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讼卦原文解读张武忠初稿2015.5.36.1卦辞【原文】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白话】人们为了争夺食物和 利益必然发生纷争,讼卦是讲争执打官司,之所以诉诸公堂,是因为彼此之间失去诚信产生误解造成的,故称“讼,有孚窒”。纷争的主体或者是百 姓个人之间,或者是百姓与集体,也可能升级到诸侯国与朝廷之间,都要妥善处置。对于百姓个人之间的纷争,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在打官 司的过程中,要诚实以告,摆事实讲道理,故称“有孚”。其次,各自抑制私欲,控制自己的情绪,打官司只能使关系变得更僵,要心怀疑惧三思而 行,故称“窒惕”。第三,如果大家都能明白事理,中途和解撤讼最好,故称“中吉”。非要一意孤行将官司打到底,结果将是两败俱伤后患无穷, 冤冤相报何时了,故称“终凶”。第四,打官司的关键,在于能有一个公正无私,明断是非的大人站出来主持公道,故称“利见大人”。如何处理民 众和集体,基层组织诸侯国与朝廷之间的纷争,更要谨慎重视。在讼卦中九二的作用非常大,九二来到群众中,作为基层官员了解实情为民伸冤,既 化解了民众个人之间的纠纷,同时也调解了下层民众集体与国家的纷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平息民愤,这是基层调解的“中吉”。九二作为基层官员 权利毕竟不够,没有能力解决的纠纷就只能由君王来定夺了,君王一定要公正无私顺乎民情,如果到最后也不能解决好民众与国家之间的纠纷,老百 姓和诸侯伸冤无门,久而久之民不聊生,就会官逼民反,到那时候就会陷入战争的师卦,战火纷飞国家的前途就凶险了,这是国家层面的“终凶”。 诉讼还属于内部纠纷,不属于敌我矛盾,所以不能拿出涉越大川的勇气,用刚强粗暴的方式解决,而是要采用柔和调解的手段,故称“不利涉大川” 。在讼卦中如果处理不当,小纠纷就会变成大矛盾,也有可能由个体纠纷转化成群体性的对抗。长期陷于诉讼争执之中,不管对于个人,还是对于一 个家庭公司团体或国家,都要耗费巨大的精力,既没有心思去做事,也不利于大家齐心协力,更不可能涉越大江大河而成就大事,故称“不可涉大川 ”。【解读】6.1.1“讼”字本身就阐释了卦名的由来和讼卦的大义。“讼”的繁体字为“訟”,从“言”从“公”,言之于公,包含三层含义 。首先,从“言”,用“言语”解决争端,君子动口不动手,没有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只是言语上的争论。其次,“公”是公布于众,公开事实。 第三,“公”代表公正的大人和圣明的君王,就像历史上的包青天等,打官司的关键,在于能有一个公正无私明断是非的大人站出来主持公道。6. 1.2“讼,有孚窒”,首先从天道人道的各个角度,揭示诉讼发生的根本原因。“有孚”是指互有诚信,“窒”是堵塞窒息,圣人一上来就揭示出 了诉讼发生的原因,万事万物之间的沟通被堵塞住了,彼此产生误解,故称“讼,有孚窒”。首先,圣人展现了自然界最大的争讼现象,讼卦中有两 个主角,一个是上乾卦的老天,另一个是下坎卦大地上的江河。天上的日月星辰由东向西旋转,太阳东升西落。大地上的江河从西往东流入大海,其 发源地在西北高原,中国地势是西高东低,西北是陆地东南是大海。日月和江河本身都刚健无比没有过错,是为“有孚”。但其运行方向却天生相反 ,谁也不可能为了对方而改变自己,相互阻隔故称“窒”,这是宇宙自然最大的争讼之象。其次,圣人接着揭示人类社会的诉讼现象,在上一卦需卦 中,利益就像是聚集在天上的云,还没有吃进嘴里,人世间的众人还能做到齐心协力。而到了讼卦喜降甘霖,坎水降落大地位于天下,利益摆在了面 前容易诱发矛盾,俗话说得好“同患难易,共富贵难”,这是人类普遍的劣根性。第三,圣人还从人的性格上分析,讼卦展现了一个人的本质和行为 ,坎卦居内象征人内心多疑阴险,乾卦处外比喻人行为鲁莽刚健不服软,与这样的人打交道,必然发生诉讼。第四,对应到一个社会和国家,下坎卦 内部充满着动荡隐患,下互离卦为“戈兵”争斗不止,上乾卦对外还强势出击,内忧外患不出问题才怪。可见自然界和人世间的诉讼比比皆是,无法 避免。6.1.3“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圣人提出了处理诉讼的总原则。“有孚窒惕”,可以有两种断句法,一语双关,一个是 “有孚窒,惕”,剖析诉讼产生的原因。另一种是“有孚,窒惕”,告诉我们打官司的正确做法。“中吉,终凶”也是一语双关,既指要中途止讼, 也展现基层官员的调解作用,从个人诉讼一直上升到社会和国家层面。纷争可以是百姓个人之间的诉讼,也可以是民众与集体的纠纷,最后升级到诸 侯国与朝廷之间的纷争,一级比一级严重,都要妥善处置。对于百姓个人之间的纷争,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在打官司的过程中,要诚实以 告,摆事实讲道理,故称“有孚”。其次,各自抑制私欲,控制自己的情绪,打官司只能使关系变得更僵,要心怀疑惧三思而行,故称“窒惕”。第 三,如果大家都能明白事理,中途和解撤讼最好,故称“中吉”。如果一意孤行非要将官司打到底,结果将是两败俱伤,后患无穷,冤冤相报何时了 ,故称“终凶”。第四,打官司的关键,在于能有一个公正无私,明断是非的大人站出来主持公道,故称“利见大人”。如何处理民众和集体,以及 诸侯国与朝廷之间的纷争,事关国家社稷的安稳大局,更要谨慎重视。在讼卦中基层官员和基层组织的作用非常大,九二身为“大夫”深入民众,了 解实情为民伸冤,既化解了民众个人之间的小纠纷,同时也调解了下层民众集体与国家的纷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平息了民愤民怨,这是社会调解 的“中吉”。基层官员的权利毕竟不够,没有能力解决的纠纷,就只能由上面的大臣和君王来定夺了,这是国家治理中的“利见大人”。朝廷重臣和 君王一定要公正无私顺乎民情,如果到最后解决不好民众与国家之间的纠纷,老百姓和诸侯伸冤无门,久而久之民不聊生官逼民反,将会陷入师卦的 战火纷飞,国家的前途就凶险了,这是国家社稷层面的“终凶”。6.1.4“不利涉大川”,一语双关,既说不能用涉大川的刚猛方式处理诉讼, 又指出讼卦之时不可能大有作为,将讼卦提升到国家安全社稷稳固的高度。首先,诉讼是人民内部矛盾,不能用涉大川的刚猛方式处理解决。其次, 指出诉讼之时不团结的困难处境。在远古时代,渡过大江大河是最艰难的事情,所以周易中屡次提到“涉大川”,是指克服最大的困难,涉越大川一 定要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在争讼之时人心乖离纷争不已,不但川不可涉,还会弄翻船的。如果诉讼处理不当,小纠纷就会变成大矛盾,也有可能由个 体纠纷转化成群体性的对抗,长期陷于诉讼争执之中,不管对于个人,还是对于一个家庭公司团体或国家,都要耗费巨大的精力,不利于大家齐心协 力,也就不可能涉越大江大河,克服面临的巨大险难成就大事。6.2彖辞【原文】彖曰:“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有孚,窒惕,中吉 ”,刚来而得中也。“终凶”,讼不可成也。