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波斯帝国最后一任国王大流士的悲哀

 铁血老枪 2017-07-08

波斯帝国最后一任国王大流士三世,在多数历史学家和人们的眼中是一个极度昏庸无能,胆小怕事之人,以波斯百万之众却败于亚历山大数万人手上。的确,从这方面来看,大流士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败家子,但是这并不能否定他的全部。历史上不少名将也曾在兵力数倍于敌人的情况下败给敌人,但历史对他们的评价却是十分公正的,那为什么大流士却被人们认为乃“在战场上软弱无能,张皇失措,一如平庸之辈”呢?我不得不说一句,大流士一个不懂得宣传的人,在吃了败仗之余,还要再次受到侮辱,被历史学家扭曲了他的人格。

就现在来看,我们所了解的有关大流士的记载多数来自他的敌人,因此这些评价也就有失公允,不过从零星的资料仍然可以看出大流士并非一无是处。德国史学家库尔提乌斯曾经提到过,“大流士为政公正仁厚,性情温和沉稳。”就连古希腊史学家狄奥多罗斯提到过大流士在年轻以极为勇敢著称,是波斯“有史以来最勇敢的人”。大流士三世并非大流士二世的嫡系,但是由于他为大流士二世效命期间,表现出众得到大流士二世的青睐,才能获得王位。而且有记载说,当时敌人下战书,无人敢应,惟有大流士挺身而出。而且他在即位不久,马上就收复了埃及。以上种种虽然不能完全说明大流士是一个贤明的君王,但至少也不是像大家所认为那样“昏庸无能”。

再说说那最两次大败仗,大流士很大程度上被人认为无能,就是因为这两次大败。伊苏斯之战和阿贝拉之战,两次均是大流士在有绝对兵力优势的情况下最终战败,单从结果来看的确可以说大流士领导无方,但是从整个战役来讲,大流士并非人们所想的那样“张皇失措,毫无办法。”在伊苏斯之战前,大流士听说亚历山大卧病不起,就派间谍到处散播亚历山大不久于人世的消息,使马其顿军队军心一度动摇。而且剧史料记载,大流士在排兵布阵上占尽先机,他大胆的调兵遣将,利用兵力上的优势,分兵截断亚历山大的后方,切断了亚历山大的补给和退路,这使得亚历山大大为吃惊,使亚历山大不得不速战速决。在伊苏斯对战时,大流士的布阵也并无大的漏洞,只是的目的是把亚历山大挡在河对岸,和亚历山大打一场消耗战,让马其顿军在得不到补给的情况下自动混乱。大流士的想法是好的,对要速战速决的敌人避其锐气,但是这就把主动权交给了亚历山大,以后的发展人们也就知道了。不过我不得不说,战争就是这样在选择一种战术时,将军们很难判断它的优劣,采用那种战术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我们后世的评价也是在看到结果后的马后炮而已。有人说在在两场大战时候,大流士临阵脱逃是他懦弱胆小的表现,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面对当时世界上最精锐的马其顿禁卫骑兵,大流士也想过很多办法,但是,擅长于突破分割战术的亚历山大,已经把这只部队的战斗力发挥到了极限,在两次大战中,禁卫骑兵总是能突破波斯的阵型,杀到大流士的本队面前,当然如果面对手强大的骑兵已经在你的面前,而你可以选择拼死一战,当然也许你死后会得到别人的尊敬,但依然可能留下千古骂名。大流士没有选择与亚历山大奋力一搏,是因为他知道,此时亚历山大的禁卫骑兵已经突到他的面前,而自己的部队正四散周围与马其顿军作战,现在一战肯定没有胜算,如果自己死了,那么波斯帝国马上就会崩溃,为了国家,他舍弃了个人的荣誉,哪怕被人误认为胆小软弱,难道这样的人不值得尊敬吗?

而就在大势已去的时候,大流士仍然不肯向亚历山大低头,他准备向山地退却,和亚历山大进行游击战,不过却被属下背叛,要求他退位,但他坚决不同意,而他们要挟持大流士去大夏深处,大流士依然宁死不从,他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下,依然保持着帝王的威严。当然他的部下,最后部下将他杀死,把尸体扔下后逃走。在现在仍然在当地留下了一个传说,亚历山大赶到后,大流士在把国家和家人托付给亚历山大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在现很多地方仍就留下了许多宗教,他们每日歌颂着大流士家族的丰功伟业,为大流士祈祷,试想如果大流士真的是一个昏庸无能的人,又怎么能得到人民千年的爱戴。

时间已过千年,到底真相如何,我们也只能从零星的资料窥探一角。不过我们把断送波斯的全部责任归咎于大流士一人是不公正的,而把大流士认为是软弱无能之辈也是不客观的,一切都是因为他的敌人太强了,亚历山大是那个时代的奇迹,与他为敌失败并不丢脸,而人们却只因成败论英雄,我不得不为大流士感到悲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