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史】沈鸿烈送青岛一个黄金的三十年代,青岛却欠沈鸿烈一个公允的历史评价

 百科生 2017-07-09

谈及青岛的城市史,沈鸿烈这个名字是不能不提的。从1931年12月到1937年12月,在这他主政青岛的整六年时间里,青岛的城市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三十年代”也成为青岛百余年历史中,几个成就斐然的黄金期之一。

但是,沈鸿烈因为强硬的反Gong立场,导致他在目前官方的评价中,始终处于一种怪异的敏感状态,因此,沈公在当年青岛赢得的声名,大多流传在青岛的坊间,流传在老百姓的口碑里。

1882年出生的沈鸿烈,在1932年初正式接手青岛时,恰好是50岁知天命的年纪,既知天命,则知有所为有所不为。而沈鸿烈身为湖北天门人,有着湖北佬爽辣精明的特点,再加上其自身天生的刚烈和强硬,以及于东北军中摸爬滚打多年磨练出来的城府与手腕,使得他治下的青岛,深深烙刻上了沈鸿烈的印记。

所以,尽管青岛的“沈鸿烈时代”已经过去整整80年了,但依然存有大量史迹可供追忆和凭吊。沈鸿烈时代的青岛建筑,也成为青岛城市风格中,最主要的色彩之一。

               

                         

1.栈桥回澜阁(建于1931年底-1933年4月)

栈桥不是沈鸿烈建的,这条前海沿码头,是清末修筑,德国殖民者改建,后被日本占领者叫做“栈桥”的。而栈桥最前端的回澜阁,其实也不是沈鸿烈建的,而是沈的前一任胡若愚任内的功绩,但回澜阁竣工却是在沈掌管青岛之后,再加上回澜阁最早的匾额是沈鸿烈亲自手书,因此,栈桥和回澜阁命中注定要跟沈鸿烈产生千丝万缕的关联。

                      

          

2.青岛市礼堂(建于1934年-1935年)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青岛市礼堂,这座建筑很小,但放在八十多年前,这座礼堂可以用宏伟壮观来形容,自它建成之后,就成为青岛政务活动的主要场所,见证了青岛城市史中的许多历史性时刻。

青岛市礼堂采用了简洁明快的现代风格,造型实用,条理清晰,跟三十年代上海、天津等地时兴的设计很类似,能从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这座城市的进取心,尽管当时的外部环境已经非常恶劣。

                 

                   

     3.青岛水族馆(建于1931年1月-1932年2月,5月上旬开馆)

青岛是中国近现代海洋科学的摇篮,而具体的说,诞生地就是建筑风格颇具中国明清宫殿特色的青岛水族馆。德国殖民者最先在青岛开创了天文学和气象学,在随后的发展中,衍生出了海洋学,并最终独立出来,从观象山顶走向了前海沿儿。

其实,青岛水族馆也是胡若愚任上开工建设的,但沈鸿烈主政青岛后还不到两个月,这座建筑就竣工了,并于1932年5月举办了隆重的开馆仪式,沈鸿烈又拿到了前人种树他摘果的好运气。

                        

      

4.湛山寺(一期建于1934年4月-9月,1935年续建;二期三期建于1937年-1938年;四期建于1941年-1943年;五期建于1944年-1945年)

很多不明就里的香客会误以为湛山寺是座千年古刹,实际上,这座寺庙的历史尚不足百年,但湛山寺香火之盛是很多寺庙无法企及的,这得益于很多原因,彼时社会和权贵的支持,以及良好的运作和宣传,都是湛山寺快速崛起的必要条件。

这座寺庙最早源于鱼山精舍,北洋时代终结之后,青岛的政界和宗教界打算就近择地新建一座寺庙,所以,湛山寺筹建于1931年,一期建于1934年,恰是沈鸿烈主政青岛之后开工建设的项目最多的一段时期。之后,湛山寺又进行了四期建设,并最终在1945年全部结束,形成了今天所能见到的面貌。

              

        

    5.青岛体育场(建于1932年冬-1933年7月)

如今的汇泉广场这一片地方,是青岛近现代城市建设中被较早开发的区域。汇泉湾边的一浴,前身是德占时的奥古斯特-维多利亚浴场,海岸后的平坦空地则是青岛的跑马场,周边形成了青岛最悠久的近代别墅区。

