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也如筋骨也如魂——秦永龙教授其人其书

 读你pdxniiecgh 2017-07-09

也如筋骨也如魂——秦永龙教授其人其书

▲ 秦永龙教授

【人物档案】

秦永龙,字长云,别号准半斗。一九四三年生于广西荔浦。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启功中国书法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古代汉语、汉语文字学和中国书法学的教学与研究。书法师承启功先生,作品广为国内外公私收藏。著有《西周金文选注》、《书法常识》(合著)、《书法精品》、《楷书指要》、《汉字书法通解·行草》、《书法》(合著)等,参编高校教材有《古代汉语》、《古代汉语通论》、《书法概论》、《书法教程》等。社会兼职为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字学会会员。2013年10月,当选中国文联主管的《神州》杂志封面人物。

也如筋骨也如魂——秦永龙教授其人其书

▲ 《礼记·学记》句136cm×68cm

也如筋骨也如魂

——秦永龙教授其人其书

■ 记者 邵妙苗

他是启功先生衣钵的继承人,他是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的创立者,他是“文人书法”的卫道士,他是师大净土的守护神。他的学养博大而深邃,他的书法雅正又飞扬——他,就是北京师范大学秦永龙教授。

秦永龙教授励耘杏坛几十载,谨记尊师启功先生的谆谆教诲,潜心教学,勤于翰墨,自成一格。但人们却很难在“书坛”觅得他的墨迹和踪影。如今,伴随高校书法专业的发展,秦永龙教授的盛名逐渐为世人所知,大家喜爱他的书法,称赞他的为人。秦永龙教授的书法艺术语言运用得炉火纯青、恰到好处。凝重与流动、豪放与平和,有机地融为一体,潇洒中见高雅,秀逸中吐清气。从秦永龙教授的书法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从容淡定的文人意趣和温文尔雅的学者襟怀,品味出中和自然的书法审美和逍遥洒脱的翰墨神采。

也如筋骨也如魂——秦永龙教授其人其书

▲ 《周易》句68cm×136cm

师承名师,自成机杼

1943年6月,秦永龙生于广西荔浦的小山村,自幼喜爱书法。直到1950年他上小学时,启蒙老师仍然要求学生用毛笔书写作业。这种“陈旧”的教学方式对他日后的书法学习显然不无益处。从小学到中学,他没有间断过“练大字”,特别是父亲的大力支持更促进了他与翰墨的结缘。少年秦永龙的字闻名乡里,但真正将书法作为艺术来研习,还是在他师从启功先生才开始的,他的书法造诣完全得益于启功先生的真传。

1964年,秦永龙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上学期间,他对历代名碑名帖作了广泛的临摹和研究。毕业后留校,秦永龙在中文系从事古代汉语和汉语文字学的教学与研究,并有幸跟从启功先生学习书法,不定时地让启先生批改书法作业。秦永龙很珍惜向启先生求教的机会,至今还保留着当年启先生给他批改过的习作和送给他的《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

有缘在数十年中一直蒙受启功先生口讲指画的教诲,秦永龙说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幸运和造化。秦永龙在文字学、古代汉语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在书法理论研究、书法技法探索、书法教育方法以及品学修养等方面也深受启功先生影响,并且以师为范、身体力行,几十年来躬身于高等书法教育的园地,默默进行着不懈的耕耘与探索。埋首于象牙塔中的辛勤为学,不仅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通会天成的妙境,同时在书法的教育工作、理论研究和社会活动中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982年起,秦永龙接替启功先生,兼上中文系和全校学生的书法公共课;1986年和启先生一起编写大学书法教材——《书法概论》;1987年,北师大受教育部委托举办“全国书法教师第一期讲习班”,秦永龙作为主讲教师之一,讲授汉字字体演变,并出版发行了当时的讲课录像带;1989年和启先生一起编写出版了《书法常识》一书;1997年编写了启先生主持策划的《汉字行草通解》系列丛书《行草》一册;1998年—1999年,受启功先生推荐,书写了“启体”行楷字库,该字库由北大方正制作,在社会上广为流传;1999年,在启先生的支持下,秦永龙参与创办北师大书法专业,并担任了第一任书法系主任和学术带头人,主持专业的发展;2004年,他主讲的“行书概论”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他还参加了多部高校古代汉语和书法教材的编写,出版了《西周金文选》、《楷书指要》、《书法精品》等多部专著,发表了许多论文,对汉字和汉字书法的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也如筋骨也如魂——秦永龙教授其人其书

