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伏贴怎样贴

 GXF360 2017-07-08
三伏贴怎样贴

医药合璧

三伏贴怎样贴

□白雪

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对冬天易发作的宿疾,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以辛温祛寒药物贴在背部不同穴位治疗,可以减轻其发作的症状,这就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三伏贴。选择在三伏天进行中药贴敷,是祖国几千年传统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慢性患者能起到调节免疫的效果,是现代规范治疗的一项重要辅助治疗手段。那么,三伏贴具体应该怎样贴敷呢?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长征医院)丁强主任为您进行了介绍。

丁强主任讲到,三伏贴治疗一般选择在初伏、中伏、末伏三个时间来施行贴药治疗。一般成人需要贴敷8~10小时,儿童4~6小时,每次4片,根据个体差异,贴敷时间也可以做适当调整。贴敷疗法三年为一疗程,病程长的患者可适当延长疗程。贴敷期间,慎食辛辣、海鲜、羊肉、蘑菇等发物。

三伏贴穴位贴敷法,早在清朝初期张璐的《张氏医通》中即有夏日“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防止哮喘复发的记载。药物组成为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麝香、生姜汁。

本方具有温阳化饮、活血通络、化痰平喘的作用,方中白芥子为君,延胡索、细辛为臣,甘遂为佐,麝香、生姜为使。治疗哮病,该病病理因素有伏痰、瘀血。朱丹溪有言:“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故本方在温散温化的基础上,增加利气降浊之力,气顺则痰易消。君药白芥子味辛性温,归肺、胃经,辛散温通而利气,可降气开痞,定喘止咳,既能祛壅于肺络之寒饮,豁痰通络,去其宿根,又有治肺虚咳喘之功。延胡索味辛、苦,性温,归心、肝、脾经,有活血、行气、止痛的功效。细辛味辛,性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的作用。臣以延胡索、细辛,可增加君药温肺化痰,祛风散寒,行气活血的作用。甘遂味苦性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有泻水逐饮、散结消肿的作用。在君臣药温阳化痰、行气活血的基础上,佐以甘遂攻逐体内宿积之水饮。麝香味辛,性温,归心、脾经,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的作用。生姜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的作用。以麝香为使,取其味辛性温,气极香,走窜之性甚烈,通诸窍,开经络,领诸药直达脏腑,发挥调整脏腑阴阳气血的功效。

腧穴是脏气输注之所,常用穴之大椎、肺俞、膏肓、脾俞、膈俞、肾俞均位于背部腧穴,属足太阳膀胱经。该经为六经之首,统摄营卫,主一身之气,是肺脏精气输注之处,加之沟通十二经的定喘穴,诸阳经交会之大椎穴,通利气管之天突穴,共同统治呼吸系统内伤外感诸疾。灸贴之药通过人体皮肤→络脉→经脉→脏腑,层层传导,沟通上下表里,联络脏腑,畅通气血,振奋胸阳,达到宣肺祛邪,降逆豁痰,活血通络,温阳补虚,邪去正扶之效。

三伏贴的时间

1.三伏贴最好在每一伏的第一天贴敷,这是最佳时机。如果错过了这一时间的患者,头伏内,无论哪天贴敷,只要在接下来的二伏、三伏对应的日子贴敷就可以。每10天贴1次,一次贴敷4~6个小时,贴敷后少数病人出现明显烧灼、痒甚或疼痛感,可提前取下。连续贴3~4次,为1个疗程,一般需连续贴3年。

2.三伏贴的贴敷,一般在头伏、二伏、三伏的第一天上午11时以前贴完最佳。上午11时到下午1时是午时,三伏天是一年中的阳中之阳,午时是一天中的阳中之阳,中医认为这一时辰人的穴位、毛孔充分张开,再加上穴贴中的中药,药力最容易渗透到体内。

三伏贴的注意事项

1.三伏贴贴好后尽量不要去空调房间,因为遇冷会使毛孔收缩,影响药物吸收;也尽量不要出汗,出汗会使固定药贴的胶布脱落;贴敷当天尽量不要吃冷饮以及冰冻的食品,其他饮食则与平时一样。药贴取下后可以洗澡,但不要搓背,淋浴后用毛巾轻轻地吸干穴位上的水。

2.贴敷后的反应及处理:局部皮肤潮红、灼热、轻度瘙痒、轻度刺痛,或出现小水泡,此为敷贴后的正常皮肤反应。敷贴部位出现小的水泡,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极少数出现大水泡,若出现大水泡,应避免抓挠,保护创面,可自行涂抹烫伤软膏、龙胆紫药水、红霉素软膏或来医院处理。敷贴后,如出现局部皮肤严重红肿、大水泡、溃烂、疼痛,以及严重过敏等,可外涂皮康霜等减缓刺激并减少贴敷时间;若出现大范围、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大量水泡、严重瘙痒、皮肤破溃、出血或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后,及时到医院就诊。多数患者贴敷处皮肤会在一段时间内局部皮肤遗留色素沉着,能自行缓慢消退,不必处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