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汤参枣姜,肝胃虚寒此法良 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皆能康 原文如是说 243.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六两姜(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 人参二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378.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食欲不振(李克绍) 一男性,壮年,每日只能勉强进食一、二两,不食亦不饥。在牟平县龙泉公社医院住院近一个月,多方治疗,与健脾、消导等药,俱不见效。适值余暑假回家,因求我诊视。患者不嗳气,不呕吐,形体不消瘦,言语行动,亦如常人。自诉稍觉满闷。按其脉象,稍觉弦迟,舌质正常,舌苔薄白,但显得非常粘腻。因考虑:弦主饮,迟主寒,舌苔粘腻,当是胃寒挟浊。因与吴茱萸汤汤加神曲试治。吴茱萸用15克。次日,患者来述,服后食欲大振。令其再服一剂,以巩固疗效。 事后考虑,患者稍觉满闷,实即《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篇》中吴茱萸汤症“呕而胸满”之轻者。 睡后口角流涎(赵恕斌) 王某某,女,老年,每入睡后即口流涎沫,及醒时,枕巾即全已湿透。回忆《伤寒论》中吴茱萸汤能治干呕吐涎沫,即予吴茱萸汤原方,竟获痊愈。 顽固性头痛(张佃民) 谢某,女,50岁,军人家属。1975年12月21日初诊。患者头痛已两年余,痛当颠顶,如有重物覆压,必以手或其他暖物温熨颠顶,才能略觉缓解。最怕冷,冷即剧痛,所以常年戴帽,不敢遇风。痛剧时,干呕,吐涎沫,但不吐食物,亦不吐水。再重则手足逆冷,出冷汗,别人呼唤,亦不答应。曾延医约40余名,遍及冀、鲁、豫、一苏四省。曾服过珍珠、牛黄、琥珀、天麻煮鸡、蝎子、蜈蚣等,药价贵的每剂40余元,但毫无效果。查脑电图正常。脉沉弦,舌苔白薄而腻。 此是寒浊上逆,厥阴头痛,宜温肝降浊,吴茱萸汤加减主治。处方:吴茱萸9克,党参9克,生姜3片,柴胡、生白芍、炒枳实、制半夏各9克,羌活、防风各4.5克。水煎服。 12月25日复诊: 上方三剂,痛减,可以脱帽,夜间看篮球赛表演;亦不甚痛。脉弦象已减。嘱原方续服三剂。 1976年1月5日,三诊: 痛虽减,但有时仍吐,上方加苏梗9克。 1977年4月12日,四诊: 时隔年余,上方前后共服20余剂,已不痛不吐,仅在月经前后,或有数秒或一、二分钟的似痛感觉。饮食如常。自述以往遇冬,必以厚棉絮裹头,而1976年冬季极冷,未戴棉帽,亦顺利过冬。现在只是有时觉得眩晕。上方再加菊花、钩藤各9克,患者带方回家。 编者按: 吴茱萸汤在《伤寒论》中凡三见:一在限明篇,“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一在少阴篇,“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一在厥阴篇,“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另外,《金匾要略·呕吐哕下利篇》还有“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一节。这四节对于吴茱萸汤主症的描述,虽有“欲呕”、“烦躁”、“吐涎沫”、“头痛”、“胸满”等的不同,但其中一个共同的病理是寒浊壅塞。寒浊或在胃上口,或偏近胸中,或聚在胃中院,病灶的远近和寒浊的多少,以及患者的不同体质,不同的耐受性,构成了这些不同症状的特点。但不管怎样,寒浊不开,症状就不会消失,而吴茱萸汤正是温胃降浊的有效方剂。其中生姜辛温而散,和胃散水,吴茱萸苦温而降,暖胃降浊,是本方的主药。用人参、大枣,是扶正安中,相辅成功。因此,吴茱萸汤对于寒而兼浊者,用之必效。睡后口角流涎一案,就是寒浊,所以本方用得恰好。 编辑:软脚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