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可先生,如果真的有外星人,他们会不会侵略地球?

 豆豆e 2017-07-08

?这个问题实在不是偶然。自从1898年英国作家赫伯特·威尔斯出版了小说《世界大战》(The War of the Worlds),“外星人入侵”(Alien Invasion)这个科幻主题已经流行了100多年,上世纪中叶美苏争霸掀起的太空竞赛,本世纪初幻想电影迎来了黄金时代,都让“外星人”深入人心,形象越来越丰富,长盛不衰。

《世界大战》小说封面《世界大战》小说封面

?21世纪的外星人很像19世纪的精怪故事,都是不羁想象的载体,但又有一点根本的不同:精怪的背后是被现代科学瓦解的传统神话,本来就建立在荒诞之上,任何艺术构思只要自洽即可;但是外星人的背后就是现代科学自己,是人类探索地外生命的终极问题,在文学叙事的自洽之外,还不可避免地接受“是否科学”这种外部审查。

所以当数不清科幻电影用宏大的战争场面渲染人类与外星人激烈交战,多年苦心经营毁于一旦的时候,除了“有没有外星人这个基本问题”,观众接着就会问:“外星人真的会来入侵地球吗?”

这的确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有不同的答案,大多数人面对这个问题都会开始思考外星文明的技术水平该是多么高超,我们面对他们该是多么愚昧落后,接着就浮想起当初的殖民者是如何在新大陆上大开杀戒,让美洲的古老文明毁于一旦。

印加帝国国王阿塔瓦尔帕(Atawallpa)被西班牙人俘虏印加帝国国王阿塔瓦尔帕(Atawallpa)被西班牙人俘虏

?当然地,我们要约束讨论的范围:生命是一种运动形式,可能由任何物质载体实现,在这里,我们仅讨论宏观物质在电磁相互作用下表现出来的生命活动,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智慧活动。这样的生命将与我们占据大致相当的时空尺度,并服从接近的统计规律。如果我们硬要构思一种完全超越一切人类经验的外星人,比如在光年尺度上由引力维持的星云生物,那么我们对它的一切想象,无论是侵略还是不侵略,就都变得没有意义了。

第一部分:和平

在思考所及的范围之内,从我们已经接触到的世界来看,我的意见是:如果外星人有能力抵达地球,那么他们最可能建立了温顺而和平的文明,不可能像许多科幻电影,比如《独立日》那样出于对暴力的热衷而侵略地球。我们不应该想象一个文明在技术上高度发达,在伦理上却迟滞落后,或者说:我们首先应该思考的不是外星文明有多么发达的技术,而是什么样的外星文明才能有发达的技术。

1.1自我驯化

文明与个体的关系非常复杂,不止是个体缔造文明,文明也同样重塑个体。对这个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文明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科学的成熟,将使整个社会变得温和非暴力——也就是经历了驯化。

我们应该意识到任何发达技术都建立在复杂知识的积累上,这必然要求个体之前密切的交换信息:任何个体无论以何种手段获取知识,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偏见,只有在个体之间大范围地交换信息,才能抹平这种误差,更加真实地再现客观世界的原貌——这就是为什么现代科学如此有效,因为它建立了一个制度严谨的共同体,任何具体的研究者不能决定认知的方向,即使生物学家崇拜上帝,物理学家笃信佛经,都不影响科学知识最终的纯洁。

与其它任何权威都不相同,科研机构的权威源自它们的中立客观与其它任何权威都不相同,科研机构的权威源自它们的中立客观

?为了抹除主观偏见,社会中的个体必须足够多样,所以思想自由对一个文明来说无比重要——仅就我们已知的情形来看,一个文明最包容,最多元的时代,总是它最繁荣的时代。这排除了《安德的游戏》、《星河舰队》和《星际争霸》里“虫群文明”的可能:真社会生物的本质,就是全部个体放弃自觉,达到高度的同质化,它们的群落无论多么巨大,都只相当于一个体,它们的交流无论多么密切顺畅,都不能排除主观偏见——或者更明白地说,高度集权的政治是反智的政治。

