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信被斩,原因不是太过骄纵,而是这个

 昵称27106408 2017-07-08

最近韩信很火啊,我们来说说他吧

韩信的人生,是一直都在战斗的,自从他登上拜将坛的那一刻,楚汉相争的大幕便缓缓拉开。

韩信被斩,原因不是太过骄纵,而是这个

韩信

韩信通过分析,说服刘邦与项羽撕破脸皮,还为刘邦部署了进军的方案,汉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平定三秦,攻取中原。

但之后刘邦不小心玩脱了,在彭城高地被项羽用骑兵反杀,逃跑中狼狈至极。“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但韩信又及时出现,在荥阳击破楚军,维持了战线稳定,保全了汉军主力(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

韩信被斩,原因不是太过骄纵,而是这个

刘邦

项羽在齐王事件中二十万大军败于韩信之后派人游说韩信,希望韩信能背反刘邦,进而三分天下,被韩信拒绝。他的谋士蒯通也试图说服韩信背反刘邦,同样被拒绝,有趣的是,韩信两次的说辞极为相似。

韩信被斩,原因不是太过骄纵,而是这个

项羽

“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当年我为此感慨,可怜韩信一代名将,奈何因为几件衣服,几顿饭误了一生。但是现在想来,韩信的上述表态只不过是找个借口罢了,他自己很清楚自己的斤两,刘邦和项羽的班底不是自己能比拟的,如若真三分天下,他一定是最弱的,也是最没有希望活到最后的。倘若他真的忠诚,刘邦被楚军围困在荥阳时,韩信为何还要以平赵之功请立张耳为赵王,而不是迅速率军南下驰援刘邦?

刘邦甚至自称汉使,闯入韩信的军营“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刘邦所在的主战场危如累卵,还要亲自到下属的军营夺符收兵,他的内心几乎是奔溃的。而且刘邦之所以能够逃出荥阳,全靠纪信假扮自己吸引了项羽的注意力,结果纪信被项羽给活活烧死了,不收拾韩信,纪信简直死不瞑目。

在漫长的对峙之后,精疲力竭的楚汉双方缔结了和平协议,约定以鸿沟为界,各自罢兵。但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计策,撕毁与项羽的和平协议,与韩信、彭越约定一同追击楚军,结果这两个坑货按兵不动,刘邦再次被反杀一波,坐困固陵。

感觉有如哔了狗的刘邦不得不采纳张良之计“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韩信于是发齐军三十万共围楚军十万于垓下,这种队友换我我也受够了。韩信打仗的动力全部来自于加官进爵,而非对刘邦的知恩图报。

公元前196年,陈豨谋反,刘邦亲征,吕后诛杀韩信于长乐钟室,遣人带韩信首级送往前线。宫使行至灵石城南高壁岭逢刘邦凯旋,遂葬于岭上,随从军士每人捧土一掬即堆成墓,此处后来被称为“韩信岭”或“韩侯岭”。一代名将,落得如此下场,让人唏嘘。再细想此事,刘邦还没翘辫子,吕后哪来的胆子杀朝廷重臣。至于韩信谋反之事我并不相信,韩信据有齐国,楚汉对峙的时候不反,被夺去兵权之后才造反,这不是大写的作死么。所谓“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和“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恐怕这一切都是刘邦的授意,只不过需要一个口实罢了。

韩信的“忠诚”,自始至终都是一种对得失的权衡,只有出的价码足够高时才能得到韩信的“效忠”,投奔项羽未受重用,便弃楚归汉;在汉军同样未受重用,便再次逃跑。从这个角度看,萧何堪称识人有术,让刘邦来了一出当众拜将,韩信过足了瘾装够了逼。然而命运是最好的讽刺小说,韩信并不知道自己也会因为萧何而死,有道是“能用能诛谁计策,嗟君终自愧萧公”。

对于韩信的评价,我以为还是司马光说的最好:

“始汉与楚相拒荥阳,信灭齐不还报而自王; 其后汉追楚至固陵,与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 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顾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则信复何恃哉! 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 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

韩信的一生就是太过注重于利益得失,每做一件事都要有利益才做,这才导致了他的败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