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林”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治病”“除虫”“保健”等方方面面,需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打出一套“组合拳”,找准关键穴位精准出击,达到有的放矢、系统治理的综合效应。 出拳之前,得先下一番功夫摸清底数。“护林员”对责任领域的“树木”和“森林”的状况,一定要底数清、情况明、数字准,存在什么问题,怎么控制和解决,都要心中有底。这个基础工作做得好与坏,直接决定结局的成功与失败,就像打仗一样,连敌人是谁、兵力如何、有什么特点等都不知道,怎么打得赢!需要正视的是,有的纪检机关负责人对本地本部门“树木”和“森林”的状况,是一本“糊涂账”,必须抓紧补课了! 底数摸清,就该出第一重拳了,即铲除违反党的纪律和规矩行为的“病原物”。“护林员”要有啄木鸟精神,天天巡视,因“树”制宜、精准施策。对一些存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或轻微违纪问题的党员干部,要积极运用“四种形态”的“处方”,敢于咬耳扯袖、红脸出汗,及时正“歪树”、治“病树”,让误入歧途者迷途知返,让触犯纪律者悬崖勒马,防止“歪树”变“病树”、“病树”变“烂树”,一步步滑向腐败的深渊。 “护林员”要练就明察秋毫的能力,能够在一片森林中找到有病虫害的树木,在一棵棵树木中能找准病灶,紧紧盯住问题,果断坚决地出手,凿开树皮、挖出“害虫”。要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把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在首位,深挖细查“七个有之”,坚决铲除导致“病虫害”滋生蔓延的“病原物”。 第二重拳是提高“树木”的免疫力。在自然界中,杨树是天牛最喜爱的食物,建设防护林一般不宜选用杨树,因为很可能被小小的天牛蚕食以至毁灭。党内政治生态和大自然的森林一样,一旦选错了品种,就可能感染病虫害,甚至树木本身就是“病原物”。建设郁郁郁葱葱的党员“森林”,必须严把选人用人政治关、廉洁关,严明换届纪律,严肃整治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严防“带病提拔”“带病上岗”。同时,选好了品种,也决不能不管不问,要协助党组织抓好日常“保健”工作,常打预防“疫苗”,提高“树木”免疫力,防患于未然。 对于纪检监察机关来说,既要协助党委把好选人用人的廉洁关,也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加强与组织、政法等部门的协作配合,科学研判“树木”的种类、“森林”的结构、防止不良物种侵袭的风险等因素,提出政治生态建设的对策建议。 第三重拳是坚决拔“烂树”。对于党员干部队伍中的“烂树”,必须严查严办,防止“烂树”将违法乱纪的“病毒”肆意传播,最终毁掉整个“森林”。有的党员干部根本不把纪律当回事,我行我素,为所欲为。特别是有的在党的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仍然执迷不悟,讳疾忌医、以至于病入膏肓、逐渐腐化为一棵“烂树”。对于这些“烂树”,要敢于动真碰硬,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和魄力,发现一棵,就坚决拔掉一棵。只有这样,才能不会让病入膏肓的树木感染其它树木,以维护好整片“森林”的肌体健康,培育好一片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林。 第四重拳是营造好环境。要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环境,让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歪风邪气无所遁形、无法滋生蔓延。要加快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着力营造遏制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滋生的政治生态环境。在惩治上毫不手软,越往后执纪越严,巩固“不敢腐”的氛围;织密织紧制度的“笼子”,健全权力运行监督制约体系,强化“不能腐”的约束;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好正反两面教材,强化党性、纪律和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政治文化,增强“不想腐”的思想自觉。 用系统的思维方法“护林”,简言之就是要有“森林”生态观,一套完整的“组合拳”同步出击。思维方法破冰,行动就有望突围,广大“护林员”要迅速掌握“怎么护”的本领,精准地护出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之林,使之像自然生态一样成为贵州靓丽的名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