仅蚁科就有16000个真社会性物种,然而它们在1.3亿年的时间里都没有进化出“知识”仅蚁科就有16000个真社会性物种,然而它们在1.3亿年的时间里都没有进化出“知识”

?进一步的,无论探索知识还是研发技术,都是投入巨量而收效缓慢的长期任务,从事这些工作的个体无暇从事一般的生产,必须由其它个体供养。所以仅仅让个体组织起来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包含相当稳定的职业和阶级分化,即所谓国家。这就是为什么科学能在工业革命之后的发达国家高速发展:政府用丰厚的税收承担了高额的教育投资,还能给基础科研提供大量的经费。而强大国家必然执行的一项社会功能,就是用公权力的暴力取代私权力的暴力。就以我们这个国家为例,就算一个人杀了你的至亲,你也无权杀他报仇,甚至无权殴打他,你所能作的一切就是配合公检法,等待法律的裁决。甚至在遇到非法暴力侵害时,你的反抗权力也由法律赋予,超出法律规定限度的自卫仍然是违法行为。

集全欧洲之力研发可控核聚变“欧洲联合环状反应堆”(JET)集全欧洲之力研发可控核聚变“欧洲联合环状反应堆”(JET)

?个体之间密切交流并消除偏见,社会结构复杂稳定使部门配合,政府权力强大公正以维护正常秩序,最终带来了科学和技术的繁荣,这都必将反应在伦理上——伦理不因为居于意识形态的顶层而变得虚幻,也不是人类这个物种特有的装饰,它是生物在群体生活中展现出的普遍行为,服从最客观的进化规律,不以三体星人的祖先经历了多么严苛的自然环境而转移:极端利己是独居者的惯例,但群体生活必须有利他行为才能持续存在资源越充沛,群体越庞大,交流越密切,个体就越温顺,越能容忍其它个体,才能正反馈地使群体生活更加舒适,有效。

* 灵长目中黑猩猩和倭黑猩猩是最常见的比较对象:它们的共同祖先被刚果河分割成南北两个群体,北方群体与大猩猩高度重叠,激烈的竞争使它们暴力好战,极富攻击性,成为现在的黑猩猩;南方是一片水草丰美的伊甸园,悠闲的生活让它们终日交配为乐,成为现在的倭黑猩猩。

倭黑猩猩(Bonobo)、黑猩猩(Chimpanzee)和大猩猩(Gorilla)在非洲的分布倭黑猩猩(Bonobo)、黑猩猩(Chimpanzee)和大猩猩(Gorilla)在非洲的分布

?所以和平既是文明发展的前提也是文明发展的结果,这现代社会表现得尤其显著:技术的进步使人的物质生活丰裕而稳定,整个世界数十亿人都被产业熔铸成一个整体,任何两个人都被通讯工具连接在一起。人与人的竞争高度抽象,失去了一切直接对抗,建立了最普遍的互利与合作。在我们崇尚“文明”的时候,“野蛮”在最大程度上指的就是“暴力”——短短500年之内,在西班牙殖民者眼中理所当然的种族灭绝,在现代人看来就已经是不可饶恕的兽行,如果我们要想象外星文明在技术上领先于人类成上万年,为什么要想象他们在克制暴力这样重大的社会事宜上落后我们半个千年?

无法想象《火星人玩转地球》里那种残暴的外星人能构建一个繁荣的文明社会无法想象《火星人玩转地球》里那种残暴的外星人能构建一个繁荣的文明社会

?

1.2 党同伐异

当然这也有一些值得反驳的反对意见。第一个反驳是生物的利他行为仅限于群体内部。蚁群内部的成员可以互相帮助同生共死,但是面对另一个蚁群的成员就一定要拼个你死我活,这在人类身上更加复杂而极端,伦理和政治的全部内容除了互惠互利,几乎就是党同伐异:一个男人喜欢穿女装,这是他的个人行为,不会侵犯任何他人利益,但已经足以让大多数人将他划为异类,不再给予他通常地友爱,而开始苛刻地对待他,甚至惩罚他,折磨他——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不同的人种、政权、族群、信仰之间展开了无数血腥残酷的战争,那么有什么理由认为,外星人不会把地球人视为异己,前来讨伐呢?

