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东坡为什么不写草书?

 哑斋火土 2017-07-11

蘇轼,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中期的公元1037年出生于四川眉山,1101年逝于江蘇常州,終年65歲,是中國文學史上一位罕見的通才。他名列“唐宋四大家”(顔真卿,柳公權,歐陽洵,蘇東坡),又獨占“宋代四大家”(蘇轼,黃庭堅,米芾,蔡襄)之首。他曾言:“吾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透過他的書法作品,我們又能看到一個怎樣的蘇東坡呢?

《歸安丘園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蘇東坡的書法特點


書法,對蘇東坡來說是一樁樂事,他曾言:“作字有至樂之處”,“于靜中自是一樂”,他更有一套自己的“書論”,即:崇尚書寫自然之意趣,不要被書法之“法”束縛。他還提出:“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我則心目手俱得之矣。”

《治平帖》 紙本,29.2cm×45.2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蘇東坡早年的書法作品筆法精細,字體遒媚,頗爲傳統。《治平帖》是他早期的代表作,是關于委托鄉僧照管墳茔之事的信劄。當時的蘇東坡應該是30歲左右。


“烏台詩案”讓蘇東坡的仕途經曆了一次轉折,而他的書法風格也有所改變,越來越趨向“尚意”。《黃州寒食詩帖》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有“天下第三行書”之稱。《黃州寒食詩帖》書于蘇東坡被貶至黃州的第三年的寒食節,在經曆了貶谪之挫後,蘇東坡的失意、低落全都流露于此詩中,並顯現在每一字上。《黃州寒食詩帖》是直抒胸臆和形神兼備的範例,無論是詩文還是書寫,都一氣呵成,似行云流水。


《黃州寒食詩帖》 墨迹素箋本,34.2cm×18.9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蘇東坡寄情自然的“出世”觀


蘇東坡的書法中,在詩文意境比較內斂時,字就寫得節制、平淡,在詩文激昂地抒情時,字也就隨之變大,筆法變粗重,墨色變濃。字、行距和筆法的變化並沒有什麽規律可言,唯一的依據便是詩中的情感。若是詩文的意境頗爲孤獨蒼涼,則通常反映出蘇東坡對仕途和人生理想的思考,表現其寄情自然的“出世”想法。

《江上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蘇東坡在仕途中經曆東山再起之後,晚年又遭貶谪。面對接踵而來的打擊,他卻終于獲得了精神上的超脫,“收斂平生心”,“我適物自閑”。而他的書法作品也達到了純熟的境界,形成了結體短肥的沈著之筆,其《江上帖》便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落筆如漫不經心,而整體布白自然錯落,豐秀雅逸,端莊圓潤,筆法精嚴。沒有了“法”之約束,字字都流露著真情,有生動活潑之感。這無不透露著蘇東坡樂安天命、順應自然、隨緣自足的精神追求。


蘇東坡爲什麽不寫草書


蘇東坡一生絕少寫草書,這與其爲人處世不偏不倚、不走極端有極大的關聯。新黨當紅時,蘇東坡與激進改革派的王安石時有不合,也因此埋下了後來受迫害的禍根;王安石失勢後,蘇東坡又與頑固保守派的司馬光不睦。蘇東坡處理公務,主張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不是一概而論,一滅俱滅。由此,他與舊黨、新黨都不相容,像皮球一樣被踢來踢去。官是越做越小,家是越遷越遠,從汴梁到杭州,從杭州到英州,從英州到惠州,最後遠徙荒蠻之地的儋州(海南島)。

《跋吏部陳公詩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蘇東坡的一生都在追求中庸處世,平心待人。他就是再落魄,再得意,都沒有吐過張狂之言,做過過激之舉。由此,蘇東坡本能地會抵觸寫草書,就是寫,也會把它寫得圓潤起來。這正如“蘇門四弟子”之一的黃庭堅所述:“東坡書隨大小真行,皆有妩媚可喜之處。今俗子譏評東坡,蓋用韓林侍書之繩墨尺度,是豈知法之意哉。余謂東坡書,學問文章氣,郁郁芊芊,發于筆墨間,此所以他人終莫能及爾。”元代的趙孟頫也曾評論蘇東坡的書法是“ 字體結構自然,肥瘦適中,行草相間,變化豐富,既有蘭亭格調,又有恢弘之氣。”


俗話說,字如其人,蘇東坡之書法,確如其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