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也说“黄帝陵”

 沧桑胡杨2801 2017-07-09
(2012-01-02 21:22:00)

也说“黄帝陵”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集中华民族全部智慧的化身。是十三亿中国人和数千万海外华人所敬仰和认同的始祖。所以,黄帝作为凝聚中华民族的一个精神领袖,已超出了一个历史人物的含义,已上升到“神”的位置了,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去亵渎。

    每年清明,在黄陵,举办国家级隆重而庄严的祭祖活动,这是一条连接海内外华人人心的纽带。陕西黄陵,是历朝历代被认定的黄帝陵,必然有其历史依据的。然而,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地方政府,为了经济的目的,开始打“黄帝”的主意,便东拉西扯,牵强附会,生造出好几个“黄帝”来了。就连这一仅存的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也被忽悠得不可信了。众多的人造“黄帝”可能能为地方经济有益,但在相互倾轧、攻击、否定中,“黄帝”这一数千年来在人们心目中的“人文始祖”的形象和地位,一旦在人们心目中发生动摇或崩溃,失去了这一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扭带的联系,将是可悲的。

    既然许多地方都说他们那儿有真“黄帝”,并试图否定黄陵的“黄帝陵”的真实性。问题已经提出来了,有必要搞清“黄帝”的来龙去脉及历史的真实。好在国家正在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应该相信,不久,会对“黄帝”的相关历史事实,有一个权威性的说明。以维护今陕西黄陵的“黄帝陵”的历史真实性和法律意义的维一性。

    探索华夏远古历史,当然无法绕过“黄帝”不谈的。

    “黄帝”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必须作一个具体定位。自司马迁《史记》以下,黄帝以一个混合概念而存在。尤其近年来,谈论“黄帝”的文章也不少,旁征博引、洋洋洒洒,但都没有回答一个首要问题:即黄帝是谁?在没有搞清谁是“黄帝”的前提下,大论“黄帝”,可能是很可笑的。

    所有史料中所提到的“黄帝”,主要是将两个历史人物作一混合,再将历史以来诸多发明于以附会而成。

    第一位“黄帝”:

    《帝王世纪》曰:“黄帝,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野,感附宝而生黄帝于寿丘”。《山海经·海内经》曰:“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史记·五帝本纪》曰:“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山海经·海外西经》曰:“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

    这位“黄帝”,本文称其为“轩辕”,以与下一位作以区别。“轩辕”的特征:生于寿丘,娶嫘祖。生玄嚣昌意二子。其部落“轩辕之国”的位置:“在此穷山之际”,“在女子国北”,意思是说,“穷山之际”即到了蓝田山的边缘了,也就是今骊山南边西岳一带、戏水上游。轩辕之国南面是女子国,即弇兹氏(蓝田县金山镇东部一带)。“轩辕”大约是公元前6700—6500年间的人物,本文不再叙及。

    本文主要对第二位“黄帝”的“黄帝陵”进行一点探索。

    相传黄帝出生于中国西北黄土高原的沮源关降龙峡,农历二月初二。这一传说,是有一定的史实依据的,黄帝确实是出生、成长于沮洛一带。《史记·封禅书》云:“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说明黄帝确在渭北荆山塬上搞过冶铜铸造,但不一定是铸鼎。为什么要认定黄帝出现于沮洛一带呢?

    大约公元前4000年前后,魁隗氏部落出了一个炎帝。征服了蓝田山上的风姓各部落,特别是华胥氏分支出来的一些边缘部落,其中有比较强大的轩辕氏、有虞氏和陶唐氏。导致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向外迁徙。其中,迁徙到晋南的陶唐氏、有虞氏,一千年后兴起了唐、虞两个朝代。而轩辕氏部落这次迁徙是比较庞大的,从各种史料得知,包括穷桑国少昊部分和颛顼部分,还有方雷氏(纵目人)和羿族。这一族团,进入泾水中游后,有一支向西南迁徙,入了四川盆地,三星堆文明与他们有关系。一支继续向北迁徙,也有了不起的成就,红山文化、甚至玛雅文明与这一支有关。一支沿渭北北山南边缘向东迁徙,在沮洛一带居住下来。