是的,我们的确有理由,有理由照亮《三体》构想出来的黑暗森林。

中文版的封面太丑了中文版的封面太丑了

?为党同伐异作为一种进化产生的行为,它的选择优势是在群体的层面上展开了更有效的竞争,如果对方与自己不存在可能的竞争关系,那么党同伐异就成了浪费精力,无论双方差异多大都不是异己:在原始的狩猎采集阶段,狼和野猪与人的生态位高度重叠,有激烈的竞争关系,原住民就会将这两种动物看作“异己”,用对待外族勇士的态度对待他们。但是农耕文明一旦建立,这些勇士变成了寄人篱下的猪狗,我们就只会用“猪狗不如”这样的蔑称骂人,而绝不用“非我族类”这样的视角对待它们了——外星人与我们的关系必将是一种更加彻底非竞争关系:我们和外星人在整个时空上都没有可争夺的资源,但详细的讨论暂时留在下一部分。

《幽灵公主》里,人、狼、野猪,就是异己和自己的关系《幽灵公主》里,人、狼、野猪,就是异己和自己的关系

?尤其那些技术超级进步,有资本视我们为猪狗的外星文明,非但不会视我们为异己,反而极可能用普遍的利他行为保护我们,因为智慧的第一要义就是属性从对象身上剥离下来,抽象为概念:暴力被视为野蛮是因为暴力的动机,这不受暴力的具体形式影响。针对人类的暴力是野蛮,针对动物的暴力同样是野蛮。西方日渐臃肿的《动物保护法》和《动物福利法》绝不是在为动物着想,而是在更彻底地压制人性中的暴力,更普遍地培养人们的善良——这类实践相当成功,乃至今天许多欧洲人善良得疯了心,把难民视如己出。对于一个更加成熟的外星文明,我们也有很大的理由相信他们的利他行为有着更加广阔的外延。

怜悯动物是人类长期生活在安宁环境中的一大特质怜悯动物是人类长期生活在安宁环境中的一大特质

?我们“似乎”还应该考虑利他行为的另一种局限:如果抵达地球的外星人是一群“流放者”,他们就会比文明中的多数成员更加残暴,就像大英帝国派往殖民地的开拓者有一大部分都是危害本土社会安全的罪犯——这就关系到外星文明将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地球:是像澳大利亚一样毫无价值的不毛之地,只堪做囚禁罪犯的恶魔岛,最后毁了那里独特的生态,灭绝了袋狼;还是像欧罗巴上的冰下海洋一样等待探索的处女地,需要小心观察悉心保护——为了防止地球生命污染它,造价11亿美元的朱诺号探测器将在完成使命后投入木星自焚。

木卫二的冰下海洋是太阳系内最可能有生命的地方木卫二的冰下海洋是太阳系内最可能有生命的地方

?如果连你都认为后者是更可取的态度,那么更加成熟的外星人会和17世纪的大英帝国一般见识吗?——这也将在第二部分详细讨论。

1.3 宗教

除了这类利他行为的局限,宗教是另外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这里的“宗教”不仅包括人类社会中曾经出现过的任何一种或者几种宗教,还泛指一切获得世俗权力的非经验的认知,包括历史上的各种极权主义、个人崇拜的集体主义、舆论家煽动起来的暴民政治,等等。

宗教对任何文明都意义重大,从人类历史上看,社会凝聚、阶级分化、政权建立、伦理标定,都由宗教启动,我们也由十足的理由相信外星文明也经历过同样的阶段。但宗教并不追求客观认知和有效实践,而将一切诉诸权威和经典,这首先使得权威的主观偏见无法被抹除,并且在漫长的岁月里越积越多;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招致了各种意义上的权力斗争,集中表现为专制和教条,进一步压制了个体之间排除主观偏见的能力——现代文明的历史就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教权没落的历史。

