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块“砖头”,卖了28万!服了

 双笔书画家 2017-07-09



  《春色满园》


  这块“砖头”

  在西泠印社的春季拍卖会上

  拍卖了28.75万

  作者就是超写实画家薛广陈

  


  《满园春色》


  


  薛广陈《豆蔻年华》



  

  1

  砖

  系

  列


  中国式风景

  60x50cmx5 2010

  

  抽象的写实

  殷双喜

  今天的画家使用照片作画已经成为风气。但是我们要指出,虽然19世纪以来的西方画家参考照片作画,但他们多半并不照着相片死抠,仍然是依据长期练成的写生功夫创作具有个人风格的作品。

  

  

  作为写实主义的一个分支,20世纪西方的照相写实主义(Photo-realism)绘画使人惊叹—人眼的视力、人手的灵巧以及画家精神的坚毅竟能达到如此的高度!虽然照相写实主义可以说是一种工业化时代的“城市风景”和“工业静物”,追求的是精确、理性、冷峻的技术之美,但它出现在我们这个浮躁功利的时代又有了新的意义。


  万里江山图

  150x510cm 2014年

  

  与19世纪的现实主义绘画不同,当代超写实绘画不是只画眼睛所看到的三度空间幻象,而是画出画家主观过滤后的重新组合的现实的表象。在清晰、坚硬的物质表象中,诞生出和我们日常世界不同的艺术实在。

  

  

  事物脱离了日常的生活环境和人们通常所赋予它的特定文化含义,冲断记忆的锁链而呈现出自身的存在意义,在沉默的庄严里裸露世界的真实。首先是局部形象的真实,这种高度写实的形象和极为日常的行为、体验被重新组合并置以后,就呈现出奇异的陌生。这样,局部愈真实,整体构造的逻辑就愈加梦幻。

  

  

  真实性与虚拟性同步加强,画家将真实可信的东西变成不大可能存在的或幻想的东西,这正是人类梦中的意识活动特征。贝克曼曾经说过:“如果人们想理解那不可见的,就应该尽可能地深入到可见的里面去。我的目的永远是通过现实,使不可见的能够看得见。”【1】


  叠巘层峦

  60x60cmx3 2010-2011

  

  

  薛广陈的作品虽然高度写实,与上个世纪90年代成名的石冲、冷军、常青等在写实技术上不分伯仲,但他的审美取向其实与前述写实画家有很大的差异,他所关注的,其实是形象的变异与陌生化。例如《俯瞰微揽》系列作品中所描绘的砖、面包和火腿等现实物品,其实并非简单地再现,而是通过高度写实与高度抽象的结合,完成观众视觉意象的心理转换。

  

  

  这种抽象不是将形象抽离或隐去,而是将形象截取并置于单一的背景色中,使高度清晰而具真实立体感的“工具”与“静物”,处在一个抽象色彩的平面中。在物体的上下边缘,不存在光影,它不在常见的桌面上,更像是处在一个抽象的空间中。

  

  

  画家试图通过视觉心理学的“完型理论”,使图像在人的视觉中产生误读,从而转换为另一种形象。为了这样一种思路,画家可以将砖块的下半部分以“晕化”方式表达出“岫出浓雾”的渐进过渡,从而增加了形象“横空出世”的突兀感,进而与现实生活中所见的物体拉开了距离。总之,“看山不是山”、“所见非所物”,艺术家与我们进行一场视觉的智力游戏,挑战我们对个人视觉判断能力的自信,让我们在惊诧之后获得一种惊奇。

  

  


  圣山

  150x140cm 2015

  

  

  薛广陈的写实绘画在高度写实中其实具有一种高度的抽象意识,他的绘画中那些高度写实的局部其实揭示了自然界内在的抽象。对这种抽象的自觉意识在当代中画家中以陈文骥最为突出,陈文骥30多年来的绘画正是经历了一个从写实向抽象的转换,从极多到极简的转型,即“抽象与具象的结合”。从写实走向“写实抽象”,或者是抽象性的“写实”。

  

  

  这看起来是一个矛盾的表述,但是康定斯基早就在他有关抽象艺术的著作中指出,伟大的抽象与伟大的具象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是相通的。

  

  

  我的理解是,那些优秀的写实主义绘画,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与物的堆积,即我们在学院课堂里写生时那种“所画即所见”,而是深入了解自然的内在奥秘之后,将具象的形象与形象背后的抽象结构进行组织构图,从而使画面获得一种坚实的内在结构的力量。(文章摘自《重新对焦—中国写实绘画新异动》)

  

  


  火焰山

   40x100cm 2014

  


  《砖头》

  



  

  

  

  

  

  2

  问

  山

  系

  列


  问山1--如练_

  2012年 25x34cm 布面油画

  

  

  第一次见到薛广陈的作品是2009年,

  展厅中薛广陈的一组静物画给我留下较深印象。

  画面安静,原有物体的色彩被剥离了,

  看似无意间画家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了别人,

  他的这种‘意到’的想法,是画家寻求与观众共语的过程。

  

  

  经2009-2011几次展览,

  画家的作品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其中以作品《道》、《决流推波》、《行云推月》

  及即将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作品

  《问山》系列,《砖》、《中国式山水》等最为典型。

  

  

  这些通过高度写实与高度抽象表现手法呈现的作品,

  不再是将形象抽离或隐去,

  而是一切任由物体对自己产生的‘意想’而发生变化,

  画随心变、‘意’随心动,

  使其创作时可以自由随意而无拘束,

  达到‘逸笔纵横意到成’的境界,

  真正突出了画家创作时的基点,

  ‘萧疎淡远的情怀和只与天地共语的寂廖’。

    

  ——张子康

  

  


  问山2--山岚

  2013年 _25x34cm_3 布面油画


  问山3--尽染_

  2013年 25x34cm布面油画


  问山4--如风

  2013年 25x34cm 布面油画


  问山6--空濛_

  2012年 25x34cm 布面油画


  问山7--出岫

  2013年34x25cm. 布面油画


  问山8--傲然

  2013年 25x34cm 布面油画


  问山~山行

  34x50cm 2014 布面油画

  

  

  

  

  

  3

  腊

  肉

  系

  列


  峰

  150x70cm 2012 布面油画

  


  云山墨戏

   40x200cm 2015年 布面油画

  


  行云推月

  40x200cm 2011. 布面油画


  


  霁雪云飞

  35x80cm 2013 布面油画


  腊肉之5---道

  .2012 160x70cm 布面油画 广东美术馆收藏

  

  


  同云起处白嶙峋

  35x80cm 布面油画 2013


  同云起处白嶙峋 (局部)

  


  云起烟生

  50x70cm 2014 布面油画

  

  

  这

  是

  他

  的

  人

  物

  画


  宁宁

  布面油画 35x30cm 2016

  

  

  更是了得

  

  

  

  



  


  蓦然 115x50cm 布面油画

  

  








  


  憩

  20x30cm 布面油画 2014

  


  三季

  34x25cmx2 34x50cm 2012年 布面油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