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后的熊猫 附录

 周00佐 2017-07-09
中国分为两部分——大部分人口居住的东半部,以及只有零星开垦、以沙漠与高原为主的西半部。我曾经搭火车从成都到东北的哈尔滨,全程一千六百英里。一路风景非常单调,农业耕种已有数千年历史,只剩几片不毛的荒山。所有原始森林都砍伐殆尽.甚至连飞鸟也难得一见。一九五八年,全国发起除四害--苍蝇、蚊子、老鼠、麻雀--运动,结果不但消灭了偷吃稻谷的麻雀,连其他鸟类也一块儿遭殃。空气枪和弹弓使鸟的数目一直无法增加。外销供玩赏和食用的鸟只数量也十分庞大,黑市买卖不算,在一九八五年就高达三百万美元。  即使僻处中国西部的偏远地区,野生生物也难逃灭亡的命运。新疆的山区据说曾经是满山遍野的瞪羚,现在蒸腾的热气中却看不见半丝生命的迹象。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最遥远的角落,幸存数百头野生的双峰骆驼,现在都下落不明。蒙古瞪羚曾经成群结队的随季节在内外蒙古之间来回移徙。安德鲁斯(Roy Chapman Andrews)在一九三二年写道:“整个地平线变成一片移动中的黄色身躯和弯曲的脖子……数千头瞪羚从我们面前经过。”这么庞大的兽群,现在所剩无几,都被中国人杀光了。根据中国日报报道,一九八九年十月二十六日到十一月十七日,光内蒙古的一个地区,就射杀了将近四千头瞪羚。很多山谷里只偶尔看到一副盘羊(argali sheep)的角,令人缅怀过去的盛况,挺立的山峰再也听不见野生山羊的蹄声回响,也感受不到雪豹轻快的脚步。公路开通以后,来了威力强大的猎枪,肉、皮、角的行情蒸蒸日上,西藏高原的野生生物即使还没有绝迹,也已大幅减少。诸如野生牦牛、西藏羚羊、西藏野驴,现在都只生存在西藏西北部人烟稀少的荒凉地带。  中国东部很多大型动物,从很久以前就流离失所,如果还存活,也只能在过去活动范围的边缘上苟延残喘。诸如苏门答腊犀牛、马来貘、大象。长臂猿等,十世纪以前分布远至黄河以北。现在犀牛和貘在中国境内已绝迹,大象和长臂猿只有在云南残存的小片雨林里还看得到。此外,海南岛上还有十来头的长臂猿,是这个亚种的最后幸存者。'四不像'本来在河岸沼泽地很常见,现在只有动物园看得到。中国的河流出海口中已经找不到体型庞大的咸水鳄鱼。本世纪开始,中国西部草原上的蒙古野马和绵羊脸羚(sagia antelope)也已绝迹。  中国现在承认九十八种哺乳类、鸟类、爬虫类,须由政府全面保护。这些物种濒临灭种危机,主要是因为栖息地被破坏或漫无节制的猎杀--这是令所有国家都头痛的两个根本问题--某几个物种所受的威胁尤其严重。  稀有动物濒临危难    白鳍(baiji)是长江出产的一种海豚,明天就可能绝种。它们小群小群分布在混浊的江水,可能只剩两、三百头。根据乌席克(Bemd Wurisg)发表在'观鲸者'(Whale watcher)上的一篇文章说,它们有时被渔夫的鱼钩捕获,有时是误撞船只,有时死于污染。预定的三峡水库会使白鳍仅余的河流栖息地,再减少一百英里。即将采取的一项紧急措施,是利用江边一个U形河湾形成的湖,抢救少数的白鳍。武汉水产生物研究所和南京师范大学,是拯救优雅的野生白鳍的主力。  老虎就得不到这样的援手,因为一般人认为它是一种残忍、好斗的动物。中国的五种老虎,有一种已经绝迹——它过去生存在新疆溪流边的沼泽地——其他也可能很快跟进。中国最广大的森林在东北。这地区于一九八七年发生黑龙江大火,焚毁一千八百万英亩,面积相当于整个苏格兰,边界上俄罗斯境内一千二百万英亩的森林也被熏的焦黑, 成为生态学界的大新闻(一九八八年的美国黄石公园大火,只有一百五十万英亩受到波及)。原本北方森林中常见的西伯利亚老虎,以捕食梅花鹿、红鹿、野猪为生。现在过度猎杀使它们可能只剩三十头左右。所幸这个亚种在俄罗斯受到的保护尚称完善,或许还残留有三、四百头。更可悲的是中国南方老虎的命运,这是一个纯中国的亚种,曾经纵横十四省,近至一九四九年,估计还剩下四千头之多。但一九五九年,政府宣布老虎、亚洲黑熊、狼和豹都是害兽,鼓励人民'全力'扑杀。一九七七年,南方虎被列入保护时,人民几乎成功了。今天老虎仍遭受猎杀,根据柯勒(Cary Koehler)一九九○年到九一年为世界自然基金会所做的调查估计,可能只剩三十到五十头野生虎。残余的老虎分布在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和广西五省破碎的森林里。为挽救老虎而做的努力,只有重庆动物园的豢养繁殖计划略见成效。各地动物园一共养了大约五十头南方虎。比野生的还多。一旦中国最后一头老虎被关到栅栏后面,这个物种就再也不可能重享丛林的自由生活。谁受得了这些大型的掠食动物?如果中国还想要生活得自由自在的老虎,当务之急就是保护那些仍然自由的老虎。  中国最罕见、也是全世界最罕见的物种凤头鹮(crested ibis),这种鸟通身白羽、红脸、长而弯曲的喙,外形十分独特。过去风头鹮生存在中国东部、日本和韩国,但因遭到大量猎杀,最近公认它已在野外绝迹。不过一九八一年,在距西安不远的秦岭山中,发现七只这种鸟。它们最后的庇护所是坟地里的几株老橡树,它们在这儿筑巢,到附近的稻田找食物。凤头鹮在政府严格保护和热心的科学家密切监视下,到一九八四年,数量增至十七只,目前则已超过四十只。  中国鳄鱼被当地老百姓称为'地龙',现在只生存在江苏省长江口附近,数量不到五百头,近年它们的活动范围缩小超过95%。根据美国鳄鱼的经验,鳄鱼和鳄鱼巢若能得到保护,就可以繁殖得很快。但是中国的填海造陆政策,破坏了大部分鳄鱼的栖息地。这个在地球上生存已数百万年的物种,现在只在水库和稻田里苟延残喘。早在纪元前七百年,中国就有养殖鳄鱼的纪录。一九八三年开始的养殖计划已获得成功,一个鳄鱼农场已创下孵化六千多只的纪录。但这个农场现在因为不知该如何处理那么多鳄鱼,被迫缩减养殖规模。要把它们释回野外,没有适当的场地,华盛顿公约又禁止外销濒临绝种的动物。  有很多其他动物也濒临绝种危机--海南岛上的一百二十头暹罗沼鹿、广西的几百只白头长尾猴和四川的山鹧鸪。