而且也不像一般人误解的那样,宗教具有“教人向善”的社会功能,更加真实的情况是宗教把符合自身利益的行为定义为善,并且用教条维护它们,包括看似温和的次大陆宗教在内,宗教一旦掌握了实际的权力,与阶级和族群勾结起来,就能让任何残暴、愚昧和短视变成美德和正义,大范围地合法化。

西藏密宗是最残暴的一支佛教,教权没落之后又披上了“圣洁”的外衣,用来“净化灵魂”西藏密宗是最残暴的一支佛教,教权没落之后又披上了“圣洁”的外衣,用来“净化灵魂”

?所以宗教对于文明就如同胎盘对于人:文明需要由宗教启动,但必须脱离宗教才能发展成熟——我们不应该想象一个社会盘踞着教权阶级还能赢得高度发的技术文明。今天的地球上大约有200个政权,宗教对世俗的干涉程度与社会的文明程度展现出了不可小视的负相关。

世界各国宗教重要程度的统计世界各国宗教重要程度的统计

?

像《铁血战士》这样嗜血残暴,而且宗教色彩浓厚的外星文明不应该研发出隐身衣像《铁血战士》这样嗜血残暴,而且宗教色彩浓厚的外星文明不应该研发出隐身衣

?到这里,我们简单陈述了“一个在技术上取得了伟大成就的文明应该是一个理性而和平的文明”——但这只回答了问题的前半部分,很多人担心“外星人会为了掠夺资源”而殖民地球,毕竟当初的殖民者是为了追求财富才那样疯狂。所以这个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回答“地球上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值不值得外星人掠夺?”

第二部分:价值

这是一个对于我们自己也无比重要的问题: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是什么?

宇宙大尺度纤维结构,逐级放大展示了一个星系团,其中每个亮点都是银河系般巨大的星系宇宙大尺度纤维结构,逐级放大展示了一个星系团,其中每个亮点都是银河系般巨大的星系

?

2.1 贫瘠的地球

“宝贵”就是“稀缺且有价值”。从最直接的物质意义上讲,稀缺首先来自元素丰度差异:黄金宝贵,首先就因为它是一种相当重的元素,宇宙中只有中子星合并这样的高能过程才能制造这类元素,所以它们在宇宙中的丰度极低——人类已知的金矿已经开采了75%,可就算把这些黄金全部凑在一起,也只能熔铸成一个边长20米的小方块,连一间别墅都装不满。重元素稀缺也就罢了,还总有各种丰富的用途,这给它们带来了天然的宝贵属性,越是先进的文明越需要品种齐全的重元素——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科幻小说都描写外星人为了地球的资源前来劫掠。

各种元素的产生途径,褐色由其它元素衰变产生各种元素的产生途径,褐色由其它元素衰变产生

?地球作为一个岩石行星,重元素丰度的确相对较高,但远没有达到“奇货可居”的地步:地球质量并不大,重元素丰度虽高一点儿也仍然很少,还随着活跃的地质运动下沉分散在整个星球深处,外星人降落到地球上采矿远不如随便找一个星周盘打捞小行星来的痛快。千百光年外的外星人觊觎地球的矿藏,就像我们盖房子缺一袋水泥,摆着满大街的建材铺子不逛,偏偏起了歹心要去坦桑尼亚发动战争,从每个部落的篝火下面搜刮2两草木灰。

年轻恒星的星周盘蕴含丰富的矿藏,而且比地壳富集得多年轻恒星的星周盘蕴含丰富的矿藏,而且比地壳富集得多

?而且退一步讲,认为一个能量充裕到可以飞跃浩瀚星海抵达地球的外星文明还高度依赖从岩石中采矿,本身就是“太空人用高压等离子扁担挑粪”。至于担心外星人掠夺地球上的水、空气、有机物、地热资源,甚至跑来地球上吃人,要人类做奴隶去搬砖……我不想回答这样的问题。

哪怕认为人肉对外星人有营养都是非常愚蠢的事情哪怕认为人肉对外星人有营养都是非常愚蠢的事情

?在宇宙的尺度上,地球上的物质资源平庸而匮乏,无可掠夺,但这并不意味着地球上没有宝贵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坐拥整个宇宙最宝贵的资源:生命。

