗伤,则神无所主。因此,在炎热的夏天应重在心神的调养,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避免不良情绪对人体的刺激,保持心静自然凉。

(二)起居调养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这就是夏季起居调养的具体做法。就是说在夏季人们应该晚睡早起,不要厌恶夏天昼长天热,每天早起后做一些必要的室外活动,接受适当的阳光照射,坚持参加劳动和体育锻炼,以顺应夏天阳长之道。夏季为了保证充足的睡眠,人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应做到起居有规律;②应注意卧室通风、凉爽;③应当有适当的午睡时间,午睡可使大脑和身体系统都得到放松,有利于下午的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良好措施。

“暑不当风,当风则荣闭而卫结;夏不卧湿,卧湿则气散而血泣。”

——《西山记》

“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明·汪绮石《理虚元鉴》

暑季应当避风,若受风后,易导致营血瘀闭,卫气郁结;夏天不能睡在阴冷潮湿之地,阴冷潮湿的地方容易导致气血耗散而致中暑。夏季阳气趋于体表,腠理疏松,易感受风寒湿邪,因此,夏季应防暑防湿。

(三)饮食调养

“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战国《素问·脏器法时论篇》

夏时为心火当令之季,心火过旺则克制肺金,火之味为苦,故苦味之物又能助火而克肺金,因此,夏季应少食苦味之物,多食酸味、咸味的食物。

“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省苦增辛”,即少食苦味,多进辛味。中医五行学说认为,夏时心火当令,而苦味食物尽管有清热泻火之功,却会助心气而制肺气,因此不建议夏季多吃,以免心火过旺。由于心火能够克肺金,而辛味归肺经,所以在夏季,尽管天气热,人们可以适当吃些辛味的东西,如辣一些的萝卜,以及葱白、姜、蒜等,其有发散、行气、活血、化湿等功用,可补益肺气,尤其是肺气虚的人更应如此。

“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密冰、凉粉、冷粥。”——清朝·叶志诜《颐身集》

夏季的时候,心火旺而肾阴相对不足,即使天气炎热,也不宜吃寒凉之品,比如冰激凌、凉粉、冰粥以及冰镇的水果等。阴阳学说认为,夏月伏阴在内,饮食不可过寒。心主表,肾主里,心旺肾衰即外热内寒之意,唯其外热内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则犹可,贪多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虽为解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较弱,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

夏季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吃腐败变质的物质,不喝生水;若有剩饭剩菜要充分蒸、煮后食用,生吃蔬菜瓜果一定要清洗干净。从而预防胃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四)运动调养

夏季自然界阳热之气旺盛,人体气血亦趋向于体表,阴静阳动,故宜于进行运动锻炼。但是夏季运动调养应做到和注意以下几点:①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应避开骄阳似火的中午时分,最好在清晨早起到庭院、公园、河岸、湖边等空气清新处迎着朝阳。②夏日运动也要做好必要的防暑措施。③夏日运动亦要适度,不可过度疲劳。④运动后汗出过多时,可适当饮用淡盐水或绿豆盐汤,不要立即用冷水淋浴,否则易致感冒、头痛等症。

(五)夏季防病

1.预防暑病:夏季气候炎热,且多雨潮湿,热蒸湿动,使空气中湿度增加,脾胃功能相对减弱,湿热之邪常乘虚而入,易引起疰夏和中暑。疰夏主要表现为胸闷纳呆、四肢无力、精神萎靡、多汗、便溏、日渐消瘦等。预防疰夏,在夏令之前,可用补肺健脾益气之品,如山药、薏米、百合等,并少吃油腻厚味,减轻脾胃的负担。进入夏季,宜服用芳香化浊、清热解暑之方,如每天可用鲜藿香、佩兰各10克,飞滑石、炒麦芽各30克,甘草3克,水煎代茶饮。

中暑多发生于暑天烈日曝晒下劳作、远行,或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时间过长,其主要表现为头昏、胸闷、心悸、全身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大汗出、口渴、恶心等症状。轻者脱离高温环境即可恢复,未及时处理及重者可导致死亡。所以做好防暑工作尤为重要,具体方法是:合理安排工作和学习时间,做到劳逸结合,防止烈日下过度曝晒,注意室内降温通风,保证充足睡眠,注意饮食调节,家里备些防暑饮料和药物,如西瓜、芦根汁、绿豆汤、酸梅汁、藿香正气水等。

2.冬病夏治保健:在夏季三伏时令,自然界和肌体阳气最旺之时,通过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络等治疗措施,一方面能增强肌体抵抗病邪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于祛除阴寒之病邪,从而达到治疗或预防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痹症等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症。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如药物贴敷、药物注射、艾灸、埋线、刮痧、拔罐,或内服药物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治疗措施为三伏天的药物穴位贴敷,其对于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耳鼻喉科疾病如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等均有一定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