野生动物硕果仅存的数字--四十头南方老虎、四十只凤头鹮--令人触目惊心。这样的数量可能不足以让物种维系生存。不论未来如何,濒临绝种的动物呈现一个事实,毫无节制的杀戮和破坏森林已经消灭了中国大部分的野生物。  龙虎斗补品  甚至有些名不见经传的动物,也因为亚洲人用野生动物进补或入药的习惯,而出现危机。生活在雨林中的懒猴煮柠檬叶最好吃。麝香猫跟荀和香菇一起炖是最佳冬令补品。时代杂志一篇文章报道,由种叫'龙虎斗'的补品是蛇肉和麝香猫肉加辣椒同炒。长臂猿的骨头熬汤,可以治癫痫。吃老虎眼睛,眼睛就会变得跟老虎一样锐利。绵羊脸羚因为据说它的角有神奇疗效,在中国绝了种:现在中国从俄罗斯输入绵羊脸羚角,一九九○年一年之内就进口八十吨。如果继续用云南金丝猴的脑子入药,这种珍奇的猴子大概很快也会绝迹。穿山甲的鳞片一向是很受欢迎的药材,而鹿茸价格高昂,动物园甚至不惜连供展示的鹿的角,都锯掉出售。  一九八七年一月到五月,中国走私出境到日本的麝香多达八百余磅,在今日零售市场上价值一千四百万美元,需要杀死五万三千头公麝香鹿。大多数麝香鹿死于陷阱,这种方式是不分性别或年龄,把所有诱捕到的动物一律杀死,可是只有公鹿才有麝香腺。为了替日本人治病,短短几个月内,就有十万头以上的麝香鹿死于非命。虽然中国设立了几个小规模的麝香鹿养殖场,但它们生产的麝香数量可说是微不足道。  中国日报报道,一九八七年,哈尔滨的餐馆售出四千磅以上褐熊和黑熊的脚掌,一千七百磅以上的麋鹿鼻。一九九○年九月,发现有一头黑熊在广州市区游荡。调查结果显示,当地的野生生物保护协会人员偷运了九头熊到市内,出租给高级餐厅用来招睐客人,这头熊是其中之一。一桌包括熊掌的满汉全席,在东京开价一千美元。  亚洲相传熊胆是治疗溃疡、烧伤及其他疑难杂症的灵丹,因此论盎司出售的熊胆汁,价格是黄金的八倍。米尔丝(Judy Mills)和塞伏英(Christopher Servheen)一九九一年联合提交给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报告中指出,仅一九八九年一年之中,日本就从中国进口一千五百磅的熊胆。杀死野熊取胆而外,中国的胆汁农场还饲养了五千头至八千头的亚洲黑熊和褐熊。他们用外科手术把一根管子插入熊的胆囊。在取汁期间,熊被关在一片仅能容身的铁笼里,完全无法动弹,胆汁一滴一滴被抽进瓶内。每头熊每年可生产六至七磅的胆汁,供市场消费。  犀牛角的药效  犀牛角也是多种传统亚洲药不可或缺的成分。据说犀牛角可解热、治失眠、癫痫、高血压及其他病症。中国人每年约消耗一千四百磅的犀角--虽然中国土产的犀牛早在八世纪就百不存一,以致从那时开始就已经需要进口犀牛角。中国从一九八一年就加入华盛顿公约组织,但是在华盛顿公约于一九八七年连国内买卖犀牛角也禁止以后,中国仍维持犀牛角交易。在国际间要求登记所有犀牛角存货的压力下,中国到一九八九年才终于屈服,登记了十吨以上的犀牛角。中国大陆、台湾、泰国、南韩是世界仅有的犀牛角非法走私仍能牟取暴利的国家和地区:非洲犀牛角批发价约每两一千美元,亚洲犀牛角更高达每磅一万美元。在研究世界犀牛走私的规模上下的功夫比谁都多的马丁(Esmond Bradley Martin),在一九九一年版的'野生生物保育'(Wildlife conservation)中报道,他在中国发现可悲的破坏传统文物的案例。明清两代的工匠曾利用犀牛角雕琢极为精致的杯碗,民间相信,把毒药注入这样的容器,它会自动碎裂。但现在药厂向收藏家和商人购买这类文化宝物,以便把它们碾成粉末。  一九八二年,林业部计划捕捉中国境内仅余的几头野生西伯利亚虎,希望靠它们扩大动物园豢养老虎的基因多样化,从而改善繁殖能力。为了救助自由的老虎,纽约动物学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联合捐赠了九头来自美国动物园的老虎。虎群在一九八三年抵达中国。虽然中国一九八六年在黑龙江省成立一座西伯利亚虎养殖场,但我不再关注这件事。全球到处都是这头老虎被抓、那个动物园搞节育的传言。这个养殖场在一九九○年一共养了约五十头老虎,或许一部分是美国送的。我起先还没想到,林业部和外贸部所属的中国畜产公司联合养殖老虎,他们真正的居心何在:养殖场主要是供应虎骨、虎鬓、虎鞭及老虎身上其他部分,充做中药材料。一九八九年,约有一百七十三磅虎骨上市。据说虎骨治风湿有奇效,虎骨在海外的售价每磅在三百美元以上;虎鞭每根至少一百美元。中国一直向华盛顿公约组织申请在国际市场上出售老虎产品的许可。马丁应邀参观老虎养殖场时,一位中国官员告诉他说:'如果拿不到许可,我们就把这些老虎都杀光。'  用野生动物交换外汇  中国也企图出售野生生物给外国,交换亟需的外汇。从一九五○年代晚期到一九八○年代晚期,青海省每年有数千头高山青羊遭屠杀,尸首外销到欧洲,尤其是德国,供应高级肉品市场。在毫无永续利用的观念下,青羊的数量急速减少,甚或在一个地区完全绝迹;以掠食青羊为主的雪豹,也面临缺少食料,受到连累。一九八七年,同样在青海,一名德国猎人以高昂的费用和赠送两辆吉普车为代价,获准射杀白唇鹿。现在出现公开广告,猎杀一头这种美丽高大的野鹿的代价是一万三千美元。但白唇鹿在中国是法律严格保护的动物。一九八八年,四名美国猎人获准在甘肃省杀害西藏盘羊,尽管华盛顿公约明令规定,国际间对这种庄严华贵的动物必须保护。  虽说采收是一种对野生生物合法的经济利用手段,但前提是这种生物不能濒临绝种危机、数量上有适当管理,而且必须拨出一部分收入用于保育和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  事实上,中国唯利是图的作风,使变通的可能性--以国人或外人为对象的野生生物观光事业--几乎被破坏无遗。例如黑龙江省的札龙(译音)保护区是五种鹤的筑巢处或移徙途中的休息站。早在三千年前,诗经小雅中就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的句子。但野鹤的歌声可能愈来愈模糊。村民大肆斩芦苇造纸,使鹤巢毫无掩蔽,丹顶鹤可能很快就会陷入危机。  江西省的鄱阳湖是本世纪所发现最令人兴奋的一座鸟类乐园。