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有部韩国电影在釜山电影节展映,映后,全场观众起身鼓掌。 2011年,本片位列《华尔街日报》亚洲年度十佳电影之列。 2012年,本片在韩国上映。 这个片子的制作成本只有不到5亿韩元(260万),大部分演员均是以票房分成的形式零片酬演出。 但随着口碑的发酵,最终这个片子获得的票房,却能使剧组赚取不错的红利。 2012年,本片于韩国上映之前,韩国已经上映了另一部大名鼎鼎的电影: 《熔炉》。 和《熔炉》一样,本片也是反映社会问题,也是改编自真实事件。 这个片子在豆瓣上,只有不到6000人评价。 它的片名和我们的吴宇森在好莱坞的一部大作译名相同: 《断箭》。 只不过,吴导那部,断箭是核弹丢失的专有名词。 而韩国这部,指的是一只断了的箭。 那是2007年,韩国有一名大学教员,复职申请被法院驳回。 该教员心生不满,于是拿上一把石弓,向法官进行报复。 据说,法官受了伤,当时石弓射出去的箭,据称没有深入打中法官,而是断了。 即:断箭。 时间回到90年代。 本片的主演,韩国“国民演员”安圣基扮演的主角--教授金庆浩因在1995年的一场入学考试中,指出当时出题老师出错了题目,从而遭人记恨。 也因此,1997年金庆浩被停职辞退。 在海外呆了数年后,2006年,金庆浩回到韩国。 他向高等法院提出诉讼,要求法院恢复他的职称。 但败诉。 由此,才有了上述的“断箭”报复事件。 但是,随着对于这起“断箭”报复事件的审判,却发现案件疑点重重。 比如,宣称被弓箭射伤的受害者,内衣和外套上有血迹,偏偏穿在这两者间的衬衫没有血迹。 原告方提出的指控,以及传唤的证人,所做的证供都不断出现矛盾。 但审判长却对这样的事情视若无睹。 打着哈哈,试图把重点搪塞过去。 法院拒绝的理由,明显地欲盖弥彰。 审判长出庭前,先宣明法院纪律: 不允许录音和拍摄。 对于被告有利方面的证据和论点,法院甚至粗暴地拒绝采纳。 所以,本片已经很明显地告诉观众,这起案件的真相是什么了。 电影的重点,也不在于还原事情的真相。 再加上现实中,这起案件的判决结果已经公示。 所以,本片的侧重点在于,在电影中对于这起案件进行“重审”。 按照片中在法院旁听的人的话来说,就是:
电影中有着很多的法庭戏。 再也不是以往辩护律师间的交锋。 而是变成了辩护律师,被告金庆浩与审判长间的交锋。 金庆浩的辩护律师朴俊,并不是一个相信法律终究会还无辜者公道的律师。 在他观念里,他并不相信法律是美好的。 而且,还认为法律是垃圾。 可偏偏,他代理的被告金庆浩,却是一个和他观念相反的人。 金庆浩相信:法律是美好的。
所以,在这样的信念下,金庆浩简直就是个监狱法律小强。 对于律法的研究,使得他在法庭上为自己进行自辩。 引用的法律条文,可以清晰无误地说出在宪法中的第几条第几点。 每次他出击,经常可以把审判长和检察官说得哑口无言。 也因为这个令人头痛的被告,迫使审判长换了好几拨。 在法庭上,还经常出现律师和被告抢话的情况。 有时候朴俊也感慨:到底咱两谁是律师? 甚至,金庆浩的小强行为,能够猛到这样一个地步。 有点像去年某个案件的审判。 审判长和检察官被被告牵着鼻子走。 金庆浩提出:
但审判长拒绝告发之时,金庆浩又出招,对着在场的检察官道:
现实中的结果已定,电影并没有将结果美化。 赢得的,也是说起来很虚幻的精神上的胜利。 对于一个小人物金庆浩来说,他依然坚持与那些黑暗面做着对抗。 而对抗的手段,依然是光明正大的。 一切,都以白纸黑字写的法为基准。 对于律师朴俊也是如此。 他并没有改变自己原先对于韩国律法的看法。 在这次事件之后,这种看法只会更为根深蒂固。 但是,这次事件,对他来说却是一次对于律师这个职业的信念的坚定。 这样的坚定看似很理想。 借用《岁月神偷》里的一句话就是:做人,总要信。 这个信,不等于信了就有好结果。 只是给了自己一个希望。 这样的希望,我感觉就有如《断箭》中,做为编剧和导演的郑智泳不断地发出的声音。 甚至其中有一句,表达了从这个事件所感受到的失望。 律师朴俊对妻子说道:
或许,对于韩国人来说,这样的片子有着其社会意义。 而,这样的片子,在韩国有不少。 |
|
来自: sonocaddie > 《我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