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1) 这本书内容进阶一。 天人解这一章回答“人是什么”的问题。 要点(2) 天人解是黄师最得意之作。 黄师最得意的书是《四圣心源》,而黄师在《四圣心源》中最得意的章节是“卷一 天人解”。黄师30岁开始学医,36岁觉得医有小成而写作第一本书《素灵微蕴》,44岁才开始写作《伤寒悬解》、《金匮悬解》。在完成对这两部经典的悬解之后,觉得仍然没有表达完整自己的整体思路,所以才构思写作自己的《四圣心源》。《四圣心源》写作花费黄师了好几年的时间,黄师是先完成天人解之外的其它章节的,但是仍然觉得心中之意没有完整表达,最后增加了天人解作为《四圣心源》的第一章,才算是完整交付了《四圣心源》。从这个写作过程可以了解,《四圣心源》是黄师集大成之作,天人解是其中最重要的章节。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花费很大精力来解读天人解的原因。 《四圣心源.天人解》原文: 昔在黄帝,咨于岐伯,作《内经》以究天人之奥。其言曰: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然则善言人者,必有验于天矣。天人一也,未识天道,焉知人理! 慨自越人、仲景而后,秘典弗著,至教无传。叹帝宰之杳茫,怅民义之幽深,徒托大象,不测其原,空抚渺躬,莫解其要。人有无妄之疾,医乏不死之方,群称乳虎,众号苍鹰。哀彼下泉之人,念我同门之友,作天人解。 要点(3) 天人解:建立人生命原理的模型非常重要。 建立人体模型是学习中医的必经之路。其实我们做任何学习、研究,都需要从建立我们研究对象的模型开始。同样,学习中医也需要建立人体模型的理解。 先举一个水稻生命原理模型的例子。记得小时候在农村种水稻,水稻成长是分几个阶段的:阶段1,需要给在田里灌满水并施肥,使禾苗长高;阶段2,苗长得差不多之后,要将水放掉,让苗停止生长,禾苗准备长稻穗;阶段3,再次给苗放水,让稻穗灌浆。阶段1如果不施肥,则苗长不好;阶段2如果不停水,则有些苗继续长,有些苗开始长稻穗,没有办法统一管理与收割;阶段3如果不放水,则稻穗就会是空瘪的。为什么我们能够这么好的种植水稻,是因为我们了解水稻生命原理模型,知道水稻生命在生长过程中的原理,并依据这个原理控制水稻的生长。 再举一个物理学研究原子结构的模型例子。再举一个研究原子过程的例子,如果对物理学中的原子无感的人,请跳过这一段。在物理学走到研究原子的时候,对原子是什么、原子内部是如何构成的,科学家是走了弯路的。科学家一开始设想了这样的原子模型:原子类似于一个面包,均匀的物质占据了原子所在的空间,电子类似于面包上嵌的一些葡萄干。但是新西兰物理学家卢瑟福用α粒子去轰击物质,大部分粒子可以穿过去,很小部分被散射回来,物理界称为“卢瑟福散射”。依据实验数据,卢瑟福建立了原子的“很小的原子核+外面绕着转的电子”的模型,类似于太阳系中“太阳类似于原子核,行星类似于电子”。这个实验以及导出的原子模型,一举把原子结构的研究引上了正确的轨道,于是卢瑟福被誉为原子物理学之父。 黄元御老师的《四圣心源.卷一 天人解》就是讲述中医生命原理模型的入门章节。《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从气、阴阳、四象、五行等基本概念与基本运作规律出发,并描述因此形成的脏腑、气血、精神、形体、经络等等。短短六千多字就描述了中医生命原理模型,非常精彩啊。只是我们古文知识的传承不够,很多时候不能理解。本书将尝试用现在的语言以及很多的比喻去将这个模型解说给大家,我们后面顺着天人解的文字,慢慢来展开。 要点(4) 尝试理解“天人一也”。 如何理解“苹果和梨是一样的”?如果有人说“苹果与梨”实在是相同的啊,我们会如何理解这个人的话呢?一种理解:苹果与梨实实在在是两个东西啊,这个人胡说八道。另一种理解:哦,从化学角度看苹果与梨都是碳水化合物,再细分一点苹果与梨都是由物理学上的中子、质子、电子这样的微观例子组成的,所以说苹果与梨是相同的也是对的啊。再举一个例子,深圳的地王大厦与我农村家里的三层小楼房也是相同的啊,都是由钢筋、水泥、玻璃、瓷砖组成的嘛。 从中医角度“气”的角度看,人与天地是一样的。