“利见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渊也。【白话】彖传说:讼卦,上乾刚强,下坎险恶 ,一个人处境险恶还刚健不已,或者险恶之徒遇到刚猛之人,自然都会发生争执诉讼。“讼,有孚,窒惕,中吉”,是说双方虽都有诚信,但诚信被 阻塞,以至于产生误解。诉讼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矛盾加深,所以处讼之时要心中警惕小心谨慎,尽量不要让事态扩大,中途退出撤讼会获 得吉祥。九二刚爻来到下卦并居于中位,作为基层官员最了解实情,自然能够妥善处置。“终凶”是说如果非要将诉讼进行到底,最后会有凶险,因 为争讼不已将导致两败俱伤,谁也不可能有任何成就。“利见大人”,是因为九五尊贵既中且正,像天一样公正无私,能够完美地解决纠纷,使万民 心服口服,双方重归于好皆大欢喜。“不利涉大川”是说大家都纠缠于诉讼之事,人心涣散反目成仇,家将不家国将不国,不仅不能涉越大川,最终 还会陷入深渊无力自拔。【解读】6.2.1“彖传”和“大象传”与卦辞的关系。卦辞是文王所做,因其过于简练晦涩难懂,故孔圣人博采前贤见 解精华阐释卦辞,分为彖传和大象传,孔圣人一般只述不作,比如在《论语》中,凡是孔子之言,都注上“子曰”二字。“彖”读作(tuan), 本义是宰猪,泛指动物解剖,引申为剖析分析。彖辞一般是从内卦到外卦,从下卦到上卦,从开始到结束,从内因到外果,一层层地展现事物的发展 趋势,和发展过程中必然遇到的各种情况,就像现在所说的“可行性报告”,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意味,彖传一般强调困难消极因素多。而大象传 是从相反的角度来注释卦辞,一般是从上到下从外到内,从已经形成的的现象和结果来看走过的路,就像“事后总结”,捡取一两个关键点给君子以 忠告。彖传和大象转珠联璧合,像两颗夜明珠一前一后映照着文王的卦辞。6.2.2“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解释卦辞的“讼”,指出产生诉 讼的原因。首先从人的性格角度分析,内卦为坎卦为险恶,外卦为乾为刚健,一个人如果内心阴暗出发点就不正确,外表还表现得非常刚健勇猛,与 这样的人打交道,必然会产生矛盾,故称“上刚下险”。其次描述人的处境和行为,下坎为险,上乾为刚健,处于危险境地,还要勇往直前,必与别 人发生矛盾,故称“险而健”。阴险之人行为难以预测,刚猛之人脾气暴躁,阴险遇到刚猛必然产生矛盾。宋代人程颐在《周易程氏传》说“若健而 不险,不生讼也。险而不健,不能讼也。险而又健,则以讼也”,意思是个性刚强然而内心并不阴险的人,不会滋事争讼。内心阴险然而个性软弱的 人,无力发动争讼。只有内心阴险同时个性刚强的人,最喜欢引起争讼,在讼卦中这几类人都涉及到了。6.2.3“讼,有孚,窒惕,中吉,刚 来而得中也”,解释卦辞的“讼,有孚,窒惕,中吉”,并且用“得中”突出赞扬九二居中调停的作用。指九二刚爻来居下卦中位。“来、往”是周 易的习惯用语,下卦中的某一爻如果是另外两爻的异类,这一爻可以称之为“来”。上卦中的某一爻如果是另外两爻的异类,这一爻可以称之为“往 ”。从外到内从上到下称为“来”,反之称为“往”。九二刚爻来居下卦之中位,处于两阴之间,故称“刚来而得中”,这一爻象意味着临险刚健 而能得中,既说处讼之人刚柔兼济明了事理,能见险而止中途息讼。又说刚健者居中调停纠纷必能妥善处置。在讼卦中九二和九五的作用都很大, 九二为“大夫”相当于基层官员,下卦本来是坤卦,坤卦代表大地和万民,现在阳爻来到下坤中间,就像是官员来到民众之中,了解民众的冤屈和疾 苦为民伸冤。古人也认为,老百姓的一些鸡毛蒜皮小事最好在基层就得到解决,不要什么事情都捅到九五君王那里。大家可以联想到当今社会,老百 姓喊冤无门,各级基层政府和信访部门又不作为,很多事情要等到中央媒体曝光,引起高层重视了才得以解决,这都是因为当今的“九二”大夫不作 为啊。6.2.4“终凶,讼不可成也”,解释卦辞的“终凶”。指上九爻的结局,上九穷极则变,上九阳爻变阴,上乾卦变为兑卦,兑为毁折为附 决为脱落,引申为“不可成”。6.2.5“利见大人,尚中正也”,解释卦辞的“利见大人”,赞美九五大人的中正之德。下互离卦为太阳为光明 引申为“见”,上互巽卦为“利市三倍”引申为“利”,上乾卦为天道代表公正的“大人”,连起来就是“利见大人”。下互巽卦为“风”引申为社 会风尚,故称“尚”。中正的大人一举扭转了尔虞我诈的社会风气,全社会都崇尚互敬互爱,故称“尚中正也”。周易中共有5个卦出现“利见大人 ”,第1卦乾卦九二爻“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乾卦九五爻“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第39蹇(jian)卦卦辞“利西南,不利东北,利见大 人,吉”,蹇卦上六爻“往蹇(jian),来硕,吉,利见大人”,第45萃卦卦辞“王假有庙,利见大人,亨”,第57巽(xun)卦卦辞“ 利攸往,利见大人”,6.2.6“不利涉大川,入于渊也”,解释卦辞的“不利涉大川”。从上九爻和整个卦象而来,上互巽卦为风为“入”。“ 渊”有两个取象,一是上九穷极则变阴,上乾卦变为兑卦为泽,下卦为水为险,泽下之水为“渊”。其次,上九爻辞曰“终朝三褫(chi)之”, 上九执着于争讼之事,最后三个阳爻都被剥成阴爻,这样就走到下一卦地水师卦陷入战争,由人民内部纠纷变成了敌我矛盾,家国由此陷入万劫不复 的深渊,也称为“入于渊也”。下坎卦为大川,隐喻巨大的困难,涉大川的条件是要乘木舟还要有风势相助,才能渡过大江大河。“不利涉大川”, 是说这些条件不满足,船被淹了。参照以下卦象。本来的整个卦象是:乘风势行木舟于水上,刚健地前进,“利涉大川”。但如果上九执着于争讼 之事,上九穷极变阴,则整个卦象就变了,如下:6.3大象传【原文】象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白话】大象传说:天与水 相违而行就产生诉讼,因为乾天和坎水的志向本来就不一致。君子有此感悟,在做事开始前就要谋划好,一定找到志同道合之人进行合作,防患于未 然。【解读】6.3.1“大象传”和“彖传”的互相补充。“大象”一般是从上卦到下卦,从现象到原因,从外卦到内卦来解释卦辞。先说上下卦 的组合,再指出它对人的启发,先说已呈现在外的存在的现象,再启迪君子该如何应对。彖传如“可行性计划”,一般都如实地逐步剖析事物的客观 情况,以及有利和不利的条件和趋势。而大象传就像“事后总结”,保留着切实可行的正确的策略措施,给君子以忠告。彖传的篇幅比较长,详细描 述事物的发展过程。而大象传则是摘取其中的关键点,言简意赅给君子以善意的提醒。彖传和大象转珠联璧合,像两颗夜明珠一前一后映照着文王的 卦辞。6.3.2“天与水违行,讼”,从天象中的不和,引申到人事上的诉讼。讼卦上乾下坎,上为天,下为水,天道向上,水流向下,方向相反 。同时古人直观自然,发现日月星辰等天体从东往西转,地上的长江黄河则从西往东滚滚流入大海,二者是反方向运行的。其三,“天一生水”,“ 水”是“天”生出来的,是一家人,但其运行之道却相违,属于内部矛盾。第四,江河的川流不息和天道运转的周而复始,都是有其自己的规律,并 不存在谁对谁错和道德高低,都为“有孚”,对应到人事上是指双方都有诚信,但由于性格秉性不和,造成误解和矛盾。孔圣人从天道自然运行的角 度,来说明人世间的争讼是不可避免的。