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汤南“ 四维小学 ”校名含义

 369蓝田书院 2017-07-08

文|潮客汇网友@花落花开随君意

编辑|潮哥

有一次,朋友邀请我到丰顺县汤南镇见面。到了目的地,抬头一看,上面写着“四维小学”四个字。当时我正看有关春秋五霸的书,见此不由得会心一笑。

  人们说“三维图像','三维坐标',是与“三维”相关。而在思想观念方面,'四维'近年来倒是很少提起。'四维',即是礼、义、廉、耻,跟春秋时管仲有很大的关系。礼,就是规规矩矩的态度,思想行为要符合长幼有序等等的社会规范,合符礼制。义,就是自己的思想行为符合道德标准,合符道义。廉,就是不隐瞒自己的缺点错误,即行为廉洁。耻,就是要知羞耻,要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管仲认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其治国之策,把'四维'上升到国家存亡的高度。而管仲辅佐资质平平的齐桓公成就春秋霸业,其背后,作为中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四维”,引发后人高度的关注。

孔夫子就很认同管仲的观点,对他评价很高。想想,夫子说“克己复礼”,不就是要恢复周朝的礼制么?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打出了“尊王攘夷”这个旗号。也就是尊重周天子,维护周朝“礼乐”之制。有一件事可以体现这个“礼”:齐桓公帮助燕国打败了山戎部落,燕国君主感激不尽,殷勤地送行,不料越境来到了齐地。燕国君主送行越境与“礼”不合。没想到的是,齐桓公和管仲就把这些土地送给燕国,使之不不越境,不至于失“礼”。齐国损失了土地,但是赢得了天下人的普遍赞誉。  

管仲

孔夫子也曾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功抵御了当时某些北方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侵扰,保护了中原地区的周王室与诸侯国,保全了中原文化。中原人衣服向右开,叫“右衽”,只用右手可以解开衣服扣子。“左衽”则是死人穿的,人死了不用解衣换衣了。但北方少数民族偏偏就是“左衽”。中原人束发,死后披发,少数民族是披头散发,没有那么多的讲究。《史记屈原列传》当中说屈原,投江之前“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司马迁用 “被(披)发”显示屈原精神幻灭后,其生若死之状,也是合符这个习俗的。如果接受“被发左衽”,意味着国家的灭亡和中原文化的消亡。对当时的人而言,是极其耻辱的。宋朝末年,崖山战败,南宋十万军民不愿接受异族文化,不愿接受异族统治,而投海自尽,场面极其惨烈。明亡后不愿入清,不愿留辫子被杀的也不在少数。而明太祖朱元璋把指挥灭宋的张弘范的后人杀光,就是暗含了“国恨”。而历史上汉族人口迁移的“衣冠南渡”,是中原文化的南移,“衣冠”就是中原文明的代表。管仲强力维护了礼制,维护了“四维”,也极大的维护了“民族自尊心”。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一但掌握政权,首先想到的就是“礼义廉耻”,用它来安定民心,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四维”实际上也是儒家所坚持的价值观念。而在民国时期,学校里所悬挂的,所提倡的,就有“礼义廉耻”。现在学校里所说“五讲四美三热爱”,其实也是传统文化,里面就暗含了“礼义廉耻”的思想。只是形式有所改变,而内容则大致相同。

   “四维小学”地处丰顺县汤南镇,带有罗姓的姓氏色彩。“四维”两个字合起来,就是繁体的“罗”字。从而也说明,罗姓人身上带着传统文化的印记,自己认同和传承着“四维”的精神,并想把它发扬光大。只是年代久远,现在很少有人会联想到以前的那个传统。

 “四维”,曾经像风一样,吹遍了中国城市乡村的角角落落。而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它已经深深地渗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