少数来自西伯利亚的鹤,偶尔会在这远离俄罗斯老巢的湖畔过冬。一九八○年代,来此的鹤数量激增,或许是因为其他地区的沼泽遭到破坏的缘故,一九八八与一九八九年之交的冬季,统计有二千六百多只鹤,几乎全世界残余的这种优雅的白色鸟儿全部集中在此地。但中国日报报道说,一九八四到八五年的冬季,有一个公社无视省政府的禁猎令,一口气杀死了六百多只白鹤、西伯利亚鹤和小天鹅,用来制做羽毛扇子,打猎为业的人也在湖边毒死了二十万只野生水鸟。舆论的公愤终于促成一些保护的形施。国际鹤鸟基金会(International CraneFoundation)的艾奇伯(George Archibald)率领热心的爱鸟人, 组团到札龙和鄱阳湖观光,藉此证明,推动善意的经济利用手段,可以让野生生物和当地老百姓互蒙其利。  在一连串重复叙述生态悲剧后,我也要表扬能预见开发无度之不良效应的中国政府,她努力推动保育。事实上,在财源短绌,又缺人才的困境中,她短短十五年间的成就,可说超过任何国家。官员已愈来愈清楚的意识到,中国的自然资源不只是供经济利用,也是中国辉煌、伟大的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了国家的未来前瞻和历史认同,都必须妥善保护。  一波波保护运动  中国关怀自然资源有漫长的历史。早在周朝,伐木的时间和地点已有详尽的规定。解放以后,一九五七年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就决议成立森林保护区,一九六二年国务院下的指令就鼓励各省'对野生生物资源要主动保护、合理利用'。新的森林法和环境保护法都在一九七○年代晚期颁布施行。一九八○年开始准许私人拥有林地,给村民一个基于私人利益,植树和保护树木的动机,也不再鼓励把草原开拓成农地。政府通过多项良法,发布很多适切的命令和通告,但这些指令在地方上经常被忽视,为眼前的获利而自毁未来收益的潜力。  近年来,中国设立的自然保护区数量居全国之冠。从七十年代晚期开始,林业部、国家环保署及各省政府以令人眼花撩乱的速度,不断成立新保护区。从一九五六年的44个保护区,到一九八一年的1O4个保护区。一九八六年的383个保护区,乃至一九九一年的将近600个保护区。目标是约800个保护区,占全国土地面积5% 。若干保护区面积很大。例如新疆自治区有一个野生双峰骆驼的保护区,占地四千平方英里;保护中国境内最后150头马可波罗野绵羊(MacroPolo sheep)的塔什库尔干保护区,占地五千四百平方英里;位于西藏高原北端的阿尔金山保护区,占地更超过一万七千平方英里。  一九九○年和一九九一年,西藏高原北端的常塘(译音)保护区成立,不仅为保护高原上独特的野生牦牛、西藏羚羊及其他动物,也为了保护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这个保护区的面积约十一万五千平方英里,比英国还大。保育政策常是为因应危机而拟定,当时很可能野生生物数量已锐减,栖息地也迹近毁灭。中国在今天这么拥挤的世界里,做出保护这么大一片面积的承诺,确实是一项极具远见和重要性的保育政策。  成立保护区不难,保护和管理这些保护区却是十分艰巨的工作。中国在维护很多保护区上都面临严重的问题,卧龙就是现成的例子。也有很多保护区因各种保护政策而受益匪浅。例如唐家河保护区内的农民迁移到别处。又如云南的无量山保护区,有一支经训练的二十人警卫部队,保护黑顶长臂猿及其他野生生物。更重要的是,保护区附近的居民被鼓励种植果树、茶树及其他经济作物,不再靠在保护区打猎和伐木为生。  政府基于恢复被浪费资源的考量,开始推动一套重新引进蒙古野马的计划。这种马五十年代己在野外绝迹,但它们有可能在十到二十年内,回到旧时的家园生活。藉助十六匹在圣地亚哥、柏林和慕尼黑等地动物园出生的马匹,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的沙漠中,用围墙围起一个占地一千英亩的牧场。只等马群扩大到八十匹,就会将其中一部分释放。甘肃省境内还有另一批预定要释回自然的马群。  四不像在野生世界绝迹可能已有千年,但在北京附近,面积约一百五十平方英里的御苑,还有数头生存在围着围端的森林里。一九○○年义和团期间,士兵和乡民把这些异兽宰了吃下肚。好在当时已有一批四不像被带往欧洲,英国的贝德福(Bedford)公爵在自己的渥鹏寺(Wobum Abley)采邑饲养它们。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在波伊德(Maria Boyd)和她的中国同事奔走下,二十二头四不像回到故乡。它们仍住在老地方,御苑旧址上被围墙围起大约四百四十英亩的空间。现在国内约有一百多头四不像。辽宁省已建了第二批四不像豢养群,第二批的豢养计划预定设在湖北省。  麒麟再现  卧龙建立熊猫养殖场,无非是中国政府藉养殖保护野生动物的一贯作风。我所不能接受的是,不论出发点多么崇高,在中国花费数以百万美元计的保育经费,为熊猫、老虎、及其他动物兴建养殖场的同时,真正更需要经费的却是,在动物的自然栖息地为它们提供保护。  某些生命力旺盛的动物,诸如中国鳄鱼或蒙古野马,都因人工养殖而获益良多。它们在有限的环境中繁殖得很快,回归自然也没什么困难。但比较敏感而脆弱的物种,包括黑叶猴和金丝猴,人工繁殖就非常棘手。北京动物园的谭邦杰说,陕西省有三次大举围捕金丝猴,最近一次是在一九七九年,许多村民包围雨林,把惊慌失措的金丝猴赶进栅栏里。被捕的三百七十五只猴子当中,三分之二在两星期内死亡。最重要的问题是:养殖是为了什么?人工环境中出生的灵长类,很难适应重回自然的生活,但这正是所有养殖计划的最终目标,更何况如果不加以保护,它们的自然栖息地可能很快就会消失。今天还有将近四千只黑颈鹤生存在西藏高原。为筑巢起见,它们繁殖的沼泽需要保护,以免人畜和狗的骚扰。政府不图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反而研究大规模人工养殖的可行性。真是应了一句中国的俗话:'有钱买棺材,没钱买药。'  