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凝血过程中你没有注意到的小细节

 余舍我的图书馆 2017-07-08



作者: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易浩安

记得刚进医院的时候,一位老师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规范操作是检验科的生命”。而这句话我也一直记在了心里。


在凝血值班的一个下午,老师突然问我是否还记得贫血患者的抗凝剂换算公式,我想了想没想起来。然后就去翻阅资料查阅公式,最终在《全国检验操作规程(第四版)》中找到了答案,而在其他的大部分教科书和资料当中只写了抗凝剂与全血的比例为1:9。查阅的公式是抗凝剂的体积(ml)=1.85×10-3×血量×(100-血细胞比容),而对于大多数的人,其血细胞比容都是在35-55之间,其间的变化算出来的值与1:9相差不多,故在临床上在检测凝血项目的时候以1:9居多。而在临床上血细胞比容不在此正常范围内的患者比比皆是。其中大多数的病人以偏小居多。老师所问案例的病人红细胞比容为12,已经明显低于正常范围,其测出来的PT,APTT,TT均与正常值相比偏高,换算发现其相当于减低了抗凝剂的用量。有研究表明,血细胞比容45%的患者,以抗凝剂和血液的比例为分为1:9和1:5采血,其PT的结果分别为11.7S和18.7S,存在显著差异。将案例中病人血细胞比容和抗凝管中固定0.3ml抗凝剂加入公式换算,发现此病人只需要抽取1.7ml左右的血液即可,而实际抽取了2.7ml的血液,使得他的结果与真实结果偏低了不少,故联系临床报告情况,建议重抽。不幸病人离世,放弃。回过来观察公式,发现其所谓的抗凝剂与全血的比例为1:9的话是适用于大部分情况的,但确实不准确的,因为公式表明的是抗凝剂与血浆的比例。此类标本在临床上不少见,但因为各种原因很难发现,因此导致了检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巨大偏差,不能反映病人真实的凝血功能,这对于在临床需要采取PT及APTT监测的患者就尤为突出了。      


又是一个值班的下午,在凝血房间里面跟大伙闲聊,这时一个实习生关掉了还有几分钟才离完的离心机,这一举动不禁引起了我的思考。现在进行凝血检查的多采用的为ppp(乏血小板血浆),ppp的制备必须在大于或等于3000r/min的条件下离心15min。我想这其中的原因是为了尽可能的降低血浆中残留的血小板对检测的影响。根据瀑布学说,在凝血的过程中,血小板第三因子外翻提供表面。如若在离心过程中中途停止离心机,血浆中残留的血小板越多,在凝血过程中提供的表面越多,其血液凝固过程就越快。根据PT、APTT、FIB的检测原理来分析,血浆中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对APTT的检测影响是最明显的。而有关实验的结果确实如此。事实上当标本离心3000r/min 20分钟,血浆中还可能有10-20×10^9的血小板。因此对APTT的检测的标本离心速度和时间不应低于3000r/min 10min,或者可依据血浆中血小板数量选择合适的离心方法。我们所设置的离心方法为3000r/min 10min,而在7分钟左右的时候就关停了离心机,根据查阅相关的文献,标本以 3000 r/min离心 15 分钟作为对照,结果显示离心 10、15、 20 分钟对 PT 结果差异无显著性,而离心 5 分钟时对 PT 结果有显著影响; 离心 5、10 分钟对 APTT 测定有显著差异,并且可以看出APTT测定对于离心的要求更高一些,并不能排除离心7min结果与10min毫无差异。综上,在凝血的检验过程中,保证足够的离心速度和时间,是保证结果准确的前提。检验流程标准化至关重要。

 



在检验过程中的任何一个小细节都会影响最后的检验结果,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记住 规范操作是检验科的生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