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特疗法调治咳嗽

 循天园 2017-07-10
    治疗咳嗽,一些独特疗法有着很好的效果。如自我按摩疗法、药枕疗法、拔罐疗法、耳穴贴压疗法、中药外贴疗法、熏法、洗足疗法、药粥疗法、醋剂疗效、膏滋疗法、药茶疗法、酒剂疗法、固精疗法等等,可供读者选择。

自我按摩疗法

自我按摩疗法是指患者自己用手或肢体的其他部位,或借助一定的器具,在体表做规范性的动作,以防病治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在治疗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方面,自我按摩疗法可以舒经活络、温热祛寒、缓解气管痉挛,从根本上解决咳嗽带来的烦恼。

img18

操作

1.揉法 以手掌大鱼际或掌根,全掌,手指螺纹面着力,吸定于体表施术部位上,做轻柔和缓的上下,左右或环旋动作,称为揉法。

(1)掌揉法:腕关节放松并略背伸,以全掌或掌根部或大鱼际部附着于施术部位。以肘关节为点,前臂做主动运动,带动腕及手掌连同前臂做小幅度的回旋揉动,并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运动,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左右(图2-1)。

img19

·图2-1

(2)指揉法:手指并拢,螺纹面着力于一定的治疗部位上做轻柔的小幅度的环旋或上下,拇指揉法是以拇指螺纹面着力于施术部位,拇指及前臂部主动施力,使拇指螺纹面在施术部位上做轻柔的环旋揉动,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左右(图2-2)。

img20

·图2-2

2.擦法 用指或掌贴附于体表一定部位,做较快速的直线往返运动,使之摩擦生热,称为擦法。

(1)掌擦法:操作时以肘或肩关节为支点,前臂或上臂做主动运动,使手的着力部分在体表做均匀的上下或左右直线往返摩擦移动,使施术部位产生一定热量。用全掌面着力(图2-3)。

img21

·图2-3

(2)大鱼际擦法:用大鱼际着力(图2-4)。

img22

·图2-4

(3)小鱼际擦法:用小鱼际着力(图2-5)。

img23

·图2-5

擦法操作时注意不可擦破皮肤。为保护皮肤,可使用润滑剂(如冬青膏、红花油等),既可保护皮肤,防止破皮,又可使热度深透,提高手法效应。不可隔衣操作,须暴露施术部位皮肤。

3.推法 以指、掌、拳或肘部着力于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做单方向的直线或弧形推动,称为推法。

(1)指推法:以拇指螺纹面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余四指置于其前外方助力,腕关节略屈曲。拇指及腕关节主动施力,向其示指方向呈短距离,单向直线推进。在推进过程中,拇指螺纹面的着力部分应逐渐偏向桡侧,且随着拇指的推进腕关节应逐渐伸直(图2-6)。

img24

·图2-6

(2)掌推法:以掌根部着力于施术部位,腕关节略背伸,肘关节伸直。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部主动施力,通过肘、前臂、腕,使掌根部向前方做单方向直线推进(图2-7)。

img25

·图2-7

4.按法 以手指或手掌按压体表。

(1)指按法:以拇指螺纹面着力于施术部位,其余四指张开,置于相应位置以支撑助力,腕关节屈曲约40°~60°。拇指主动用力,垂直向下按压。当按压力达到所需的力度后,要稍停片刻,即所谓的“按而留之”,然后松劲撤力,再做重复按压,使按压动作既稳又有节奏性(图2-8)。

img26

·图2-8

(2)掌按法:以单手或双手掌面置于施术部位。以肩关节为支点,利用身体上半部的重量,通过上、前臂传至手掌部,垂直向下按压,用力原则同指按法(图2-9)。

img27

·图2-9

5.拿法 用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用力,提捏或揉捏肌肤,称为拿法。操作时以拇指和其余手指的指面相对用力,捏住施术部位肌肤并逐渐收紧,提起,腕关节放松。以拇指同其他手指的对合力进行轻重交替,连续不断地提捏并施以揉动(图2-10)。

img28

·图2-10

治疗

体部经穴自我按摩

1.分推五经  一手五指分开,中指对着头部正中线,五指贴紧头皮由前向后推动,持续操作1~2分钟(图2-11)。

img29

·图2-11

2.按揉太阳 以单手拇指或中指指腹着力于太阳,旋而揉之,持续操作1~2分钟(图2-12)。

img30

·图2-12

3.拿揉风池 以一手拇指和示中指分别置于后颈部两侧的风池,边拿边揉,持续操作1~2分钟(图2-13)。

img31

·图2-13

4.按揉天突 以一手中指屈曲如勾,置于胸骨上窝正中的天突,持续按揉1~2分钟(图2-14)。

img32

·图2-14

5.按揉膻中 以一手拇指或示中指,置于胸骨上中的膻中,持续按揉1~2分钟(图2-15)。

img33

·图2-15

6.轻拍胸部 以一手五指并拢,略呈空掌状,以空掌轻轻拍打胸部,持续1~2分钟(图2-16)。

img34

·图2-16

7.轻擦胸部 以一手五指并拢,以掌面置于胸部,由左至右,持续轻擦2~3分钟(图2-17)。

img35

·图2-17

8.按揉肺俞 以一手示指置于背部的肺俞处,持续按揉1~2分钟,一侧操作完毕后再操作另一侧(图2-18)。

img36

·图2-18

9. 按揉合谷 以一手拇指或中指置于手部的合谷,持续按揉1~2分钟(图2-19)。

img37

·图2-19

10.按揉列缺 以一手拇指或中指置于前臂的列缺,持续按揉1~2分钟(图2-20)。

img38

·图2-20

11.擦腰温肾 双掌相合搓热,以一手掌根部置于腰部一侧的肾俞处,以肾俞为中心,纵向擦腰,透热为度(图2-21)。

img39

·图2-21

足部反射区自我按摩

1.点按肾上腺 将拇指指端置于足底肾上腺进行点、按等手法操作,每个手法1分钟。操作时力度应先轻后重再轻,方向垂直向下,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图2-22)。

img40

·图2-22

2.按揉肾脏 将拇指指端置于足底肾脏进行点、按、揉等手法操作,每个手法1分钟。操作时力度应先轻后重再轻,方向垂直向下,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图2-23)。

img41

·图2-23

3.推输尿管 用拇指指腹在输尿管施用推法操作10~15次。操作时应注意操作方向自足心至足跟方向,力度应重(图2-24 )。

img42

·图2-24

4.点揉膀胱 将拇指指端置于足底膀胱进行点、按、揉等手法操作,每个手法1分钟。操作时力度应先轻后重再轻,方向垂直向下,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图2-25)。

img43

·图2-25

5.推胸部淋巴 将拇指指腹置于胸部淋巴施用推法操作10~15次。操作时力度应稍轻,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图2-26)。

img44

·图2-26

6.按揉上身淋巴 双手将拇指指腹置于上身淋巴进行按、揉等手法操作,每个手法1分钟。操作时力度应稍轻,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图2-27)。

img45

·图2-27

7.按揉下身淋巴 双手将拇指指腹置于下身淋巴进行按、揉等手法操作,每个手法1分钟。操作时力度应稍轻,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图2-28)。

img46

·图2-28

8.按揉或推肺、支气管 用拇指指腹在肺、支气管施用推法操作10~15次,或以按、揉手法操作1分钟。操作时力度应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图2-29)。

img47

·图2-29

9.按揉喉、支气管 将拇指指腹置于喉、支气管施用按、揉等手法操作,每个手法操作1分钟。操作时力度应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图2-30)。

img48

·图2-30

10.搓掌温肾 两手掌搓热,迅速置于足心肾,两掌相握,使热力渗透,可操作3~5次。操作时双手相搓要快,一定待生热后再置于足心。两掌相握要紧,待热量吸收后再重复施术(图2-31)。

img49

·图2-31

手部自我按摩

1.推喉、气管 以拇指指腹推喉、气管3分钟,力量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图2-32)。

img50

·图2-32

2.推按肺、支气管 以拇指指腹推或按揉肺与支气管3分钟,力量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图2-33)。

img51

·图2-33

3.按揉上身淋巴结 以拇指指腹按揉上身淋巴结3分钟,力量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图2-34)。

img52

·图2-34

4.按揉下身淋巴结 以拇指指腹按揉下身淋巴结3分钟,力量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图2-35)。

img53

·图2-35

5.按揉胸腔呼吸器官区 以拇指指腹按揉胸腔呼吸器官区3分钟,力量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或以双手胸腔呼吸器官区互搓3分钟(图2-36)。

img54

·图2-36

6.手掌对搓 以双手掌相对搓动,至产生热量,并使热量向手掌内部渗透为度(图2-37)。

img55

·图2-37

注意

体部自我按摩

1.准确认真地寻找到穴位和相应的治疗部位,采取一个自我感觉舒适、放松的体位,按照手法操作要领操作。

2.操作时要依照自身体质状况,根据自己身体耐受力来调整手法力气的大小。切忌使用暴力。操作频率不宜过快,以防消耗体力过多,产生疲劳。

3.自我按摩疗法的疗程通常以1~2个月为1个疗程,疗程中间可以间隔3~5天,也可以不间隔,持续治疗。

4.在极度疲劳和过饥、过饱的状态下,不适宜应用自我按摩疗法治疗,应先休息,或调节饮食,半小时后再进行操作。

足部自我按摩

1.准确寻找相关反射区,有些反射区连接紧密甚或重叠,故必须认真仔细。

2.在治疗时,要在施术的反射区擦医用凡士林油,以使皮肤润滑,手法深透,避免皮肤破损及发挥介质的药物渗透作用。

3.在应用带有移动性手法特点的手法时,其手法作用的方向,按传统的观点应是朝向心脏方向、或向心与逆心方向各半,避免单一逆心方向施用手法。

4.手法力度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及性别、年龄等具体情况而定。

5.足部反射区,以肾上腺、肾、输尿管和膀胱为四大基础反射区,先行按摩治疗,然后再按摩其他反射区,

6.足部按摩每次治疗的时间双足不应少于20分钟,一般每日1次,连续治疗,不可间断。

7.足部按摩后应饮温开水1杯,约250mL。

手部自我按摩

1.进行手部按摩操作时,一般来说,每个反射区按摩3~5分钟即可,每次按摩30~45分钟为宜。对严重的心脏病、糖尿病和肾病的患者,1次手部按摩的时间不要超过10分钟。一般手部按摩每天可按摩1~2次。