养殖应该是最后的出路,通常是在真正努力维系一个物种在野外生存确实失败以后,才采用的手段。我们还没有看见这样的努力。经常被人遗忘的一个事实是,熊猫、老虎及其他动物,都只是它们所生存的自然环境的象征,或所谓的指标物种。中国或任何国家真正的国宝,应该是提供各种动植物生存空间的大自然;它提供水土保持、休闲娱乐、稀有物种的基因宝库,以及其他人类生存所依的重要资源。  麒麟是一种脆弱的动物:它们有鹿的身体、长尾巴和一根笔直的角。它们声若银铃。走动时,决不践踏任何有生命的东西,包括花草在内。它们只喝纯净的水。纪元前五世纪,孔子听说有人看见麒麟,但他赶到现场时,猎人已经把麒麟杀死了。对中国人而言,麒麟是正义和美德的象征。见到麒麟是不得了的吉祥,代表国运昌隆。只要中国发挥更多慈悲之心,善为照顾容易受伤的大地美景,麒麟一定会再现人间。附录二 熊猫是熊还是猫  我故作姿态掩饰我的真貌。  ——莎士比亚·奥赛罗  大熊猫是熊的一种吗?红熊猫跟大熊猫有亲戚关系吗?这两个问题已经辩论了一个世纪。解剖学者、行为学者、古生物学者和分子生物学者发挥无比的创意与毅力,把这场引人入胜的讨论,导向两个物种在进化上的关系。他们不断根据不同的证据导出不同的结论,不放弃追寻瞬息万变的答案。他们的追寻态度是科学逻辑和方法的最佳注释,唯有绝对肯定的答案才能令喜爱知识的人感到满足。我不曾在这件事上投注精力,这方面的研究跟我的兴趣没有直接关连,不过我认为,解谜的过程十分有趣。  红熊猫和大熊猫的关系极为复杂。它们不仅名称雷同,体格上也颇多类似之处。它们的头颅、牙齿、前爪,都因为吃竹子而进化得很接近。两者连握竹子的模样都很相像,不过红熊猫缺少大熊猫用来掌控竹茎的第六指(或称伪拇指)。两种熊猫的相似之处有目共睹,但它们真的有关系吗?自从大卫神父一八六九年发现大熊猫以来,这一直是科学争论的主题。他认定熊猫是一种熊,所以为它取了“熊”(Ursus)的属名。第二年,米恩-爱德华兹观察熊猫的骨骼构造,认为它不是熊,而跟浣熊有亲。从那时起,两种熊猫就以愈来愈神秘而技术性的方式,在生物学的不同层类之间不断搬家。  基本上这是个单纯的问题。有的生物学家观察这两种熊猫,认为它们没什么特别的关系,体格上的近似处,不过是饮食和生活方式相同而导致的进化结果。他们把红熊猫归入浣熊一族,大熊猫则跟熊同科。其他生物学家面对相同的证据,最后却坚持两者是亲戚,在进化树上同栖一枝。他们若非为熊猫另立一科,就是把它们并入浣熊科。各家都拿得出生理上的特征支持它们的说法。例如,熊派强调大熊猫的体格结构与熊类似;浣熊派反驳说,大熊猫的骨骼过于沉重。莫里斯夫妇就指出,熊猫骨架给人的感觉“像一具‘冒牌’熊的骨架”。大熊猫外表当然像熊,可是它是一种纯粹而单纯的熊吗?或者它毋宁是一种长得象浣熊的动物,只不过块头太大,身体太重,所以需要结实的腿支撑,因而才有点像熊?  熊猫就是熊猫  在某种程度上,这个拖了很久的议题其实有点无聊,适足以证明,科学对任何不确定的事都感到不安,而且过分拘泥于一个萝卜一个坑,企图把所有的东西都安排在特定的位置上。如果大熊猫是熊,它绝对是一头很不正统的熊。如果大熊猫是浣熊,它倒是有一大群跟它一样,摆在一块儿显得格格不入的亲戚:包括长鼻子的长鼻浣熊、尾巴执握力很强的蜜熊、跟三千万年前渐新世(Oligocene)老祖宗一模一样的活化石节尾浣熊,以及指爪特别灵活的浣熊等。  但争议也提出一个基本的科学问题--在动物分门别类时,究竟是哪些特征最重要、最有意义?在只须考虑身体构造的时代,分类已殊非易事,而分子生物学问世后,问题更大、冲突更多,各方面的证据都必须列人评估。令人意外的是,熊猫渊源之谜深受公众注目,像恐龙为何消灭的疑问一样引人入胜。我演讲的时候,常有人在结束时问我,熊猫是熊或浣熊,为了简单作答起见,我通常回答:'熊猫就是熊猫。'  在熊派支持者声浪最高的期间,显然我这种观点屈居少数。以一九八六年《自然》杂志刊登的一篇有关这问题的评论为例,作者对反对意见明显的不耐烦,他指出,有人仍然认为两种熊猫“彼此有密切的亲戚关系,事实上,各式各样的证据几乎异口同声驳斥这一论调,似乎已相当明显……”依他看来,“大熊猫与熊科动物关系密切,已是铁证如山,这场争执最好就此打住……现在只剩少部分研究行为学的学者还没有被说服。”看到“铁证如山”这种字眼时,最好当心。这篇文章究竟是一面倒的推广某种偏颇的教条,还是在仔细检视既有的证据?科学界对于真正的定论,通常只是静悄悄的吸收和传播,不需要什么'几乎异口同声'的异口同声,硬把异端邪说改造成真命天子。我是否因为惰性而不愿加入熊派,我是否不能摆脱落伍的观念,或多数人支持的观点有令人存疑之处?我必须承认,我听说大熊猫虽然遭到解剖、观察、测量、并接受一连串先进分子科技处理。还是无法归类时,不由得心中窃喜。正如我希望雪人(yeti)真的存在,但永远不要被发现一样,我也希望大熊猫永远保护它的小秘密。尝试解决这样的谜题,是一种知性的乐趣。  分子研究工作最近几年对熊猫分类提供重要的线索。由于蛋白质分子是DNA 的组成成分,它们能密切反映一种动物的遗传和进化历史。蛋白质由不同的氨基酸构成。根据推论,任何两种蛋白质所含氨基酸的差异程度,应该跟它们从不同祖先分化后,所经过的时间成正比。假设分子进化过程不受环境因素影响,它就具有足够的规律性,可以充当一座分子时钟,对过去数百万年内基因改变的程度,提供精确的资讯。沙利奇(Vincent Sarich)在一九七六年出版一份相关的研究,他利用免疫学技术比较大熊猫、红熊猫、熊、浣熊的血蛋白。方法是把蛋白质注射到兔子体内,产生的抗体会对蛋白质产生强烈抵抗反应,但对于血缘关系愈疏远的物种体内所含的同类蛋白质,抵抗力愈弱。他的结论是:“大熊猫跟其他熊科动物的关系明显得无庸置疑……令人意外的是,小熊猫不能跟其他浣熊科动物归于一类。”它似乎比大熊猫和熊更早从同一祖先分化出来。  解答熊猫之谜  一九八五年,欧柏理安跟他的同事在自然杂志上,刊出一篇叫做'利用分子科学解答大熊猫来源之谜'的文章。利用可以把蛋白质依电荷与体积分类的电泳技术(gel electrophoresis),比较大熊猫、熊及浣熊科动物。研究人员用DNA混合试验,检验实验所得的结果。他们比较的不是蛋白质,而是各个物种体内实际控制遗传的DNA。