6.3.3“君子以作事谋始”,告诉君子如何避免诉讼。既然从天道运行的角度揭示了争讼发生的原因, 那么君子观此天道,应该在做事前尽量减少可能引起诉讼的因素,将日后争讼的概率降到最低。“做事谋始”的卦象来源。上乾卦为阳刚的君子,故 称“君子”。上互巽卦为长成的大木,远古时期的工作主要是木工活,所以引申为普遍意义上的做工,故称“做事”。下互离卦为“心”为“谋”。 下坎卦为“心加忧”,隐患在下为“始”。圣人将其连起来组成“君子以做事谋始”,马上就有了全新的寓意。在做事情的初始阶段,如果内部已经 出现不和谐因素,比如心中有疑虑,不信任互相防范,在此情况下,如果还刚健地勇往直前去做事一定会埋下隐患,日后必定有争端发生。“做事谋 始”是说防患于未然,把争讼化解于尚未形成之时,传统中医的“治未病”的原理即来于此,所以古人说“理明于素,则争心不生,虑周于先,则争 端不起”。6.3.4讼卦不是教人如何争讼,而是诫人如何止争息讼。孔子《论语·颜渊》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此言与《大象 传》所云的“君子以作事谋始”之义相合,反映了圣人息讼止争和谐相处的思想。讼卦虽然是讲诉讼的,但其真正含义是讲如何息讼止争,最好是无 讼。在诉讼的过程中每个个体都在避免争讼,初六六三两个阴爻处于坎险之中虽有委屈,但本质柔弱无法与处于强势的阳爻相抗衡,所以不主动去诉 讼。九二刚中但处坎险,虽刚健欲与九五之尊相抗衡,但看到九五太强势,自己又不占理,所以中途退出不再纠缠,免除祸患。九四明白事理回归正 道。九五是中正的大人,能够明断是非公正行事。只有上九争讼不止,最后的结果必然凶险。6.4爻辞和小象传解读。概论:卦辞是文王所写,彖 辞和大象传是孔圣人总结的,从前后终始两个不同的角度注释文王的卦辞。周易有六十四个卦,将一个人和一个国家的处境细分成六十四种情形,就 是我们常说的“天时”。那么在这个具体的环境中如何作为,就是六个爻辞所要讨论的问题了。“爻”读作(yao),既像远古时的“结绳纪事” ,小事打小结,大事打大结。也像是切肉,切成小块大块,描述万事万物的变化之象。六个爻就是将事物的发展过程细分为六个阶段,根据不同“地 利人和”的千变万化,如何去“趋吉避凶”。六个爻辞是文王的四儿子周公所撰,就是中国人崇拜的“周公解梦”的那个周公,孔圣人逐句注释爻辞 称为“小象传”。前面揭示了诉讼产生的原因,给出了打官司的大原则,那么接下来就要详细讲述如何打官司,如何中途撤讼了。我们已经学习了 前五个卦,第1卦乾卦描述日月运行的天道规律,第2卦坤卦展现大地上春夏秋冬的时序节气,第3卦是以草木生长的盛衰做主线,第4卦蒙卦是展 现古人的教育之道,第5卦需卦是以离河水的远近距离作比喻。那么,讼卦就以古代打官司的社会风俗和人之常情做背景,因为远古时期民风淳朴, 大家都能做到谦让,以此告诉后人要向古人学习。在讼卦中,圣人同时展现了几条主线,来告诉人们如何谨慎对待诉讼。其一,从人的性格素质来分 。其二,指明了诉讼之人社会地位的高低尊卑。其三,将诉讼的过程分成六个阶段,代表诉讼的进程和严重程度。第四,将诉讼的主客体分成三组, 初对四,二对五、三对上,尽量模拟现实生活中诉讼的真实情景。第五,讼卦既讲老百姓个人之间的诉讼,也讲百姓和集体与国家之间的纠纷,还上 升到诸侯国和朝廷之间争讼的层面,案情一级比一级严重。由此可见,一个小小的讼卦中,同时包含了这么多现象和哲理。从人的性格来看,宋代人 程颐在《周易程氏传》说“若健而不险,不生讼也。险而不健,不能讼也。险而又健,则以讼也”,意思是个性刚强然而内心并不阴险的人,不会滋 事争讼。内心阴险然而个性软弱的人,无力发动争讼。只有内心阴险同时个性刚强的人,最喜欢引起争讼。在讼卦中,这几类人都涉及到了。其次, 从社会地位来分,有普通老百姓,有“大夫”的基层官员,有三公诸侯,有近君大臣或皇亲国戚,有君王,有太上皇或凌驾于君道之上的人。在讼卦 中,下面是河水,上面是天,河水代表坎险纠纷隐患等,上天代表天道。所以圣人就以河水流动的自然现象作为主线,初六为水源头,九二为刚汇聚 成的水库湖泊,六三则是汹涌澎湃的大河,九四像是河流上的大船,九五爻既中且正预示着人类社会由初期的争讼不止慢慢回归天道,回到正常的社 会秩序中来,大家和谐相处皆大欢喜。6.4.1初六爻【原文】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象曰:“不永所事”,讼不可长也。虽“小有言 ”,其辩明也。【白话】初六:从自然现象来看,在江河的源头刚刚积水成小溪,故称“不永”。君子由此感悟,刚刚产生了一点小摩擦,象征事端 初起,还没有升级到诉讼的程度,不要长久地纠缠,故称“不永所事”。初六与九四产生了矛盾,一个是位卑力弱的百姓,一个是深明大义的高层 ,如果双方都自我克制各退一步,从言语上解释几句就能解决,故称“小有言”。则能冰释前嫌和好如初,皆大欢喜最终获吉,故称“终吉”。小象 传说:“不永所事”,是说争执之事不可久而不决,也不能任其小事长大发展成诉讼。“虽小有言”,是说事情还小,谁对谁错一目了然,各退一步 稍微沟通一下,就能明辨是非。【解读】6.4.1.1“不永所事”,用“江河的源头”比喻事端初起。“永”是象形字,其小篆字形,上“一点 ”为水源,点下面“一小横”代表汇聚成溪,下部的“水”象征溪流成河,合起来像河水源源不断长流不息,后泛指“长”,永远永恒永贞。从卦象 来看,初六爻是下坎卦的初爻,坎卦为江河之水,初六就像是江河的源头,所以圣人用“永”字作比喻。“事”是事端做事,初六正应九四,九四处 上互巽卦,巽卦为做工为“有事”,所以圣人用“事”字来做比喻。再从“做事”引申为“事端”,在讼卦的最初阶段,圣人用“事”而不用“讼” 字,是说事端初起还没有升级到“诉讼”的程度。自然界最大的诉讼之象是“天与水违行”,江河在下苍天在上,所以讼卦的起始阶段,对应的是 江河源头的小溪,故称“不永”。圣人告诉我们,水流还只是小溪,不像下游的江河波涛汹涌。所以不能将刚起的事端苗头肆意扩大化,将事端解决 在源头,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是为“不永所事”。周易中共有9个卦出现“永”字,其它分别是,第2坤卦用六爻“利永贞”,第8卦比卦彖辞“原 筮,元永贞”,第22贲卦九三爻“永贞吉”,第42益卦六二爻“永贞吉”,第45萃(cui)卦九五爻“元永贞”,第52艮卦初六爻“利永 贞”,第54归妹卦大象传“君子以永终知敝”,第62小过卦九四爻“往厉,必戒,勿用,永贞”,都是永远长久坚持的意思。6.4.1.2“ 小有言”,描述初六的处境和如何作为。本爻的“小”有两层含义,首先是说事态还小,初六为讼卦的开始。其次是说初六的态度,在易经中,阳为 大,阴为小,行为刚猛为“大”,谨小慎微示弱为“小”,初六位卑力弱更应该“示弱”,故称“小”。“有言”有两层含义,一是口舌是非,二是 说话辩解问个明白。周易中的“有言”都取象于兑卦,兑卦为“口”能“言”,有两个取象。首先,初六的反爻是阳爻,下坎卦变为兑卦。九四爻处 上互巽卦,巽卦的反卦是兑卦。反爻和反卦都取反象,所以没有口舌是非,故称“小有言”。从流水的自然现象来看,泉水的涓涓细流声音很小,就 像是人说话时慢声细语。从生活常识来看,一般的纷争起初都是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只是言语上的纠纷,合起来都称“小有言”。上一卦需卦 九二爻辞曰“需于沙,小有言,终吉”,也取象于下互兑卦。