2.手部按摩主要通过刺激手部反射区,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来防治疾病。所以,对多数反射区来说,刺激适当强一点,痛感重一点,效果会更好一些。对年老体弱者、关节较硬者或肌肤娇嫩的患儿,不宜用力过重,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

3.手部按摩的方向顺经络气血运行的按摩方向为补,逆经络气血运行的按摩方向为泻;或向心方向按摩为补,离心方向按摩为泻。一般开始按摩时男先左手,后右手;女则相反。先按摩主要手部反射区,如肾、输尿管、膀胱和肺。

药 枕 疗 法

枕,《说文解字》注:“卧为所属首者也。”可见,枕为人在睡卧之时,垫于颈项之下,使头颈限定在一定的高度和舒坦位置的一种睡具。由于人一日与枕有1/3的时间为伴,且颈项是诸多经络过经之处,因此人们用炮制过的药物,或置于枕芯之内,或浸在枕套之中,或直接做成睡枕,令人在睡卧之时,达到防治疾病和延年益寿目的的一种自然疗法,这就是药枕疗法。

img56

制作

药枕的制作方法因其种类不同而稍有差异。一般而言,根茎、木本、藤类药物多需晾晒或烘干,再粉碎成粗末即可;花、叶类药物多于晾晒后搓碎即可;矿石类、角质类药物多需打碎成小块如米粒大小,或成粗粉状,再装入枕芯;冰片等易挥发药物多混入药末之中,不需另加炮制。诸药混匀后,装入由纱布或棉布缝制的枕芯中,底层枕芯可加塑料布一块,防止药物渗漏而遗失。枕芯多选用松、柔、薄、透气良好的棉布、纱布,忌用化纤、尼龙类布料。

治疗

1.风寒型 症见咳嗽咽痒,痰白清稀,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发热,无汗。

方1 藿香枕

【组成】藿香300g 羌活、防风各200g 细辛、麻黄、桂枝各100g

【制法】上药快速烘干,共研成粗末,混匀,装入枕芯,制成药枕。

【用法】令病人侧卧枕之。

【说明】采取鼻吸口呼式呼吸。

方2 荆防枕

【组成】荆芥、防风、羌活、川芎、白芷、薄荷、菊花、藁本各60g 辛夷花、细辛各30g 山奈、檀香各15g

【制法】将上药烘干,共研细末,装入枕芯,做成药枕。

【用法】令病人枕之。

2.风热型 症见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音哑,喉燥咽痛,痰黏稠或稠黄。咳时汗出,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

方 桑菊枕

【组成】桑叶、菊花各l 000g

【制法】将二药晒干,一起搓揉成碎末,装入枕芯,做成药枕,

【用法】令病人侧卧枕之。

3.风燥伤肺型 症见干咳,连声作呛,无痰或有少量黏痰,不易咯出。喉痒,唇鼻干燥,咳甚则胸痛,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咽干而痛,或鼻塞,头痛,微寒,身热。

方 麦桑枕

【组成】大麦冬、霜打桑叶各500g 天花粉200g 金银花1200g 生石膏500g 枇杷叶250g

【制法】先将石膏打碎,余药一起烘干,粉碎成粗未,混匀,装入枕芯,制成药枕。

【用法】令病人枕之。

4.痰湿蕴肺型 症见咳嗽痰多,痰白黏腻或稠厚或稀薄,每于晨间咳痰尤甚,痰出则咳缓。胸闷脘痞,呕恶纳差,腹胀,大便时溏。

方1 菖蒲枕

【组成】石菖蒲适量。

【制法】烘干,粉碎成粗末,装入枕芯,制成药枕。

【用法】令病人侧卧枕之。

方2 清热枕

【组成】款冬花、桔梗、甘草、金银花、炙枇把叶、前胡各30g 姜半夏、胆南星、黄芩、桑白皮、射干各20g 葶苈子、辛夷花各50g

【制法】将以上药物共粉碎,装入枕芯,制成药枕。

【用法】令病人枕之,用于慢性支气管炎之咳嗽、咳痰等症。

【备注】半个月换药1次。

5.痰热郁肺型 症见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欲饮。

方1 醒脑枕

【组成】丹皮、野菊花、夜交藤、枸杞子、海螺、白芷、虎杖各300g 樟脑、冰片各10g 艾绒500g

【制法】将上药分别烘干,研细,和匀,装入枕芯,做成药枕。

【用法】令病人侧卧枕之。

方2 祛咳枕

【组成】柴胡、龙胆草、黄芩、青皮、胆南星、芦荟、黄连、青黛、大黄、木通、石菖蒲、皂角、细辛各50g 陈米粉(炒黑)150g 青鱼胆汁、姜汁、竹沥各50mL。

【制法】先将上药分别烘干,共研粗末,加入青鱼胆汁、姜汁、竹沥拌匀,晒干,打碎,装入枕芯,制成药枕。

【用法】令病人枕之。

6.肝火犯肺型 症见气逆作咳阵作,咳时面红目赤,引胁作痛,可随情绪波动增减。烦热咽干,常感痰滞咽喉,咯之难出,量少质黏,口干口苦,胸胁胀痛。

方 黛蛤枕

【组成】青黛200g 海蛤壳500g 雄黄、海螵蛸、龙胆草、黄芩、柴胡各250g

【制法】上药分别研细、和匀,装入枕芯,制成药忱。

【用法】令病人睡卧时枕之。用于肝火犯肺之咳嗽。

注意

1.药枕疗法一般用于慢性疾病。因此急性疾病必须与内服药及西医结合治疗。

2.药枕疗法起效缓慢而且持久,必须告诫病人要耐心坚持,一般每天至少要治疗6小时以上。

3.药枕疗法所选用药物多有挥发性成分,因此,需置阴凉干燥处密封保存,以免因有效成分挥发而影响疗效。

4.若出现药物过敏现象,应立即中止使用。过敏较严重者,需进行抗过敏治疗。

拔 罐 疗 法

拔罐疗法,又叫拔罐子,它是祖国医学中的宝贵遗产之一。在我国传统医学发生与发展历史中,亦占重要地位。据有文字记载,晋代医学家葛洪在他的《肘后备急方》中就曾用“角法”吸脓治疗疮疡。所谓角是用兽角挖空制成。唐代的著名医家王焘在他的《外台秘要》中也曾介绍过用竹筒火罐治疗疾病的方法。其后,清代的赵学敏、吴尚先在他们著作的《本草纲目拾遗》、《理瀹骈文》中都分别对火罐的使用方法、适应证等做过详细介绍。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拔罐疗法也同其他非药物疗法一样,在火罐质料、施罐方法、适应证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与扩大。目前,这种疗法正在国内外作为正规医疗手段,广泛用于临床,日益受到广大医务人员和病人的重视。拔罐疗法用于咳嗽,可起到祛风散寒,清热祛湿,化痰宣肺作用,使病情得以缓解。

img57

制备

1.物品准备 玻璃罐或陶土罐或代用玻璃罐数个,用温水洗净擦干,并根据置罐部位选好火罐型号备用。大摄子1把,长止血钳子1把,95%酒精1瓶(用广口瓶盛装),无菌棉花球1瓶,无菌纱布若干块放置在敷料桶内,还有胶布、火柴或打火机、酒精灯、毛巾、香皂、脸盆等物品。

2.火罐内燃烧方法

(1)酒精闪火法:用长止血钳,钳夹无菌干棉球2~3个,用95%酒精浸透,在罐内均匀擦抹后将罐扣好。然后用火柴、打火机或酒精棉球将钳夹之酒精棉球点燃,向已涂好酒精之罐内点燃,并将其迅速撤出,马上将火罐扣在应置罐之部位(注意向罐壁涂抹酒精时,标准为眼看不见酒精液为好)。

(2)罐内洒酒法:向火罐中滴入2~3滴酒精,将罐转动1周,使酒精均匀地附着于罐壁,然后,用火柴将酒精点燃,并迅速置罐子于应拔位置上。

(3)罐内扔火法:将易燃纸卷成或剪成纸条,用火柴点燃,燃着后投入火罐内,并在罐内纸燃旺之一瞬间,将火罐迅速扣在选定置罐之部位(应用此法,扣罐动作要迅速平稳,罐口各缘应同时置于皮肤上,不许偏斜,否则易发生烧伤)。

(4)罐壁贴棉法:剪取1cm×1cm,厚2mm脱脂棉1块,浸入酒精,用镊子拧压,以不滴酒为度,将其贴于罐之侧壁中段,用火柴燃着,迅速置罐。

(5)瓶盖燃烧法:用瓶盖1个,内置95%酒精棉球2~3个,以火点燃,并立即将罐子扣于其上。此方法只适用于俯卧、仰卧等位置。

操作

1.留罐法 又称坐罐法,指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留置一段时间用留罐法的拔罐方法。

2.闪罐法 指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随即取下,反复操作至皮肤发红时为止的拔罐方法。若连续吸拔20次左右,又称连续闪罐法。

3.走罐法 又称拉罐法、推罐法、行罐法、移罐法、旋罐法、滑罐法等,指在罐具被吸拔住后,再反复推拉或旋转移动罐具,以扩大施术面积的拔罐方法。所用罐具的口必须十分光滑,以免拉伤皮肤,故以玻璃罐为宜。

治疗(图3)