从一个物种取得的DNA,经辐射处理后,跟另一物种的DNA混合,测量混合物的稳定性。研究结论发现,'小熊猫约在同时跟浣熊科动物以及熊科动物分家,而大熊猫的祖先相当晚才脱离熊科,刚好在现代熊出现之前。'这次分化据说发生在一千五百万至二千五百万年前。换言之,大熊猫是熊,而红熊猫是浣熊。但这项研究发表不到一年,又有一项血蛋白研究显示,两种熊猫的关系比大熊猫跟熊,或红熊猫跟浣熊都更密切。究竟该用哪一种血蛋白分类的标准,鉴定大熊猫是熊的蛋白素,或签定大熊猫不是熊的血色素?分子时钟有时不见得像预期的那么准确。同一组织中的不同蛋白质,发生突变的速度可能有差异,天择对诸如血色素等某些蛋白质的影响,说不定也比其他蛋白质来得大。  高曼(David Goldman)、季黎(Rathna Giri)和欧柏理安到了一九八九年,又以一项新研究加入战场,这次的分子研究包括所有七属熊科动物、大熊猫、红熊猫和浣熊。这项发表在'进化'(Evolution)上的研究,是'根据二百八十九种做过辐射记号,并溶解于二度空间电泳的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蛋白质,在四十四种溶解于一度空间电泳的同源酵素(isozyme)之中的电泳变化范围'。我对分子生物学所知实在有限,不懂这种研究是怎么回事,更不要说评论他们的技术或分析。实验结果大致肯定欧柏理安在一九八五年的报告。浣熊和熊的祖先在渐新世分道扬镳,又经过一千万年,红熊猫跟浣熊分家。到了中新世(Miocene),熊有三大分支,最早的一支是大熊猫的祖先,第二支是今日南美洲眼镜熊的祖先,最后一支是熊科动物其他六属的共同祖先。如果他们三人企图用这套研究解决熊猫论争,恐怕非大失所望不可。按照分子研究的传统,紧接着问世的研究结论,必然会跟他们的抵触。结果真是如此。  一九九一年,张亚平(译音)和施励明(译音)在自然杂志上发表对两种熊猫、亚洲黑熊,以及马来熊线粒体DNA详尽的分析结果。他们的结论是:大熊猫跟红熊猫的关系比跟熊的关系密切。他们还指出:'每个细胞里有一千至一万个线粒体的复制拷贝;这种DNA承受的天择压力很低。因此两种熊猫之间的类似DNA未必是趋同演化所造成。'  分子研究互为矛盾的结果,教了我们科学上很重要的一课。花样复杂而现代化的技巧不一定能说明令人费解的事。形态学、古生物学和博物学在解答两种熊猫的进化之谜上,继续扮演重要的角色。  地球上的新客  化石经常为物种的历史提供启发,但化石纪录往往有很大的鸿沟存在,熊猫尤其是如此。浣熊科是犬科动物一个很早的分支,渊源于北美洲,后来散播到亚洲和欧洲各地,后两地发现在二百万年前的第三纪中新世有类似浣熊的古浣熊(Sivanasua)。熊也是犬科的一支,出现于中新世早期的祖熊属(Ursavus),是一种外形像熊,体型相当中型犬的动物。第一头真正的猫熊(Parailurus),是一种类似红熊猫的小型动物,在距今约一千二百万年上新世(Pliocene)初期,出现在欧洲南部和北美洲;它一直在欧洲存活到上一个冰河时期,当时它在温带森林里很常见。有的研究者认为,从中新世中期出现的一种由祖熊属进化而来,叫做野熊属(Agriarctos)的似熊动物,是大熊猫的祖先。一九八九年,邱占祥和他的同事在云南发现一件中新世后期的新化石,有跟大熊猫类似的牙齿,但也具有若干原始熊的特征。这头被命名为'Ailmarctos lufengesis'的动物,体积只有今日大熊猫的一半不到。  大熊猫在上新世晚期或更新世早期突然出现,距今可能不超过二、三百万年。缅甸、越南,尤其是中国东部,最北到北京,都发现过熊猫化石,它们常跟更新世(Pleistocene)的剑齿象(Setgadon)一起出土,所以这两个物种成为当地动物化石的特征。更新世早期的熊猫体积约为今日熊猫的一半,被视为一个独立的物种小型猫熊(Ailuropoda microta)。  新物种之所以会产生,往往是因为古老的物种有一小部分遭到孤立,这种动物迫于天择,不得不改变外形和行为模式,直到具有新特征的物种蔚为相当数量为止。这个过程可能很快发展完成,以致化石纪录没有留下可视为中间过度的物种,或所谓'失落的环节'。动物透过染色体重新排列组合,快速进化并非难事,但进化也可能经过单一基因的突变,这样速度就慢得多。新物种适应环境后,可能经数百万年都不再改变,充其量做一些小的调整。大熊猫具有今天的外形,时间并不如很多人所说的那么久,还算地球上的新客。但它的进化历史还无法确知。  大熊猫的行为模式是否能提供进化过程的线索?这样的研究方式有些问题。住在同一栖息地的物种,可能会发展出类似的社会结构和类似的外表,因而也在没有亲属关系下产生类似的行为模式。比较物种时,我们必须先认定行为模式在哪些方面,受到生态条件的重大影响。例如,食物的分量、品质、分配情形,会影响动物的行动、活动周期,以及社会结构。同样的,两个各自分离的群体,即便属于同一物种,行为也可能不同。但是像用气味做记号或发声等行为模式,在迥然不同的环境下仍能保持作用,所以比较不易受生态压力而改变。  大熊猫能发出的声音出乎意料之外的丰富,有些与熊相同,有些与红熊猫相同,有些二者都会。比方说,大熊猫焦虑时发出的咬牙声,包括牙齿相撞击和咂嘴唇,熊也会做,红熊猫甚至长鼻浣熊则以略微不同的方式,发出类似的声音。大熊猫会哀怨的哼哼叫,表示并非很严重的挫折感,跟熊或数种浣熊科动物抱怨的咕噜声很接近,但对其他动物而言,这种声音还有供母亲与幼兽沟通的作用。哀吟可说是熊猫所独有的声音,它的范围包括扯着嗓子叫、呜咽和拉得很长的呻吟声。只有大熊猫和熊会发出这些警告性的讯号。最值得注意的是大熊猫像羊咩的叫声,用于在遇见同类时表示友善之意。正如波昂柯尼博物馆〔Alexander Koenig Museum)的彼得斯(Gustav Peters)指出,这种咩声相当于红熊猫以及所有浣熊科动物的吱吱声,但熊没有类似的叫声。对于像大熊猫这么大的动物,我们通常不期望它会发出高频率的叫声;事实上,大熊猫有几种叫声的频率之高,实在跟它那样的大型肉食动物很不相称。还在吃奶的幼熊会发出一种很奇怪的叫声,是一种持续的哇哇声,尖锐而急速,几乎是响亮的喉音。