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5日,贵阳老百货大楼重建项目案名尘埃落定,命名为“贵阳一号。”这意味着大十字这个老贵阳城的中心,就要迎来新的面貌。 取消环形天桥后, 2017年7月10日,大十字地下通道正式竣工开通…… —— 一个个标志性的时刻从眼前流过, 抚今思昔,不禁让人回想起大十字的沧桑岁月,和它留给老贵阳人心中不灭的记忆。 本文试着把大十字的变迁划分成四个时代,让我们一起重温大十字的“前世今生”…… 一 20世纪40年代以前 贵阳城从这里发源 ( 40年代的大十字,黄包车是那时的标志 ) 贵阳建城800多年了,发源地就在大十字。建城前,这里叫做“黑羊箐”,是彝话“林木茂盛的地方”的意思。这个地名,一直留在大十字,就是老百货大楼北侧的黑羊巷——贵阳第一巷。 大十字这个十字路口,产生于明代初,接着东面规模小一些的十字路口,被命名为小十字。大十字地处贵阳老城的中心,北面连接北门、六广门,西面连接大西门,东面连接老东门和东山,南面通往大南门,堪称贵阳城的“肚脐 ”。 (50年代的中华中路庆典游行) 民国时期,大十字北面的街道叫北街(现中华中路),南面叫南街(现中华南路),东西两段街道分别是中山东路和中山西路。以这里为中心,商铺云集,包括恒兴益、隆昌源、永丰泰、广和昌等百货店,广聚源皮鞋店,朱铭泰瓷器店,张鹤麟笔墨庄,中央银行贵州分行,凤祥银楼,同济堂药店,德昌祥参茸店,阿麻照相馆,亨得利钟表店等,当年这一片是贵阳商业繁华区。(1930年,省政府将南街北街以及更北面的南京街、广东街统一命名为中华路,并沿用至今。) (1954年的大十字劳动节游行,右边是西门子大钟) (中华中路阿嘛相馆) 然而,繁华也曾毁于一旦—— 1939年2月4日中午,日军18架飞机飞临大十字上空,投下126颗炸弹,大批商铺和道观、学校、戏院被炸毁,贵阳民众被炸死亡521人,炸伤702人,炸毁民房1326栋,产财损失估计2500万元,登记的灾民有8998人,其中大部分无家可归。 (抗战中被轰炸后的大十字) (抗战后期的大十字中心,一个美国大兵以执勤的交警为背景摆拍,这口西门子大钟,一直用到50年代中期报废) 民国时期的“味莼园”副经理孙庆曾生前回忆,这次大轰炸,将大十字的“味莼园”总店炸成废墟。市民经常得出城躲避空袭,味莼园酱油成了他们的必带品。因为郊外没有吃的卖,市民都是带米去做饭吃,酱油拌饭,不仅可口,还廉价。因此味莼园酱油销量大增,不得不在总店的废墟上开设临时供应点。第二年,“味莼园”总店搬到了大十字河西路口。从此,市民在这里打了60多年的酱油。 二 20世纪50—70年代 百货大楼与新华书店门庭若市 (1959年初的大十字百货大楼) 解放后,大十字迎来了半个世纪的繁荣。1954年,人民政府将中华路拓宽改造为25米宽的混凝土路面,成为贵州省第一条水泥路,是当时省内等级最高、质量最好、路面最宽的城市道路。 几年后,贵阳百货大楼建成。有三层铺面的百货大楼,在此后的40年间,成为贵阳乃自贵州人向往的地方。 在计划经济年代,百货大楼的商品最全,紧俏的手表、单车、缝纫机、布料、收音机,应有尽有。那时,各地州的人来省城贵阳,一般都会去一趟百货大楼,哪怕逛一逛都饱眼福。 (50年代的大十字,路口上空张灯结彩,孩子们在奔跑,估计是节日庆典) 当年,贵阳百货大楼的对面,是贵州省新华书店门市部,一栋灰红色的洋灰楼房,在两旁黑色瓦房中间十分显眼,那里的各种书籍最多,也是贵阳人星期天爱逛的地方。 58岁的姚雪红回忆,在1978年到80年代初,新华书店是年轻人最钟爱的地方,当时国家刚开始改革开放,年轻人如饥似渴地到这里买各种文化类书籍,除了高考补习的书籍,外国文学名著是另一个热点。 (50年代的中华南路与大众饭店,大批民众尾随游行队伍观看苗族“四月八”活动) “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利尼娜》、《复活》、司汤达的《红与黑》、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小仲马的《茶花女》,我都是在这里买的,一直保留着。”姚雪红回忆说,少年儿童,则涌进少儿部,抢购连环画。 50岁的张杰记得,1980年前后,他跟小伙伴们最爱去少儿部买连环画,每个星期天,都挤得一塌糊涂,什么《三国演义》、《岳飞传》、《杨家将》、《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虽然是成套的,但因为孩子们一次性拿不出几块钱,书店都是零散地出售,他们凑着一毛两毛的零花钱,一次次来买齐。 三 20世纪80—90年代 贵阳最热闹的地段 (80年代中期的大十字中华南路,当时在搞游行活动,狭窄的人行道上人满为患) (80年代末的大十字百货大楼)
餐饮老字号 作为商业中心,大十字周边,云集了众多的餐饮老字号,中华南路的便宜坊、老不管、毕节汤圆、大众饭店、大江苏餐馆,中山西路的小上海,中山东路的东新餐厅,还有中华中路靠近喷水池的广寒宫、源盛和糕点店。不管大人小孩,节假日逛大十字,一般都会挤出钱去大快朵颐。 (1984年初的大十字和百货大楼,那时街上车很少,行人可以随意横穿马路) “好个老不管,开在小井坎(中华南路),馄饨八个,小碗。”这句“三句半”式的口诀,让老不管在老贵阳人的记忆里经久不衰。老不管面店,位于中华南路靠市府路口,是一家砖木结构三层楼房的小吃店,经营很有特色,从清早一直营业到深夜。早上卖肠旺面,下午卖鲜肉馄饨和一品大包、脑髓卷,晚上卖卤鸭块面。 49岁的王向东最喜欢糯食,小时候吃毕节汤圆,是他最幸福的事,“四喜汤圆,四大个,每个的馅子都不一样,分别是甜的豆沙、果脯味,和咸肉末、三鲜味,一口咬下去,又糯又香!”王向东咂着嘴回忆。 (80年代的中华南路,一个星期天,路人如织) 到80年代,新的玩意儿上市:冰激凌雪球,成为恋爱男女的最爱。59岁的朱强记得,1986年夏天,他带初恋女友到广寒宫吃冰激凌,点的是三色雪球,价格3块3,当时两人你一口、我一口,吃得是柔情蜜意。 到1989年,东新餐厅开办了东新夜总会,是当时流行的歌厅,就是客人坐在圆桌上,一边吃点心喝饮料,一边听歌手唱歌。朱强请未婚妻去玩了一次,花了20多块钱,当时他月工资只有80多块。
戏院&澡堂 大十字吸引市民的,除了购物和小吃,还有戏院和澡堂。 (90年代初,从新百货大楼俯瞰大十字) 达德学校旧址,过去又名达德书院,20世纪初,是贵州较早派人出国考察和派遣留学生的学校,达德还是较早引进科学教育仪器的学校,也是贵州话剧的发端之地,著名的共产党人王若飞曾在他舅舅黄齐生的引导下,在这里就读,然后走上革命道路。 戏院则位于现在的百花广场,是50年代建立的市越剧团和川剧团的剧场。72岁的徐源俊记得,50年代的剧场,还是老戏院,热闹得很,卖香烟、瓜子的小贩走来走去,父亲常带着他去看戏,父亲兴趣盎然地跟着打拍子,他则觉得了无趣味,跟着去,不过是想赖着父亲给他买点瓜子花生吃。 (90年代初的大十字中山西路口,左边是鲜花酒店位置) 大十字附近的公共澡堂有三家,分别叫做第一、第二、第三浴室,位于中华南路西侧和中山西路南侧。在生活条件简陋的年代,各家各户都无法在家里洗澡,公共澡堂,是市民至少每月要泡一回的地方。 49岁的唐文武当年住在贵惠路,在80年代,每十天半月,他都要和小伙伴们一起,走路到大十字泡澡。之所以叫“泡澡”,是在洗以前,会到大池里泡上半个多小时,把全身的“革腻”泡软,然后互相擦背,搓去陈垢,直至全身皮肤发红,再用淋浴冲洗干净。最后回到休息间,躺在沙滩椅式的床上打一打瞌睡,身上盖着浴巾,有种重生的清新感觉。 让唐文武纠结的是,上午去澡堂的话,大池的水烫得受不了;下午去,又脏得不愿下水。最终解决办法:中午1点过去,水不太烫,也不太脏。
