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阡陌桑田今何在? 唯见诗词铸山河!

 自来自去的人生 2017-07-07



阡陌桑田 几度炊烟




山岚叠嶂起秋风


漫漫层林意空蒙


阡陌桑田千古在


炊烟几度亘今同


阡陌桑田今何在 唯见诗词铸山河

 ? ——《潘田风光》读后  

作者:秦云萍  


“山岚叠嶂起秋风,漫漫层林意空蒙。  阡陌桑田千古在,炊烟几度亘今同?”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最早的诗,有史料记载源于神农氏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后有黄帝《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

  

再有唐尧许由《击壤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传说原始社会尧的时代,“天下太和,百姓无事”,过着安定舒适的日子:太阳升起,下田劳作,太阳落下,归来歇息。开凿井泉,就有水饮,耕种田地,就有米食。多么安闲自乐,谁还去向往那帝王的权力?后人称作《击壤歌》。  


中国古典诗文历经千年风霜、大浪淘沙而沉淀下来,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好的诗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蕴厚重,意存高远,能够感化人,启发人,教育人,团结人。”  


中国历代墨客文人对秋情有独钟,一句句美词佳句流传至今。曹丕诗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开起了七言诗之先河。王勃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描绘出一幅绝美的秋色图;尔后,杜甫道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之豪气。曹丕的诗固然写出了秋之景致,但读来未免过于凄凉;王勃之诗,想来虽美,但想想他那不幸的遭遇,令人无形中平添几许伤感;杜甫的诗于我,却不太对味,一个女子,最喜那小桥流水的柔弱之美。    

 

 

认识作者朱诗向,源于有幸拜读其《诗画田园唯美乡村》散文,把我们村一时间成为旅游热点和摄影乐土,并成功引来投资人开发当地旅游资源。再后来,从其博客阅读到本诗,本人作为文学院的毕业生,瞬间激起内心的“诗意”:  

 

 

山岚叠嶂起秋风——说秋容易,如真要去感受那秋之韵,对于久居城市之人来说,每天看到的是高楼大厦,果要去体验一番,却是一件极难实现之事,于是作者便情不自禁回到故乡,寻觅带着泥土芬芳的童年足印,用思绪感受故土之秋,留恋于乡村之景,想来是那么惬意,将自己的身心无拘无束置身于空旷的田野中央,感受城里没有的静谧和悠远。  


漫漫层林意空蒙——放眼望去,群山环绕,山上树木稀稀落落的叶子,草木枯黄,仿佛能够闻到秋风那独有的味道,于是,放慢步伐,向山岚处漫步,去寻找秋的身影,随手拾起一片片枫叶,放在手心欣赏起来,一个人,微微地闭上双眼,深深地呼吸一下,让心灵随处飞扬……什么都不用想,什么都不用做,只需深深地呼吸一口这清新的口气。  


阡陌桑田千古在——抬头俯视山下,百亩农田尽收眼底,山脚下,是谁种下的一排排毛竹,在风中摇曳着它多情的身姿......  


炊烟几度亘今同——谁家屋上冒出的缕缕炊烟,在空中温柔地飘舞;一座座客家特色的砖瓦房错落地排列着,一条小河从村子中间流过,让人不禁想起孟浩然的诗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此情此景展现眼前,有谁能不为之所动,又有谁不为之驻留呢?  


想来,这眼前的阡陌桑田或许早已几经易主,那炊烟虽还是那模样,可是沧海桑田的变化,此情此景早已不同往日,物如此,那人呢?世间万物都处于瞬息万变之中,人事难料,世事难料……物如此,人亦然,心情不免几许怀恋、几丝追问,忽想起唐朝诗人张若虚那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时间如此,河山如此,人物却不如此!  


有人说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判断一首诗词的好坏在于能否瞬间打动人心,直达人类心灵的最深处,从而激发那份说不出却存于心的情感。《潘田风光》就是一首这样的诗,景物虽小,内涵深远。作者善于抓住最具故乡人文特点的词汇,通过“山岚、叠嶂、秋风、层林、阡陌、桑田、炊烟”,紧紧扣住游子之心境,绝美而又绝妙,短短二十八个字,令思绪的瞬间成为心中的永恒,足于“字字入禅”谓之。  

引用明朝李东阳《怀麓堂诗话》作结:“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


秦云萍(浙江省金华市教育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