    青铜的发源大致在祁连山、阴山至燕山一线。轩辕氏在渭北的这支,有机会得到青铜冶炼技术及原料,率先使用了青铜工具或兵器,无论在生产力上,还是兵器上比渭河南的炎帝统治下的华夏国要先进得多。这一支经过五百多年的发展,在大约公元前5500年前后,出了一个黄帝。率兵渡过渭河,直奔南塬,打败炎帝之后榆罔,重新夺取了华夏国的政权。这一战即“阪原(泉)之战”。《帝王世纪》曰:“黄帝於是乃扰驯猛兽,与神农氏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克之”。这一战《山海经》之西山经中有较详细的描述。所以说,黄帝出生、成长于沮洛一带,也是从这一带起兵发动了“阪原(泉)之战”。“阪原(泉)之战”的目标是推翻炎帝一族的统治。

    《白虎通义·号篇》曰:“黄帝有天下,号曰有熊。有熊者,独宏大道德也”。

    黄帝所建的“有熊华夏国”,标志着华夏国的性质发生了又一次根本性变化。华夏国的创建,始于华胥氏,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独一无二的原始社会国家,应不低于三万年。到了距今一万二千年前后,太昊伏羲夺取华夏国政权后,不再是女娲执政,标志着进入父系氏族社会。自太昊伏羲以降,到黄帝,一直定都于昆仑丘(今蓝田寇岭一带)。华夏国从颛顼、帝喾、挚及炎帝五百多年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黄帝的华夏国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全的奴隶制国家,统治范围扩大到整个关中。

    《路史·疏仡纪·黄帝》:“乃广宫室,壮堂庑,高栋深宇,以避风雨。作合宫,建銮殿,以祀上帝,接万灵。”《庄子·外篇·天地第十二》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黄帝在昆仑丘上建黄帝宫,还游历昆仑丘南边的赤水,丢了玄珠,这都是黄帝的特征。再过了三四百年,迁徙到山西的陶唐氏出了一个尧帝,自命赤龙,号赤帝。发动“丹水之战”,即“赤水之战”,攻陷昆仑丘上的黄帝宫,结束了黄帝一族的统治,也结束了华夏国数万年的历史,政治中心转移到了晋南地区。

    黄帝铸鼎不应在渭北荆山原,荆山冶铜在黄帝起兵之前,应是以铸造兵器为主。《史记·封禅书》:“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铸鼎是古代的大事,黄帝铸鼎是“王天下”意志的体现。应在取得政权以后。羊水是黄帝建国后一个重要冶铜工业基地,黄帝铸鼎应在这里冶铸。羊水今称羊峪,附近的蓝田县焦岱镇西南,黄帝曾在此建鼎湖宫,专门摆设三鼎,也是黄帝休养的行宫。据《蓝田县志》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2年),在蓝田建鼎湖宫、御林苑。汉武帝广开上林苑,在苑东修建鼎湖宫。元狩五年(前118年)汉武帝刘彻病重,在上林苑鼎湖宫养病,其宫后更名为鼎湖延寿宫。刘彻在鼎湖宫养病。显然是想效仿黄帝乘龙升天,或延年益寿。可见,秦汉两代,还在原址多次重建。最后,汉代的遗址于1958年被发现。《汉代长安词典》曰:“鼎湖宫,西汉离宫。汉武帝时营造,位于上林苑东南边界……鼎湖宫遗址在今蓝田县焦岱镇,其范围东自焦岱河,西至张村,南到焦岱中学(按:误,应为小学),北达羊峪河口。在遗址区发现有汉代房基、花砖铺砌路面,以及大量的板瓦、筒瓦和瓦当,并有多处宫殿基础。”羊峪另一重大事件是在这里的冶炼工人发生暴动,直接使黄帝所建的基业在三四百年后迅速崩溃。

