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秘的蓝血生物

 宛平2008 2017-07-10
    鲎的祖先出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的泥盆纪,当时恐龙尚未崛起,原始鱼类刚刚问世,它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动物之一。人们曾发现了距今5亿年前的鲎化石,它与早已灭绝的三叶虫是近亲。有人也称它为马蹄蟹,其实它与蟹没有关系,倒是跟蝎、蜘蛛有亲缘。
神秘的蓝血生物——鲎[hòu]

    鲎是节肢动物肢口纲剑尾目动物,现存有3属4种,分布在美洲和亚洲部分沿海中。中国长江口以南东、南海沿岸、广西沿海、金门沿海、澎湖沿海等地有它们的身影。鲎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它同时代的动物大都进化或者灭绝,而鲎从4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样貌,所以鲎有“活化石”之称。
    鲎科共有4个物种,蝎鲎最小,巨鲎最大,体长可达60厘米(包括尾长),体重3-5千克。体表覆盖有几丁质外骨骼,呈黑褐色。头胸部具发达的马蹄形背甲,通常也被称为马蹄蟹(Horseshoe Crabs)。体近似瓢形,分为头胸、腹和尾三部分。头胸甲宽广,呈半月形,腹面有6对附肢;腹甲较小,略呈六角形,两侧有若干锐棘,下面有6对片状游泳肢,在后5对上面各有一对鳃,用来进行呼吸;尾呈剑状。体为棕褐色。平时钻入海沙内生活,退潮时在沙滩上缓缓步行,雌雄成体常在一起。
神秘的蓝血生物——鲎[hòu]

    鲎居住于沙质浅水海域,常爬行或全身潜行于泥沙中。它的栖息地点与年龄有关,通常稚鲎生活于海岸泥滩地,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游向外海生活。鲎于冬季时会选择在较深的海域生活,直到来年水温回升时再迁往浅水域觅食或于沙岸产卵。晚夏才产卵孵化的稚鲎可以潜伏在低潮线潮间带过冬,天气好时会爬出摄食。
    鲎类主要为肉食性动物,取食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等,有时也取食海底藻类。取食时用螯肢将食物送到口部,用颚肢的基节磨擦、咀嚼后再送入口内。口后为食道,食道前行膨大成磨胃(gizzard),其中有角质齿可研磨食物,经瓣膜后进入中肠。其前端膨大处为胃,有1-2对发达的肝盲囊(hepaticcecum),其分支到达头胸部及腹部,并有肝管开口到胃的两侧。
神秘的蓝血生物——鲎[hòu]

    20世纪末以来,这默默无闻的鲎却一跃而名闻遐迩了。这还要从鲎的复眼和血液谈起。
    鲎有四眼,一对复眼位于头胸甲两侧,一对单眼位于头胸甲前中线。鲎的复眼由800-1000个小眼组成,每个小眼都是一个独立的视觉单位。但小眼除具视觉细胞外还有一至两个特殊的偏心细胞,相邻小眼间的偏心细胞还以侧向分枝(侧向神经)相联络,外界的全部信息需经偏心细胞传入至脑。著名的生理学家哈特兰用微电极和其他电生理实验证明,当光照面积由一个小眼向附近一个小眼扩大时.前一小眼所发出的电脉冲强度非但不增强反而减小。这就是说,当一个小眼受光照兴奋时,它周围的小眼反而受到抑制。原来抑制是小眼偏心细胞侧向神经发挥作用的结果,人们称之为“侧抑制”。研究指出,由于有了侧抑制,鲎就可以对接受到的视觉信息进行抽提和加工,增强所视影像的边缘反差、略去细节而突出轮廓.从而提高了主观清晰度。这就保证了鲎在海底看清物体。准确捕食或有效避敌。由于这一发现,哈特兰获得了1967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奖。根据侧抑制原理.工程师们用于电视图像的发送中,获得清晰的图像。
神秘的蓝血生物——鲎[hòu]

    鲎对人类的另一奉献就是它的血液。1956年发现,在给鲎注入革兰氏阴性细菌后,鲎很快就因血液凝固而毙命。后经8年不懈地探索,原来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膜产生的致死分子“内毒素”,激活了鲎血变形细胞中的一种酶。致使血液蛋白由溶胶变为凝胶而凝固。用鲎血检验革兰氏阴性细菌存在的试验,在医学界称为“鲎试验”。鲎试验的灵敏度甚高.能检测出1毫微克/毫升甚至1微微克/毫升的内毒素,而且检验速度快,只需15分钟。今天,由鲎血制成的干品“鲎试剂”;很快就被用到了如脑膜炎、霍乱、鼠疫、百日咳等由革兰氏阴性细菌引起的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同时,在药品检验、食品卫生、环境监测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神秘的蓝血生物——鲎[hòu]

    中华鲎无毒可食用,圆尾鲎肉及卵不可食用,很多地方以此物作为特色菜品,事实上这种生物身上含有大量的铜离子及细菌性病毒,食用可能致命。鲎长到成年需漫长的8年,杀鲎取血不仅满足不了需求而且会使鲎资源枯竭。每只雌鲎可产卵8万粒,可采血50毫升。其血液遇氧变蓝。经提纯、冷却、干燥后呈粉末状。中国南海人工养鲎,活体抽血制成鲎试剂的产品也投入市场。
神秘的蓝血生物——鲎[hòu]

    不建议食用鲎,由于过度的捕捞现在已经变得稀少!虽然也能食用,毕竟它的科学价值更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