2.2 宝贵的生命

像生命这样复杂有序的低熵体在热力学第二定律支配的宇宙中是非常罕见的存在。我们已经观测了恒河沙数的星辰,发现了无数个饱含重元素的超新星遗迹,岩石恒星也像雨后春笋一样频频露面,但直到今日都没有发现第二个生命世界——这就算不足以证明生命在宇宙中稀有,也证明了像我们这样的生命在宇宙中稀有。

像这样令人心动的超新星遗迹漫天都是像这样令人心动的超新星遗迹漫天都是

?生命不仅稀有,还拥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这不在于提供任何有形的物质资产,而在于它们提供了突破逻辑边界的策略

对于任何一个文明,技术进步的重要意义怎样强调都不过分。技术进步必然地依赖理论进步,但理论进步又绝非易事。我们已经申明了科学作为认知的重要意义,它的可靠性建立在两块基石上:系统客观的观察和严密有效的推论——我们通常把后者称为“逻辑”。

逻辑必须严密无效,这让科学的语言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形式化,表现为数学工具在诸学科中的广泛应用。同时也让逻辑成为连续的链条,无论怎样演绎都不能有一处中断。面对未知世界所有的问题,这就像用分形填满空间一样,是不可能的任务。特别是在应用最广泛的谓词逻辑中,哥德尔不完备还勾勒出了一个无法跨越的逻辑边界:任何包含了自然数的谓词逻辑体系,要么有不知道真假的命题,要么有自相矛盾的命题。

只凭从已知出发的逻辑推演探索未知,就像用一棵树的枝丫遮蔽整个天空只凭从已知出发的逻辑推演探索未知,就像用一棵树的枝丫遮蔽整个天空

理论发展当然不会因此走上绝路,我们不断跳出已有的逻辑链条,探索从未触及过的可能,让我们有机会另辟蹊径,柳暗花明,豁然开朗,这就是为什么科学家不能被机器取代:人的行为并不总被逻辑约束,随时出现的非理性常能帮助我们挣脱边界的束缚——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灵感”,这也是人类思维最独特最有魅力的部分,它们就像思维的种子,不断发展为新的体系。

只有种下无数的种子,才有机会遍历未知的天空只有种下无数的种子,才有机会遍历未知的天空

这是我在春节期间写的一个超短篇小说的一部分这是我在春节期间写的一个超短篇小说的一部分

?但科学家的灵感远不是突破这些局限的唯一途径,甚至不是最佳途径。灵感可遇而不可求,而且人类不可能想象没有见过的事物,灵感不能突破人类认知的局限。我们需要更充沛更持续的种子来源——这就是观察:无论多么智慧的思维,都不可能比整个客观世界蕴含更多的可能,所以从现象中提炼理论,将永远是认知的第一步和最关键的一步。

凯库勒要想梦见苯环,也得先知道衔尾蛇凯库勒要想梦见苯环,也得先知道衔尾蛇

?在所有可观察的客观事物中,包括人类文明在内的生命现象又是最值得观察的一类。

生命是进化的产物,进化的动力是随机突变和自然选择。任何一种形式的生命,都遇到巨细靡遗的种种挑战,小到维持细胞内的某种分子浓度平衡,大到应对捕食者复杂的猎食策略。但进化本身不受意志干预,生命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涌现出巨量的突变,这些突变在反馈中推广或者排除,最后令每一个物种都高度精确地适应具体的环境。

换句话说,生命的生存,就是提出可能的理论(随机突变),实践它们(自然选择),直至找到合适的策略(形成性状),却又要比任何文明的认知实践都来得更加宏大,丰富多样的生命是宇宙中最复杂的存在,每个个体都是自然科学的大型综合实验,这是一种永恒的超越价值。仍显稚拙的“仿生学”只是沧海一粟,每年受生物启发研制的新药物和新材料也只是九牛一毛,细致入微地观察生命就像聆听宇宙的教诲,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宝贵机会。

驱动蛋白是一种纳米尺度的步行发动机,我们还从未有过类似的设计(GIF)驱动蛋白是一种纳米尺度的步行发动机,我们还从未有过类似的设计(GIF)

