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河带砺:我端屎端尿,端成个官

 雲泉 2017-07-08

山河带砺:我端屎端尿,端成个官

杨瑞芝:1915—2014

籍 贯:江西高安。

番 号:军政部第二十三补训处补充第三团三营军医室。

职 级:二等军医佐(同中尉)

抗战忆述:

我是江西高安的老俵,十六岁我就离家去南昌城跟师傅学修钟表。开始时拿每月三毛的学徒工钱,直到三年后出师,工钱才升到两块。

1937年10月,师傅(此时师傅去世了)的朋友文遂之去离南昌几十公里的涂家铺工作,来家和师娘告别。听说那边一个军队的临时医院正在招人手,师娘便央求文遂之,带上两个小鬼(我和师傅的大儿子魏川)一起去应聘。

1937年10月23日,我正式成为军政部四十三临时后方医院下士看护兵,我记得院长叫陈季庄。

这个临时后方医院,从上海撤下来的伤兵很多,大都是云南六十军的人。每天我都得给伤兵洗脸、洗澡、擦身,喂饭、喂水、换药、包扎、端屎、端尿,到外面的树林子里挖坑,掩埋锯下来的断手残肢。一天下来,累个半死,还要经常被心情不好的伤兵打骂。我觉悟不高,没觉得自己是在为抗战做贡献,只是觉得自己是混口饭吃,所以非常想家。

1938年1月,前方战事吃紧,医院准备搬迁。我和师弟听闻要搬迁外地,就想跑回家不干了,但两人在涂家铺车站等了整整一天,都没等到去南昌的车。无奈回到医院,躲起来一边哭,一边给家里写信告援。

回不了家,我们俩只好跟随医院其他医生及伤兵一起到九江坐船。在九江时接到师娘回信,信中叮嘱我们说:千万不能回家,现在战事吃紧,到处在抓壮丁,抓到了马上送前线,你们在后方医院,有吃有喝,安全稳妥,就这还要闹着回家,真的是生在福中不知福。

之后师娘还把剩下的两个儿子也送了过来,让我一个人带着师傅的三个儿子挣扎活命。可部队只给我和魏川两人发薪和口粮,结果四个人吃两个人的口粮,大家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艰难、、、、、、

师傅收了我这个徒弟,真是赚翻了!

船到达汉口后,停靠在武昌。上岸后刚好遇到一支部队开拔,医院便安排驻扎进此部队的营房。不知哪个环节出了错,那支部队开拔到了江边,没等到船只能倒了回来,发现营房已经被我们住下,就叫我们搬走,给他们腾房子。

山河带砺:我端屎端尿,端成个官

医院方面当然不肯了,两边吵了起来。伤兵的脾气一般都很霸道。他们一来自恃抗战有功,二来打了败仗,感觉很窝囊。如今伤残了,也不知道自己将来该怎么办。所以憋着一肚子的火没地方发泄,很有点破罐子破摔的坏习性。这次住下还要被人驱赶,真是委屈至极,说着说着,伤兵们就开始动手打人,把那支部队派来与医院协调的军官给打死了,他的随从立时抵抗,互相拳来腿往,拐杖来枪托挡,整个营房大呼小叫,惨嚎连天的,乱成一镬粥!

宪兵来处理,抓了几个带头的伤兵,就地处决,其余伤兵连夜送往湖南长沙,住进长沙伤兵收容所。

此时的长沙还没被战火波及,安详平静得很,我们几兄弟忙完没事就到街上闲逛,穿军装可以免费看戏。医院也开始给师傅的第二个儿子发薪水和口粮,三个人的饭四个人吃,吃得稍微饱一些。

山河带砺:我端屎端尿,端成个官

1938年年底,医院搬迁到益阳,改名军政部139后方医院。任务是接收照顾1000个伤兵,设八个大病房和伤员病房。大病房住普通士兵,每位伤兵有六块补贴,吃饭时每人一盆端着吃!伤员病房给军官住,每人12块补贴,有四菜一汤。伤员病房都是征用老百姓的房来用,比较分散!军官伤员可以带家眷的。

1939年底,我升职为看护兵班长,管理五个看护兵,不用给伤兵端屎端尿、换药、喂饭了,只负责登记出院、入院、病历资料登记。!每逢有伤兵伤愈归队,医院都会举行隆重的欢送仪式。每位伤兵都有记录详细档案,记录伤兵部队番号、受伤地点、受伤情况等等。

随着前方战事每一次的变化,医院都要搬家,在湖南我们搬了好几次,1940年长沙会战前从益阳搬迁到湖南安化,一年后又从安化搬淑浦,没多久又搬湘南宜章,再搬郴州。在郴州,我被提拔为护士长,准尉军衔。医院政治部主任王仕超给我做思想工作,做介绍人把我踢进了国民党。(“皖南事变'之后,国民党贯彻执行“隔离”政策,所有准尉以上军官一律要加入国民党。)

山河带砺:我端屎端尿,端成个官

正在我得意自己端屎端尿,居然还端出个官来的时候,医院奉军政部命令解散。我这个国民革命军的准尉一时走投无路,为了糊口只能跑到耒阳的煤矿去做个煤黑子,每天在黑不隆冬的地底下挖煤八个小时,傍晚爬出煤窑之后,累得吃饭都吃不下。就这样熬了半年,感觉比做伤兵护士辛苦多了。

后来通过老同事看护兵赵宏胜,去了军政部驻韶关乐昌的第二十三补训处,处长杨植之安排我担任补训处三团医务所司药官,少尉军衔。后来三团调到东江,因为本团第三营缺少医生,我被调到三营做军医,军衔升为中尉,营部驻地在丰顺,我记得营长也是江西老俵,叫张俊。我其实不是很懂医术,除了受过几个月的护理训练外,没系统学过医学知识,只是多年来天天在医院干活,扫把靠成精,看都看会了。

1945年抗战胜利后,第二十三补训处解散,我失业了。

好在粤东这边是侨乡,民间富庶,很多人有手表,这意味着很多人需要修手表。没奈何之下,我从新拿起螺丝刀,利用少年时钟表学徒工的知识,在丰顺加入亨得利钟表行做修表师傅,后来辗转粤东,成为很有名气的钟表师傅。

———————————————————完

作者:陈重阳。网络ID:连阳标统。前媒体人,军史学者、华师大口述史协会首席顾问,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审核组组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