▲ 《大学》句100cm×50cm

在多年跟从启功先生学习书法过程中,秦永龙接受了全面系统的训练。他学书法以二王为宗,兼习张猛龙碑、智永、欧、颜、柳、赵、苏、黄、米等。通过对历代重要碑帖进行广泛、长期的临摹和研究,秦永龙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将启先生的风格同临帖所得巧妙结合,自出新意,形成了个人独特的面目。难怪早在1980年代,启功先生就对秦永龙的书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既能继承传统,又能有所创新;既有严明法度,亦颇耐人寻味。”“他平时治学不苟,写起字来也笔笔认真,一字一行以至一幅,也都各具匠心,绝不随便。”

但是,秦永龙教授对自己却仍不满意。谈到名满天下的“启体字模”,秦永龙对记者说 :“现在这个启体应用得很多,但每次看见,我都脸红,觉得给启先生丢人。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制作人员的水平所限,做出的字模效果并不理想:有些笔画该粗的地方弄细了,该细的地方弄粗了;有些点画的呼应、笔画的连贯等等给弄没了。当时写字模我其实也没有经验。字模的要求,首先是字形的规范,要严格按照规范字形来处理。再一个,打好格子的纸,我写的时候,只把它当单个字来看待,许多字单个字可以撑满格子来写,可是要和其他字配搭的时候,就不能撑满格子写了,要有大有小。举个例子,单独写一个‘口’,在方格里,当然不需要撑满格子写,和别的字没有比较的时候,没有用字的环境时,在方格里写大一点、小一点都没有关系,可是要和其他的字组合在一块的时候,就只能有一种选择了。可我当时写字模的时候,这方面的意识太少了,如果现在再写的话,我会考虑到这个问题。现在用启体字模来排一个简单的标题,做一个牌匾,要是不让懂书法的人做,可能就会很难看。如果制作时用软件作一点技术处理就会好看一些。启先生当时推荐我写这个字模,我觉得对我也是一种抬举,同时也给了我一个很好的练字的机会。我的楷书,还就是通过写这个字模,有了一个较大的提高。”

秦永龙正是以一种严谨、从容的心态,在多年的潜心学习中得到了启功先生的真传,有几分神似,却又自成机杼,别具一格。他精于行草,兼通篆隶,取柳公权和赵孟頫之间,刚柔相济,字体清秀而不失骨力,运笔洒脱而不失法度,通篇浑然一体,犹如行云流水,给人以清风入怀之感。其书作在用笔上清劲爽利,沉稳灵动,透露出富有韵律的节奏变化;结体上谨严端庄,超拔洒脱,体现出变化万千的美好姿态,章法上气贯全篇,奕奕生动,表现出浑然一体的天真烂漫。赏读秦永龙书法,时而如清风拂面,时而似朗月入怀,总能感受到不激不厉、雍容尔雅的中和之美,总能体会出奥妙绝伦、超尘出世的自然神韵,给人以无限美的享受,可谓雅俗共赏、百看不厌!

也如筋骨也如魂——秦永龙教授其人其书

▲ 杜牧《送隐者》68cm×136cm

学养书艺,书法正脉

在多年的书法教学实践中,秦永龙教授在对书法、书法教育以及书法创新等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秦永龙教授对记者说:在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书法实在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它显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具图画的绚烂,无声而具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弘扬中国文化,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弘扬我们的书法文化。书法不仅有实用功能,还有艺术功能和生命陶冶功能。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的创立,最初都是为了记录语言。但是,纵观大千世界,在流传下来的这么多种文字当中,惟有汉字书法兼具记录语言与艺术审美的双重功能。

在对书法本体认识上,秦永龙说:书法是以正确书写汉字作为表现形式的一种中国特有的艺术门类。如果技法不过关的话,成不了书法家。书法艺术的奥秘就在于它能够靠点画的变化、结字的巧妙、章法的和谐体现一种外在美,同时也通过三者有机结合而呈现出来的韵律、气韵、风格、情趣等体现为一种内在美。可以说,它是以简单的物质手段来表现复杂的思想感情的艺术。而表现这种魅力的最基本的要素就是点画的或粗、或细,或刚、或柔,墨色的或浓、或淡,或燥、或润,结体的或长、或方,或平、或险,章法的或疏、或密,或紧、或松,三者结合在一起,具有一种和谐、自然、丰富的美感。虽然作为实用性书写工具的毛笔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作为中国艺术瑰宝的书法却保留了下来,书法独具的神韵和气质,令人倾倒、令人陶醉。