1.外感风寒型 症见鼻塞声重,喷嚏,鼻流清涕,喉痒咳嗽,口不渴,甚则恶寒发热,肢体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取穴】风池 风门 外关

【操作】病人坐位,取口径1.5cm陶罐,用闪火法在双侧风池、风门和外关拔罐10分钟。每天1次。

2.外感风热型 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鼻塞,流浊涕,口干而渴,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黄,苔薄黄,脉浮数。

【取穴】大椎 风池 尺泽

【操作】病人坐位,先用三棱针点刺大椎、风池和尺泽,后取口径1.5cm玻璃罐,用留罐法拔点刺穴位5分钟。每天1次。

3.外感挟暑型 症见夏季感冒,干咳,少痰,身热较甚,有汗而不解,心烦口渴,小便黄少,苔黄脉数,或头胀头痛,胸脘满闷,恶心,不欲饮食,口淡发黏,舌苔厚腻,脉濡数。

【取穴】大椎 曲池 委中 阴陵泉 足三里

【操作】病人俯卧,先取三棱针点刺大椎、委中,后取口径1.5cm玻璃罐,用留罐法拔点刺穴位5分钟;再令病人仰卧,同前法在曲池、阴陵泉和足三里拔罐。每天1次。

img58

·图3

4.痰湿犯肺型 症见咳嗽痰多,痰白而稀,咳声重浊,胸部满闷,或哮喘短气,食欲不振,舌苔白腻,脉濡滑。

【取穴】①肺俞 中府 ②脾俞 膻中

【操作】第一天选①组穴位。病人仰卧位,取口径3cm陶罐,用留罐法在双侧中府10~15分钟;再令病人俯卧应,同前法在双侧肺俞拔l0~15分钟。

第二天选②组穴位。病人仰卧位,取口径3cm陶罐用留罐法在膻中拔10~15分钟;再令病人俯卧位,同前法在双侧脾俞拔10~15分钟。

每天1次,每次1组,两组交替进行,10天1个疗程。休息5天,再进行下1个疗程。

5.脾肾阳虚型 症见咳嗽气喘,动则加剧,痰液清稀,每至寒冷季节发病,多伴四肢不温,少气懒言,食欲不振,大便稀薄,小便短少,舌淡胖,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

【取穴】①脾俞 肾俞 膻中 ②中府 气海 足三里

【操作】第一天选①组穴位。病人仰卧位,取口径3cm陶罐,用留罐法在膻中拔15分钟;再令病人俯卧位,同前法在双侧脾俞和双侧肾俞拔15分钟。

第二天选②组穴位。病人仰卧位,取口径3cm陶罐,用留罐法在双侧中府、气海和双侧足三里拔15分钟。

6.痰热遏肺型 症见喘急胸闷,喉中哮鸣,声高气粗,呛咳阵作,痰黄稠黏,咯吐不利,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取穴】肺俞 膻中 尺泽

【操作】病人仰卧位,先用三棱针在膻中和尺泽各点刺3下,然后取口径1.5cm玻璃罐用留罐法在点刺穴位拔5分钟;再令病人卧位,同前法在双侧肺俞拔5分钟。每天1次,5次1个疗程。

7.脾肺气虚型 症见咳喘气短,动则加剧,咳声低怯,痰多清稀,神疲乏力,食欲减退,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脉濡细。

【治则】健脾益肺,化痰平喘。

【取穴】①肺俞 脾俞 足三里 ②膈俞 膻中

【操作】第一天选①组穴位。病人仰卧位,取口径1.5cm陶罐,用留罐法在双侧足三里穴拔10分钟;再令病人俯卧位,同前法在双侧肺俞和双侧脾俞拔罐。

第二天选②组穴位。病人仰卧位,取口径1.5cm陶罐,用留罐法在膻中拔10分钟。再令病人俯卧位,同前法在双侧膈俞拔罐。

两组交替进行,10天为1个疗程。

8.肺虚邪滞 症见咳嗽痰稀,气短,遇寒加重。气力,咳声低怯,久治不愈,舌苔薄白,脉浮而无力。

【治则】补肺益气,散邪通滞。

【取穴】肺俞 风门 身柱 足三里

【操作】病人坐位,取口径1.5cm的玻璃罐,用留罐法在双侧风门、身柱穴、双侧肺俞、双侧足三里拔10分钟。隔天1次。

注意

1.要严格按照操作方法操作,避免燃火造成烫伤。

2.拔罐时室内要温暖 要避开风口,防止着凉。

3.再次拔罐要选择未拔过的地方,不要在近期拔过罐地方重复拔罐。

4.如用大口罐头瓶代替玻璃火罐,必须用手仔细检查罐口确实无锐棱、无破损者方可使用,以免划破皮肤造成疼痛。

5. 拔罐的禁忌证有白血病、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精神病、癫狂、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孕妇、严重皮肤病、恶病质、全身浮肿等。体质过于虚弱、消瘦者,也不宜施用火罐疗法。

耳穴贴压疗法

耳穴贴压疗法是用质硬而光滑的植物种子或具有一定形状和质地的药物及制品粘贴在耳郭表面的穴位上,并施加一定压力,以达刺激耳穴、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耳穴贴压疗法是在耳毫针治疗疾病的基础上替代耳穴针刺或埋针的一种简易治疗法。它更为简便易行,安全可靠,无创伤,无不良反应,且能持续刺激,对于咳嗽有着满意的疗效。

img59

制备

1.药籽贴压法

【备品】最常用的药籽为生王不留行籽,亦可用莱菔子、草决明、黄荆子、急性子、白芥子等。选择好圆润光滑、大小适当的药籽后,将其用75%酒精浸泡20~30分钟,或用沸水淖烫片刻,捞出晾干,贮存于玻璃瓶中备用。

【操作】常规皮肤消毒,待皮肤干后,左手托住耳郭、右手持镊子或蚊式钳将预先准备好的贴籽胶布贴于已选好的穴位上,贴压牢固,按压片刻。

2.贴磁法

【备品】常用的磁珠、磁片为0.03~0.15T等不同规格(市场均有售),用75%酒精消毒备用。将医用胶布剪成0.6cm×0.6cm大小数块备用。

【操作】常规皮肤消毒,待皮肤干后,左手托住耳郭、右手持镊子或蚊式钳将预先准备好的贴磁片胶布贴于已选好的穴位上,贴压牢固,按压片刻。

3.指压法 指压法是指不用任何物品,仅用手指于耳郭上按压所取的耳穴或阳性反应点,以达到治疗或预防目的的—种方法。此法多在没有贴压材料,或应急情况下使用。如胃病时指压胃穴可暂时缓解疼痛,轻度呃逆指压耳中穴可以止呃。近年来,有人用此法治疗软组织损伤收到较好的疗效。

治疗

1.风寒咳嗽 症见喉痒咳嗽,鼻塞声重,喷嚏,鼻流清涕,口不渴,甚则恶寒发热,肢体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主穴】肺 感冒点 内鼻 外鼻 咽喉 肾上腺 耳尖(图4-1)。

【配穴】咳嗽重者加气管;头痛重者加额、枕;四肢酸痛、乏力明显者加脾(图4-2)。

【方法】取主穴4~5穴,随症配l~2穴,用王不留行籽或六神丸贴压。按压手法以对压或直压法为主。每次取一侧耳穴,左右耳交替,2~3日1换。一般1周内痊愈,若不愈,可继续下1个疗程。

img60

·图4-1

img61

·图4-2

2.风热咳嗽 症见咳嗽痰黄,发热,微恶风寒,头痛,鼻塞,流浊涕,口干而渴,咽喉红肿疼痛,苔薄黄.脉得数。

【主穴】肺 气管 肾上腺 内分泌 神门 大肠(图4-3)

【配穴】痰多加脾:喘重加对屏尖、交感;咽痒重者加咽喉;发热者加耳尖;咳喘日久加脾、肾(图4-4)。

【方法】取以上主穴,随症取配穴2~3穴,用王不留行籽、六神丸或磁珠贴压为佳。手法以对压或直压法为主,每次取一侧耳穴,左右耳交替,3~5日1换,5次为1疗程。

img62

·图4-3

img63

·图4-4

3.火热犯肺 症见咳呛阵作,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咳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咯吐不利,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饮。

【主穴】肺 气管 对屏尖 肾上腺 内分泌 风溪 交感(图4-5)。

【配穴】哮喘重者加神门、枕;痰多者加脾;反复发作日久者加肾;兼便秘者加大肠(图4-6)。

【方法】取主穴5~6穴,根据病情随证选取配穴。用王不留行药籽或磁珠贴压,以对压或直压手法按压,每次取一侧耳穴,哮喘重者亦可双侧耳穴同取,3~5日1换,5次为1个疗程。

img64

·图4-5

img65

·图4-6

4.痰湿咳嗽 症见咳嗽痰多,痰白而黏,易于咯出,胸脘作闷,或有胃纳欠佳,神疲乏力,舌苔白腻,脉濡滑。

【主穴】咽喉 口 肺 肾 内分泌 肾上腺(图4-7)。

【配穴】便秘者配三焦(图4-8)。

【方法】取所有的主穴和辨证取配穴。用王不留行籽或六神丸贴压,按压手法用直压或对压方法,中等刺激。一般每次取一侧耳穴,双耳交替,2~3天换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5天。

img66

·图4-7

img67

·图4-8

5.气虚咳嗽 症见间歇轻咳、咳嗽声低无力,痰稀白量少,自汗恶冷,气短,易感冒,稍受风寒则咳嗽加重,神疲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弱。

【主穴】内鼻 外鼻 肺 肾 肾上腺 皮质下(图4-9)