周易中共有6个卦出现“有言”,分别是第5需卦,第6讼卦,第36明夷卦,第47 困卦,第51震卦,第53渐卦。6.4.1.3“终吉”,展现初六的吉祥结局。初六居下坎卦对应的时序为“冬天”,周易中“冬”与“终”通 用。初六亲比九二正应九四,九二和九四都处上互离卦,离卦对应的时序为夏天,夏天太阳高照万物生长亨通,故为“吉”。圣人巧妙地将“终、吉 ”连用,就有了全新的含义。初六虽居严寒之冬,处于坎险忧虑之中,但如果能够顺应九二和九四则可获吉祥,故称“终吉”。引申到人事上,初六 地位卑下处坎险之初无力争讼,也象征处于争执的起初阶段,只是言语上的摩擦,辩解几句就行了。不像现在社会上一些浮躁的人,互相没礼貌,即 使道歉也没诚意,本来芝麻点的事,由于言语不合发展到拳脚相加,甚至闹出人命,得不偿失可悲可叹,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6.4 .1.4“不永所事,讼不可长也,虽小有言,其辩明也”,孔圣人侧重于人事角度来阐释。“长”一字双关,一是“长久”,对应“永”字,不要 像下坎之江河那样一直长流而不回头。二是“生长”,九四位于上互巽卦,巽为“长高”的大树木。所以孔圣人系了个“长”字,既告诫不长久纠缠 于争执,也不让其继续发展恶化,再往上“长”,就从“小事”长成了“诉讼”。“辩”与“言”相对应,兑为口舌为争辩,初六与九二亲比,与 九四正应,阴顺阳,九二和九四组成了下互离卦,离卦为光明为明白。“日月”为“明”,初六处下坎卦为“月”,紧邻的下互离卦为“日”,合起 来就是个“明”字。有些事略辩即明,有些事不辩即明,纠缠于口舌之争是无益的,故称“其辩明也”。周易中的“明”字一般取象于离卦太阳之象 ,或是世道光明,或是心明眼亮,或是处困境心中充满希望。共有22个卦出现“明”的描述,分别是乾、屯(zhun)、讼、履、同人、大有、 谦、随、噬嗑(shihe)、贲(bi)、离、晋、明夷、睽(kui)、夬(guai)、困、井、革、鼎、艮(gen)、丰、旅。6.4 .1.5与第38卦睽卦初九爻相比较。睽(kui)卦是讲化睽为合,讼卦初六与睽卦初九的情形差不多,所以其解决的办法也基本相近,都是不 要把事情扩大化。初九爻辞曰“悔亡,丧马,勿逐,自复,见恶人,无咎”,初九和九四有矛盾,但都是阳刚之人,隔阂尚小。圣人用放牧追马之事 来比喻人事,马越追跑得越远,你不追它反而自己会跑回来。引申到人事上,两个阳刚之人刚刚闹别扭,都在气头上,都觉得自己有理,此时不宜马 上分个高下火上浇油,彼此都需要冷静一下各自反思,然后再见面把事情说清楚,虽不能保障一定得吉,起码没有害处,故称“无咎”。6.4.2 九二爻【原文】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象曰:“不克讼,归逋”,窜也。自下讼上,患至掇也。【白话】九二:九二之水遇到 高地流不过去,就在原地不断蓄积水势,形成水库和湖泊,这是流水的“不克讼,归而逋”。引申到人事上,九二与在上的九五同性相敌产生诉讼, 九二陷于下坎险,九五既中且正,九二与九五争讼一般不会胜诉,故称“不克讼”。九二看到不能胜诉,知难而退回到家中偃旗息鼓,故称“归而逋 ”。对应到社会,九二身居“大夫”之位,作为基层官员有责任调解大家的纠纷,使之不升级为诉讼,故称“不克讼”。同时九二代表着一个家族或 一个城邑,为民请命与九五据理力争,败下阵来也称“不克讼”。九二停止诉讼,回到自己的村邑,要安抚好邑民的不满情绪,故称“归而逋”。九 二刚居中位明了事理,偃旗息鼓没有继续聚众纠缠闹事,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和民众。九五既中且正宽宏大量也没有穷追猛打,所以九二的家人和 采邑的三百户民众没有因此受到牵连和伤害,故称“其邑人三百户无眚”。小象传说:“不克讼,归逋”,是说像老鼠那样钻入洞穴,比喻诉讼之人 暂时偃旗息鼓。但老鼠是不安分的动物,还会伺机而出。“自下讼上”,九二以其居位卑下敢与高居尊位的九五争讼,则说明下面肯定有冤屈,九五 必须要妥善应对。坎水象征隐患在下面慢慢积聚,就像是民众的冤屈越积越多,等到汇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变成汹涌的波涛,久而久之一定会成为君王 和国家的心腹大患,故称“患至掇也”。【解读】6.4.2.1第二个阶段,诉诸公堂,要及时解决争端,平息民怨。个人之间的小事情,最初只 是口头纠纷,如果没有及时解决,就会升级到诉讼的对簿公堂。既说到个人诉讼的失败,也涉及到基层调解员和官员的作用,最后展现出社会隐患爆 发的动乱后果。6.4.4.2“不克讼,归而逋”,用流水的特性比喻不能胜诉。初六和九二都处下坎卦为“水”,所以圣人就用流水的自然现象 做比喻。初六是水源头的溪流,故初六爻辞曰“不永”,九二爻则是涓涓溪流汇成的小河。“逋”读作(bu),从“甫”旁,“甫”既指水边的 草地,也指形成的湖面,比如“黄浦江”的“浦”。九二与在上的九五爻不应,九五处上互巽卦为“高”,九二之水流不过去,所以需要不断蓄积 先形成湖泊,这是流水的“不克讼,归而逋”。6.4.4.3“不克讼”一语三关,引申到人事上,既说不让事态扩大,也指出民众和基层的冤情 得不到申诉,最后赞扬九二能及时调解民间纠纷。在初六爻中,只说有“事”还没有“讼”,到了九二爻“讼”就产生了。因为九二和九五都是阳爻 ,同性相斥所以产生诉讼。“克”字甲骨文字形有“人肩抗物”之象,从卦象来看,九二处下坎卦,坎对应的人体部位为“耳”,九二还处下互离卦 为“中空之木”,耳与肩齐,肩上扛着东西,但上面是巽卦长成的大木,此树此木在上乾天之中过于粗壮,九二实在扛不动,故称“不克”,以此引 喻九二胜不了九五。周易一卦中的六类人,最下为普通民众,第二类就是“大夫”。此时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纠纷了,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团体的其他 人也会被牵扯进来,变成群体事件,有三层含义。首先,作为个人来说,此类人能中道行事审时度势,看到对方实力太强大,知难而退不起争讼,这 是明智的选择,故称“不克讼”。其次,对应到一个社会,基层调解员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也像现在的基层法院,尽量将纷争解决在下面,这是不 让诉讼扩大化的“不克讼”。第三,同时作为基层官员,除了调解民间纠纷,还担负着为民请愿的责任。你作为父母官,有责任将基层民众和集体的 不满及时反映给国家和君王。如果在上的官僚阶层和君王不负责任,有可能将基层官员提供的意见压制或反驳回来,这就是反面意义上的“不克讼” 。周易中的“克”字都是能够胜任的意思,共有8个卦出现“克”字,其余7个卦分别是,第4蒙卦九二“子克家”,第13同人卦九四“弗克攻” ,第14大有卦九三“小人弗克”,第24复卦上六“至于十年不克征”,第41损卦六五“弗克违”,第42益卦六二“弗克违”,第63既济卦 九三“三年克之”。6.4.2.4“归而逋”,从流水的习性引申到人事上,描述败诉之人暂时偃旗息鼓,但并不安分,以此比拟人心不服,也指 出了社会隐患。“归”是归来回归之义,九二处下坎卦为水,与之不应的九五处上互巽卦为“高”,河水遇到高地流不过去被挡了回来,故称“归” 。“逋”读作(bu),从“辶(chuo)”从“甫”,“甫”指水边的草地,加上“囗(wei)”就是园“圃”花“圃”。