虽然这种声音的作用还不清楚,但它对母亲显然很重要,可能是要求它躺着别动,分泌乳汁。大熊猫不会发这种叫声。如果说大熊猫是熊,我无法理解为什么熊猫宝宝不会发这个重要的声音。  熊猫与熊是亲戚?  做记号的行为当然决定于物种与生俱来的腺体,以及腺体所在的位置。大熊猫会用爪子抓树皮、撒尿,用肛门附近的腺囊摩擦物体。熊缺少这种腺体,不过它们还是会人立而起,用肩膀、脖子、头摩擦树干,它们也会咬或抓树皮,留下体味。红熊猫会骑在树桩或其他突出物上,用画圆的动作留下肛门腺囊的气味,跟大熊猫很接近;公的红熊猫也会撒尿。华盛顿国家动物园的罗柏斯(Miles Roberts)发现,红熊猫脚掌上有一些细孔,能分泌一种透明的液体,这是在走路时留下特殊资讯的一个办法。大多数浣熊科动物会利用尿液或肛门腺囊做记号,行为与熊猫类似,但细节上略有出入。  大熊猫与熊的新生儿体型都非常小。黑熊妈妈的体重是新生儿的二百五十倍,大熊猫则为将近九百倍。(相形之下,浣熊妈妈只是宝宝的五十五倍重。)为什么大熊猫的新生儿特别小?生殖受生态条件影响,尤其取决于不同季节里母亲与婴儿能取得的高品质食物的分量。熊和大熊猫一样,有受精卵延期着床现象。温带地区的熊在六月交配受孕,但受精卵要等到小熊在一月或二月出生前的六十天左右,才附着在子宫壁,让胚胎开始发育,这期间母亲正在冬眠。如果小熊体型大而活跃,昏睡中的母亲可能无法满足它乳汁供应上的需求,母亲身上囤积的脂肪就可能用不到冬眠结束。大熊猫不冬眠,不同的天择压力导致新生儿格外娇小。熊与大熊猫的幼雏都长得小,但不代表它们是亲戚。只是大熊猫新生儿为什么长得那么小,却是一个令我百思不解的问题。  我从观察红熊猫上找到一些线索。红熊猫也会延期着床(但浣熊科动物没有这现象),它的妊娠期平均是一百三十一天,约与大熊猫相同。大熊猫胚胎每天体重增加,不到熊胚胎的一半,反而较接近红熊猫或浣熊的胚胎。红熊猫每胎生一到二只,新生儿体重则与大熊猫差不多,大约一百一十三公克。雌红熊猫把孩子藏在树洞里,它们成长得很慢,三个月大才离巢,这阶段比浣熊或长鼻浣熊都长。所有这些事实那显示出,大熊猫的生殖行为比较像红熊猫之类的小型哺乳类,而不像熊。当然也有一些因体形而做的调整。比方说,大熊猫宝宝长期留在巢中,需要母亲照顾十八个月以上,使母亲的泌乳期延长到下个交配季节以后,以致它无法每年都生育。相对的,红熊猫的幼儿八个月大就能独立,所以雌兽每年都能交配。我由此推论,大熊猫在生殖上,还保持了很多体型较小,形似猫态祖先的特征,只做一部分调整以适应现在的生活。  从零星的证据判断,大熊猫跟小熊猫的关系确凿:特殊的头颅、牙齿和前爪构造;各种生殖上的特征;某些发声方式;以及用气味做记号的行为。如果这两个物种没有关系,我们必须承认,它们趋同的程度已超过证据允许的范围。但它们的分化从何时开始?非常可能是大熊猫与红熊猫在中新世有相同的祖先。那么两种熊猫究竟该归入熊科还是浣熊科呢?尽管大熊猫跟熊的关系最密切,我还是认为它不仅是熊而且两种物种之间,即使只是基因上很小的差异,也可能对外表和行为有深远的影响。黑猩猩跟人类的基因有99% 雷同。我们无疑应该把黑猩猩视为家族的一员。但黑猩猩算是人类吗?大熊猫与红熊猫的分类问题,有几条出路。是否把大熊猫摆入熊科或另立一科;把红熊猫摆在浣熊科?是否两种熊猫都各自独辟一科?是否两种熊猫并为一个猫熊科(Ailuridae)?我比较赞成最后一个办法。科学有一天会克服所有的矛盾与进化上的困难,把熊猫分类问题做一总结。  没有赢家  但是这场动物分类的拉锯战还没有赢家。追寻更完整解答的努力还在继续。'熊派、浣熊派、中间派都以最清楚的逻辑推动他们的观点,而同时大熊猫平静的生活在四川的山里,从没想到就因为是它,会在动物学界引起那么大的骚动。'这是柯博特(Edwin Cobert)在一九三八年写的。大熊猫至今还翘着它的伪拇指,在对我们扮鬼脸呢!附录三 五一棚冬季鸟类  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海拔八千至一万英尺的五一棚冬季常见鸟类如下。  卧龙的鸟类纪录一共登录了二百三十种鸟,但大部分为路经此地的候鸟;或生活在海拔较低处。我冬季在营地附近又发现下列三十五种鸟类。  斑尾榛鸡  血雉  红腹角雉  勺鸡  绿尾虹雉  灰林鸮  白背啄木  黄颈啄木  大班啄木  河乌  鹪鹩  白额燕尾  小燕尾  褐头雀鹛  白领雀鹛  小鹪鹩  大噪鹃  斑背噪鹃  橙翅噪鹃  黄额鸦雀  红嘴鸦雀  褐冠山雀  煤山雀  黑冠山雀  红腹山雀  绿背山雀  大山雀  鳾  旋木雀  暗绿绣眼  赤胸灰雀  黑翅拟蜡嘴雀  星鸦  红嘴蓝鹊  大嘴鸦附录四 一九八九年“全国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管理计划”  以下的摘录对计划中有关熊猫管理的主要建议做一总结。计划全文一百五十七页,可向瑞士世界自然基金会索取。  管理选择方案之讨论减少熊猫栖息地的人类活动  大熊猫最大的威胁来自人类。熊猫数量全面减少与竹子开花无关,而是因为人类扩张把它们赶出了栖息地……。  总而言之,适当的熊猫栖息地就是若干面积广大、互相衔接的区域、地形不太陡峭。有适度的树林遮蔽、至少一种(最好不只一种)生长茂盛的竹子,不受人类活动、狗、家畜干扰,并有全年供应水源无缺的溪流。  过去一百五十年来,人类开垦土地、伐木、打猎、放牧牲口,已经对原始熊猫栖息地变得品质低落,支离破碎。为挽救熊猫,必须逆转这个过程,透过积极管理,减少熊猫栖息地的人类活动。  这样的管理主要实施方式有二:  一、成立熊猫保护区网路,以保护熊猫及其他野生生物为主要管理目标,人类仅限于符合此一目标的前提下,才能利用这些区域。  二、保护系统之外还有熊猫出没的区域,应改善熊猫在这些栖息地的求生机会,限制人类活动,调整林务作业措施,使熊猫能继续生存。自然保护区内,禁止开垦、砍树、采草药、放牧家畜、打猎的规定,对全体人民均应严格执行,少数民族也不能例外。  保护区以外的熊猫栖息地.应实施新的保护政策:●严禁打猎或焚烧植物。●修订林务作业,减少对熊猫的损害。●在有必要的地区,积极重植竹林。●再植林时只种植当地已有的品种。