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求有气质的语文课堂

 GXF360 2017-07-09
追求有气质的语文课堂

追求有气质的语文课堂

张桂兰

气质是表现在人们心理和行为方面典型的、稳定的内在特征。学科也有其内在的气质。语文课堂的气质是由语文老师创造的。到底怎样的课堂才是有气质的语文课堂呢?它表现在: 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善于发现课文的独到之处,解读文本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既有高度、深度,也讲究适度,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追求有气质的语文课堂,要确立明确的目标意识

语文教学应有属于自己的专业目标。目标是指挥棒,是语文课堂的方向所在。语文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课程,语文课理所当然地应该以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为目标展开教学,并应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在学习过程之中。追求有气质的语文课堂,除了字词句篇的基本要求之外,在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方面应该教什么,教师必须心中有数。

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很多人把教学目标之一确定为“通过人物外貌、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感受‘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的教学目标指向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这是思品课的教学重点。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作为主要目标,教学效果必受到影响。怎样确定教学目标才能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呢?应将教学目标改成: 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学习作者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这时的目标指向是学习课文怎样表现人物品质,体现学生的“习得”过程,这才是语文课真正的教学内容。可见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检验一下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否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只有将教学目标定位得当,才能把这堂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这样的课堂才有语文的气质。

二、追求有气质的语文课堂,一定要抓住课文的独到之处

语文教师要有发现、提取文本中“鲜明的语言形式的能力”。只有善于发现“这一篇课文”的独到之处、独有价值,学生在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学习方面才能有长进。好的教学设计重视“四知”: 了解学生的已知,选择学生的未知,激发学生的现知,解决学生的须知。当我们教学一篇课文的时候,要全面考虑: 这个文本对学生来说,哪些是有价值的东西,应该要教会学生哪些语文知识、方法,让学生在语文技能方面要有哪些提高。

三年级课文《石头书》和《小稻秧脱险记》是两篇科普性课文。很多老师把《石头书》教学重点放在了解石头书的作用上,把《小稻秧脱险记》的重点放在了解除草剂、喷雾器能够保护稻秧不受杂草侵害这一科普知识上。这两篇课文的独到之处、独有价值在哪里呢?只要潜心读文,就会发现这两篇课文都采用对话形式,而且提示语丰富,位置各不相同。三年级学生习作刚刚起步,对话是他们习作中出现得最多的形式,如果抓住对话来展开教学,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提示语,了解提示语的位置和用法,再让学生通过比较提示语的不同位置,让学生明白写对话时可以用上,再结合文本内容进行读写结合,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不知不觉得到了提高。

当然,一篇课文除去必须落实的基础性教学内容之外,对课文的“独到之处”的教学不可太多、太散,那会导致教学蜻蜓点水,教学显得非常肤浅。因此,要想提升有效语文课堂的气质,教师必须学会舍弃,用力恰到好处。

三、追求有气质的语文课堂,一定要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课堂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然后老师就牵着学生往自己的思路上走,变成了老师讲解,课堂应有的气质被破坏了。学生想思考却不会思考,这是老师的责任。课文只是一个例子,语文教学不是说教师知道多少就要教给学生多少,而应引领学生自己学习。

有位老师教学《长城》时,学完了介绍长城的段落后,老师问学生对长城的感受。当学生说出了“气魄雄伟、伟大、了不起”等感受后,老师觉得文本解读还不够高深,又接着问学生:“你们还从中悟出了什么?”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老师就说自己从长城的修筑中读出了“阻隔”。这种关于“阻隔”的理解完全是教师的,不是学生的。教师用自己的阅读实践代替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看起来有高度、深度,但文本解读缺乏适度。这样的课堂谈不上有效,更谈不上气质。

一位老师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他先让学生找出描写天游峰的句子认真读。然后老师提问:“这两段话都描写天游峰,都是写景,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说两处景物都突出了天游峰的高、险峻。老师不满足学生浅层次的感受,接着提问:“能把它们在课文中的顺序调换一下吗?为什么?”一位学生说:“不可以,第一处是初次大略见到天游峰的印象,是远看;第二处是细看天游峰,是近看。”另一位学生说:“第一处突出的是天游峰的险,第二处突出的是天游峰的高。”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理解越来越深入,老师及时追问:“险”中表现的是天游峰的什么?(美)那“高”中表现的又是什么呢?(老人工作的累)这时老师及时小结: 是呀,看起来都是写景的文字,表达的侧重点却不一样,不但顺序不能调换,还让我们读出了扫路人工作的累。这又是一种特别的表达方法: 侧面烘托。

在这个课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两处景物描写的不同之处,读出了丰富的内涵—“险”是为了表现美,“高”是为了表现累,由此再引读老人说不累不累的话,一个豁达自信、乐观开朗、热爱工作的老人形象就生动地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的课文解读既有深度、有高度,还很适度,同时学生学会了侧面烘托这一语文技能,课堂教学十分有效。

追求有气质的语文课堂,需要每一个语文老师有对语文的深入认识,甚至有自己的语文主张。把这种主张一如既往地落实到自己的课堂上,逐步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特色与风格。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气质得多。

(作者单位: 昆山民办珠江学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