下卦原本是坤卦为 大地,九二隐身到田地上,就像回到民众之中,要安抚好民众的不满情绪,故称“逋”。孔圣人《彖辞》曰“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 就是说九二爻的“归而逋”,居于坤卦中爻,象征藏身于民。九二处下互离卦为“见”为“明”,九二见几而作,看到不能胜诉选择了急流勇退,退 回到自己的领地。从水的习性来看,水流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在积聚水势。引申到人事和社会层面,象征败诉之人心里不服,民愤并没有得到平息 ,这就是社会隐患。6.4.2.5“其邑人三百户无眚”,既指出九二知难而退的原因,也从正面展现九五的宽宏大量,赞扬君王并没有穷追猛打 祸及无辜民众。初六为平民,代表的是个人。九二为“大夫”,有自己的采邑,是为民请命,从个人诉讼升级到群体诉讼。要知道在古代有连坐法, 一人有罪可能百家受累,后世还有“株连九族”的酷刑,父亲家四族,母亲家三族,媳妇家两族,加起来就是九族,“灭九族”往往要杀几百人。之 所以邑人免遭牵连,一是由于九二及时醒悟中途止讼,二是因为九五既中且正不会迁怒于下民。“三百户”,远古建国立候分封土地,君王之下分封 诸侯和大夫两级,君王把自己的父辈兄弟和孩子封为诸侯,诸侯再把自己的父辈兄弟和孩子封为“大(da)夫”,他们都是一家人,所以国家也称 为“家国、国家”,家和国分不开,大夫的领地称为采邑,“食邑三百户”,一般分封三百户人家。“三百”的取象,古人将一天一夜的时长等分成 一百份,这就是“百”这个数字的由来。从卦象来看,九二处下坎为月为黑夜,处下互离卦为日为白天,上乾为天,日月交替在乾天下运行一个昼夜 ,故有“百”之象。九二与九五相差三个爻位,故称“三”,合起来就是“三百”。“眚”字的取象来源,“眚”读作(sheng),最早是天文 学用语,指日食,月侵日为眚,下坎卦为月,下互离卦为日,坎月侵入离日为“眚”。后来引申为一种眼病,眼睛生白翳(yi)看不清楚,白翳指 白膜,就像现在的白内障,又继续引申为灾祸,天灾为“灾”,人祸为“眚”,合称“灾眚”。从卦象上可以看到“眚”字的取象来源。九二如果不 与九五争讼,及时躲避起来,那么上互卦“巽白”就不会与下互卦离目产生联系,巽白也不会进入离目,眼睛就不会产生“白膜”有“眚”,其邑人 三百户也不会有灾眚了,连起来故称“其邑人三百户无眚”。首先,圣人从正面告诉我们“归而逋”的原因,九二已经不是一个人了,你还有家人, 还有三百户邑民,你要与别人打官司,要先想想他们三思而后行,为了保护好自己的家人最好止讼。其次,圣人再从个人诉讼上升到国家治理的层面 ,此时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和君王如何对待下面臣民的诉讼。如何处理有两种做法,一是要给民众一个满意的答复,平息民愤社会安宁。二是不能借此 打击报复村邑中的三百户民众,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埋下动乱的祸根。周易中共有5卦6处出现“眚”,其余分别是,第24复卦上六爻“迷复,凶, 有灾眚”,第25无妄卦卦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上九爻辞曰“行有眚,无攸利”,第51震卦六三爻“震苏苏,震行无眚”,第62小 过卦上六爻“飞鸟离之,凶,是谓灾眚”。6.4.2.6“不克讼归逋,窜也。自下讼上,患至掇也”,孔圣人侧重于人事和国家治理角度阐发哲 理。先用老鼠“窜”的习性指出了社会隐患,再用“患至掇也”描述社会动乱由此发生。周公爻辞说“不克讼,归而逋”,孔圣人将其解释为“窜” 。“窜”的繁体字为“竄”,上“穴”下“鼠”,下坎卦为“穴”为隐伏,九二就像老鼠一样藏入地下洞穴,老鼠一般不安分,人来了它就躲起来, 人一走还会伺机出来捣乱。“患”字上“串”下“心”,隐藏还未展现的祸乱,患难心腹大患。下坎为“隐伏”为“心加忧”,上互巽为绳索,下 互离为网系,将这些心中小的不满用绳子串连在一起,就会变成大的“祸患”,故称“患”。“掇(duo)”从“叕”,“叕”读作(zhuo) ,由四个“又”组成,张网的样子,比喻连在一起,带“叕”旁的字很多,比如缀辍啜惙涰餟等。九二爻处下互离卦为“网”,水流慢慢汇聚,就像 是民众的冤情越积越多,加上一个“扌、手”,表示是人为造成的,故称“掇”。“至”是极最的程度,发展到极致就会酿成社会动乱,故称“患至 掇也”。既然九二敢与九五对簿公堂,说明下面确实有不满和冤情,故称“自下讼上”,所以上层官员和君王必须要重视民愤民情。由此可见,“患 至掇也”就是“掇小怨以至于大患”的意思,孔圣人从周公隐晦的爻辞中看出了社会的巨大隐患。九二和九五是讼卦中唯一一对能起纷争诉讼的组合 ,都阳刚得正,九二官员代表下层民众群体,九五君王代表上层统治阶层,他们的纷争其实就是民众和统治者的矛盾。九五作为君王不能不明察,处 理不好就会演变成社会动乱,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都是这么发生的。6.4.2.7与第38卦睽卦的比较。睽(kui)卦讲的是化睽为合,在睽 卦中,九二与六五有隔阂,六五为君王比九二地位高,错过了初期的沟通就只能私下解决了,所以九二爻辞曰“遇主于巷,无咎”,在小胡同不期而 遇,否则大路朝天各走半边就没有机会正大光明进行沟通,或者找一个中间人传话调解秘密进行,即使谈不拢谁也不会丢面子,这是中国人特有的处 理方式,欧美人一定要找律师通过法律解决。在讼卦中,九二同样是与九五君王据理力争败下阵来,所以也要像睽卦九二爻那样藏匿起来,暂时偃旗 息鼓,故说“归而逋”,或者“归逋窜也”。6.4.3六三爻【原文】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象曰:“食旧德”,从 上吉也。【白话】六三:六三处下坎卦之极,涓涓细流汇成了大河,六三又处上互巽卦为巽顺,上乾为天道,象征河流虽然汹涌澎湃,但能顺着河道 流淌,没有泛滥成灾。对于个人来说,六三阴居刚位不中不正,与上九争讼必然败诉。所幸亲比九四正应上九,九四和上九都在上乾卦为天道,自知 不能胜诉所以退而不争。对应于社会,六三身居诸侯之位,上九象征朝廷祖先宗庙,六三的诸侯是蒙受祖先的功德而承袭下来的,拥有自己的地盘和 俸禄,所以能够巽承祖先功德,安享祖先的余荫,不会轻易与上九朝廷对抗。就好比鹰隼等大鸟,虽然一飞冲天但它的巢穴还在大地上,寓意六三的 根基在自己的地盘,这就是“食旧德”。六三处下互离卦,得以及时觉察到自己的危境,及时改正自己的不中不正,跟随上乾卦天道而行,这就是“ 贞”。六三处下坎卦之极,处境危险过程艰难,故称“厉”。但是六三不与上九争讼,得以保住了自己的家园和地位,最终会渡过难关,由冬到夏, 寒去暑来,获得吉祥,故称“终吉”。上升到国家治理的层面,上乾卦为天为王,六三之臣跟随君王做事,即使成就了功业,也不能贪天之功与上九 争功劳。何况现在六三要与上九争讼,当然更没有成功的可能,这是“或从王事,无成”的第一层含义。从反面来看,如果跟随的“王”像夏桀和商 纣王那样残暴无德,事业肯定“无成”,此时在下的诸侯们自然会揭竿而起吊民伐罪,在上君王的江山也就保不住了,这是“或从王事,无成”的第 二层含义。引申到普遍的人事上,这类人是中产阶级和社会精英,对于维护社会和国家的稳定至关重要。从正面来说,六三是有经济实力有社会地位 而又本身能力弱的人,这类人生活无忧,不会贸然与别人发生争执,只要顺着天道正理行事,就不会有事端滋生。