可是,秦永龙指出:书法不纯粹是书写者在技法上的娴熟,它需要书写者具有传统文化的各方面的修养,是书家艺术功底、文化学识以及品行气质等方面的综合艺术体现,学养与书艺只有相互养成,书法才有境界。书法艺术伴随着中华文明史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程,书法创作成为书家心灵世界的展现,传统文人们自觉地将书法纳入“正人心”的轨道,书法就成了地道的身心修养、人格完善的过程。因此,“文人书法”才是书法的正脉,它以人文情怀为书法艺术的底蕴,不唯以工巧为能事。苏轼曾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主张书家从对书法形式的依附中解放出来,提高知识修养。学好书法还要具有古汉语、文献学、考古学和鉴定学等方面的知识,书法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汉字实用书写,不能把书法简单地看成写好字,它必须在实用书写的基础上有着特殊的追求,就是要具有艺术性、多变性和书家的艺术个性。我们说“文如其人”,字也如其人,“千人千面”,一个人应该是一个样子。现在的书法,缺的不仅是临池功夫,更缺学问。过去的学问家如王守仁、朱熹,他们不是书法家,但他们的字意蕴深厚。他们书法中所充盈的浓郁的文章学问之气,淋漓尽致地从笔墨之间散发出来。

也如筋骨也如魂——秦永龙教授其人其书

▲ 王安石《梅》136cm×68cm

在书法教育上,秦永龙教授认为:必须重视和加强当今时代的高等书法教育。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早就被纳入到精英教育之中,历朝历代都设有专门的书法教育机构,统治阶级利用它加强文字的宣传效应,作为维持其统治的工具。但是,由于文化断层,近百年来,书法脱离了高等教育,完全民间化,变成了一般的民俗文化,书法艺术自然也就随之衰败。因此,要想真正继承和弘扬书法国粹,必须要有一批高级的书法研究和创作人才。要获得这些人才,就必须通过高等教育的培养来实现。所以,高等书法教育必须受到高度重视。如果离开了高等书法教育来谈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书法,那只能是一句空话。

在继承和创新问题上,秦永龙教授始终坚持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是被几千年来的历史所证明了的规律,历代所有书法名家开宗立派的事实无疑说明了这个道理。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它总有表现这种艺术特质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以及它特殊的文化蕴含。所以,要从研究历代书法大家以及他们的优秀书法作品入手,找出表现书法传统的特质,不背离这些特质去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由于书法是艺术功底、文化学识以及品行气质等方面的综合艺术体现,所以,要想在书法上有所创新,就必须具备这些方面的修养,即要有综合的素质,这样才有可能创新。同时,创新还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书法本身的修养;二是必须把握书法的特质;三是要进行长期的艺术实践。想要做到创新,三者缺一不可。“学书法应该怎么学?就是临古帖,临墨迹。从王羲之到启先生,这近两千年来,所有的大家,用的都是一种方法,走的是同一条路。即学习前人的法度和长处,然后集众家之所长,融会贯通,才能独树一帜,写出自己的体段。”

也如筋骨也如魂——秦永龙教授其人其书

▲ 王昌龄《送高三之桂林》68cm×136cm

书法之美,美在传承

经过多年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书法专业以“弘扬传统”立足当代书坛,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成为高校书法教育的一个重镇。北师大书法专业的茁壮成长自然离不开辛勤培育她的园丁,而肩负她从创办并走向辉煌的园丁正是秦永龙教授。

秦永龙教授告诉记者:不同于一般艺术类院校,北师大的书法专业无论是办学宗旨、课程设置还是具体的教学实践,都继承了启功先生的书法教育思想。北师大书法系在招生时将专业课与高考文化课成绩累计考查,视文化基础与专业素养同等重要。秦永龙说,我们不培养仅仅技巧纯熟的“写字匠”,而是培养有审美胸襟与创造精神的书法艺术家、研究者和教育家,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是北师大在招生育人理念上的独特之处。没有多方面的国学基础是学不好书法的。所以,在书法系学生的课表中,我们不仅有书法史、书法技巧等专业课程,还有汉字学、古代汉语、中国传统文化概要、古典文学、文艺美学等综合性课程。这样的教学规划,能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到中国文化的本源与精髓,从一开始便打下了博雅端正的学识根基,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创造积蓄了力量。

“文人书法”是中国书法的正脉,北师大书法专业承袭“文人书法”的传统,开宗立户、发展壮大,几代人不断探索、蔚为风气,在传承与创新中形成了自身突出的特色和别样的风骨,在书法界形成了一个备受瞩目的创作、研究和教学群体——“师大书派”。

这自然离不开酝酿它的土壤。北京师范大学是一所以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大师云集,学林繁茂,艺术渊深,文化底蕴更是厚重博大。书法系立足于北师大110年的人文积淀,立足于北师大综合发展的学科平台,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和源源不竭的发展后劲。