【配穴】头痛、头晕、失眠加神门、枕(图4-10)。

【方法】取所有主穴和随症选取2~3个配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手法以对压或直压手法为主,每次取一侧耳穴,双耳交替,3~5天更换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可休息3~5天。

img68

·图4-9

img69

·图4-10

注意

1.贴压耳穴应注意防水,以免脱落。

2.夏天易出汗,贴压耳穴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以防胶布潮湿或皮肤感染。

3.对胶布过敏者,可用黏合纸代之。

4.耳郭皮肤有炎症或冻伤者不宜采用。

5.对过度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年老体弱、孕妇按压宜轻,习惯性流产者慎用。

敷 贴 疗 法

敷贴疗法是把药物敷贴于患者体表,借药物的性能,或于药物上加热,使药物往表皮渗透或循经络传导而发挥作用,以达到治疗目的。

敷贴疗法也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同疾病的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敷贴疗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与中药内服法殊途同归,异曲同工,治疗咳嗽,效果良好。

img70

操作

1.涂敷法 这种方法是用新鲜的中草药捣烂,或用药物研末加入水或醋调匀后,涂敷于患者体表的一种方法。

2.罨包法 此种方法是用药品置于局部肌肤,并加以包扎的一种外治法。分为干湿2种:将含水分较多的剂型、覆盖于患处,作冷热罨为湿罨法。将不含水分的药物覆盖于患处为干罨法。

3.敷贴法 敷贴法是用药物制成软膏、药饼,或研粉撒于普通膏药上,敷贴于局部的一种外治法。

治疗

1.风寒咳嗽 症见咳嗽,痰稀薄色白,咽痒。常伴鼻塞、流清涕、喷嚏、恶寒、无汗、头痛、骨节酸痛等症,舌质淡,苔薄白,脉浮。

方1 姜薄方

【药物】薄荷、大蒜、生姜各等份

【用法】上药捶烂如膏,贴敷于大椎、太阳,以纱布覆盖,用胶布固定;两手劳宫(手心处)贴药后合掌端坐或夹放于两腿之间,约30分钟。

【说明】适用于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嗽。

方2 胡椒丁香膏

【药物】胡椒15g 丁香9g 葱白适量

【用法】先将前2味药粉碎过筛,加入葱白,混合捣融如膏状。取药膏适量,先贴于颈后大椎,胶布固定;再取药膏涂于两手劳宫穴,合掌放于两大腿内侧夹定,覆被蜷卧待汗出即愈。

【说明】本方适用于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嗽。

2.风热咳嗽 症见咳嗽气急,咳痰黄稠,鼻塞,流涕,头痛,恶风发热。

方 大蒜方

【药物】大蒜10瓣

【用法】大蒜捣成泥样。取捣泥后的大蒜如豆辨大一团,置于伤湿止痛膏中心。每晚洗足后贴双足涌泉,次晨揭去,连贴3~5次。

【说明】本方不论风寒风热咳嗽均有效,贴后待足心出现较强刺激感时揭去,大多贴3~5次即愈。

3.阳虚咳嗽 症见咳嗽反复发作,痰涎清稀,头晕,心悸,畏寒,肢体沉重,或兼见小便不利,舌苔白润,脉沉滑。

方 温阳散

【药物】附片、肉桂、干姜各20g 山奈10g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选肺俞,先用拇指在双侧肺俞用力按摩半分钟左右,使局部潮红,再将药粉适量放在穴位上,用医用胶布3cm×3cm贴牢即可,隔日换药1次。若属久咳者,先用生姜及葱白捣汁擦拭肺俞及脊柱两侧,效果更好。贴后局部发热发痒或起红色小疹,不需另做处理。

【说明】温补肾阳,止咳平喘。用于阳气虚衰,肾不纳气,气浮于上,肺气上逆引起的咳嗽。

4.痰热咳嗽 症见咳嗽,咳黄白黏痰,咯吐不爽,气粗息促,或胸闷痛,身热面赤,口干口苦,咽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药物】白芥子9g 轻粉9g 白芷9g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蜂蜜或姜汁作饼2块,贴双侧肺俞上,外用橡皮膏固定,每星期换药1次。

【说明】全方清肺化痰,贴于肺俞,在于宣肃肺气、调畅气机,因此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5.痰湿咳嗽 症见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或清稀呈泡沫状,口不渴,怕冷,或小便清,天冷或受寒易发。

【药物】细辛、生半夏、甘遂、延胡索、肉桂各5g 白芥子10g

【用法】将上述药物研细末调匀,另备麝香2g,用时先用姜汁调药成糊状,再加麝香药面,贴在胸椎第3、5、7节左右旁开1寸半处及大椎,共贴7次,每次敷贴2小时。每年盛夏初伏、中伏、末伏各贴1次,可连贴3年。

6.痰热咳嗽 症见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味腥,或吐血痰,面赤,身热,口干欲饮,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滑数。

【药物】麻黄15g 杏仁20g 石膏20g 黄芩15g 桑白皮15g 白芥子10g甘遂10g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蜂蜜调成膏状。用膏药敷于华盖、肺俞(双),敷药时间每年2个时节:伏天的夏至至大暑,腊月的冬至至大寒。每个时节敷3次,每次间隔1周,连续用药3年。

【说明】本方适用于痰热型哮喘、咳嗽,治以清热宣肺,止咳平喘化痰。

注意

1.贴药部位应按常规用75%酒精棉球作局部消毒,以免发生感染。

2.敷贴药物后一般应外加固定,以防药物脱落。

3.贴药局部不宜连续敷贴,以免长久刺激造成皮肤溃疡。

4.小儿皮肤薄嫩,不宜使用刺激性过强的药物,贴药时间亦不宜过长。

5.孕妇禁用麝香类有堕胎或不良反应的药物,以免引起流产或影响胎儿。6.有皮肤过敏或皮肤破损者不宜使用中药外贴疗法。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如疼痛、过敏反应,病情加重等现象,应立即撤去药物。

熏 法

熏法,是利用中药燃烧时产生的烟气,或煎煮沸腾后产生的蒸气来熏蒸面部、周身或居处环境以防治疾病的方法。该疗法因产生药气的方式不同又分为烟熏法、熏蒸法、熏吸法3种。

熏法是祖国医学的瑰宝,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历代的医学书籍中均有大量的散在记载,历代名医也无不重视之,并在民间广为流传。熏法主要作用于人体的皮肤和官窍,所以对各种病在皮肤的病症和五官九窍的各种病症尤为适宜。熏法还有疏通腠理、调和气血、解毒避秽、防疫保健、杀虫止痒等诸多功用,可广泛用于全身各种病症的治疗,针对咳嗽,也有着很好的疗效。

img71

制备

1.烟熏法 是用中草药燃烧的烟气防治疾病的方法。本法借助温暖氤氲的药性,直达病所,起到开窍救急,止咳化痰,杀虫止痒,活络除痛,透疹拔毒,保健防疫,醒脑提神等多种作用。

(1)桶熏法:把药物放在桶内(最好盛放在巨盆内)点燃,使其冒烟而不可着火,令患者坐于桶上熏之。

(2)室熏法:将药物置室内安全处点燃,密闭门窗,使药气弥漫,借以熏疗,此法于流行病季节用之最宜。

(3)药纸熏法:将所选用的药物碾成细末,用较厚草纸卷之点燃生烟,直接熏患处。

(4)药烟熏法:选挥对症的中草药,研成组末,装入烟斗内点燃吸之。此法适用于咳嗽,可用来解郁降逆。

本疗法临床应用,须视患者接受能力而定,一般1日熏1~2次,每次烟熏时间可依据具体病情确定。

2.熏蒸法 又称蒸气熏法、中药蒸气浴,是利用药物水煎加热蒸发的药气熏蒸患处或局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熏蒸法有全身与面部熏蒸2种。本疗法对体虚邪痼之疾病而不能速愈者较为适宜。

(1)全身熏蒸:在密闭小室内,将所用药物加热煮沸,蒸发气体、病人裸露(只穿短裤)坐或卧于室中,治疗室内温度从30℃~35℃开始,渐增至40℃~45℃,一般熏蒸时间15~30分钟。熏蒸治疗后病人要安定卧床休息,不要求冲洗。可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5~10次为1个疗程。

(2)简易熏蒸法:古代及民间多采用。用较大的容器将加热煮沸的中药煎剂倾入容器中,容器上盖木板,病人裸坐其上,用被单罩住全身,仅露头面进行蒸熏。

3.熏吸法 是让患者以口鼻嗅吸药气或药烟,使药物作用于呼吸道黏膜产生刺激效应,或通过呼吸道黏膜吸收进入血循环而发挥药理效应的一种治疗方法。

用瓶装入药物,暴露瓶口置患者口鼻下,让患者吸其药气;或将药物煎汤,趁热让患者吸入蒸气;也可将药物卷入纸筒,点燃生烟,让患者以鼻吸其烟。

现代尚有新型熏吸法,是在上述熏吸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科学理论及技术而创制出的新型外治法。一种方法是将若干经特殊加工的中药置密闭金属容器内,通过高温加热,使其升华为细微颗粒,经口鼻吸入。另一种方法是通过超声雾化器,使药液雾化吸入。这些方法使传统的熏吸法变得更为方便、迅捷、有效,值得提倡。

治疗

1.风寒袭肺型 症见咳嗽咽痒,痰白,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方1 荆防方

【组成】金银花 连翘 荆芥 薄荷 牛蒡子 淡豆豉 桔梗 桑叶 菊花前胡 杏仁 板蓝根 甘草

【制法】药量当视蒸疗室的大小而定,将药放蒸锅内煮沸。

【用法】按全身熏蒸法操作,每次熏蒸30~45分钟,每日2次,3日为1个疗程。

方2 芎芷方

【组成】川芎、白芷、羌活、防风、薄荷、藿香各9g 细辛、辛夷、冰片各3g 雄黄1.5g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过筛,装瓶贮备。

【用法】从晨起至睡前,每隔3小时嗅药1次,每次10分钟,连用3~5天。用于感冒鼻塞不通、咳嗽。也可作为感冒期间的预防措施。

【说明】嗅药之前,先将药瓶振摇几下,以便充分嗅闻药气。

2.风热犯肺型 症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黄稠,不易咳出。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或浮数。