但从反面来讲,如果到了最后逼得 这类人也起来造反,那么这个国家就真的会大乱了。小象传说:六三是说诸侯与朝廷之间的矛盾,只求保有其旧有德业及俸禄,安分守己,故可获吉 祥。对应到人事上,是指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如果本身做事不中不正,那就要谨小慎微,轻易争讼不仅必然败诉,还会失去曾经拥有的东西,要三 思而后行。【解读】6.4.3.1第三个阶段,从正反两面阐释哲理,既说事态得到了缓解,又指出诸侯要造反的巨大社会危机。在九二爻,民众 的纠纷得到了调解,结局为“不克讼”。上层和君王也没有穷追猛打牵连邑人,故称“其邑人三百户无眚”,事态暂时得到缓解。如果基层群体性的 纠纷得不到解决,就会蔓延到一个地区和诸侯国,圣人描述说“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圣人从河流顺着河道流淌,从人的性格 ,从大鸟的习性,从诸侯的世袭制,层层来引喻哲理。6.4.3.2先展现自然界的河流河道。下坎卦为水,所以圣人就以自然界的河流作比喻 。初六为水源头,九二为河水积蓄成湖,到了六三爻坎卦形成,象征涓涓溪流汇成了汹涌的大河。讼卦的卦形是下为坎卦之水,上为乾卦之天道,三 四五爻组成上互巽卦为巽顺,是说虽然江河之水汹涌澎湃,但能顺着河道流淌,没有泛滥成灾。6.4.3.3“食旧德,贞”,先从个人角度来说 。六三之人就是内心阴柔但个性软弱之人,面对强势的上九爻无力挑起诉讼,也打不赢官司,所以在圣人的描述中没有提到“讼”字。从卦象来看, 这类人已经快脱离陷坑,来到天之下,能够遵循天道。对应于人世间,是有经济实力有社会地位而又本身能力弱的人,这类人生活无忧,为了保住自 己拥有的一切,不会贸然与别人发生争执,只要顺着天道正理行事,不仅不会有事端滋生,还能获吉,故称“食旧德,贞”。6.4.3.4“食旧 德,贞”,再从诸侯三公的角度来说,圣人以鹰隼的习性来告诉六三诸侯要守好自己的地盘。初六为平民,九二为大夫,六三为诸侯,所以初和四主 要讲民众之间或民与官之间的纠纷,二和五讲臣君或基层与君王之间的纠纷,那么三和六则讲诸侯国与朝廷之间的纠纷,一层比一层高。六三阴居刚 位,本身不中不正,又身为诸侯王,觉得自己有实力有地位,非要和上九一决高低。但六三阴柔,上九刚强,六三必然败下阵来,周公一上来就告诫 六三要三思而后行。六三处下坎卦为“酒食”,处下互离卦为“大腹”,酒食入于口腹为“食”。“旧”的繁体字为“舊”,上“艹(cao)”中 “隹(zhui)”下“臼(jiu)”,六三处上互巽卦为草木为“艹”,处下互离卦为鸟,处上互巽为“高”,六三正应上九,上乾为天,高飞 冲天之鸟为“隹”,但六三处下坎卦为沟渎为洞穴为“臼”,合起来有“旧、舊”之象。这是周公借鹰隼之类大鸟的习性来说事,鹰隼之类不在树 上筑巢,一般选在土墙或山壁上的洞穴做为巢穴,它们飞到大树木上,或者在天际翱翔,但他们的巢穴不在天上或大树上,还在地上,这就是“旧、 舊”的本义。上九为朝廷和祖先,六三为诸侯三公,他们的爵位是世代承袭的,《千字文》中写道“户封八县,家给千兵,高冠陪辇,驱毂(gu) 振缨,世禄侈富,车驾肥轻,策功茂实,勒碑刻铭”,描述了周公姜子牙伊尹等贤相名臣的功绩和厚禄。“食旧德”,是说六三的爵位是祖先朝廷所 封的,要以大局为重,一起维护国家的安稳。就像大鸟一飞冲天其巢穴还在地上,六三诸侯与朝廷抗衡,你的根还在你的封地。在天为“道”,在地 为“德”,六三处上互巽卦有巽顺之德,亲比九四正应上九,九四上九都在上乾卦,六三“食旧德”就是遵循天道正理,这样才可以保住禄位而获吉 祥。6.4.3.5“厉,终吉”,描述六三的痛苦过程和结局。这类人已经有了一定的身份和地位,肯定咽不下这口气,要经过痛苦的抉择,故称 “厉”。六三处下坎卦为“冬”,引申为“终”。处下互离卦为光明为夏天,引申为“吉”。所以圣人巧妙地将“厉、终、吉”连用,表明虽然过程 危厉,但只要顺应九四和上九,就能离开下坎卦之冬,最终到夏,寒去暑来获得吉祥。六三爻的“终吉”与初六爻“终吉”的取象如出一辙。6.4 .3.6“或从王事,无成”,圣人从国家治理的高度,告诫诸侯可能造反的巨大社会危机,以此再引申到普遍的人事上,圣人从正反两面来阐述哲 理。周易中共有两卦出现“或从王事,无成”,第2卦坤卦六三爻辞曰“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而本爻的爻辞少了“有终”二字,却变成了前面的 “终吉”。坤卦是阐述为臣为妻为随从之道,跟随君王做事,君王有正有邪,有圣明也有残暴无德。从正面来看,如果随从的君王像尧舜那样圣明, 作为臣子即使取得了成就也不要贪天之功。从反面来讲,如果随从的君王像夏桀和商纣王那样残暴无德,那就更没有出头之日了。在本卦中,首先从 正面来说,身为诸侯跟随君王成就了功业,既不贪天之功,也不居功自傲,就不会起纠纷。何况现在六三要与上九争讼,当然更没有成功的可能,这 是“或从王事,无成”的第一层含义。其次,从反面告诫,诸侯们也不是永远不会造反,如果在上的君王残暴无德,就像夏桀和商纣王,跟随这样的 君王不可能成就大事,这时候在下的诸侯们就会与之一刀两断,揭竿而起推翻暴君。到那时候就不是局部的争斗了,而是蔓延到了全国的范围,天下 要大乱了。引申到普遍的人事上,这类人是中产阶级和社会精英,对于维护社会和国家的稳定至关重要。从正面来说,六三是有经济实力有社会地位 而又本身能力弱的人,这类人生活无忧,不会贸然与别人发生争执,只要顺着天道正理行事,就不会有事端滋生。但从反面来讲,如果到了最后逼得 这类人也起来造反,那么这个国家就真的会大乱了。6.4.3.7“食旧德,从上吉也”,孔圣人阐释爻辞“食旧德”的寓意。“上”指的是九四 和上九代表的天道正理,不管是普通君子还是诸侯,只要深明大义遵从天道,就会获得最终的吉祥。六三由于退让不争而获吉,争未必得,不争未必 失,做事情必须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无力争讼就要退让免争。老子《道德经》第8章云“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22章云“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6.4.3.8与第38卦睽卦的比较。睽卦是化睽为合,与讼卦的情形有些相似,只不过解决的方法不太一样,睽卦是解 决长期形成的隔阂,讼卦是马上诉诸公堂。睽卦中也是六三和上九有隔阂,六三不中不正是过错的主要方,所以六三要负荆请罪主动认错。六三爻辞 曰“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yi),无初有终”,只见一辆破车陷在泥水里拖曳挣扎着,拉车的牛互相牵扯着,坐车之人也像是受过刺额割 鼻的刑罚,摔得鼻青脸肿狼狈不堪。本卦六三的“食旧德,贞”,也有悔过改正的意思。本爻的结局是“终吉”,睽卦六三的结局是“无初有终”。 6.4.4九四爻【原文】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象曰:“复即命,渝安贞”,不失也。【白话】九四:九四跻身高层,阳居柔位刚 柔兼济,有巽顺光明之德,不会与初六争讼,故称“不克讼”。九四同处下互离上互巽和上乾卦,有“复归天命”之象,故称“复即命”。从生活常 识来看,下坎卦为湍急的河流,九四爻处下互离卦为“大船”,处上互巽卦为大风,在大风大浪中激流行舟,需要随时调整航向,才能安然前行,故 称“渝安贞”。