也如筋骨也如魂——秦永龙教授其人其书

▲ 傅大士禅诗100cm×50cm

“师大书派”的精神谱系也与北师大“盛德励耘,上善乐育”的文化品格血肉相连。北师大人在精神上是朴实沉静的,在作风上是勤勉踏实的,他们远离名利喧嚣,在时代中从容躬耕。孕育于这片净土的“师大书派”,自然将北师大的个性深融入骨,缔造成书派的精魂,润泽着一代代传人。

秦永龙教授说:启功先生对“师大书派”的肇基具有开山的意义。启功先生的书法集百家之长,融会贯通,独树一帜,影响巨大,被人们誉为“启体”,堪称中国当代书法文化的瑰宝。“启功先生为我们树立了一种典范——一种以文史哲学问积淀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人书法的典范。”他的作品“不仅是书家之书,更是学者之书,诗人之书”。

“师大书派”深厚的传统在承继者手中发扬赓续:以秦永龙教授为代表的一脉相传的师大书派,秉持文人书法的精髓,“书学”与“书艺”互相助益,总体特征明显,同时又各有发展。秦永龙、倪文东、邓宝剑、李洪智、虞晓勇、查律等分别侧重于不同字体的创作以及不同领域的书学研究,优势互补,专长各显,相得益彰,堪称“黄金组合”。

大校、大师、大学科的根基土壤孕育了“师大书派”,也浇灌出师大书派“质朴扎实,雅正包容”的精神气象。这一鲜明特色,熔铸成书派历久弥新的精神传统,也勾画出它创新发展的未来轨迹。

启功先生开风气之先,他谆谆教导大家,要“扎扎实实写好字,认认真真做学问”。启先生身为书坛泰斗,始终秉持踏实孜矻的作风。先生即使在晚年卧病之时,仍每天坚持临帖读书。现在书法系的师生们都效法先生,也每日勤于功课。启先生的作品朴素典雅,从不刻意装点。他主张“师笔”不“师刀”,倡导自然而不拘执;自创一格的“启体”也并非刻意求新,而是在融通前人基础之上的创立个性。启先生对待学生坦诚真挚,只要是书法系的活动,但凡能够抽出时间,他必定会参加;只要是学生的需要,但凡力所能及,他都竭力满足。

也如筋骨也如魂——秦永龙教授其人其书

▲ 张载句100cm×50cm

作为启功先生的衣钵传人,秦永龙教授的书法已臻化境。秦永龙不仅治学严谨扎实,在为人上也不事浮华。有人来请秦先生担任社会职务,职位显赫,但他牢记启先生远离“名利场,是非窝”的教诲,断然辞谢。他始终坚守启功先生的教诲和一个学者的本分,埋首于书法教学与书法理论研究的象牙塔,不求闻达,绝少涉足“名利场”,从不参加带有商业色彩的评比展览。而为了书法系的建立和发展,秦先生却不辞劳苦,倾注了全部精力。他踏踏实实地搭建学科构架,逐字逐句地厘定培养计划,几乎日日废寝忘食,办公室里夜夜灯火通明……

秦永龙从不利用与启先生亦师亦友的关系沽名钓誉,却掏出自己的大部积蓄,设立了“坚净奖学金”——“坚净”正是启功先生的书斋号。秦先生此举的目的,就是要鼓励学生弘扬启先生的治学精神、人品懿行。

2004年10月,秦永龙教授应邀赴美国达慕斯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欧柏林大学、华盛顿大学、佛蒙特州立大学、肯扬大学、乌斯特大学等八所高校讲学,传播中国的汉字与汉字书法文化。秦永龙说,中国书法是富于文化蕴含的艺术,相当多的西方人对汉字和汉字书法感兴趣。他们不仅对书法有兴趣,对汉字构形所携带的文化信息也很有兴趣。我们应该进一步弘扬汉字书法文化,并将相关的知识传播到国外,让外国人真正了解书法。

清代书法理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一管柔毫、一张宣纸,就可以把人的精神性情清晰而又千差万别地体现在笔下的点线之中。以最简单的工具,直接地把握物我之真,万象之美。“天地万物之变动,可喜可愕,一寓于书”。书法艺术和书写者的人格性情就是这样紧镶密嵌地成为浑圆的一体——艺术成为人的具体意义和生动展示,人格性情成为艺术的最终目的和内在灵魂。读秦永龙书,赏秦永龙字,不难一窥其治学风范和人生境界。

也如筋骨也如魂——秦永龙教授其人其书

▲ 《波若波罗密多心经》180cm×30c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