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熊为何在神话中扮演重要角色 07

 舍得斋主 2017-07-08
          ■本报记者 钟菡

  作为本市“十三五”期间文化领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根据市委宣传部统一部署,由市文广影视局主办,上海艺术研究所、中华艺术宫承办的“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创作研究系列辅导讲座,昨日起正式开讲,来自本市以及全国神话学的知名专家为大家解读中华创世神话。

  文化由神话“编码”

  昨天,中华艺术宫艺术剧场里座无虚席。首场讲座由中国神话学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叶舒宪带来《从神话学看中国文化》,他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源头的梳理,时时颠覆着观众的认知。
  尽管今天我们自称“龙的传人”,但叶舒宪指出,熊图腾才是中国最早的图腾崇拜,并且与中国神话有重要关联。黄帝号有熊,伏羲号黄熊,鲧、禹、启死后化熊,熊为何在神话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写熊字的时候,会先写出一个代表正能量的‘能’字,那个字就是熊的本字。为什么大家争先恐后在帝王名号中用它?因为它代表着伟大的死而再生的力量。”熊的神化来自于古人对熊的生活习性的观察,从《山海经》中的记载可以明白人们对熊的崇拜缘由:熊是能够像昆虫一样冬眠夏出的动物,给人一种“死而复生”的感觉。对于熊的图腾崇拜从神话时代一直传到春秋战国,在当时的出土文物中,有大量神熊的形象。直到东汉灭亡以后,神熊才在艺术表现中一落千丈。如果以今天人们对于熊的印象来看这些古代文物,会难以得出正确的理解。“没有神话的支持,艺术史的大门关掉了一大半。当我们把这一件一件神话线索联系起来才会明白,是什么驱动古人塑造文物。”
  文献、出土文献、口传文化与非遗、文物及图像是叶舒宪总结的神话研究四重证据法,它帮助我们重新认识中国神话资源,得出超越前人的认识。“中国整个文化的建构是由神话来编码的,重要的原形编码都在神话里埋藏着,我们需要建构一个重新认识华夏文明之根的新视野。”他同时认为,文学艺术创作题材,一定要跟着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走,才能有知识的创新。

  首场“旁听”名额一夜报满

  系列辅导讲座首轮共有五场,接下来还有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田兆元讲述的《中国创世神话的类型与谱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陈连山带来的《中国古代神话的涵义》,以及《上海文化》编辑黄德海的《中国古代神话损益》、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毕旭玲的《中国上古神话的组合与解构——以鲧禹神话为例》。讲座开放观众预约,首场开放50个名额,一夜之内报满。
  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组织实施,去年1月启动,规划历时3年。目前,文学本、学术本已基本完成,连环画创作已完成18本,大型主题绘画已签约63张,以大禹治水为题材的电影剧本已创作完成,主题雕塑创作也已全面展开。海派木偶剧《创世》剧本已完成初稿,并进行第二阶段的修改,预计明年1月在沪公演。此外,交响乐、戏曲等的创作也将全面推进。上海各美术馆也积极主动配合和策划神话工程相关项目,比如中华艺术宫在41米层艺术教育长廊展出“童心与神话”——我心中的创世英雄少儿艺术作品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拟于2017年底寒假开展“中华艺术史冬令营”项目,帮助孩子们从艺术的起源上了解中华文明的源头; 刘海粟美术馆将举办的互联网艺术展也呼应了创世神话主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