上升到国家层面,九四身为朝廷重臣,处下互离卦为“大船”,下坎卦为湍急的河流,朝廷这艘大船为万民所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所以九四要下抚民众上辅君王,才能使得九四和君王国家都获吉祥,故称“渝安贞,吉”。引申到现实社会中,九四还是一个调解员的角色,中 国人打官司,一般要找一个德高望重之人先进行调解,如果能中途解决则皆大欢喜。小象传说:“复即命,渝安贞”,是说遵循天命,下不失民众支 持,上不失君王信任,故称“不失也”。【解读】6.4.4.1第四个阶段,开始止讼,在上的大臣领受君命化解民愤冤情,社会风气也由此好转 。下三层是普通的臣民,上三层代表统治阶层。下三个阶段是诉讼,上三个阶段就要开始止讼了。在讼卦中,圣人还将上下一一对应,模拟人世间诉 讼的真实情形,也就是初对四,二对五,三对上,共有三对诉讼的组合。既代表每个人的地位高低,还代表实力的强弱,又展现谁有理谁无理。比如 初期之人本质柔弱,根本无力与上抗衡。第二类人本质刚强,但败下阵来。第三类人本质柔弱,对抗的是朝廷祖先,为了保住自己的世袭俸禄不会轻 易起讼。到了第四个阶段,就开始描述上面三类人对诉讼的处理办法,圣人描述说“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从自然现象,引申到个人和大 臣之道。6.4.4.2“复、即、命、渝”几个字的解析。“复”字从“日”,指的是太阳顺着天道,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循环往复。引申到人事上 ,就是指复归本真之心和复归天命。九四处下互离卦为“日”,处上互巽卦为“巽顺”,处上乾卦为“天道”,太阳顺着天道运行为“复”。九四处 上互巽卦为“风”,处上乾卦为“天”,风行天下像是在传达天帝的命令,故称“命”。“即”的取象,九四处下互离卦为“系”,处上互巽卦为“ 绳子”,用绳子绑系故称“即”。“渝”有两层含义,一是船舟,二是改变调整航向走捷径。“渝”字从“氵(shui)”从“俞”,“俞”字的 甲骨文字形,上“亼”下左“舟”下右“刂”,“亼”读作(ji),像船头,“刂(dao)”是“巜(kuai)”的变形,田间水沟,所以“ 俞”字的本义与舟船有关。从卦象来看,九四爻处上互巽卦为成材的大木,九四处下互离卦为“中空之木”,凿空大木做成船舟。九四与初六正应, 与六三亲比,下坎卦为江河激流,九四在上为船不断改变航向随着波浪曲折前行,由此引申出“改变”之义。从“俞”旁的字很多,“输”字左 “车”右“俞”,车船水路交通运输。“偷”字从“人”从“俞”,走歪门邪道的捷径想快速致富。“喻”字从“口”从“俞”,直接口头告知。“ 逾”抄近路超过。6.4.4.3从个人角度来说,描述九四的正确作为,遵从天道和正理。四与初是一对诉讼的主体,在下的百姓已经息事宁人, 在上之人也见好就收,回心转意听从正理,化讼为和改变初衷,安守正道获得吉祥。请注意九二爻辞也是“不克讼”,但两者有别,九二是没有打 赢官司,而九四是不去打官司。6.4.4.4上升到社会和国家层面,描述九四大臣复归天命,安抚下面的民众,引申出“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 哲理。对应到社会,此人已居大臣之位,能够遵循君命和天命,扭转社会风气,回到正常的轨道,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故称“复即命”。上升到国 家层面,圣人把国家和朝廷比作是一艘大船,老百姓就像是在下的江河之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要顺应民意而做及时调整,就能在波涛汹涌的江 河上躲开暗礁,安然行驶故称“渝安贞,吉”。文王在卦辞中说“不利涉大川”,孔圣人彖辞也说“不利涉大川,入于渊也”,都是说船会翻沉,九 四大臣的职责就是将这艘船引上正道,可见九四的功劳。周易中共有3卦出现“渝”字,第16卦豫卦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第17卦随卦初 九“官有渝,贞吉,岀门交,有功”。6.4.4.5“复即命,渝安贞,不失也”,孔圣人侧重于国家治理的角度继续阐释。九四处下互离为网罗 为“系”,处上互巽卦为“绳索”,正应初六之民,善待诸侯六三,九四用至诚之心将下层民众紧紧拴系住,必能使初六和六三大受感动,尽去胸中 郁闷,不留遗憾和隐患,最后形成一个上下和谐的社会局面,既没有失去民众的支持,也没有失去九五君王的信任,故称“不失也”。“不失”的取 象,周易中的“失”字一般取象于兑卦,兑为毁折为脱落,引申为“失”。九四处上互巽卦,巽卦的反卦是兑卦,与之正应的初六爻在下坎卦,初六 爻变,则下坎变为兑卦,反爻和反卦都取反象,则有“不失”之象。6.4.4.6引申到普遍的人事上。在现实社会中,九四还是一个调解员的角 色,中国人打官司,一般会找一个德高望重之人先进行调解,如果能中途解决皆大欢喜。6.4.5九五爻【原文】九五:讼,元吉。象曰:“讼元 吉”,以中正也。【白话】九五:九五君王阳刚中正,就像老天一样公正无私,化解了一切纠纷,普天同庆皆大欢喜,故称“元吉”。小象传说:之 所以“元吉”,是因为九五像老天一样既中且正。【解读】6.4.5.1“讼,元吉”,赞扬九五的巨大作用。九五既中且正,能够圣明裁断是非 ,是卦辞中所说的“利见大人”的大人。九五处上乾卦代表天道,故称“元吉”。6.4.5.2“讼,元吉,以中正也”,孔圣人加以阐释。九 五阳居刚位当位得正,处上乾卦之中,故称“中正”。中正的九五大人是讼卦之主,只有九五的存在才能明断是非劝善惩奸,如果没有了九五,冤屈 没有地方申诉,正义得不到主张,就会产生非常大的社会矛盾。6.4.6上九爻【原文】上九:或锡之以鞶带,终朝三褫之。象曰:以讼受服,亦 不足敬也。【白话】上九:上九居讼卦上极,象征争讼不止,有可能得到鞶带这样大的利益。上九居上乾卦为金,但偏离了中道,就像是锡这种金属 ,遇冷易碎遇热而化,得之不正失之也快,不到天黑便被剥夺了三次。对应人间之事,在打官司中仗势欺人获得了不义之财。但一山更比一山高,强 中自有强中手,你怎么从柔弱的六三那里获得利益,就会有比你更凶猛的老虎从你那儿夺走。上升到国家层面,如果统治者残酷剥削下民,民众就会 揭竿而起,到那时连朝廷都保不住了。小象传说:以争讼手段接受了赏赐的服饰,靠欺压百姓获得了利益和高位,百姓是不会服你的。人们也会竞相 效仿,长此以往世风日下,不仅不能鼓励纵容此行为,还要引起警惕。【解读】6.4.6.1讼卦的最后,展现了誓将官司打到底的反面典型。 前五类人或能息事宁人,或中途撤讼或公正处理,都能得到不错的结局,到了讼卦的最后物极必反,有些人非要一意孤行誓将官司打到底,并因此得 到了巨大的利益。圣人描述说“或锡之以鞶带,终朝三褫之”,圣人借金属“锡”的特性和老虎的威猛,告诉我们靠打官司得来的不义之财是守不住 的,最后上升到国家层面,冤冤相报你争我夺,连国家朝廷都保不住了。上九阳居极位,不中不正,有健极而争讼不止不知悔改之象,卦辞中的“终 凶”,就是指上九。6.4.6.2“或”,指出上九胜诉的偶然性。六三爻辞“或从王事,无成”中也有“或”字,六三爻处上互巽卦为“风”, 风向摇摆不定,故称“或”。上九正应六三,而六三“食旧德”不与他争,使得上九不讼而获胜,并因此而得到高爵厚禄之赏。