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耀州窑: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唐宋篇)

 荷锄带月K 2017-07-08



展览介绍

耀州窑是我国北方最为著名的民窑之一,其窑场以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十里窑场”为中心,包括周边立地坡、上店、陈炉、玉华、塔坡等窑在内。铜川旧称同官,宋时属耀州,耀州窑因而得名。该窑创烧于唐,成熟于五代,宋时达鼎盛,至元渐趋没落,但炉火延续烧造至今,千年窑火,薪传不绝,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耀州窑器型多样,装饰技法以刻花和印花为主,构图饱满大气,刀法犀利灵锐,图案层次分明,有“巧如范金,精比琢玉”之誉。在宋代,耀州窑产品曾贡奉皇室,远销海外,是与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齐头并驱的六大名窑之一,被誉为“宋代刻花青瓷之冠”。


唐代为耀州窑的初创时期,始烧黑、白、茶叶末釉瓷和唐三彩及琉璃建材,品类多样,造型丰富,且多浑圆丰满。晚唐以后,为烧制优质产品,匠师根据窑区内原料的特性,通过学习越窑青瓷的先进工艺,创出用北方馒头窑在还原焰中烧造优质青瓷的工艺,一改隋唐瓷业“南青北白”的格局,逐渐在北方独树一帜。

一 云散天青

唐 三彩扁壶

唐代(公元618~907年)

口径4.6厘米,底径9.4厘米,高8.5厘米。

2010年陕西省铜川市新区未来城小区唐墓出土,现藏于铜川市考古研究所。

敛口,方唇,束颈,圆肩,肩部贴对称双圆耳。扁圆腹,喇叭足。口颈部浮雕卷叶纹。腹部浮雕壶门,内贴宝相花三朵。中间一朵花头完整,两侧各半朵。通体施黄、绿、白三色釉。瓷土胎,胎白色泛红。


唐 青釉荷叶盖水盂

唐代(公元618~907年)

口径3.0厘米,底径4.3厘米,通高8.3厘米。

1990年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耀州窑遗址出土,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盂方唇,敛口,圆腹,饼形足;盖高子口,钮呈卷状荷叶形。均施青釉,釉色呈灰青色,釉层稀薄,釉面匀净。盂的釉下施化妆土;盖未施化妆土,釉面有黑色的小斑点显露。盖内子口和盂的底足露胎。胎灰色,质地较粗,含有杂质。翻卷的荷叶贴于盖面之上,再刻划简单的几笔,使小小水盂俏丽动人。


唐 黑釉剔花填白彩双系瓶

唐代(公元618~907年)

口径5.4厘米,底径7.3厘米,高29.0厘米。

2011年征集,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敞口折沿,细长颈,圆肩,深弧腹下斜收,饼足,底心略内凹。肩部饰高耸环形双系。内外满施黑釉,内壁釉层薄泛褐色,外厚釉至胫,以下露胎。胎深灰色,质略粗。腹部饰剔花填白彩花纹。白花在黑釉上格外清晰分明,是耀州窑在唐代所独创的一种装饰工艺。


五代 青釉“官”字款标本

五代(公元907~960年)

底径7.6厘米,长8.1厘米。

1985年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耀州窑遗址采集,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标本为碗底残片,青釉裹足,足上有几小堆石英托珠支烧痕迹,残断处露深灰胎,胎上加施化妆土。圈足内底阴刻楷体“官”字,工整疏朗。


五代 青釉划花套盒

五代(公元907~960年)

口径13.5厘米,底径16.0厘米,高6.0厘米。

1985年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耀州窑遗址出土,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为一组套盒其中的一层,呈八曲形,敞口,尖唇,浅斜腹,高圈足,胎白色。内外施青釉,釉色青绿微黄,光滑莹润,开有纹片,足底擦釉处呈现火石红。内底饰划花牡丹纹,周围腹部绕以卷草纹,圈足上下有两条凸出的宽棱,其间刻壸门四个,壸门之间饰划花朵花纹。


五代 天青釉杯

五代(公元907~960年)

口径10.8厘米,底径6.6厘米,高6.0厘米。

1986年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耀州窑遗址出土,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敞口,斜弧腹,平底,窄圈足。器内外施青釉,呈淡天青色,釉质匀净。足底刮釉露胎,胎色灰白,质较细。器壁较薄,精巧雅致。