●对于重建的徙居通道,尤其与公路或道路交会之处,应加以保护。●定期监督熊猫数量与竹子。●终止一切已证明会危害熊猫生存的活动,诸如伐木。  迁移人类屯垦区  人类在保护区内生活,会导致无法处理的利害冲突。在确实无法搬迁人类屯垦区的地区,可以籍挑选或重划保护区界线,把人类屯垦区排除在外。四川省青川县唐家河自然保护区迁出六十户三百口人,是逆转人类入侵趋势的一个开始。搬迁的程序包括;地方政府着手把居民迁至保护区外的相邻公社,林业部支付事先议妥的费用给地方政府,作为搬家费和补偿村民留在保护区的果园、胡桃树等损失……。  调整林务作业  中国面临木材严重不足的问题。显而易见,不可能保留熊猫栖息地所有的木材都不砍伐。但应用以下原则,可以大幅减少熊猫栖息地所受的损害:  一、不在大熊猫栖息地成立新的林班单位。  二、现有的林班单位逐渐减少伐木区域,并调整伐木方法。  三、使用小规模作业的选择砍伐技术,为竹林保留合理的遮蔽(不少于30%),森林也能自动再生。所有大型空心树均应保留,一方面充作种子来源;一方面可供熊猫筑巢育儿之需。  四、砍伐森林,造成干扰时,应为熊猫保留一部分安静的栖息地,以及徙居路径的畅通。  管制盗猎  尽管在保护区内盗猎,或任任何地方杀死熊猫,抓到都会受重罚,但盗猎仍对大熊猫构成严重威胁……管制盗猎必须实施更严格的巡逻、起诉更多盗猎者、减少法律漏洞、封闭动物产品贩卖店……。  重建栖息地  自然栖息地受到破坏,各个有熊猫居住的栖息地距离又很远,重建栖息地、衔接各熊猫居住区的作法,就值得一试。重建工作通常包括重新种植适当的竹种,以及提供掩蔽的树林。以下的限制需要考虑:●有的竹子会妨碍树苗生长,所以必须先造林、后种竹。●重建工作应集中已知熊猫偏好的栖息地形态,有相当平坦的地形,接近水源等。●重建工作应认清不同竹子生态系统的需求,在适当高度种植适当品种的树木和竹子。●种树的密度应低于一般造林的密度,以便树下的竹林扩张。种植的树木应为当地既有品种的自然混合。  引进竹林是一件辛苦的工作,尤其范围又那么大。选择适当品种非常重要,最好是过去在当地已长得很茂盛的竹种……无论如何,绝对不可把全然陌生的品种,引进生态系统。其他国家已有好几个因此而酿成环境灾害的先例……。  竹林管理  几乎所有温带的竹子品种,成长到一定阶段,都会大规模开花死亡,这不是最近才有的现象。  我们有两个结论--首先,这种生物气候学(phenology)有适应性,对竹子的生存与健康很重要;其次,不同的竹子品种生长在不同海拔,熊猫即使在死亡率因而提升的情况下,仍能充分适应这种事件。我们不要以为用人为方式干预,增加竹子品种的多样性,或以人工刺激手段,促使开花提前或延后(缓和开花期间食物短缺的问题),在管理上有必要或有益。这些作法既没有必要,还可能危及当地的竹子生态,甚至熊猫……有的观点认为,竹子定期发生区域性死亡,可能是竹子生存和森林循环再生不可或缺的一环,并可对熊猫进行天择,藉着移徙活动,使淘汰性小。近亲交配的基因结构有机会与外界配种繁殖。我们面对一个错综复杂的进化网,它的平衡周期需要做五十至一百年的观察,短短一、二一年是看不出来的。搅乱我们所不了解的关系,是一种冒险……。  扩大熊猫保护系统  显然现有的熊猫保护区都太小,未能包括足有繁衍后代必须的熊猫数量,因此有必要扩大与强化现有的保护区系统。在可能的情况下衔接各保护区,对介于保护区之间的熊猫栖息地,提供部分的保护……。促成各熊猫社群交配繁殖  藉保留熊猫栖息地之间尚存的通道,衔接不同熊猫社群,可以达到异群繁殖的目的……但是当自然的联系已受到无可挽回的破坏时,我们必须透过积极管理 ,刺激自然的对外交配行为。对小群的熊猫做基因分析,可了解熊猫社群之间的差异,找出最大交会点。达成对外交配的方法有三:一、重建森林与竹林走廊,衔接各自独立的熊猫社群。二、搬迁不同社群中的熊猫。三、把豢养环境中出生的年轻熊猫,引入野生环境中的熊猫族群。  管理人工豢养熊猫  ……人工豢养熊猫数量已到达八十头,足够构成一个在繁殖上可自给自足的社群……成功的豢养繁殖计划可做为挽救熊猫的有用工具。  但是为这个目标而捕捉更多野生熊猫却很危险。如果最后只剩豢养的熊猫有足够繁殖的数量,我们还是不能自命解救了熊猫。保护的真正目标是透过保护栖息地,维持基因多样化,挽救物种在野生环境中的生存。豢养繁殖只有在有助于达成上述目标时,才对物种保护有价值,我们必须设法把豢养的熊猫释回野外,才算完成这一点。到目前为止,豢养熊猫的管理与繁殖欠缺技巧。加上很多饲养熊猫的机构设备不当;使人工繁殖工作严重受阻,这些饲养熊猫的机构大多又直届城市建设部,不受林业部控制,不同机构之间合作不好,问题更行恶化。现在人工繁殖的成功率仍然很低,人工环境中出生的熊猫死亡率也太高,豢养熊猫非但对增加野生熊猫数量无济于事,还不断从野外捕捉,进一步减少野生的数量。我们建议禁止再把野生熊猫抓到动物园。封闭从野外补充熊猫的管道,可以迫使动物园在人工繁殖方面更努力合作……。  人工环境中出生的熊猫释回野外  人工饲养熊猫最终目的应该是用于增加野生熊猫的数量,帮助野生社群在原有或经过重建的栖息地自行壮大,在经过竹子开花之类事件的打击后,改善野生社群的基因多样化。达成这一目标,需要通过恰当的手段。到直前为止,把豢养熊猫释回自然的工作还做得很少,但已有少数野生熊猫被成功释回的案例。  所有豢养熊猫都立刻认出竹子是食物,而且似乎本能的知道该怎么处理它。熊猫生活方式很简单,食用同一种长在地上的植物,它们在获释前不需要太多特殊训练。但是把未经世故的小熊猫释放到有豹子、猎犬出没,或原住的熊猫攻击性强的地区,还是有危险,但是已成年的青壮熊猫,应该可以适应这样的掠夺对于。  ……有必要做大胆的决策,把若干试验性的熊猫释放到竹林茂密、可轻易找到食物的区域。附录五 展示租借大熊猫立场声明书  以下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美国动物园及水族馆协会在一九八八年分别发表对于熊猫租借的立场声明书。我从中引用相关的部分。说明各个机构在一九九○年呼吁禁止所有租借行为前,各持什么样的观点。世界自然基金会,一九八八年一月  近年来,租借熊猫供中国以外的动物豢养机构展览的行为,有显著增加。