方 鱼腥草方

【组成】鱼腥草100g

【制法】将鱼腥草放入蒸锅内,煮沸。

【用法】按全身蒸熏法操作,每次蒸熏30分钟。

3.痰热咳嗽型 症见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胸胀,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欲饮,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滑数。

方 如神散

【组成】雄黄、佛耳草、鹅管石、款冬花、甘草、寒水石、煅白附子、枯矾、孩儿茶各等量

【制法】上药研为细末。

【用法】用纸将药末卷起如香烟状,松紧适度,点燃,吸其烟,每次1支,每日2~3次。

3.痰湿蕴肺型 症见咳嗽,痰多、咯出不爽,甚则喉中有痰鸣声,胸闷,恶心,纳差,口淡,或有背冷,舌苔白腻,脉滑。

方1 葵花方

【组成】向日葵花瓣研末。

【用法】同上方。用于痰湿蕴肺。

方2 款冬佛耳方

【组成】款冬花、佛耳草、熟地各等量

【制法】同研为末,用纸卷成香烟状。

【用法】点燃抽吸其烟。

4.肺气虚型 症见咳声低弱,喘急气短,言语无力,自汗畏风,面色img72白,痰清稀易出,舌苔薄白,脉弱。

方 龙眼方

【组成】黄皮叶5g 龙眼叶5g 野菊花4g 鹅不食草4g 香薷4g 防风4g白芷3g 薄荷油适量 葡萄糖适量 香料适量 烟叶20g

【制法】以上药物共卷制药烟40支。

【用法】吸入用,适用于嗜烟者,每日4~5次.每2~3小时吸入1支,或遵医嘱。不嗜烟者,可在室内燃点2~3支,作烟雾吸入用,当症状缓解后即可停止。

注意

1.药物过敏反应者不得使用致敏药物。

2.使用熏法时尽量不用秽恶难闻之品。

3.若病情需要,可同时合用内治等其他疗法,以提高疗效。

洗 足 疗 法

img73

用药液浸泡洗浴双足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洗足疗法。中医足疗源远流长,春秋《礼记》翔实记载了以中草药煎汤“熏、蒸、浸、泡”的足疗法。“足是人之根,足疗治全身”,古时候神医扁鹊根据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现了用中草药热水泡脚的祛病方法,据说这就是中药浴足的前身。

本疗法在民间流传甚久,曾有古代医家总结认为:“春天洗之,升阳固脱;夏天洗之,湿邪乃除;秋天洗之,润育肺腑;冬天洗之,丹田暖和。”本疗法具有疏肝健脾、祛湿通络、活血化瘀、补肾强身等功效。用止咳祛痰的中药洗足,对于治疗咳嗽有着很好的效果。

操作

1.选取清水,如井水、河水、自来水或矿泉水。

2.先将药物加水煎煮,然后将滤过的药液倒入木盆或瓷盆内;也可以用开水将某些药物溶解成溶液,保持水温在50℃~60℃。

3.患者正坐,赤足在热药液中浸洗,也可以同时用手摩擦双足的穴位,每日1~3次,每次15分钟左右。

4.浸洗完毕,用热水洗净双足,以干毛巾擦干,注意保暖,最好洗后抬高双足,休息15~30分钟。

治疗

1.痰热壅肺型 症见咳嗽气息粗促,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欲饮,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滑数。

方1 鱼腥草方

【组成】鱼腥草90g 麻黄、细辛各30g 川贝母、麦冬各30g

【用法】上药加清水3000mL.煮沸10分钟,滤去药渣,将药液倒入盆内,水温以能耐受为度,将双足浸泡40分钟,每天2次。

方2 麻杏方

【组成】麻黄、杏仁、半夏各50g 甘草15g

【用法】上药加清水2 000mL,煎数沸后,取药液倒入盆内,待温度在40℃~50℃时,浸泡双足半小时,每天浸泡1~2次。

2.风寒咳嗽型 症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痰稀色白,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方1 枇杷叶方

【组成】枇杷叶、杏仁、紫苏叶各30g

【用法】上药加清水2 000mL,煮沸5~10分钟,滤去药渣,待药温能耐受时,浸泡双足30分钟,每天2次。

方2 防苏方

【组成】防风、紫苏叶、艾叶、白术各60g 葱白3段

【用法】上药加清水2 000mL,煮沸10分钟,取药液周入盆中温度以能耐受为度,双足浸泡在药液中15~30分钟,待周身有微汗出时,用于毛巾擦干双足,注意保暖,每晚唾前1次,洗后入睡,并保持室内安静。

方3 艾叶方

【组成】艾叶30g

【用法】将上药放入清水2000mL内,煮沸,熏洗足心。

方4 芥末方

【组成】芥末面15g

【用法】在脸盆中倒入热水半盆,加入3勺芥末面,把两足放入盆中浸泡15分钟,促其发汗,可缓解症状。

方5 食盐方

【组成】食盐15g

【用法】在43℃左右的热水中故入食盐15g,浸泡双足10分钟,额头出汗后注意保温。

3.风热咳嗽型 症见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音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黄。咳时汗出,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方 薄荷方

【组成】薄荷6g 金银花、黄芩、桑白皮各15g 葶苈子30g 鱼腥革、桔梗各6g

【用法】上药加清水1 000mL,煎煮数沸后,取药液倒入盆内,待温度适宜,浸泡双足30分钟,每1次。

4.痰湿蕴肺型 症见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白黏腻或稠厚或稀薄,每于晨间咳痰尤甚,痰出则咳缓。胸闷脘痞,呕恶纳差,腹胀,大便时溏。苔白腻,脉濡滑。

方1 泻肺平喘方

【组成】鱼腥草60g 苏子、地龙各30g 五味子20g 沉香10g 鸡蛋2只

【用法】上药加清水3 000mL,与鸡蛋同煮20分钟,滤去药渣,取蛋食用。同时以药液浸泡双足,每次30分钟,每晚1次,10次为1个疗程。

方2 麻黄宣肺方

【组成】麻黄、桑白皮、紫苏子、葶苈子、半夏各15g 干姜9g 五味子、桔梗各5g

【用法】上药加清水2 000mL,煎煮10分钟,取药液倒入盆中,温度以能耐受为度,浸泡双足30分钟,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方3 南星芥子方

【组成】生南星、白芥子各等份。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每次取药末5g,用生姜汁适量调匀、外搽足心(涌泉穴),干则再搽之,并用生姜汁保持药层湿润。

【说明】生南星有毒,且勿入口。

注意

1.操作时需掌握好水温,不宜太热或太冷,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避免烫伤。洗脚所需药液的量,以浸没患者的双足踝部为宜,不必过多。

2.凡有强烈刺激性或腐蚀性的药物,不宜当作外洗药液。

3.老人、儿童及活动不便的患者应用本法时,应有别人相助。

4.洗足药液不能口服。洗足以后,需用干毛巾擦干足部,并注意避风。

5.有狂犬病、药物过敏者,禁用本疗法。

药 粥 疗 法

药粥疗法是将中药和米谷同煮为粥,运用药粥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应用药粥疗法治疗疾病,在我国有数千年的的历史。如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文献中,就载有青粱米粥治疗蛇咬伤,用加热的石块煮米汁内服治疗肛门痒痛等药粥方。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有许多粥药同用或药后食粥的论述,如服“桂枝汤”时必须饮粥以助药力,白虎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等都采用米药合用。

近些年来,随着药膳业的振兴,药粥的应用更是广泛和普及,各地采用古粥新用,或新创药粥,均取得显著效果。药粥疗法用于咳嗽,效果令人满意。

img74

治疗

1.肺阴亏虚 症见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夹血,或声音逐渐嘶哑。午后潮热,颧红,手足心热,夜寐盗汗,口干咽燥,起病缓慢,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方 天花粉粥

【原料】瓜蒌根15~20g(鲜者30~60g,或用瓜蒌根粉10~15g) 粳米50~100g

【制作】将瓜蒌根煎汁去渣,或将鲜者洗净后切片,煎取浓计,同粳米煮粥。

【用法】每日1次,空腹服食。

2.风热犯肺 症见适用于湿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汗而不多,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舌苔薄黄,脉浮数。

方 银翘解毒粥

【原料】金银花、连翘、淡豆豉、竹叶、荆芥各10g 芦根15g 牛蒡子、甘草各6g 粳米100g

【制作】上前8味药洗净煎汁,去渣;再煮洗净的粳米成粥,待粥将熟时,加入上药汁,煎1~2沸即可。

【用法】分2次,早晚温热服。

【说明】外感风寒,恶寒重、发热轻不宜用。

3.风寒袭肺 症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痰稀色白,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方 生姜炒米粥

【原料】生姜30~50g 炒米50g 红糖适量

【制作】将生姜洗净,切成薄片,与炒米同煮成粥,加入红糖搅匀即可服食。

【用法】趁热服食。

【说明】风热感冒及胃热呕逆者忌用。

4.外感咳嗽 症见起病除似感冒症状外,咳嗽声重浊,痰液清稀,面白形寒,舌淡苔白滑,脉浮(风寒证)。或除见感冒症状外,咳声亢扬,痰液黏稠,咳兼呕吐,面赤唇红,尿黄便干,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风热证)。

方 百部粥

【原料】百部10g 大米30g 蜂蜜适量

【制作】先煎百部,取汁去渣,入大米同煮成粥。

【用法】每日2次,温热服。食前调入蜂蜜。

【说明】本方也适用于百日咳,有特效。

5.内伤咳嗽 痉咳缓解,但咳声嘶哑,干咳无痰,或痰少质稠,面色潮红,神烦盗汗,睡卧欠安,口干口红,苔少而干,脉细数(阴虚证)。或见咳声无力,少痰或痰液稀薄,面白气弱,神疲自汗,手足欠温,食少腹胀,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而润,脉细弱(气虚证)。