青岛体育场是青岛历史上第一座设施齐备的标准化体育场,它的建设可以反映出至沈鸿烈时代,青岛体育竞技的发展已是全民化和深入化,因此,才有了建设专业体育场的客观需求。

        

       

    6.青岛口天后宫(1936年改扩建)

德占时的天后宫

           

天后宫是中国北方沿海地区最常见的民间祭祀场所,求的无非是出海平安、一帆风顺、满载而归、人和业兴。几乎每隔几十里地,相近相邻的村子就会修建一个专属于这一片的天后宫,我们如今所说的青岛天后宫,就是当时青岛口沿岸的青岛村修建的天后宫,在沙子口、即墨金口等地也都有天后宫。

德占后,青岛口天后宫被印上了明信片,由此我们可以窥见早年间天后宫的原貌,跟今天我们看到的差别极大,现在的天后宫要比德占时的要庞大,而这次改扩建就是在沈鸿烈任上完成的。

三十年代改建后的天后宫,基本就是现在的风貌

           


7.青岛物品证券交易所(建于1933年)

在大沽路、天津路的最西头交汇处上,有一座老建筑已经完全看不出历史特色了,它的用处几经变化,但门前的文物名牌上还是清楚地注明了它的真身,1933年建成的青岛物品证券交易所,这是近代青岛历史上,第一座完全由中国人集资兴办并自主运营的证交所。它要对抗的,正是如今馆陶路上的日本取引所。

经济控制权不在国人自己手里,这是青岛,也是近代中国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沈鸿烈时代设立青岛证交所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和大胆的争取,虽然昙花一现,但勇气可嘉。

          

    

8.青岛国货公司大楼(1937年4月落成)

另一座完全可以彰显青岛人民族意识、家国情怀的沈公时期重要建筑,是中山路上的青岛国货公司大楼,它在1937年4月落成时,青岛已经深陷入日本二次占领前的巨大阴影中,但正是如此,那时的青岛群情昂扬,用“国货”抗击“日货”的信念是坚定又高涨的。

青岛国货就是诞生在这样一种氛围里,明知道三十年代末期的青岛前途未卜,但有识之士还是不遗余力地组建了青岛国货,并建起了这座大楼。它是那个时代青岛人的精神体现,抵御外辱,不敢忘匹夫之责。只不过,那时的沈鸿烈在国民党的所谓大战略下,已经有了放弃青岛的打算,这是沈公人生中的遗憾和污点。

             

      

9.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建于1934年-1940年)

其实很难讲清楚这个在山东土生土长起来的“世界红卍字会”到底是个什么组织,说他是邪教组织有点过了,说他是慈善组织又不全面,这个神神道道的准宗教组织对外号称五教合一,即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儒教五教合一。当然,这个一看就知道特别不靠谱,但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世界红卍字会不仅快速在山东兴盛起来,而且发展成为一个在东亚地区影响巨大的组织,至今,仍在海外的华人社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青岛作为当时山东地区最重要的城市,世界红卍字会不可能不在这里设置分会,于是在1934年,在今天大学路鱼山路路口的东侧,一个兼有罗马式大殿建筑,伊斯兰式清真寺建筑,中国传统宫殿建筑等类型的建筑群落开始兴建,六年后才竣工。如今,这里前面是青岛美术馆,后面是青岛市文物局。

       

       

    10.青岛东海饭店(建于1936年)

位于汇泉湾东南侧、汇泉岬角西边的东海饭店,其实原本应该归属于八大关建筑群落里,但这座建筑完全有资格从别墅群里被摘出来单独说一说。

东海饭店是绝对的现代摩登风格的建筑设计,它在青岛的出现,标志着青岛在三十年代的黄金期里,开始了从近代向现代的转变,那种从前多少会有些华而不实的建筑风格,基本上从东海饭店的设计理念中被摒除了,实用高效又不失大方美观,这是东海饭店深藏的建筑韵味。而东海饭店本身的品质和口碑,在当时来说也足可以叫板上海和香港的名店。

 


