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早期中国文明形成过程的考古学观察

 禹衡图书馆 2017-07-09

  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1995年获得日本九州大学文学(人文)博士学位。1996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还分别被授予德国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美国考古学会外籍院士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主要社会职务有:国家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第五届和第六届成员、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亚洲史学会评议员(常务理事)。曾先后主持过1996—1998年河南偃师商城宫城内宫殿区的发掘、2000年陕西周原西周宫殿基址的发掘、2003—2004年河南安阳殷墟孝民屯的发掘。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夏商周考古、东亚地区古代文明起源研究、东亚地区古代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近年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十二五”规划科技支撑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研究”主持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蒙古族起源和元代帝陵”项目(2012—2021年)首席专家。

  通过考古学的探索和研究,可将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的过程归纳成:万年奠基、八千年起步、六千年加速、五千年进入、四千年过渡、三千年巩固、两千年转型。

  北京东胡林遗址出土栽培粟和黍,浙江上山、湖南玉蟾岩遗址出土栽培稻,表明至迟在距今一万年前中国南北方均已经出现了农业。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和内蒙古赤峰兴隆沟遗址的考古发现表明,距今八千年时农业活动已经初步展开,社会发展处于平等的氏族社会阶段,同时人类的精神生活内容开始丰富起来。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和江苏张家港市东山村遗址等地发掘的墓葬和聚落表明,距今六千年时,社会开始出现分工和贵贱贫富的分化。

  距今五千年左右,中国许多地区开始进入文明社会。辽宁喀左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神庙、玉器和安徽含山凌家滩祭坛、墓地都表明了显著的社会分化和发达的原始宗教。浙江良渚古城和山西陶寺大型城址分别代表了长江下游和中原地区初期文明的形成。

  夏代后期都邑——河南二里头遗址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现表明,距今大约四千年时,中国早期文明进入了新的阶段:王国文明。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宫城、最早的具有中轴线和左右对称的宫殿、最早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区、最早的青铜容器群、最早的用车痕迹和最精美的绿松石镶嵌物。

  距今三千年左右,西周王朝的分封制使王朝的统治得以巩固。距今约两千年时,秦统一中国,统一文字、度量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开始进入帝国阶段。西汉王朝时期彻底转型为帝国文明。

  关于中华文明形成的几点认识

  1.关于文明形成的标志

  文明形成的本质特征是国家的产生。综合中华大地上各种资料的情况,以下要素是文明社会的关键特征:农业与手工业显著发展,出现了明确的社会分工,部分手工业生产专业化;盐、铜等重要的经济资源以及高等级手工业制品的生产和分配被权贵控制;社会显著的阶层分化,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出现了掌握军权与祭祀权力贵族阶层及其最高统治者——王;形成了维护社会等级制度规范的礼制,出现了专门埋葬王及其他高等级权贵阶层的专门墓地和大型墓葬;暴力与战争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原始宗教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人口显著增加并集中,出现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都邑,以及反映王权的高等级大型建筑和大规模公共设施;出现了王权管理的区域性政体——早期国家。

  2.关于中国初期文明形成的时间

  我们认为,以良渚、陶寺和石峁巨型城址和大型墓葬的出现为标志,距今五千年左右,中国进入了初期文明社会。主要标志有二:其一是超大型城址、大型宫殿和大型墓葬的建造,反映等级身份的高等级物品(礼器)的出现,表明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王权的出现;其二是农业、冶金术、琢玉、文字和艺术的极大进步,表明了文化的高度发展。

  3.关于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背景、条件和机制

  (1)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南北差异的自然环境导致不同的生业形态、内部不同区域之间较为密切的文化联系、共同的信仰和共同的祖先认同(龙、黄帝、禹)是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背景。

  (2)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起源的物质基础,人口的增加和集中是文明起源的前提,剩余产品的出现和增加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条件。

  (3)文明起源后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人类社会由顺其自然式地发展变成人为地、强制性地、加速度地发展;手工业尤其是奢侈品的生产逐渐为权贵阶层所控制,成为服务政治的工具;社会财富逐渐集中于权贵阶层并合法化;社会成员的地位由平等到出现贵贱贫富的差别,从而形成阶层,再到进入阶级社会;社会重大事务的决定,由氏族部落一般成员普遍参与变为少数人决定,再发展为由王一人决定;由战时的全民皆兵到专职军队出现;社会的规范由习惯约定俗成到由法律明文规定。

  (4)各地区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存在不平衡性,时间有早有晚,进程有快有慢,结果有盛有衰。

  4.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1)距今8000年到7000年之间,各地区已经出现了文化交流。如用玉习俗的出现,形制相似的玉玦的制作和使用。

  (2)距今5500年左右开始,各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距今5300年前后,龙的形象在各地出现,玉礼器在北起辽西、南到江淮之间出现,在形制方面具有很大相似性。密切的交流使得中国黄河、淮河、长江流域各主要文化区在基本经济特征和基本文化特征上具有相当程度的共性,文化的一体化进程得到显著加强,形成了早期中国的雏形。

  (3)距今4500年以后,中原地区开始呈现出汇聚周围地区先进文化因素并率先发展的趋势。在与古史记载中的尧密切相关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大型墓葬中,出现大量与长江中游、黄河上游和下游等周边地区相关的高等级遗物。可见在夏王朝建立之前,各地先进的文化因素确有向中原地区汇聚的趋势。

  (4)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与夏王朝后期相关的二里头文化在同时期的各文化区中开始居于优势地位,向周围地区施以强大的辐射,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开始形成。

  (5)商王朝时期,在商王朝的王畿地区之外,尚存在着为数众多的方国,但毕竟形成了一个以商王朝为中心的、较之于夏王朝更加广阔和稳定的势力范围圈。以青铜礼器、玉器等为代表的商代统治阶级的价值观伴随着冶金术辐射至相当广阔的区域,出现了四川三星堆、江西新干、陕西李家崖等一批区域性的青铜文明。

  (6)西周王朝建立后,实行分封制,把周王的亲属和功勋之臣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使之成为维持周王朝统治的支柱和屏障。中国的文化趋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各诸侯国出土的青铜器在形制方面高度一致,显示出周王朝强大的影响力。

  (7)春秋时期,数十个诸侯国争斗割据,到了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七个大的诸侯国割据、争霸的局面。战国末期,这些诸侯国相继为秦国所灭,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秦朝建立,中国历史进入了帝国时期,文明进入了一个帝国文明的时代。

  中华文明的特点

  历史悠久、延绵不断;土生土长、自成体系;满天星斗、百花齐放;多元一体、互动交流;汇聚辐射、百川归海;祖先崇拜、宗法制度;以农为本、工商食官;以玉为贵、将玉比德。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