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马古道(3)走出哀牢山

 猎鹰个人图书馆 2017-07-11


茶马古道(三)走出哀牢山

茶马古道(三)走出哀牢山

茶马古道(三)走出哀牢山

 

    茶的存在,不仅帮助游牧民族获得稀缺的维生素,并促使人体产生更多的酶,便于分解油腻和消化蛋白质;而其他农耕民族通过茶来消除大豆、玉米、小米及长分子链类淀粉食物的滞气。作为茶树原产地的云南南部,在1200多年前,普洱茶已名闻遐迩。普洱茶通过大小古道,销往川藏、东南亚。至明清时期,茶马互市兴盛,销往西藏的滇茶已达3万担。到民国时期,普洱思茅周边的产茶区每年的贸易总数已在百万担以上。这些茶叶,都由马帮通过茶马古道运送。

    当哀牢山千家寨茶马古道隐没在原始森林中,仍然可以从石头上的马蹄印追寻茶马古道背后的秘密。通过茶马古道的延伸,保障人们在大山深处生根繁衍。


茶马古道(三)走出哀牢山
    云雾中哀牢山彝族村庄


茶马古道(三)走出哀牢山
    云雾下的九甲梯田和农舍


茶马古道(三)走出哀牢山

    站在千家寨大吊水瀑布远眺南方,群山迤逦。身背后的瀑布之水顺着这条弯弯曲曲的峡谷最终归入阿墨江的支流,一条仅单车幅宽的下山车道峰回路转,有时在对面山上转上半个小时,最终回到原来车道下方而已。哀牢山的侧向山翼并非想象中的一个山坡,是由无数个与主脊相连的峡谷组成。

    从镇沅县城开车近5小时路经九甲镇,这里也是千家寨茶马古道南坡下山必经之处。小镇有两车勉强交会的一条街,还保留着古老的集市。每月有几天,道路两侧满是商贩,人头攒动、拥挤不堪。集市从家用电器、四季服装、日用品到柴米油盐、山货无所不有,这一集市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如果逢上集市要过九甲镇去哀牢山保护区,就必须赶在上午12点前走过九甲镇,12点以后集市闹忙,车辆根本无法通行,集市到下午四、五点才结束。辨认是否有集市,早晨能看见从镇沅前往九甲的路上出现许多载货不拉人的面包车。如果有,一定是不期而遇。

    茶马古道上,面包车喇叭的滴滴声替代了马铃叮当。

    位于大吊水上方保护区的员工通道用铁栅栏围起,有一铁门是唯一的进山通道,在下午六点关闭。如果四点以后驱车赶往保护区入口,余下徒步路要提着胆在密林里摸黑爬着进山,所以还是老实的在九甲镇老乡家中呆上一晚,和老乡唠嗑,大半靠猜谜语般,说彼此勉强听懂30%的语言。

 

茶马古道(三)走出哀牢山

                                         图片来自网络(左北右南)

   

    1949年后,陆续在云南南部发现近8万亩的野生古茶树群落,以及由野生茶树发展而来的、树龄千余年的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和景迈万亩栽培型的古茶山。在澜沧江畔的凤庆香竹箐半坡上,发现了一棵树高9.30米,胸经1.60米,围粗5.82米,树冠如盖的栽培型古茶树,为栽培型古茶树世界之最,经考证,已有3200年的历史。它将人类茶树栽培的年限向前推移了500年。说明云南是最早驯化野生茶树的地方,由乔木型野生茶树栽培成灌木,由大丛灌木栽培成小丛灌木,这一过程,茶叶由大变小,叶色由浅而深,分枝由稀变密,直至演变为现代茶种。改良后的大叶种茶既保存了茶树的原始类型,又更加符合人的口感。

    凤庆、顺宁、景东、镇沅、澜沧、普洱、勐海,这些地名在中国茶叶史上声名远扬,它们中有古代普洱贡茶的生长地六大古茶山,分别是攸乐、莽枝、革登、蛮砖、倚邦、曼撒茶山,史料载:“所属六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古茶山处在哀牢山千家寨经度轴线上,向南分布两旁,纬度最南的为易武的曼撒茶山。在茶科植物约有23属380余种中,现有260余种分布在这一区域。纬度靠南的地方有着改良茶科植物适宜的生长温度,独到的制茶工艺保存了大叶茶的特有的口感,虽然远在天边的东顺号茶庄不能赴京赶考,仍获得了大清皇帝御封“瑞贡进士”称号,同时获得了“瑞贡天朝”御匾。


茶马古道(三)走出哀牢山
    哀牢山早晨的云雾,有些地方看过去很是壮观。


茶马古道(三)走出哀牢山

茶马古道(三)走出哀牢山

茶马古道(三)走出哀牢山

 
茶马古道(三)走出哀牢山

茶马古道(三)走出哀牢山

茶马古道(三)走出哀牢山

茶马古道(三)走出哀牢山

茶马古道(三)走出哀牢山

茶马古道(三)走出哀牢山
    山中彝族村庄,与临近地方的民居相比,屋顶沿边中间部分多盖了一层瓦。


茶马古道(三)走出哀牢山

茶马古道(三)走出哀牢山

茶马古道(三)走出哀牢山

茶马古道(三)走出哀牢山

茶马古道(三)走出哀牢山

茶马古道(三)走出哀牢山
  

    在哀牢山,可以见到人类早期的驯化野蜂的踪迹,这种方法源自拉祜族人的迁徙。拉祜族是古羌人的后裔,以大山为伴,过着刀耕火种和狩猎采集的生活。这个以南诏图腾——老虎为食的民族,生性倔强彪悍,成为颇似犹太人的民族。长期狩猎的野外生存,使他们学会了原始的养蜂方法。取一段空心的腐木树干,置于大树叉枝,盖上防雨石板,使其稳固,然后置入少许蜂蜜,等蜜蜂移窝。待蜂巢长大,用烟熏驱离蜜蜂,取出蜂蜜。至今哀牢山深处的各民族,仍然延用这一流传了千年方法。


茶马古道(三)走出哀牢山
    拉祜族人的农舍和原始的蜂箱。在哀牢山深处以狩猎为采集生的拉祜族定无居所,在密林中过着四处飘荡的生活。至上世纪60年代末期,才走出大山,形成固定住所,北部建筑无特定形式,南部为草顶蘑菇房。


茶马古道(三)走出哀牢山

茶马古道(三)走出哀牢山

茶马古道(三)走出哀牢山

茶马古道(三)走出哀牢山

茶马古道(三)走出哀牢山

    云雾中的九甲梯田和山村


茶马古道(三)走出哀牢山

茶马古道(三)走出哀牢山

茶马古道(三)走出哀牢山

    清晨,在迷雾中耕犁。


茶马古道(三)走出哀牢山

茶马古道(三)走出哀牢山

    走出哀牢山,夕阳西临。看不出走出大山的痕迹,眼前依然是群山绵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