    大致了解了这一位黄帝的基本历史之后,再来探讨“黄帝陵”的所在。

    黄帝起事于沮洛一带,轩辕氏在渭北五百多年,其祖陵不至一处。黄陵应是其中之一。《剑经》载:“黄帝铸鼎,以疾崩,葬桥山,后五百年,山崩,空棺无尸,惟存宝剑赤舄”。后人据此说黄帝升天成仙,此墓为衣冠冢。清顾祖禹撰《读史方舆纪要》曰:“相传黄帝葬衣冠于此。汉武帝巡行朔方,还祭黄帝于桥山。”黄帝去世后,在其祖茔之地葬一衣冠冢是可信的。另外,今黄陵黄帝陵有一棵古柏,说是“黄帝手植柏”,距今约5000余年,也是基本可信的。因为黄帝至少半生都是在沮洛一带生活的,为祖陵上种几棵树是很正常的。渭北的轩辕氏后来一部分转为半农耕半游牧,称北狄或白狄,广布于河套以内。坚持农耕的坚持最久的是大荔戎。西迁的可能与西方的罗马文明有关,此是后话。

    那么,真正的黄帝陵哪儿呢?

    《穆天子传》记载:“吉日辛酉,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丰□隆之葬,以诏后世。”。穆天子观黄帝宫之后,又“丰□隆”谁之葬呢?显然是黄帝之葬。这是唯一的一次对黄帝的祭祀活动。并且周穆王还指示“珠泽之人”,要“守黄帝之宫。南司赤水而北守舂山之珤”。并赏赐了“黄金之环”、“朱带贝饰”。另外,还调拨了“黄牛二六”、“三十□人”维持昆仑丘上“黄帝之宫”的祭祀及日常管理。说明到西周中期黄帝宫和黄帝陵还存在。

    黄帝既然在“昆仑丘”上的“黄帝宫”工作,在焦岱镇一带的行宫修养,黄帝陵不会离蓝田山南部太远。

    昆仑丘东边便是《山海经》所说的“长沙零陵界”(今蓝田县厚镇),其南边有虞舜陵。本文疑真正的黄帝陵,也在“长沙之山”。“长沙”在古文献中只提到过三次,一次是《山海经》的西山经,一次是《山海经》的海内经,一次是《穆天子传》。为什么叫做“长沙”呢?可能与古天象有关。

    我国古代为了观测和说明日月五星的位置、运行以及节气的转换,把黄道带自西向东划分为十二个部分,叫做“十二星次”,简称“十二次”,或径称“星次”,分别是: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每个星次有若干星官作标志。十二次初见于《左传》、《国语》、《尔雅》等书,主要用于记木星(古称岁星)的位置。其中的寿星与十二辰相配为辰时,与二十八宿相配为轸、角、亢、氐四宿(其中轸宿跨鹑尾而以鹑尾为主;氐宿跨大火而以大火为主)。据《尔雅》古以角、亢二宿为标志星。《尔雅·释天》:“寿星,角、亢也。” 《史记·天官书》:“轸为车,主风。其旁有一小星,曰长沙”,《正义》:“长沙一星在轸中,主寿命”,张衡曰:“长沙一星在轸中,亦曰寿星之次”,其《天象赋》又曰:“爰周轸翼,厥土惟荆,长沙明而献寿,车辖朗而陈兵”。因此长沙星又名“寿星”,其所处之“次”便名为“寿星之次”。

    笔者不通于古天文星象,尚待相关专家进一步考证。不过这“长沙之山”与蓝田山以零水分割,其南端又与蓝田山相连,倒与星象有几分相似。很久以来,便被称做“长寿塬”,可能也是源于星象之说。

    《书·虞书·尧典第一》》:“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尧之时,约在公元前4500年前后,那时已勘定了比较精确的天文历法,那么,一千年后的黄帝选择陵墓不可能不考虑天象。况且,《帝王世纪》曰:黄帝受命,乃推分星次,以定律度。刘昭补《汉志》亦曰:黄帝定星次,即今《尔雅》所记十二次,与二十八舍之度,皆自黄帝创之也。” 既然黄帝精通于天文,不可能不选择长沙这一长寿塬作为陵地,以福荫子孙。

    “长沙之山”,今叫牛寺岭或大王岭。其中段是最高的地方,叫做“梁峰”,海拔1000多米。距所谓的“昆仑丘”约6—7公里。附近有一个叫“黄坻(或黄邸)”的地方,与黄姓无关,疑与黄帝有关,很可能就是穆天子“丰□隆”的地方,俗称“梁头王”,然这位“王”是谁呢?疑即黄帝。“黄坻”疑为黄帝陵。尚待专家进一步考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