世界自然基金会知道此类出租,引起公众相当大的兴趣。所得款项可能用于资助中国的保护计划。  但是世界自然基金会日益关切的一点是,由于出租会减少豢养环境中有繁殖能力的熊猫,它们对完整的养殖计划毫无作用。世界自然基金会曾数度向中国有关机构提出这个问题。建议把出租的熊猫限于太老,太年幼或无生殖能力的。但熊猫超过何种年龄即丧失生殖能力,无从规定,而让生殖力尚在发育中的年幼熊猫,承担出国旅行的风险,也是不智之举。  因此,世界自然基金会敦促,中国境外的动物园及中国官方,在凯格瑞、加拿大,澳洲的雪梨(注:即悉尼)及墨尔本等地的租借结束后,终止展示租借大熊猫的行为。未来,世界自然基金会不会再介入任何租借行为。世界自然基金会也敦促中国官方,禁止马戏团利用大熊猫参加表演。  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一九八八年二月  承认大熊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固有与独有的生物,也是一百多年来生物学界极感兴趣的一个物种。  认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保护大熊猫投注大量注意力与可观的财力。  特别强调大熊猫是全世界人民特别熟悉的一种动物,被世界自然基金会用作标志后,在全球人民与政府眼中,更成为全世界野生生物保护的象征。  了解这种动物在野生世界可能剩余不到一千头,在人工环境中不到一百头,对维系物种生存而言,这数量已低到危险的程度。  决议应尽一切努力保护大熊猫免于绝种。  因此,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一九八八年二月一日至十日,在哥斯达黎加圣荷四市举行的第十七届大会中:  一、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制定野生生物保护法规,保护大熊猫,并设立保护区维护大熊猫的自然环境。  二、强烈鼓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全世界日益增加的,对大熊猫生存问题的关怀有所反应。推动全面保护大熊猫的计划,尽速全面执行,包括充分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研究机构与大学的科技和教育资源。 三、特别建议推动一套长期保护大熊猫的策略性计划。  四、呼吁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的机关与个人,合作参与上述的长期保护计划,最好在统一的指挥下行动,以便充分协调与管理,防范盗措与破坏栖息地,产生最佳效果,保障大熊猫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并确保每头受豢养的熊猫,对于维护整个熊猫族群的永续生存都能有所贡献。  五、力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从暂时或永久品质遭受损害的栖息地救出的熊猫,尽快释回野外。  六、进一步力请所有持有大熊猫的机关与研究单位通力合作,把所有豢养熊猫整合成国际人工繁殖计划的一部分,由各国政府与有关的政府间机构,基于繁殖的目的,办理免费交换养殖熊猫。  七、建议所有其他涉及大熊猫的活动,凡是对保护熊猫无直接贡献,尤其是短期展览,均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适当的管理机关与科学家,在国际保护团体和若干国家的动物园协会咨询下展开研究,在所有涉及的问题解决前,对于接受进一步租借协议,应做审慎考虑。  八、进一步建议,顾及熊猫数量稀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学家与政府官员、特别应该把绝对遵守国际拟定的熊猫豢养繁殖计划,列为任何大熊猫展示的优先考虑,此类展示应以教育人民,推广对大熊猫生物学与保护学的了解为宗旨;展示所得的收入只能用于大熊猫保护计划,并做成符合这项目标的清楚帐目。  九、承认并赞许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野生生物保育协会--组约动物学会、伦敦动物学会,以及其他机构所做的努力,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行与机构,提供专业知识和财务支持,以协助大熊猫的保育工作。  十、同意随时准备以可动用的资源与各会员组织及世界自然基金会,协力帮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负责机构,推动与落实一套全面性的大熊猫保育计划,包括设计与执行必要的研究计划、就动物园与保育区管理提供咨询、协调豢养繁殖计划、建立与管理国际血统登记档案、推动大众教育计划。  美国动物园及水族馆协会,一九八八年二月  虽然对短期租借的兴趣仍很浓厚,动物国及水族馆协会的会员在争取租借时,应该把大熊猫的福利列为第一优先考虑……  我们必须确定.短期租借使大熊猫无法参与中国境内可能的豢养计划;或使它们错失被释回自然的机会:或变相鼓励从野外捕捉大熊猫,对熊猫的未来不致造成损害。  动物园与中方签约,双方都了解,动物园付出做大熊猫保育之用的款项;只能透过美国动物国及水族馆协会认可的一个熊猫保育委员会分配利用。  美国动物国及水族馆协会的会员接受做短期展示的熊猫,必须是生理上无繁殖能力的熊猫成年熊猫,最好是成年的公熊猫,而且是在豢养环境中出生者。  熊猫搬家的次数应尽可能减少,尽可能迅速完成。  大熊猫运送期间,应有了解照顾方式,并有能力照顾的专人随时在侧。  大熊猫抵达前,应事先备妥适当的豢养设施。————————————————【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