?所以在另一个技术昌明的文明世界,外星人会以怎样一种态度审视这个陌生而生机勃勃的蓝色星球呢?我想他们只会派出阿滕伯勒爵士,以充满好奇的目光,小心翼翼地观察这些生命和文明奇迹,而不是哥伦布船长,以野蛮的暴行把这里搞得一塌糊涂。

爵士与蛤蟆爵士与蛤蟆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许多人认为人类是地球的破坏者,是“癌细胞”,所以还有一大批科幻作品描绘了外星人为了保护地球的生态系统而消灭人类。我们姑且不去讨论这个比喻是否恰当,但是我们要明白,在另外一双旁观的眼睛中,人类文明不管如何作为,都是地球生命最客观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最复杂的那一部分,观察一个文明如何发展,如何遭遇他们的挑战,如何应对他们的挑战,将是比观察一般生命形式更加宝贵的经验——如果一个文明内部之间的交流都能促进知识进步,如果地球上的文化多样性都值得保护,那么跨天体的文明多样性该是何其珍贵的资源?

所以我的意见是:即便存在一个强大的星际文明,能轻易抵达宇宙的每个角落,建立了一个银河帝国,地球最可能的地位也将是“文明保护区”,以其独特的研究价值和标本价值受到保护,置于隐蔽的监视之下,排除外来生命,尤其是外来文明干扰。恰如我们在丛林中划分自然保护区,限制一切开发,埋伏摄像头,悄悄观察灵长动物最自然的样子。

黑纹卷尾猴学习用石锤敲打坚果是人类学和行为学的宝贵素材黑纹卷尾猴学习用石锤敲打坚果是人类学和行为学的宝贵素材

?

2.3 无尽的挑战

即便姑且不考虑生命和文明身上蕴含的无限价值,回到“黑暗森林”中来,它的核心假设是宇宙中资源有限,宇宙中的文明必须先下手为强铲除异己,否则后进文明一旦技术爆炸就可能率先占据有限的资源。但在现实中,这整个链条都难说成立

在我们这个宇宙中,生命远比资源稀缺,文明又是所有生命形式中最稀缺的那一类,这令可利用的物质资源在宇宙尺度上表现为富足而非稀缺。即便相信了“宇宙中物质资源有限”这个假设,我们也没有理由认为这会给具体的文明带来多大的困扰:文明在漫长的岁月中会遇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无数挑战,这些挑战中的任何一个都比“耗尽宇宙中的物质资源而灭绝”更现实,更迫在眉睫,这不以文明的发达程度而改变

就在今天,巴黎这座美丽的城市又面临着多少危机?就在今天,巴黎这座美丽的城市又面临着多少危机?

?与此同时,文明是一个群体,群体中的每个个体都有各自的利益,他们必将因此结成不同的群体、组织、阶级,解决各自的困难,争取各自的诉求。我们不应该把一个文明想象成一个人,认为它能统一自身的一切行动,像积攒养老费一样,将末日诉求排上日程表的首位。

核能是最安全清洁高效的能源,但舆论家掀起的暴民政治就能重创这一未来利益核能是最安全清洁高效的能源,但舆论家掀起的暴民政治就能重创这一未来利益

在宇宙尺度下将其它文明视为物质资源的竞争者,视为异己,这意味着单方面无限制的军备竞赛,这将比冷战时的苏联更加泥足深陷,无穷无尽的维持成本就足以将这个疯狂的文明置于死地。相反,在旗鼓相当的文明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将使生命和文明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挥——文明要经历漫长的光阴,我们不应该想象它们会受扼于单次博弈的囚徒困境。

一个球状星团就有数百万颗恒星,哪个文明要用贪婪吞下茫茫星海,只怕是自寻死路一个球状星团就有数百万颗恒星,哪个文明要用贪婪吞下茫茫星海,只怕是自寻死路

?同刘慈欣本人的意见一致的是,“黑暗森林法则”是一个专为小说服务的概念设定,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这代表了宇宙中的普遍情形。但是在一本出色小说的支持下,黑暗森林在很多人心目中成功的模糊了现实和虚幻——这倒是“宗教”体现出的那种情形。