方 黄芪阿胶粥

【原料】黄芪15g 阿胶10g 粳米30g

【制作】黄芪水煎取汁,煮粳米为粥,加入阿胶烊化。

【用法】每日1次,温服。

【说明】本方补气养血,适用于百日咳恢复期。

6.痰热咳嗽 症见痉咳剧烈,咳声高亢,痰稠黏难出,咳必作呕,颜面浮肿,目睛、牙龈、鼻腔出血,或痰中带血,心烦不眠,口干口渴,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而腻,舌下肿胀溃烂,脉数有力(痰热证)。或见症状不如痰热证剧烈,咳声微缓,痰液较稀,面色苍黄,目胞浮肿,大便稀薄,纳食较差,舌淡苔白而滑或白腻,脉象有力(痰湿证)。

方 枇杷叶粥

【原料】枇杷叶10~15g 粳米100g 冰糖适量

【制作】将枇杷叶用纱布包好放入沙锅内,加水200mL煎至100mL 去渣入粳米、冰糖,再加水600mL 煮成稀薄粥。

【用法】每日早晚温热服之。

【功效】清肺化痰,止咳降逆。适用于百日咳痉咳期,痰多,呕吐。

【说明】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嗽忌用。

注意

1.药粥疗法为一辅助疗法,可缩短病程,促进痊愈。但对某些急性病、重病者,不宜单独应用。

2.根据病情和食物的性味不同,在药粥中可以适当加入糖或盐,但不宜过量,否则可能影响药粥的疗效。

醋 剂 疗 法

醋剂疗法指用食醋或食醋与药物相结合来治疗或预防疾病的一种传统疗法。

醋剂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东汉名医张仲景编撰的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用醋组方治病的经验,如用苦酒汤治疗咽喉生疮,声音不出,语言不利病症,苦酒指的就是米醋。民间广为流传的醋擦皮肤治疗牛皮癣,醋与石灰共调敷治疗腋臭等等,都说明了醋剂疗法确有疗效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img75

治疗

1.外感咳嗽 症见咳嗽,痰稀薄色白,咽痒。常伴鼻塞,流清涕,喷嚏,恶寒,无汗,头痛,骨节酸痛等症,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或咳嗽,咯黄稠痰、不易咳出,甚则咳吐脓血臭痰,恶风发热,常伴有咽痛,鼻流浊涕,口干欲饮等症状。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食醋方

【组成】农家用柿子醋1mL,冷开水10mL

【用法】患者仰卧,每侧鼻腔各滴入食醋滴鼻液。滴入后用手轻轻捏揉鼻子,使药液与鼻黏膜充分接触,并使一部分药液从后鼻道流入口中,然后吐出。每日6次,每次间隔2~3小时。24小时为1个疗程,一般用1~3个疗程。治疗48小时无效者,加用其他药物。治疗期间卧床休息。

2.阳虚咳嗽 症见咳嗽反复发作,痰涎清稀,头眩,心悸,畏寒,肢体沉重,或兼见小便不利,舌苔白润,脉沉滑。

姜醋方

【组方】食醋、白萝卜、生姜、梨各适量

【用法】将上物品切片,水煎取汁,加入食醋,代茶饮用。

【治法】咳嗽痰多,怕冷、胸闷。

3.风寒咳嗽 症见咳嗽,痰稀薄色白,咽痒。常伴鼻塞,流清涕,喷嚏,恶寒,无汗,头痛,骨节酸痛等症,舌质淡,苔薄白,脉浮。

醋萝卜方

【组方】萝卜、姜汁、食醋各适量

【用法】萝卜捣汁后加入姜汁、食醋搅匀,代茶饮。

【治法】风寒咳嗽。

4.虚劳咳嗽 症见咳嗽反复发作,间歇轻咳、咳嗽声低无力,痰稀白量少,自汗恶冷,气短,易感冒,稍受风寒则咳嗽增多,神疲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弱。

贝母止咳方

【组方】贝母9g 白糖30g 蜂蜜、生姜各半酒盅 食醋50mL

【用法】贝母研未与白砂糖、蜂蜜、生姜汁和匀,加入食醋调服。

【治法】久咳不愈。

5.痰湿咳嗽 症见咳嗽痰多,痰白而黏,易于咯出,胸脘作闷,或有胃纳欠佳,神疲乏力,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鲤鱼汤

【组方】醋适量 鲤鱼1条

【用法】水煮,不放盐,送饭吃完。

【治法】久咳不愈。

注意

1.醋剂疗法应选用新鲜醋。新鲜醋的特征是有正常的醋的色、味,不涩、不混沌,无漂浮物及沉淀物,无不良味道。

2.食用醋最多不得超过100mL,如有不适应,可减少用量或停服,万不可勉强服用。最初应少量试服。

膏 滋 疗 法

膏滋系将食物或药物加水煮煎,滤出汁液进行浓缩,加入糖或蜂蜜熬炼成稠厚的药膏。因为此类药膏大多数具有滋补性能,故称为膏滋。膏滋疗法即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膏滋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独特的疗法。

膏滋疗法以滋补、保健、强身、抗衰、延年益寿为特点,其所用药物或食物及其赋型剂糖、蜂蜜,多具补益作用,可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从剂型角度而论,膏滋取汁浓缩,集中了药物之精华,量少而质纯,易于消化吸收;再者使用简单、方便,不须每天煎药,且甘甜悦口,便于长期应用。年高体弱者服之则可抵抗早衰,健体强身,延年益寿。针对咳嗽,膏滋疗法有着很好的疗效。

img76

制作

1.药料处理 将处方规定的药料洗净,切片或切段,或捣碎为末,或榨取药汁。

2.浸泡 将药物装入容器内,加入清水,一般以浸没全部药物并高出15mm左右为宜,同时把浮在水上的药物,用筷子搅动几下,过半小时后,药物即吸水膨胀。若水被药物吸尽,可再加些水。浸渍时间约12小时。

3.煎煮 先以小火加热,待药料充分膨胀,即加大火力煮沸,然后降低火力,保持微沸。根据不同的药料性质,煎煮时间也应不同。解表药、理气药等含有挥发成分,煎熬时间可短些;补益药中含水溶性成分多,时间宜长。一般煮1~3小时,过滤取汁,残渣继续加清水再煎,第2次加水量一般淹没药料即可,如法煎煮3~4次,煮至药料已透、无硬心,煎液气味淡薄为度,取出煎汁。将药料加以压榨,榨出液于纱布过滤。然后合并数次煎汁于压榨液,静置沉淀,反复过滤,尽量减少滤液中的杂质。

4.浓缩 将上述煎液置锅内,先以武火加热煮沸,随时捞去表面浮沫,待汁转浓时,改用文火徐徐蒸发,使其浓缩,同时不断搅动,以防止焦化,直至炼成稠膏。取少许滴于能渗水的纸上检验,以不渗纸为度。

5.收膏 将砂糖或蜂蜜置热锅内融化过滤炼制后,将清膏倒入,搅和均匀,小火煎熬,浓缩成膏。

6.服法

(1)冲服:取适量药膏,放在杯中,将白开水冲入,搅匀,使之溶化后服下。也可根据病情需要将温热的黄酒冲入服用。

(2)调服:把药膏加黄酒或汤药隔水炖化,调匀后服用。

(3)噙化:又称含化。即将药膏含在口中溶化,以发挥药效。

此外,滋腻补益药膏宜空腹服。病在下焦,欲使药力速大者,宜饭前1小时服用;病在上焦,欲使药力停留上焦较久者,宜饭后半小时服用;镇静安神的药膏则宜在睡前1小时服用。

治疗

1.脾气虚弱型 症见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白黏腻或稠厚或稀薄,每于晨间咳痰尤甚,因痰而嗽,痰出则咳缓,胸闷脘痞,呕恶纳差,腹胀,大便时溏,苔白腻,脉濡滑。

方 九仙薯蓣膏

【组成】山药500g 杏仁250g 生牛乳750mL

【制作】将杏仁洗净,去皮尖,研碎如泥,加入牛乳,绞取汁,以杏仁尽为度;再放入捣烂的山药,互相和匀,装入瓷瓶,密封瓶口,放锅内蒸煮3小时即成。

【服法】每日早晨空腹以及晚上睡觉之前,以温酒调服1匙。

【功效】健脾益气、补虚疗损。

【主治】肺虚久咳,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支气管扩张等引起的咳嗽,咳痰。

2.脾胃虚衰型 症见咳嗽,气短不足以息,少气懒言,每因饮食不当而引发。平素食少脘痞,痰多,便溏,倦怠无力,面色萎黄不华,或食油腻易腹泻,或泛吐清水,畏寒肢冷,或少腹坠感,脱肛。

方 补精膏

【原料】牛髓、胡桃肉、杏仁各250g 山药500g 蜂蜜500g

【制作】将杏仁洗净,去皮尖,捣成泥状备用;胡桃肉入锅炒熟;牛髓洗净,放入锅内,加水煮至糊状;蜂蜜入锅炼熟;将胡桃肉、山药、杏仁泥,同捣成膏,加入炼蜜与牛髓,和匀,入沙锅内,沸汤煮熬成膏即成,以瓶盛收贮。

【服法】每日2次,每次1匙,空腹,用白开水调服之。

【功效】补精润肺、壮阳益肾。

【主治】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结核等肺部疾病而有上述证候者。

3.肺气不固 症见咳嗽,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喉中常有轻度哮鸣音,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面色发白,平素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发前喷嚏频作,鼻塞流清涕。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