但这是由于偶尔遇上 了退让不争的六三而占了“便宜”,所以上九爻辞在“锡之以鞶带”之前加了一个“或”字,表示偶然性。但是如果六三不退让,就与上九打起官司 ,六三是三公诸侯之位,面对残暴无德的君王揭竿而起与朝廷抗争,就是诸侯国与朝廷之间的战争,这样就过渡到了下一卦“师卦”。6.4.6. 3“或锡之鞶带”,比喻官服的接缝是用锡焊接的,圣人用锡这种金属的特性,来比喻上九的所得利益保不住。“鞶(pan)带”是宗庙之服,也 就是“系着宽大皮带的佩玉官服”,引申为高官厚禄和巨大利益。上九为宗庙,上乾为天,天子的衣服为“衣”,臣子的衣服为“裳”,上衣下裳, 上天下地,第2卦坤卦六五爻辞曰“黄裳元吉”。金银铜铁锡是常见的五大金属,“锡”在周朝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锡的特性古人早就了解,锡比 较脆弱一拉就断容易毁折,锡既怕冷又怕热,锡的熔点很低只有200多度,只要用酒精灯或蜡烛火焰就能使它熔化,变成像水银一样的流动的液体 ,可以据此特性用来焊接器物。锡又很怕冷,零下十几度遇冷或者变为“灰锡”或者碎成粉末,所以锡制的器物不能放在寒冷的地方保存。上乾卦为 “金”,上九这类人位高权重不讲理,就像金属一样,但不像九五爻那样刚健,所以圣人把他比作是“锡”这种金属。九五欺压在下的六三,六三处 下坎卦为冬天为“寒”,处下互离卦为“火”,锡遇火熔化遇寒粉碎,故称“或锡之鞶带”6.4.6.4周易中“锡”字的总结。在周易中 共有3个卦提到“锡”,另外两卦是,第7卦师卦九二爻辞曰“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第35卦晋卦卦辞曰“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 ”。在第7卦师卦中,圣人用“锡”这种金属一字三关,既比喻六五君王的刚柔兼济,还赞扬六五君王有好生之德,又暗示九二统帅“将在外君命有 所不受”。六五君王完全信任授权九二统帅,但并没有放任自流,六五就像“锡”这种金属,虽然柔软但还具刚健之质,在大策略上必须加以关注, 比如重大战役的决策,并时刻掌握战争大方向,告诫九二不能穷兵黩武,不可滥杀无辜,还要爱护安抚百姓。但六五不会频繁下命令,“事不过三” ,不过多干涉九二具体战役的指挥和日常事务。对于九二来说,战场情况瞬息万变,因为锡这种金属遇冷易碎遇热就化,并不像金铜那样坚硬,所以 九二之帅对君命有灵活处置的权利,这就是军事上“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出处。在第35晋卦中,虽有马的刚健,但还有“锡”的柔软,刚柔兼 济。6.4.6.5“终朝三褫之”,用自然界的弱肉强食的老虎比拟人世间的冤冤相报。“朝”读作(zhao),是说白天的时间短暂,上九 下应六三,六三处下坎卦为月亮为夜晚,六三又处下互离卦为太阳为白昼为“朝”,上九物极必反变成兑卦,兑的方位在“西”,日落西山为“终” ,还没到天黑,所以圣人系辞曰“终朝”。“终朝”与“终日”的意思有些相近,但不尽相同,第1卦乾卦九三“终日乾乾”,第16卦豫卦六二“介于石,不终日”,第63卦既济卦六四“有衣袽(ru),终日戒”。但“终日”是白天,“终朝”含有些许“日薄西山”不能长久的寓意。“三”的取象,从六三爻到上九爻,六三处下互离卦,是从当午走到傍晚,走过了三个爻位,故称“三”。周易中的“三”,是一个小的约数,一般取象于坤卦三阴爻或乾卦三阳爻相连,或者相隔三个爻位。“褫”的取象,从“衣”从“虎”,剥除衣服弱肉强食抢夺的意思。上九居上乾卦为“衣”。上九阳极变阴,上卦变为兑卦,兑为毁折为附决为脱落为“白虎”,合起来有“褫”之象。上九由此要明白,一山更比一山高,强中自有强中手,你怎么从柔弱的六三那里获得利益,就会有比你更凶猛的老虎从你那儿夺走,长此以往你争我夺,尔虞我诈弱肉强食,冤冤相报何时了,社会风气将会败坏。6.4.6.6用“终朝”,比喻朝廷不稳固。“朝”在本卦中有两个读音,一是(zhao),还没到天黑,形容时间很短。第二个读音是(chao),暗指朝廷社稷。本卦中的“朝”字兼具此二义,是告诫上层统治阶级不能对百姓压榨太甚,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到时候民众造反社会动乱,连朝廷社稷都保不住了。6.4.6.7“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孔圣人看到此卦象,联想到人伦道德,告诫人们不要学上九,那样是不光彩的,应该引以警戒。“服”一字双关,既指“衣服”,也指“信服”,上乾为“衣”,故称“服”,与爻辞的“鞶带”相近。“亦”字的甲骨文字形,在“大、人”的两边加两个点,表示两腋所在,《说文》注释“亦,人之臂,亦也”,成语“亦步亦趋”,人的胳膊前后相随,在本爻中有“模仿效仿”之意,就是劝告世人不要学上九。周易中有很多“亦”的描述,比如“亦不自失也”,“亦可丑也”,“亦不足贵也”,“亦不处也”,“亦可喜也”,“亦以伤矣”,“亦不知极也”,“亦不知节也”,都是“模仿”或“也”的意思,向好的东西学习,不要东施效颦,也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学习坏的行为习惯。“敬”字有两层含义,一是地位高受人尊敬,二是警戒警惕之意。上九以势压人,获得了高位和利益,偏离了中道,失去了民众,不会受民众尊重,大家都要引起警戒。6.5讼卦总结综上所述,圣人在讼卦中既描述了百姓之间的各种复杂的诉讼情形,更是将其上升到社会治理和关乎国家安危的高度,并以此给君子和君王提出告诫。讼卦中列举了很多自然天象和人文典故。用天道西行江河东流的自然现象,告诉我们诉讼产生的根本原因。用“逋、窜”的老鼠习性比喻民愤难平的隐患。解释了“患、掇”两字的造字本义。用“鹰隼”的巢穴不在树上而在地上的习性,告诫诸侯要守住自己的地盘。记载了古代“封家建侯”的封建制度,“大夫”的领地是三百户,诸侯的爵位是世袭的。用“锡”这种金属既怕寒又怕火的不稳定性,来比喻容易失去。用“褫(chi)”字老虎威严的丛林法则,比拟人世间的弱肉强食。6.6从讼卦向师卦的过渡。6.6.1《序卦传》曰“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类永远都在为食物和地位名声争讼不已,圣人的止讼息争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只有到了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才能真正做到“无讼”。在讼卦中,前几种人的作为和结局都不错,因为能中途止讼,只是到了最后的结局很惨。但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通情达理,这只是圣人的美好愿望。如果大家都争讼不止,就会由个人诉讼,逐步演变成集体争斗,最后发展成诸侯国与朝廷之间的纷争,参与人数一层比一层多,事情越来越严重,诉讼如果得不到妥善的解决,最终将走向战争的“师卦”。6.6.2上九爻辞曰“终朝三褫之”。上九是位高权重之群体,也暗指朝廷国家,“三褫之”也就是把上乾卦三个阳爻逐步剥去,变成了三个阴爻,这样天水讼卦就变成了地水师卦,由争讼不成走到了战争,由人民内部矛盾转化为敌我矛盾。张武忠2015年5月6日于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