宋代,耀州窑进入鼎盛时期。黄堡窑场沿漆水河两岸向东西台地两侧扩展,并在玉华、塔坡和立地坡等地创建了新窑场,形成“十里窑场”的宏大规模。由于制瓷工艺全面改进和提高,青瓷烧造步入高潮,产品品种、类别、数量大为增加,高档的青瓷精品大量涌现。

二 范金琢玉

北宋 青釉盒

北宋(公元960~1127年)

口径9.7厘米,底径4.5厘米,高3.7厘米。

1981年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耀州窑遗址出土,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子口稍内敛,浅曲腹,下腹斜收,圈足。盒内底平坦,中间贴一莲苞,周有一个青釉二个酱釉的小子盒呈“品”字排列,子盒间各粘饰一莲梗,莲梗头分别为荷叶、莲实和花蕾,盖已佚。子口施酱黄色化妆土。灰胎,胎质细腻。釉呈橄榄绿色,光洁,施釉至圈足。此盒也称三星子母盒,是古代妇女盛放粉、黛、脂的化妆用具。


北宋 青釉胡人头瓷塑

北宋(公元960~1127年)

宽6.0厘米,残高6.5厘米。 

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头像卷发粗眉,圆目鼓起,宽鼻厚唇,有髭须,将胡人形象刻画得传神至极。施青釉,釉色青中泛灰,纯净明亮。胎色灰白,质地细密。仅残存面部,为合模翻制。


北宋 青釉刻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北宋(公元960~1127年)

口径5.5厘米,底径8.8厘米,高30.5厘米。

1969年陕西省耀县出土,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瓶小口,圆唇,卷沿,短颈,折肩,长腹稍鼓,隐圈足。胎为淡土白色,质细腻,坚致。通体施青釉,釉色青绿,釉面有开片,光亮。瓶肩与下腹装饰双层刻花尖瓣状覆仰莲瓣纹,腹部为主体纹饰刻缠枝牡丹纹,以盛开的缠枝牡丹花作横竖向四方连续构图,缠枝蜿蜒曲折,刻花刚劲有力,线条活泼流畅。



北宋 青釉刻花花口尊

北宋(公元960~1127年)

口径12.6厘米,底径5.8厘米,高11.3厘米。

2003年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红土镇窖藏出土,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尖唇,六瓣卷沿荷叶形花口,长颈微束,圆鼓腹,高圈足。通体施青釉,足底及圈足内露胎。胎色浅灰白,质较细。釉色青绿,釉面开片。颈部刻蕉叶纹,腹部饰刻花牡丹纹。


北宋 青釉印花四婴戏莲纹碗

北宋(公元960~1127年)

口径15.6厘米,底径3.5厘米,高4.5厘米。

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耀州窑遗址采集,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敞口,圆唇,斜弧腹,圜底,圈足。内外施青釉,釉色青绿,足底刮釉露胎。胎色灰白,质较细。器内饰印花四婴戏莲纹,人物富有动感,惟妙惟肖。


北宋 青釉镂孔复层式五足炉

北宋(公元960~1127年)

口径19.2厘米,高12.2厘米。

1994年4月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耀州窑博物馆基建出土,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炉为镂孔复层式,口微敛,曲宽沿,浅曲腹,平底,沿下设镂孔筒形套套粘于炉腹外壁,镂孔为竖眼形,错孔排列,腹下粘五兽面爪状足。炉内腹及外套底部露胎,余处施青釉。釉色青绿,有玻璃质感。灰白胎,质较细。沿面刻折扇纹。


北宋 四婴戏莲纹碗内范

北宋(公元960~1127年)

直径16.8厘米,高7.7厘米。

1981年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吕家崖耀州窑遗址出土,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碗范尖圆顶,缓坡形腹,环状平底,有中空内腔,呈圆窝状,腔沿边外撇。腔内留有手指捺印痕。瓷土胎,胎色黄,胎质较粗,坚硬。范表面印有四婴孩攀着一把束莲戏耍。婴孩胖圆,大头,圆脸,两臂张开握枝荡秋千。



北宋 青釉印花菊纹大盘

北宋(公元960~1127年)

口径19.2厘米,底径8.7厘米,高7.6厘米。

2010年征集,现藏于耀州窑博物馆。

敞口,圆唇,圆弧腹,坦底微凹,圈足。内外施青釉,釉色青绿,匀净莹润;盘外底施一层薄釉,呈褐黄色。足底刮釉露胎,胎色灰白,质细密坚硬。内腹部和底部分别饰两层缠枝菊叶纹,其间以连弧纹相隔。盘外刻折扇纹,上下以弦纹相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