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NCHANYIFUTHEATRE 原创长篇弹词《沈萬三》 陈平宇 作品 主演:马志伟、张建珍 苏州吴中评弹团演出 2017年7月1日~15日/每日13:30 票价:¥80、¥50、¥30 马志伟、张建珍搭档的长篇评弹《沈万三》要在天蟾逸夫舞台这样的大剧场连演15天,消息一出便引来一片哗然。不少业内人士忧心忡忡,既为长篇是否还有这样的魅力,能够“锁”住观众15天?也为拥有900多个位子的逸夫剧场(上海天蟾逸夫舞台),能坐满几成?刚刚过去的这个双休日,长篇评弹《沈万三》以逸夫80%上座率,700多观众、此起彼伏的掌声迎来开门红。在这个选择众多的时代,是谁,愿意坐地铁、换公交,穿越大半个上海来听书呢? 或跨江或留宿 对住在崇明的吴家阿伯老两口而言,今夏最大的事,便是过江穿越大半个上海去逸夫舞台听长篇评弹《沈万三》。 坐申崇线过隧道、6号线地铁再换2号线,路上来回近4个小时,对吴家阿伯、阿婆而言,来次市中心并不容易,问他们怕不怕路上折腾,吴家阿伯笑道:“路是远了点,但现在要惬意地寻个书场听部长篇更不容易。反正我们退休工人,难得额!” 为听书不畏路迢迢的,还有家住奉贤南桥的周氏夫妇,周先生今年70高龄却很矫健,他谦虚说:“算不得老听客,真正迷上听书也是近十年的事。”奉贤在上海另一头,老夫妻来逸夫也需先步行20分钟去坐莘南线,再换地铁。 “我们订了一头一尾的票,想着听两个周末。”考虑到路上来回3个钟头,体谅老伴体力不济,周先生决定“潇洒一回”:“索性今天就不回去了,在附近借个旅馆,现在不是流行文化之旅嘛,我们也来次听书之旅。” ![]() ![]() ![]() 苏州听客组团 难得逸夫舞台这样综合性剧场要开长篇,苏州不少老听客也闻讯赶来,他们有马志伟、张建珍的粉,也有冲着《沈万三》这部长篇而来的资深书迷。原苏州电视台“电视书场”老编辑殷德泉就拉了一支20余人的队伍:“倒不是特意组织,我都退休了,本想自己溜过来听两场。是很多‘电视书场’老观众主动提起,说要不大家组团来,没想到旗子一拉居然有20多个人。” 策划制作“电视书场”的殷德泉,在评弹艺术中浸润多年,对长篇评弹入驻逸夫舞台,他击节赞叹:“都说现在评弹萧条,说到底就是说书的和听书的都没心思。别看苏州现在大大小小书场也有不下30个,可大多人员混杂。免费书场确实降低了听书的门槛,但却也淡化了竞争、削弱了质量,经过评弹辉煌期的老听客,很少能坐得进去。听书,也是有氛围的。” ![]() ![]() ![]() ![]() 长篇如同美剧 和传闻中评弹剧场里多数都是白头翁不同,《沈万三》的演出现场却有不少靓丽面孔。来自苏州八零后的蔡小姐一身潮范,在人群中分外扎眼,问她是否陪长辈前来,她反问:“八零后买票来听评弹,很奇怪吗?” 在蔡小姐看来,在她这样的年纪开始爱评弹,属于自然规律:“说说是八零后,也都是快奔四的人了,评弹这样的传统艺术,到了年龄自然而然就会听出味道。起码我身边很多同龄人,都开始渐渐入迷了。” 同样是一人前来的复旦大学的刘宇,说得更直接:“或许因为评弹是祖辈们就喜欢的艺术门类,很多年轻人会有‘喜欢老人家喜欢的东西,岂非过时’的偏见。但若能以平常心去听听那些出类拔萃的长篇,环环相扣的精彩程度,不亚于美剧。” ![]() ![]() ![]() ![]() 记者手记/或许只差一部长篇 在长篇评弹《沈万三》的演出现场,评弹表演艺术家邢晏芝忍不住要“轧闹猛”上台讲两句,不为别的,只为看到长篇再度回归大剧场。 邢晏芝是“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艺术家,那个年代说书人是堪比明星的,那个年代的说书现场是不亚于小型演唱会,那个年代谈不上是评弹最辉煌的时期,却也能让等开票的观众彻夜排队无怨无悔的。 