方 十珍膏

【原料】党参、黄芪、麦门冬(去心)、枸杞子、当归身、天门冬各250g白术500g 北五味子200g 生地黄、熟 地黄各300g 炼蜜250g

【制作】将上药洗净,切片,放入沙锅内,加水共煎3次,第一次4小时,第二、三次3小时,药汁分别滤过;合并滤液,中火浓缩后加入炼蜜,再熬二三沸收膏即可。

【服法】每日2次,每次2匙,白开水调服。

【功效】大补气血。

【主治】各种慢性咳嗽、如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等属于气血、气阴两虚而致肺气不固者。

4.肺脾气血虚损 症见久咳不已,气短不足以息,少气懒言,食少便溏,倦怠无力,面色萎黄不华,头晕目眩,失眠健忘,心悸,舌质淡,脉细软。

方 阿胶补血膏

【原料】阿胶500g 黄芪、党参、枸杞子、熟地黄、白术各250g

【制作】①黄芪、党参、枸杞子、熟地黄、白术 放入水中浸泡5~7小时后放沙锅中小火煎煮,过滤取汁 ,重复3次;将3次滤取的药液用小火煎煮浓缩至200mL,再投入捣碎的阿胶搅拌使其溶化,收膏即可。

【服法】每日2次,每次10g,温开水冲服。

【功效】补血滋阴、健脾益气。

【主治】本方适用于肺脾气血虚损的慢性咳嗽、音哑、间或咯血、腰酸肢软等症。

5.肾不纳气 症见咳嗽,气短不足以息,甚则张口抬肩。腰酸腿软,脑转耳鸣,不耐疲劳,下肢欠温,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舌淡,脉沉细。

方 补骨脂胡桃膏

【原料】补骨脂300g 胡桃肉600g 蜂蜜300g

【制作】将胡桃肉(连皮)捣为泥状;补骨脂酒拌匀,蒸熟,晒干,研末;蜂蜜熔化至沸,加入胡桃泥、补骨脂粉,和匀,收贮瓶内即可。

【服法】每日2次,每次10g 开水冲服。

【功效】补肾温阳、定喘止咳。

【主治】肾不纳气、肺气虚寒所致的久咳虚喘病证,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

6.阴虚肺燥 症见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或咳痰不爽,形体清瘦,神疲乏力,咽干口燥,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失眠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1 牛骨髓膏

【原料】牛骨髓600g 天门冬300g 生地黄、黄精各500g

【制作】将牛骨砸碎取油髓备用;将黄精、生地黄、天门冬加适量的水,煎熬2次,分别取药汁,合并2次药液,浓缩成膏;趁初成之浓缩膏尚热时,加入骨髓,用银匙不断地搅拌和匀,冷却即成。

【服法】每日1次,每次10g 于晨起空腹时,用绍兴黄酒调服。

【功效】补精 生血、养肝滋胃。

【主治】阴虚肺燥所致的咳嗽少痰,或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如肺结核病。

方2 蜂油膏

【原料】猪油、蜂蜜、米粉各120g

【制作】3上药同时入锅,煎熬成膏,收贮备用。

【服法】每日数次,每次1匙,入口中含化。

【功效】养阴润燥、补肺止咳。

【主治】年老体衰,日久咳嗽,多年不愈属阴虚肺燥者。

注意

1.要根据病情或个体差异及药物的性能来决定服用量。

2.膏滋大多应用时间较长,应注意保存。熬炼成的膏滋,必须等膏滋完全冷却后,方可装瓶备用。容器要洗净,密闭要严,有条件时可冷藏,或加入防腐剂。用以取膏滋的汤匙,要用开水烫洗,揩干,不能沾水,以防止膏滋霉变。

药 茶 疗 法

药茶疗法是指应用茶或茶与某些中药或具有药性的食物,经加工制成茶剂,用于防治相关疾病的一种方法。

距今二千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已将茶叶作为一味重要的药物,认为“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传说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唐代顾况在《茶赋》中总结茶叶的功效为“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发当暑之清吟,涤通霄之昏寐”。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茶最能降火。由于药茶简便省时、价格便宜、疗效确凿、用药量少、携带方便、服用及时等优点,深受人们的欢迎。药茶疗法用于咳嗽,有着很好的疗效。

img77

治疗

1.脾肾阳虚 症见咳嗽,气短不足以息,少气懒言,每因饮食不当而引发。平素食少脘痞,痰多,便溏,倦怠无力,面色萎黄不华,或食油腻易腹泻,或泛吐清水,畏寒肢冷,或少腹坠感,脱肛。舌质淡,苔薄腻或白滑,脉细软。

方 川贝茶

【组成】茶叶3g 川贝3g 冰糖9g

【用法】上3味共研末,放入杯中,开水冲泡,代茶饮。

【功效】化痰止咳。

【主治】支气管炎咳嗽,感冒。

2.痰热蕴肺 症见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咳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肋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欲饮,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滑数。

方1 银耳茶

【组成】茶叶5g 银耳2g 冰糖25g

【用法】茶叶放杯内,开水浸泡,去渣取汁;银耳泡发,去杂洗净撕成小块,入锅加水煮沸,放入冰糖至银耳煮烂,倒入茶汁搅拌即可代茶饮用。

【功效】滋阴生津,益气养血,润肺止咳。

【主治】肺热咳嗽,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头痛头昏。

方2 冬花茶

【组成】茶叶6g 款冬花3g 紫菀3g

【用法】上3味放茶杯内.冲开水,当茶饮,每日1剂。

【功效】散寒宣肺,化痰,止咳,平喘。

【主治】感受风寒所致的咳嗽多痰,喘息气急。

方3 柑果冰糖茶

【组成】绿茶1g 柑果(连皮)100g 冰糖25g

【用法】柑果洗净,连皮切开,加400mL水煮沸3分钟,再加绿茶、冰糖,稍泡。先代茶饮汁,后吃果。每日1剂。

【功效】滋阴清火,润肺止咳。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3.阴虚肺燥 症见咳呛气急,痰少质黏,五心烦热,两颧红赤,心烦口渴,骨蒸潮热,盗汗量多,形体消瘦,或吐痰黄稠量多,或急躁易怒,胸胁掣痛,失眠多梦,或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

方1 玉兰花蜜茶

【组成】绿茶1g 玉兰花3g 蜂蜜25g

【用法】将绿茶与初开末足的玉兰花同入沙锅,加300mL清水煮沸,再入蜂蜜调匀,饭后饮用,分3次饮完。

【功效】润肺,化痰,止咳。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属阴虚肺燥者。

方2 枇把冰糖茶

【组成】细茶1g 枇杷果100g 冰糖25g

【用法】枇杷洗净,用500mL清水煮沸30分钟,再加细茶、冰糖,分3次温饮,每日1剂。

【功效】肃肺,化痰,止咳。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急慢性咽喉炎,肺结核属阴虚肺燥者。

方3 猪油茶

【组成】雨前茶60g 猪板油120g 冰糖60g

【用法】茶叶水煎,去渣取汁。猪板油去膜切碎,与茶汁、米糖同入锅熬化。每次取1~2匙,用白开水冲服。

【功效】清热,化痰,润肺,止咳。

【主治】支气管炎咳嗽,哮喘。

4.痰浊蕴肺 症见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白黏腻或稠厚或稀薄,每于晨间咳痰尤甚,因痰而嗽,痰出则咳缓。胸闷,脘痞,呕恶,纳差,腹胀,大便时溏。苔白腻,脉濡滑。

方1 柚花茶

【组成】绿茶1g 柚花5g 白糖30g

【用法】上3味加350mL水煮沸3分钟,温热代茶饮用,每日1剂。

【功效】止咳,化痰,润肺。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胸膜炎。

方2 茄根茶

【组成】绿茶1g 干茄子茎根10~20g

【用法】上2味共用沸水冲泡,加盖闷10分钟后饮用。

【功效】化痰止咳。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属痰浊蕴肺者。

方3 萝卜茶

【组成】茶叶6g 白萝卜100g 食盐少许

【用法】沸水泡茶取汁,萝卜切片入锅煎汤,兑入茶汁,加食盐调味,温热饮用,每日2次。

【功效】宣肺,化痰,止咳。

【主治】支气管炎,咳嗽多痰属痰浊蕴肺者。

注意

1.根据病情和体质及自身耐受情况合理选用茶药,适当掌握其用量,不宜过少,亦不可超量饮用。

2.饮用以趁热为宜,一般不隔夜再用,现制现服为佳,禁忌煎汤后隔日饮用。

酒 剂 疗 法

酒剂疗法,又称药酒疗法,指以酒作为溶媒,浸泡中药材,浸出有效成分而得到澄明液体的制剂。一般作为内服。

酒剂的应用,历史悠久。远在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用谷物酿酒。随着酿酒事业的发展,药品的增多和用药经验的丰富,人们又发明了药酒治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西汉名医淳于意用三石药酒治“风蹶胸满”病;《千金方》记载用药酒预防疫病,“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

在药酒中,最简单的有单味药酒,如艾叶酒,阿胶酒,制作方便,很受欢迎;复杂药酒药物有二十多味至上百味,功效显著,如茯苓酒,很受重视。

img78

治疗

1.阳虚咳嗽 症见咳嗽反复发作,喘咳不能平卧,咯痰清稀,心悸,怕冷,小便不利,面唇青紫,苔白润,脉沉滑。

方 补肺定喘酒

【组成】蛤蚧1对 白酒800g

【制法】将蛤蚧去头、足、鳞,切成小块,浸于酒中,封盖。置于阴凉处,经常摇动,1个月后即可饮用。

【功效】补肺益肾,纳气定喘。

【主治】适用于久病体虚的慢性虚劳咳喘,动则气喘,咳嗽少气,阳痿,亦治慢性支气管炎属肾阳虚者。

【用法】每日饮服2次,每次20mL。

【说明】风寒及实热性喘咳者忌服。

2.气虚咳嗽 症见咳嗽声低无力,痰稀白量少,气短乏力,自汗恶冷,舌淡红,苔薄白,脉弱。

方 利口鼻酒

【组成】灵芝50g 人参25g 冰糖450g 白酒1500g

【制法】将上药洗净,切薄片,晾干,与冰糖同装入纱布袋中,封好袋口,放入酒坛,加入白酒,封口密封浸泡10天后,将布袋取出,搅拌后再静置2天,取上清液饮服。

【功效】益肺气,利口鼻,强志壮胆。

【主治】适用于肺虚久咳。

【用法】每日饮服2次,每次20mL。

3.阴虚肺燥 症见咳嗽无力,痰中偶夹有血,血色淡红,气短声低。神疲倦怠,食少纳呆,面色发白,午后潮热但热势不剧,盗汗颧红,身体消瘦。舌质嫩红,边有齿印,苔薄,或有剥苔,脉细弱而数。

