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官职中,“县官”、“洗马”、“参军”、“检讨”、“游击”都是什么官职】 我国古代的职官制度非常复杂,甚至有“不学不懂,学了记不住”的说法。本文想解释几个很容易望文生义的官职,希望对了解古代历史有点帮助。 1、县官 “县官”可不是“一县之官”之意。 《史记·绛侯世家》司马贞索隐:“县官谓天子也。所以谓国家为县官者,《夏官》王畿内县即国都也。王者官天下,故曰县官也。” 大汉县官 由此可见,“县官”就是天子、皇帝的意思。 在汉代,对皇帝的称呼就是“县官”。比如《汉书·霍光传》中有言:今丞相用事,县官信之。 后来,县官又由“天子”引申为官府之意,比如王安石变法中便有“市易之法,听人赊贷县官财货,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出息十分之二,过期不输,息外每月更加罚钱百分之二。” 而在郡县制之下的中国,一县之长的名字则是“县令”或“知县”。 2、洗马 洗马这一官职从汉代至清代一直存在。比如《陈情表》的作者李密的官职就是“太子洗马”,魏征在李建成那里也是洗马官。 太子洗马魏征 “洗马”当然不是洗涮马匹之意。 “洗马”在先秦本写作“先马”,而在古代“先”和“洗”同音,《韩非子》中便写成“洗马”,“勾践入官于吴,甚至干戈为吴王洗马”。这里的“洗马”就是“先马”,本意是“马前引导之人”。 至汉朝,“洗马”成为太子属官,共设十六人,就是太子的侍从官。 从唐朝开始,洗马成为太子属下专管书籍的官吏,完全是文职。 清朝的洗马是从五品官,满汉各一人,汉族的洗马兼任翰林院修撰,是高级知识分子。 3、参军 在古代,“参军”也不是参加军队的意思,一般也不是武官。 比如,南朝文学家鲍照当过前军参军,他的诗集是《鲍参军集》。 而参军,一般就是各州郡行政长官的僚属之官。参军出现在曹操之时,当时曹操以丞相独揽朝中军政大权,他府中的僚属一般都以“参丞相军事”参与军机,比如荀彧。 参军荀彧 此后的官员开府治事,也仿之设置“参军事”之职。 参军,便是“参军事”的简称,逐渐成了州郡长官的僚属。南北朝之前,参军还参预一点军务。至唐朝,参军则与军务无关,“录事参军”便是州刺史的僚属之长,其下还有司功参军、司仓参军等。 唐参军一般为七品或八品,也有低至从九品下的。 4、检讨 “检讨”也是古代常见的官职,比如宋代黄庭坚就是实录院检讨,明清时有“翰林院检讨”的官职。 检讨黄庭坚 “检讨”在古代可不是现在犯了错误做检讨之意。 “检讨”也是一种文职官员,而且是翰林院中备顾问的高级知识分子,同时并不主管任何具体的政务。 检讨一般为正七品,明清属翰林院,常以三甲进士出身之庶吉士留馆者担任。 5、游击 古代的“游击”自然也不是今天所谓的打游击战之意。 游击将军府 “游击”是游击将军的简称,汉朝开始设置,本为杂号将军之一,在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前后左右将军之下。 魏、晋为禁军将领,与骁骑将军分领命中虎贲,掌宿卫之任,四品,隶中将军(领军将军)。 清朝时期,“游击”是武官名。从三品,仅次于提督、总兵和参将。 ![]() ![]() ![]() ![]() ![]() |
|
来自: 昵称30339968 >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