2.4 宇宙的难民

科幻作品还经常构思一种“星际流亡”,即出于某种原因,一个文明的母性不再适宜居住,他们被迫成为宇宙难民,因此试图征服地球人,取而代之。

这幅《星际迷航》的图用来烘托气氛这幅《星际迷航》的图用来烘托气氛

对于这种情况,我的意见是,一个有能力在星际之间长期维系的文明,必然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对即将到来的灾变不会毫无准备,为了应对不可预期的未来,他们只会更加行事审慎,组织严密,像守护火种一样维持文明,我们不应该将它想象成毫无组织的盲流难民,像蝗灾一样。

我们还应该意识到,是生命适应环境,而非环境迎合生命,企鹅不会觉得南极冷,骆驼不会觉得沙漠热。许多人歌颂地球有着适宜的温度、分明的四季、稳定的磁场、成分合理的大气、比例适当的海陆分、足够活跃的地质运动,还有一颗好月亮稳定自转,带来潮汐——这统统都是生命对环境的适应。即便假设星际流亡者的母星是一颗岩石行星,我们也没有理由认为那颗行星就与地球精确相同,他们适应母星上的生活就不会同时适应地球上的生活。

如果我们生活在侏罗纪,就会赞颂地球上没有冰了如果我们生活在侏罗纪,就会赞颂地球上没有冰了

但是另一方面,生命又有改造环境的能力,这在文明身上尤其强大,那么对于一个有能力星际迷航的文明来说,任何一颗岩石天体,只要轨道稳定,表面温度不过于极端,就足以建立永久的基地——对于地球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天体来说,我们有极大的期望它们在发现地球之前就结束了迷航,重新返回了常态。

就算假设一个不可能的事件:来自地球复制品的流亡文明第一站就抵达了太阳系,那么它们的定居首选仍然不是地球。火星和木星的几个大卫星都是更好的选择,那里引力更小,靠近小行星带丰富的矿藏,又濒临外太阳系充沛的水资源与核燃料。

左边是木卫二和木卫二上的液态水,右边是地球和地球上的液态水左边是木卫二和木卫二上的液态水,右边是地球和地球上的液态水

?而地球则恰恰相反。如我们已经讨论过的,就物质资源而言,地球是一个相当平庸甚至可称贫瘠的天体,而地球上的生命对于外星人来说也只有研究价值而没有实用价值,因为外星人和我们拥有完全不同的物质组成和代谢需求,就算它们要呼吸,我们的大气成分也不可能那么凑巧就适合他们。到头来,它们还是要建立一个常规的封闭式基地——除非它们愿意舍弃地球生命宝贵的研究价值,不惜赌上风险与我们一决死战,背负巨大的开发成本和伦理负担,重塑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这又是何苦呢?如果对地球做这一切都不费吹灰之力,那么他们又有什么理由偏偏相中了地球呢?

所以我的意见是:星际流亡者更加审慎的策略是在太阳系内其它天体上建立永久基地,然后小心地观察地球文明,在必要时与地球文明取得沟通,以了解这个星球的原著文明是如何适应了这里的环境。

第三部分:结语

在繁忙的生活之中拨出罅隙,写下了这篇问答。我知道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问题,这区区9000字仍然不堪大计,也不可能无懈可击,所以我一反往常使用了许多“我的意见”表达自己的看法。

人不能想象自己没有见过的事物,面对无限的宇宙、浩瀚的星海、纷纭的生命,每个人都会发出不同的感慨,这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自然在科学面前揭开面纱自然在科学面前揭开面纱

?于我自己而言,对科学和艺术的双重爱好让我看到了万物最美的一面,文明在这个时代的进步让我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了乐观的态度,我以对生命的挚爱看待这个世界,以文明的审慎思考这个问题,以最大的真诚回答这个问题,才有了你看到的这个回答。

所以在最后,我的意见是:不要吝啬你的打赏了

群星,我的归宿群星,我的归宿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