方1 清火益肺酒

【组成】西洋参20g 白酒、黄酒各260g

【制法】将西洋参洗净,晾干表面水分,放入净瓶中白酒、黄酒,加盖密封,浸泡15天即可饮用。

【功效】益肺阴,生津液,去虚火。

【主治】适用于久咳咽干口渴,虚热疲倦等。

【用法】每日饮服2次,每次25mL。

方2 益气生津酒

【组成】西洋参50g 白酒600g

【制法】将西洋参加工粗碎,置净瓶中,入白酒(黄酒亦可)浸泡,加盖密封,每日振摇2次,半月后便可开取饮用。

【功效】益气养阴,生津止渴。

【主治】适用于少气,口干渴,疲乏无力,声音嘶哑,午后潮热,肺虚久咳,干咳、咯血等症。对肺结核、冠心病及高热后引起的气阴两伤也有效。

【用法】每日早晚各饮服1次,每次15g,随饮随续添新酒,酒淡为止,参渣可嚼服。

【说明】服药期间忌食萝卜。体质虚寒者不宜饮用,腹冷痛,寒性腹泻者忌用。

4.痰湿蕴肺 症见干咳,连声作呛,无痰或有少量黏痰,不易咯出。喉痒,唇鼻干燥,咳甚则胸痛,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咽干而痛,或鼻塞,头痛,微寒,身热。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干而少津;脉浮数或小数。

方 散寒理气酒

【组成】陈皮20g 干苏叶15g 白酒200g

【制法】将上药放入锅中,倒入白酒,用文火煮至150g,去渣待用。

【功效】散寒燥湿,理气化痰。

【说明】适用于胸腹胀满,痰湿滞塞,气逆咳喘等症。

【用法】每日温饮2次,每次25mL。

注意

1.药酒一般以温服为好,剂量可根据药物的性质及各人饮酒的习惯来决定,一般每次服用10~30mL,每日早、晚饮用。

2.有些滋补性药酒,也可以在就餐时服用。

3.用药酒治病,病愈后一般不宜继续服用;用以补虚,则需较长时间饮服,才能奏效,不能痛饮以求速效。

4.妊娠期、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药酒;在行经期,如果月经正常,也不宜服用活血功效强的药酒。

5.年老体弱者,在服用药酒时可适当减量,青壮年用量可相对多一些。儿童因生长发育尚未成熟,一般不宜服用,

6.肝炎、肝硬化、消化系统溃疡、浸润性或空洞性肺结核、癫痫、心脏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等患者,均不适宜服用药酒,以免加重病情。酒精过敏的人及皮肤病患者要禁用或慎用。

固 精 疗 法

固精疗法是专用以固精止遗,运用闭气、导引和吐纳的方法以封固精关,防治遗泄。固精疗法主要用于治疗肾虚、肾不纳气等原因引起的咳嗽哮喘等。对于肺脾气虚引起的咳嗽哮喘也有较好的疗效。

固精疗法多出自古代道家养生功法,后渐为医家所采用,至明清时,临床应用已较广泛。近代在民间仍广为流传。本疗法形式多样,主要介绍有代表性的3种。

img79

治疗

肾不纳气及肺脾气虚型咳嗽

第一法 站、坐、卧皆可。闭目内视头顶,舌舐上腭,以鼻吸气时提阴部(包括外生殖器、肛门、会阴),吸满气后闭气不息,至闭极则慢慢呼气,同时放松阴部,如此一提一松为1遍,可连作4~5遍,每日可练3次以上,平时每次小便后,闭气、提肛、缩睾1分钟左右。

第二法 仰卧,头枕高,意守丹田(脐内),同时按如下操作:

(1)左手心按于肚脐,右手心覆于左手背上,先顺时针方向转擦36次,再右手换左手逆时针方向转擦36次。

(2)双手指并拢,上至心口,下至耻骨联合,以丹田为中心,在腹部上下推搂摩擦,一上一下为1次,共36次。下推时双手斜立,手心斜向下,双手拇指贴皮肤而搂。先下后上为泻,先上后下为补,可酌情用之。

(3)双手将睾丸兜起,送上腹股沟内,在其表皮上搂擦,先左后右为1次,共81次。搂擦时如果阳举,甚至收功后仍阳举不倒,可以意由龟头经丹田向会阴引气,提过尾闾向上,经夹脊、玉枕至泥丸,意守片刻,连同口中津液咽至下丹田,同时闭口,咬牙,舌舐上腭,两手握固,两足十趾内收,如此一般1~3次,即可使阳举平复。

第三法 站立,全身放松,先以鼻引气,满口而吞之,如咽硬物状,送入腹中,至腹部有饱满感,再绵绵呼出。继而吞气下行,过中丹田(胸中),直达会阴,稍停,再循督脉上升,至百会,并徐徐呼气,同时意降会阴。当升百会时,会阴有内凹之感,意降会阴时,会阴有鼓突之感,如此反复3遍后,引气归下丹田稳住,待小腹有温热感时收功。

注意

1.本疗法第一法因需闭气,故高血压、青光眼、脑动脉硬化、肝硬化等患者不宜应用。第二、第三法中因有“意守上丹田”、“气升百会”等内容,故高血压、青光眼等患者慎用,或配合其他治疗措施。

2.从开始用本疗法至显效,须有一定时日,必须持之以恒,不能三心二意,半途而废。

3.肾虚遗精者,平时尚须注意清心寡欲;在应用本疗法治疗期间,暂时中止性生活3个月;治愈后仍须有所节制。

艾 灸 疗 法

灸法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产物。灸法起源于人类知道用火以后,早在北京猿人时期就已懂得用火,以后又掌握了取火的方法,这为发明灸法创造了必要条件。原始社会,人们在烘烤食物和取暖中,可能因偶尔不慎被火烧灼,而减轻或治愈了某些病痛,或烤灼腹部,缓解了腹部的寒痛及胀满等症状,于是便主动用火烧灼治疗更多的病痛,从此就产生了灸法。施灸的材料,古今均以艾叶为主,因此称为艾灸疗法。对于咳嗽,艾灸疗法有着很好的效果。

img80

制备

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从新》记:“艾叶苦辛,生温,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胞宫。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艾叶经过加工,制成细软的艾绒,更有便于捏搓成形,易于燃烧,具有气味芳香,热力温和,易于穿透皮肤、直达深部等优点。又因为艾叶产于我国各地,价值低廉,易于采获,所以几千年来,一直为灸疗中的主要材料。

操作

1.温和灸 是将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上方约2~3cm处,不停地做旋转运动,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一般每处灸5~10分钟。

2.隔物灸 又称间接灸,是艾柱与皮肤之间隔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所隔物品大小可根据施灸部位及所选用艾柱大小而定。本文所选之隔药灸,即将药物制成药饼,在其上穿着若干细孔后,置于穴位上,上置艾柱点燃施灸。在施灸过程中如病人局部有热痛感,可将药垫连同艾柱向上略略捏起,稍停一下再灸。

治疗

1.风寒袭肺型 症见咳嗽,痰稀色白或伴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骨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

【取穴】大椎 肺俞(或风门) 膏肓(图5-1)

【操作】采用温和灸法施灸。每天治疗1次,每次约5~10分钟,以皮肤潮红为度。

【说明】本法用于感冒、肺炎咳嗽。本法以灸至局部皮肤红润为度,切勿起泡,可和针刺配合应用。

img81

·图5-1

2.痰浊阻肺型 症见咳嗽痰多,痰白而稀,咳声重浊,胸部满闷,或喘促短气,食欲不振,舌苔白腻,脉儒滑。

【取穴】肺俞 定喘 大椎 天突(图5-2)

【操作】按温和灸法操作,每穴每次灸10~15分钟,以灸至局部皮肤红润温热舒适为度。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重症患者也可每日灸治2次,5~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5~7天。

【说明】术者应掌握好距离,一般距皮肤3cm,以免烫伤患者。

img82

·图5-2

3.阳虚喘嗽型 症见咳嗽气喘,动则加剧,痰液清稀,每至寒冷季节发病,多伴四肢不温,少气懒言,食欲不振,大便稀薄,小便短少,舌淡胖,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

方1 温和灸

【取穴】大椎 身柱 肺俞 肾俞 膏肓(图5-3)

【操作】可用艾条行温和灸,每次灸20分钟,以局部潮红为度。亦可用艾炷灸或隔药灸(如生姜、白芥子泥等)。

【说明】本法多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

img83

·图5-3

方2 芥子隔药灸

【组成】白芥子30g 共捣成泥

【取穴】大椎 身柱 肺俞 肾俞 膏肓(图5-3)

【操作】将药泥碾成小饼,用细针扎孔数个置于穴位局部,用艾柱灸。

方3 神阙隔药灸

【组成】白芥子、半夏、公丁香、麻黄、细辛各10g 麝香1g 诸药成粉

【操作】取药粉填满肚脐,将鲜姜1片盖于药粉上,上置大艾炷施灸。每日灸1次,每次灸3~5壮,10次为1个疗程。

注意

1.临床上—般施灸分先后。即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壮数少先灸,多则后灸;小艾炷先灸,大者后灸。

2.孕妇的腹部及腰骶部最好不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