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则:广州龙脉传说 在秦始皇时,岭南(今广州)背山面海,地势开阔,有“偏霸之气”。传说,当时城北五里处有一座马鞍岗,常有紫色的云和黄色的气升起,有人就说这就是“天子气”。秦始皇得知大为惊恐,为稳固帝位,永葆秦朝,就派人去凿马鞍岗,以凿断广州的龙脉,破坏广州的风水。《广州记》的作者——东晋的裴渊就曾说,他所在的时代还看得到秦始皇凿山处。 秦始皇凿断龙脉的做法似乎起到了作用,直到元末,广州才有了“天子”气象。据史书记载,元末时,曾城人朱光卿起兵,建立了大金国;广州人林桂芳起兵,建立了罗平国。 第二则:中华第一龙 20世纪80年代末的那一年,考古学家在仰韶文化遗址的一个距今6000年左右的墓葬中,发掘出了一组用蚌壳堆成的龙虎图:一个壮年男子的尸骸头朝南,脚朝北,在他的东面是一条朝北背向西的蚌壳龙,他的西面是一只背朝东的蚌壳虎。这种安葬格局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墓主人的权利和地位。此事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这也被誉为“中华第一龙”。 墓主的葬法,十分符合中国传统的南北方向观。龙与虎的图案不仅与天上星座相对应,更符合了后世风水学中“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格局。这个墓葬说明,“天人合一”的观念在原始时期的中国就已经产生,它可能是中国风水应用的最早、最生动的图解。墓主把自己的骨骸与龙虎埋葬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第三则:唐陵与明十三皇陵的选址 历代皇帝生前尊贵无比,死后也希望继续享用“万人之上”的尊贵,并能荫福后人,永葆天朝昌盛,因此历代皇陵都会选择极佳的风水宝地。 唐朝的18座帝王陵寝分布在渭河的北岸,各枕一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陵寝群,而且唐代的皇陵一改过去积土成山为陵的做法,而采用直接凿山为墓的方式,更显气派。风水学认为,山为大地的脉搏,是生气行走的地方,将墓葬在这里,能更好的的吸收生气。此外鉴于过去历史盗墓猖獗之所在,而在山中凿墓室,封闭后则不容易显露痕迹。 明朝皇帝朱棣依据风水术决定迁都北京时,就开始为自己挑选了一个风水宝地以建陵墓。因此,他召集了大量的相地名士,跑遍了北京周边的山山水水,最后挑中了北京北郊的黄土山这块风水宝地。黄土山发脉自燕山山脉,陵区中央宽阔平坦,正是理想的名堂;陵区的东、北、西上面有无数山峰耸立,仿佛有层层的屏障护卫着皇陵;南面有两座对峙的小山,左边一座为龙山,右边一座为虎山,中间则可毫无阻碍的通往北京小平原。朱棣对这一绝佳的风水宝地十分满意,就把黄土山改名为天寿山,并建造了长陵。明朝共有13个皇帝、23个皇后及众多的嫔妃葬在这里,后世即把这里称为明十三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