自选商场&自动扶梯 90年代初,1991年,中山东路口老百货大楼对面的贵阳食品商场变换了模样,让贵阳人眼前一亮——自选商场!天!可以直接拿东西?想拿哪个都行? 这就是贵州最早的超市。但是没有直接用国外的名称,就像过去把吉他叫做六弦琴一样。自选商场一开,热闹了好几个月。刘慧记得,她当时就去逛了好几次,因为拿在手上就像已经是自己的一样,一激动买了很多食品,总共花了200多块钱,结果回家后悔钱花光了。 1993年,新的百货大楼在老百货大楼对面建成,又一次在贵阳引起轰动。因为上下楼是用自动扶梯! (90年代中期的大十字中华中路口(左边是第一商场,右边是百货大楼) 人们蜂拥而去,又想又怕,中老年人都心怀畏惧,年轻人可不管这么多,欢快地跳上去,一脸的兴奋,孩子们很快适应后,翻来覆去一遍一遍地坐着玩,百货大楼只得派人在上下两头值守,指导市民乘坐,并劝阻小孩子打闹。 新百货大楼带给市民的,还有楼顶的旋转餐厅。当时,贵阳还有一个旋转厅,就是远在西瓜村的贵阳电视塔,不过,在那里看,距离远了,比较飘渺。新百货大楼顶的旋转餐厅,就在市中心——甲秀楼、南明河、遵义路、喷水池、东山......一览无余。不过,红火了两年这个旋转餐厅生意就淡了。 正新商场&第一商场
1990年前后,大十字附近建了两个大型民营综合商场,正新商场和第一商场。 (90年代中期的大十字第一商场(位于现在的大十字广场,时代广场对面) 正新商场就在老百货大楼旁边的正新街,一栋四四方方的小楼,个体户铺位一家挨着一家,主要出售各种包装食品、糖果、饮料、干果、烟酒,很快成为贵阳人购物的首选,尤其是买年货,和结婚用的喜糖和酒水。 正新商场能有这么大的吸引力,源于正新街原本就是“黑市聚集地”,商场对面的正山街,贵阳人俚称为“烟筒巷”,过去有不少黑市贩子兜售紧俏商品,比如走私的黑胶唱片、呢绒布料,如果不熟悉行情或不会辨别真伪,就会上当受骗,即贵阳俚语“钻烟筒。” 第一商场要比正新商场大得多,位于现在的大十字广场靠中华中路一侧。里面经营的类别也多得多,吃穿用住行都有,还有艺术摄影店,在当年就像现在的亨特广场。楼顶是很快出名的花园舞厅,因为是露天舞厅,旁边还有花草树木,获得中老年人们的青睐。 与此同时,中华南路百花影剧院旁也出现一所出名的舞厅“蓝宝石”,是90年代的年轻人喜欢玩的夜场。
四 2000年至今 消失&重建 (2014年,百货大楼后楼已被拆除) 到2000年前后,大十字的商业氛围已不如从前。其中一个原因是旧城改造、中华路、中山路拓宽后,街道旁的商业门面拆除,不少老字号消失,百货大楼因为经营不善,生意日渐下滑。接着拆除第一商场和市公安局,修建大十字广场,大十字在80年代建的开放式人行天桥,于90年代中期改建为蓝色圆环式封闭天桥,成为贵阳一大地标。 (蓝环天桥拆除前的大十字夜景,从大十字广场拍) 作为大十字的两大地标,陪伴市民半个多世纪的老百货大楼已于2015年6月拆除;90年代中期蓝环天桥建成后,经历了20余年的时光,也于2015年12月30日拆除。 今后,大十字会变成什么样?是否能回归到曾经的繁华?我们拭目以待吧! ![]() 本报记者:聂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