在沈鸿烈主政青岛的六年时间里,他还有几个大手笔的建设,深刻改变了青岛的城市风貌和发展方向,至今,仍是青岛宝贵的物质财富和文化遗产。

首先,沈鸿烈时代新建起了中山路金融街区。

这块由中山路、肥城路、河南路、曲阜路等四条路合围起来的准方形街区,就是三十年代建起来的中山路金融中心,这块并不算大的区域内,汇聚了大陆银行(建于1934年)、中国银行(建于1934年)、金城银行(建于1935年)、山左银行(建于1934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建于1934年)、中国实业银行(建于1934年)、青岛银行公会(建于1934年)等七八家银行的青岛总行或分行。由于这些银行的建筑有的连为一体,有的风格一致,所以基本可以视为一个完整有机的建筑群落。

中山路金融街区内的银行,基本都是中国资本的金融机构,这个街区的崛起,把青岛金融中心的位置,从日本人在一次占领青岛时期苦心经营的现馆陶路重新夺了回来,在今天的馆陶路上,也就是日本人的新町区域,有朝鲜银行、三井洋行、三菱洋行、渣打银行、汇丰银行等外资,尤其是日资金融商贸机构。

所以在沈鸿烈时代,依靠对中山路金融街区的打造,削弱了馆陶路的日资影响力,至少达到了分庭抗礼的效果。而从今天来看,就形成了青岛的中山路-馆陶路近代金融建筑群。

        

其次,就是至今依然对青岛影响巨大而深入的八大关别墅街区,这大概可以算是沈鸿烈留给青岛的最大的财富。

原则上,八大关街区指的是汇泉广场以东的八大关和太平角区域,而汇泉广场以西的栖霞路、文登路一带,在德占时就已经伴随着维多利亚浴场的开发而建成了别墅区。换言之,沈鸿烈把青岛的城区边界进一步向东延展了,从而开辟出更靠东的八大关街区。

这种东扩的思路,在整整60年后,又出现了。三十年代是沈鸿烈开辟了八大关区域,而九十年代是老俞同志用“东部大开发”把青岛主城区带回了600年前的浮山所,并一直带到了浮山西麓。

所以,大格局大视野的牛人,哪怕跨越不同的时代,思路都是相同的。

当然,沈鸿烈最初开发八大关区域时,这里并不叫八大关,而有一个很枯燥的名字“荣成路以东特别规定建筑地”,在开辟伊始就规划好了整个区域的布局和街道。八大关的建设从三十年代早期开始大规模的兴起之后,一直延续到了四十年代中期,彼时的沈公早已不在青岛,但八大关的诞生始于沈公的远见卓识。

今天,青岛的八大关仍旧是这座城市的城市花园,足可以比肩厦门的鼓浪屿、天津的五大道、上海的静安长宁。

                

再次,是沈鸿烈系统全面的开发了崂山,做了大量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观庵修缮工作,使崂山正式成为一个可供广大游客游玩的风景区。

虽然时至今天,沈公当年的崂山工程有很多都已经没入荒草,或者毁于时光更替,但从“梯子石”“潮音瀑”“斐然亭”等驴友们耳熟能详的崂山地名中,依然能感觉到从沈鸿烈时代传承下来的历史温度。

荒草故道,青山长水,沈鸿烈应该是很喜欢崂山的,不仅是因为崂山立海边而挺拔的身影,还因为沈鸿烈能够入主青岛,靠的就是一场史称“崂山事变”的政变,在本与世无争的太清宫里,有惊无险地取得了青岛的控制权。背景不多介绍,感兴趣可自查。

 

最后,沈鸿烈最令人敬佩的功绩是润物细无声的百年大计,他力主在青岛近郊广建学校,着力培养教育事业。

比如崂山的张村小学,城阳的傅家埠小学,盐城路的湛山小学等,都是沈鸿烈这一宏大计划中修建起来的。

老一辈青岛人的识字水平比较高,青岛的基础教育底子比较好,这种社会现象的发生,如果要追根溯源,可以提到德国殖民者的文教事业,欧美教会的学校建设,但沈鸿烈的独特之处,是他并没有放弃青岛的周边郊区,而是把学习的机会带到了那些当年的偏远之地。为政绩者,此等付出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却影响几代人,因此,此举是为最大。

                 

中国人最讲究所谓盖棺定论或名垂青史一说,综合来看,沈鸿烈是个什么样的人不便妄下定论,但至少他在青岛的十年间,尤其是他主政青岛的六年,是可以给打到90分以上的。

沈公之后,青岛历任父母官,有几人能有资格跟他相提并论,史籍不言,百姓自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