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意识流小说的现代意识——以《墙上的斑点》教学为例

 GXF360 2017-07-09
意识流小说的现代意识——以《墙上的斑点》教学为例

意识流小说的现代意识
——以《墙上的斑点》教学为例

卜海园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批评家,她终生致力于小说写作形式与技巧的研究。她与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和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并称为“意识流小说三杰”。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充满了意识流小说的独特魅力。小说叙写了“我”的意识流动,这些意识里融进“我”的渊博的知识与文化底蕴,融进了“我”对世界、对人生的领悟。不细心解读难以体会“我”独特的思想情感。

这部小说呈现出来的种种艺术手法对中学生的阅读方式、思维扩展、写作能力都有无限的启发,一个“墙上的斑点”折射出无数个思维的亮点,瞬间激活了我们枯燥的思维和贫瘠的生命。

一、真实细腻的内心独白

内心独白是意识流写作的主要技巧之一,“内心独白”即无声的语言意识。在内心独白的运用过程中,作者退居幕后,一切皆由人物的意识来展现,使读者直接进入人物的灵魂。在小说《墙上的斑点》中,由于采用了第一人称,使“我”对斑点的一连串猜想、议论、抒情得以运用自如。小说在开始时向读者介绍了一个时间:“第一次看见墙上斑点的时间”之后,我们便进入她的意识深处,在大约四千字的文章中我们遨游在主人公漫无边际、复杂纷呈的意识之中,我们随着主人公的思绪,一会儿批评“我们思绪多么容易一哄而上”,一会儿又发出疑问:“到底为什么人要投生在这里,而不投生到那里?”最后文中结尾的一句:“哦,墙上的斑点!那是一只蜗牛。”小说在此戛然而止,让人读来意犹未尽,浮想联翩。

小说这种真实细腻的内心独白给学生带来了不小的心灵震撼,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原来内心世界可以如此真切地表达,从而来思考自己的人生与未来,生命与生存的关系。在课堂上,我是让学生安静阅读,找出作者的内心独白的句子,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由于我采取的是小组积分的形式,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主动性极大地被调动起来。有一个学生谈到课文里的一处内心独白“哎!天哪,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正确,人类是多么无知”时,这样诠释道:“作者面对一个斑点产生那么多的思考,其实我们在平时也应该如此反思生命,就像米兰·昆德拉说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或许正是因为作者的真实细腻才让学生感受到同样的生命状态,这样的情感共鸣随处可见。

二、无限跳跃的自由联想

自由联想有两种形式。第一种称为不连续的自由联想,第二种称为连续的自由联想。《墙上的斑点》里更多的是第二种,当“我”看到墙上的斑点时,思绪像开闸的潮水一般汹涌而出,首先回忆起当时炉子里生着火,由火又联想起一面鲜红的旗帜,又想起红色骑士潮水般涌来。当幻觉被打断时,“我”又感叹起人的思维特性来,猜想这个斑点是一枚钉子留下的痕迹,由钉子联想起挂贵妇人肖像,由此又想到赝品,想到以前的房客的习惯。在这部作品中,主人公的意识便呈现一种非常自由、任意流淌的状态。

小说的自由联想是无限跳跃而急剧更替的,同时又是支离破碎而光怪陆离的。《墙上的斑点》里面充满了“我”细碎的回忆片断,还有飘忽不定的印象,还有零星散落的思考。叙述者不断地给墙上的斑点赋予新的设想与新的形象,从一个“瞬间”闪到另一个“瞬间”,飞快的速度与变幻的内容,令人目不暇接。读者似乎难以跟上叙述者“我”的速度,但不能否认,读者能从中体会到叙述者“我”的那种“令人陶醉的、非法的自由感”,与此同时,还能体会到一种“令人心满意足的现实感”。而在课堂上我也预设了这种自由的课堂氛围,没有提问,只有感悟,想到就可以自由回答,一时间最多的时候有六个同学同时站起来抒发感情,表达思想。正像小说里写的“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自由联想引起的不仅仅是我们情感的喷薄,还有我们思想的爆炸,突然间似乎感受到学生身上那种无限的思考能量。不是他们不爱思考,而是他们没有找到思考的支点。有一位学生对“木头是一件值得加以思索的愉快的事物”饶有兴趣地抒发了很多感悟,我想其实很多生命中普通的斑点也可以,因为伍尔夫把我们都激活了!

三、深刻理性的心理分析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对意识流文学作品的影响其实是很大的。弗洛伊德提出“无意识是精神的真正实际”,认为作家应努力发掘潜意识的冲动,捕捉人脑中一闪而过的感觉和印象。他关于梦幻意识的研究,给意识流作家以极大的启发,作家在表现手法上大量运用梦幻和白日梦、象征手段等等,使作品人物内心情感得到充分的抒发,引起读者共鸣。与内心独白不同,人物内心思考的直接表露,心理分析则多一些对人物的理论分析与逻辑推理。

深刻理性的心理分析反映出伍尔夫的渊博的知识与文化底蕴,以及她对世界、对人生的独特领悟。“假如镜子打碎了,形象消失了,那个浪漫的形象和周围一片绿色的茂密森林也不复存在。”告诉我们客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的意识的活动与反映。我们无意夸大意识,但有时候精神真的很重要。“每个人都必须排在某个人的后面,这是惠特克的哲学。”所谓的惠特克编纂过惠特克年鉴,像尊卑序列表一样让人嘲笑和批判,于是我们不仅开始怀疑秩序和人生,可笑的位置,这就是人生的意义吗?伍尔夫把对人生的思考复制粘贴在学生的思考里,这种多重而复杂的象征与暗示帮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参入到文本中,完成小说的集体解读。

《墙上的斑点》用内省的方法来探索心灵的深处,大胆地打破传统小说的时间顺序,采用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凌乱颠倒、相互渗透的手法,来达到一种戏剧性的艺术效果。“我”从看到墙上有一斑点引发了一连串漫无边际的自由联想。想到人生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小说虽然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动人心魄的故事,催人泪下的悲剧,皆大欢喜的结局,崇高伟大的主旨。但伍尔夫却能把“每一种感情、每一种思想、每一种头脑和心灵的特征”以斑点为轴心把“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说的内在精神”串联成一条意识的河流,来表现社会的本质和深刻的主题,其组织材料的才能和精心构思的技巧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我们需要这种文学的现代意识。

(作者单位:浙江华维外国语学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