所以从中医角度看,天(这里我们所处的世界)与人实在是一样的,都是由最基本的“气”组成的,而且天地之气与人体之气的运作规律都是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黄师说“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然则善言人者,必有验于天矣”,也是为什么黄师要将其最重要的著作《四圣心源》的最重要的章节命名为“天人解”的意思。首先要参照天地之气的基本模型来讲清楚人的基本模型,然后后续人体之气的病理、医理、药理就是非常容易解释的。那么,问题就来了:“气”是什么? 要点(5) “五行生克”是中医理论的基石。 五行生克,以及与这相关的气、阴阳、四象、五行的基础概念,是中医理论的基石。就如前所说,《四圣心源》天人解是黄师认为中医最重要的章节,而在天人解中,黄师将阴阳变化引出的太极、阴阳、四象、五行概念以及五行生克概念作为前两小节,说明黄师心目中也将五行生克作为了中医最基础、最重要的概念来阐述的。我个人认为五行生克就是中医理论的基石。我们这本书将从《四圣心源.卷一 天人解》的阴阳变化、五行生克开始。 《四圣心源.天人解.阴阳变化》原文: 阴阳未判,一气混茫。 要点(6) 要具备思考“不可见”的能力。 显微镜有没有给我们带来思维惯性:看不见的东西,是不是就先假设它不存在?记得读初中第一次接触显微镜的时候,我们都觉得很神奇:哇,看起来象是非常平滑的洋葱表皮,有着非常精致的细胞结构。然后依据我们逐渐学习的物理知识,我们知道,只要有放大倍数更高的显微镜,我们就能看到更多的东西。但是,因为越来越厉害的显微镜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东西,我们会不会慢慢进入了一个误区:看不见的东西,我们首先的假设将是它不存在呢?我们是不是经过多年的学习,丧失了我们思考“不可见的东西”的能力了呢? 爱因斯坦预言的引力波,长达一个世纪都不能被检测到,但是它确确实实存在。在1916年,爱因斯坦基于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在物理学中,引力波是指时空弯曲中的涟漪,通过波的形式从辐射源向外传播,这种波以引力辐射的形式传输能量。2015年9月14日,LIGO探测到首个引力波信号。2015年12月26日,位于美国汉福德区和路易斯安那州的利文斯顿的两台引力波探测器同时探测到了一个引力波信号。其实,引力波一直都存在:在1916年爱因斯坦预言它存在之前,它就存在;在2015年LIGO组织探测到它之前,它也存在。爱因斯坦利用数据的工具与逻辑推理语言来引力波的存在,就是预言了当时“不可见的引力波”。所以说,思考、推理“不可见的东西”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中医要具备思考“不可见”的能力。迄今为止还没有仪器可以检测与衡量人体内中医意义上的“气”。而“气”的概念如此重要,在《黄元御医学全书》的100万字之中就出现了1万5千多个“气”字。我想说的是,学习中医一定要具备思考“不可见”的能力。其实一个人是可以检测与衡量另外一个人的“气“的,例如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说:“昨天晚上没有睡好吗?气色这么差。”,这个时候,就是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气”进行检测与描述。“气色差”的含义是:体内的“气”对外表现的“色”看起来很差,你的“气”不正常。 但是,问题仍然还在这:“气”到底是什么? 要点(7) 用三个弹簧来理解“无形的能量与信息”。 静止的弹簧A与运动的弹簧B有什么差别?假设桌面非常光滑。又假如有一个弹簧A,放松地放在桌面上,它会安安静静地呆在桌面上,永远不会动。接着假如有一个弹簧B,现在我们用手将这个弹簧压紧,然后松开它,这个弹簧B就将在桌面上周而复始地重复“弹开-收紧-弹开”的过程。问题:弹簧A与弹簧B有什么差别呢?有人回答:弹簧A就是铁,弹簧B除了铁之外还有被压紧过程中储蓄起来的能量,正是这些能量导致弹簧B不断地运动。 运动的弹簧B与运动的弹簧C有什么差别?