1978年到1985年,邢晏芝与胞兄邢晏春连续7年,每年4月在美琪旁的静园书场说《杨乃武与小白菜》,年年客满、场场爆棚。“那时每周开一次周套票,老听客听完一周,就顺势转到票房口,等次日开票。队伍能绕剧场一周。老人家排到晚上,子女下了班带着板凳来接棒,次日一早老人再来接着排。” ![]() ![]() ![]() ![]() 遥想当年盛况,邢晏芝不相信这样热忱的观众会悉数消散在岁月中:“即便老人家们都不听了,那些替他们排队的子女,还有跟着祖父母听评弹的孙辈怎会忘记评弹?我不相信。”邢晏芝直言:“看来现在之所以评弹魅力已大不如前,长篇的不振兴是原因之一。” 长篇是评弹的灵魂!邢晏芝觉得评弹不如前,就是因为失了魂:“无数评弹名家都是自一部书中成长起来,纷呈的流派亦是自书中孕育。一部书捧出一个角儿,创出一个流派,现在都不说长篇了,怎么出人、怎么出书、怎么出流派。” 很多人觉得评弹走不进年轻人,是因为它节奏慢、样式旧、风格传统。可就像观众席中那些八零九零后说的:“好的长篇,环环相扣、悬念迭生,说书先生演绎的那些故事,不比美剧差。”或许,爱上评弹,我们只差一部长篇的距离。 来源/新民网、记者/朱渊 摄影/高嶝 ![]() ![]() ![]() ![]() 每日一回 第一 回︽退婚︾ 第二 回︽赌妻︾ 第三 回︽赎姑︾ 第四 回︽投河︾ 第五 回︽产子︾ 第六 回︽行乞︾ 第七 回︽见宝︾ 第八 回︽招亲︾ 第九 回︽聚宝︾ 第十 回︽设计︾ 第十一回︽访姑︾ 第十二回︽认母︾ 第十三回︽遇奸︾ 第十四回︽接归︾ 第十五回︽雪恨︾ 温情提示: 本次长篇评弹《沈萬三》还剩余八回 马志伟 MaZhiwei ![]() 国家二级演员,转益多师,融会贯通弹词名家陈镜宇、王柏荫、江文兰为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台风稳健,说表清脱,一次次的舞台演出让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格,他在不同的故事中演绎着不同的人生,也为自己的人生收获累累硕果。中国评弹艺术节江苏省曲艺节表演奖;江苏省曲艺芦花奖;苏州市首届文华表演奖;吴中区文化重点人才。荣誉的背后,使马志伟不变的初心,在一方小小书坛上,放飞绚烂的梦想。 张建珍 ZhangJianzhen ![]() 国家一级演员,书坛上的佳人,台风端庄、气质淡雅、唱腔委婉。她是师长们眼中的娇女,徐慧珠、王柏荫、江文兰都将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她擅长很多书《四香缘》《玉蜻蜓》《血腥九龙冠》《沈萬三》……每一部,都让人如痴如醉,她得过很多奖,中国评弹艺术节优秀表演奖;江苏省曲艺节优秀表演奖;江苏曲艺芦花奖;江苏省首届文华表演奖……每一个,都实至名归。举办过个人专场,上过春晚舞台,人生如此精彩。 她的梦想却如此纯粹:说好每一部书,塑造好每一个角色!将中国最美的声音——评弹告诉每一个人! 故事梗概 沈萬三,元末明初人,祖籍浙江湖洲南浔。他深谙经商之道,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富有的商人之一,又被誉为“商界鼻祖”。本长篇书目讲述了沈萬三少时,母亲早逝,父亲忙于生意而疏于对沈萬三的管教。少年沈萬三终日流连烟花、赌馆,遐遇铜匠铺女儿翠姑一见钟情。怎奈两人的爱情因门风家规而历经磨难。所幸,沈萬三在翠姑的帮助下浪子回头,饱受流离之苦的两个天涯沦落人终成眷属,苦心经营,最终富可敌国并无偿援助明太祖朱元璋建造皇城而名扬四海。 戏曲 |
|
来自: cxag > 《南腔北调戏曲曲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