继续假如有一个弹簧C,现在我们不仅仅将弹簧压紧,还一定程度扭曲它,然后松开它;这个弹簧C将在桌面上周而复始地重复“弹开-收紧-弹开”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左右摇摆,摇摆的方式与我们刚才扭曲它的方式有关。问题:弹簧B与弹簧C有什么差别呢?我回答:铁是一样的,一般物理意义上经常被测量的能量也是一样多的,它们的差别还在于各自“记住”的扭曲方法不一样。弹簧B“记住”自己是被普通压紧的,弹簧C“记住”自己是被压紧同时扭曲了的。 三个弹簧的差别在于“无形的能量与信息”。其实我们在第一次比较静止的弹簧A与运动的弹簧B的时候,仅仅注意的能量,但是没有注意的能量中还“记录”了弹簧B是被“普通压紧”的。只有比较弹簧B与弹簧C的时候,才发现除了物理意义上的、以“焦耳”来衡量的能量还不够,还有“压紧方式”的信息。总结起来就是,三个弹簧的差别在于除了普通的铁之外,其内在蕴含的能量与信息。 独立面对弹簧C的时候,我们能不说思考其中蕴含的“无形的能量与信息”呢?现在将弹簧A与弹簧B拿开,我们独自面对弹簧C的时候,我们除了看到物质的铁之外,我们是不是可以“看见”(或者说思考到)其中“无形的能量与信息”呢?具备这样的思考能力,我们才能学习好中医。 仍然地,我们还是没有解答:“气”是什么? 要点(8) 黄豆中蕴含的“无形的能量与信息”。 用一个黄豆被压扁的过程来理解“无形的能量与信息”。假设我们有一颗可以长出豆芽的黄豆。然后我们将这个黄豆放在桌子上,用一个铁板慢慢压它。刚开始压的时候,这颗黄豆是可以长出豆芽的;最后将黄豆压扁的时候,这个黄豆已经不能长出豆芽来了。那么,一定有一个时刻,这个时刻之前,这颗黄豆虽然被压扁了一部分,但是仍然可以长出豆芽;而在那一刻之后,黄豆就被压得长不出豆芽来了。那么,黄豆可以长出豆芽与不能长出豆芽的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之前与之后,这个黄豆在我们可见的形体、蛋白质等当前科学可测量的物质上差别应该不大或者基本没有,那么在无形上应该差别在于某些能量与信息,让黄豆在临界点之前可以长出豆芽,在临界点之后长不出豆芽。请注意三个关键词:无形、能量、信息。 要点(9) “气”的定义。 气的定义就是:生命体中包含的某种“无形的能力与信息”,我们命名它为这个生命体的“气”。 生命体中包含某种的“无形的能量与信息”,我们命名这些“无形的能量与信息”为“气”;生命体完全丧失了这些“气”则生命结束而死;两个不同的生命体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它们包括不同的“无形的能量与信息”。中医被质疑的一个很大因素是中医的基础概念没有清晰的定义。为中医最基础的概念“气”做一个定义,是一个必须跨过去的坎。这个定义是我自己学习思考之后的总结,供大家参考。 生命体与气的三个最主要关系。在上面的定义基础上,其实生命体与气的最主要关系有这三个:(1) 气是生命体中包含的“无形的能量与信息”;(2) 生命体得气则生,失气则死;(3)两个生命体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其包含的能量与信息的不同。 以薛定谔的波函数来理解一下我们定义“气”的思考问题方法。等一下,也许有人会说,还是没有说清楚“气”是什么啊。其实在面对复杂问题的时候,有一种工作方法经常被使用,例如上个世纪我们伟大的物理学家薛定谔(就是发明“薛定谔的猫”难题的薛定谔)在探讨微观粒子状态的时候,发现没有办法说清楚,也说:我不管这个微观粒子状态的规律如何,我先用一个波函数Ψ(r,t)来定义它,它的具体含义我不知道,当前仅仅知道与空间变量r、时间变量t相关,然后我们再慢慢来求证这个函数的外部特征。所以我们现在也可以这样说,“气”是生命体(对人就是人体)包含的某种包含“能量”与“信息”在内的、无形的物质;“气”是生命体的生命得以继续的基础;任何两个生命体的“气”都是不一样的。 上面的三段话实际上是我用了三种不同的描述来试图对“气”与“生命体”进行的定义。接下来我们要持续解读“气”的三要素:“无形的”,“能量”,“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