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斯通纳》是一本好书,但它唯一的败笔是……

 二少爷收藏馆 2017-07-11




作者简介

大麦,本名孙莳麦,1996年生于甘肃兰州,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在读学生,非典型性文艺少女一枚。普通人类,四肢健全 ,感官正常,食量偶尔惊人。有个人微信公众号『午夜草料场』。




《斯通纳》是一本很好的书,唯一的败笔在于它的书封。


“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这句话看起来多少有那么点鸡汤的意味,想象它摆在书店的畅销架上,或许能吸引一大批热血追梦青年的眼球。但如果你企图从里面找到点励志的金句,或是鼓舞人心的力量,那你恐怕会大失所望,因为它实在太平凡了。


斯通纳不是成功学书上的经典案例,也不是传统小说中的英雄形象,他没有活成大多数人想要的样子,而恰恰是每个人本来的样子。如果从时间的层面,他的一生的确算得上完整(然而除了英年早逝,谁的人生又不完整呢?),但是从意义的层面来讲,“完整”谈不上,“完美”更是无从谈起。

 

主人公斯通纳,一个庸常生活中的失败者,他的身上没有任何一点能将他从茫茫人海中提拔出来。家境普通,背景普通,一个美国西部农场上的普通少年,为了上大学要借宿在亲戚家,用劳动换取学费,甚至要接受亲戚不时的白眼;为了梦想放弃务农转而在大学教书,却发现自己全力捍卫的学术在权力的面前无非是徒劳和一场空;拥有一场失败的婚姻和一次真正的爱情,然而爱情却终于败给了婚姻和家庭。很多次失败后他一遍一遍地审视自己:“他发现自己有些迷茫,怀疑生活是否值得过下去,是否曾经有过生活?”


 

必须要说《斯通纳》就像一面镜子,它折射出生活中很多人的生存状态:终其一生庸庸碌碌,瞎忙活而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


孔子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一般意义上的解释是,人到四十就看透人事而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便望穿一生而不得不认命了。史铁生却在一次讲演中提出了对这句话全新的理解。他曾在写作之夜不断追问自己写作的意义,他说,在那些沉淀了各种思绪的日子里,“其实总共有三个问题交替着来骚扰我,来陪伴我。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我干吗要写作?”而“四十而不惑”中的“惑”,则指向他第三个问题的终极答案:写作追根究底是为了解惑。

 

按说五十方知天命,何以四十便“不惑”了呢?史铁生的解释是,“知天命”,实际上是知天命之不可知,而四十岁之不惑只是解决了处世技巧的问题,而生命的终极意义,还是要等到五十岁才明白。“不惑截止在日常事务领域,一旦问天命,惑又从中来。”


当史铁生用写作将触手深入人生这一不可知的神秘境地,他意识到真理的不可触及,人生没有完美,真理一旦触及生命便也宣告结束,而人生的意义即在不断地追寻和眺望,却又纠缠于知的欲望和不可知的宿命之间无限循环。生也有涯而天命也无涯,两相对照之下就显出人类的渺小和残缺。



这让我想起不久前的一件事。在西安时,我告诉病重的父亲:“你可以看看《病隙碎笔》,史铁生半辈子都在轮椅上,他还能有这样的想法,你看了,或许就能想开点,就不会觉得那么难受了。”而让我惊讶的是,一向书不离手的父亲竟然说:“我现在看不下去书,别让我疼就行了。”我便又问他,你不无聊吗,你可以写点什么东西呀,记录记录你和病魔战斗的历程。他又说:“没地方写,也觉得和生命相比,一切都太轻。”

 

是时我正读第一遍《斯通纳》,联系到父亲的情况,我有感而发写了点读后感。在文章中我提到,肉体的“生存”和“生活”该是不一样的。


我想要呼吸,想要睡个好觉,想要每天吃下去的东西安安稳稳地在身体里走一圈再排出来,想每天从床上醒来就听见厨房里滋啦啦的煎蛋的声音。我趿拉着拖鞋走到饭桌前,揉揉惺忪的眼睛就看见爱人冲我笑,桌上的牛奶还冒着热气。


是的,我想要这些,可又不止于这些。除此之外,我想要提高我的生活质量,想在我接下来几十年的生命里,追求一些能够使“我”成为“我”的东西。这是我们大多数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拼命去证明的东西:价值感和存在感。可当我再次打开这篇文章时,父亲已经去世。



你会突然发现这世上有很多东西是你敌不过的,你叱咤商海,你挥斥政坛,你在和各路人马的勾心斗角中一次又一次地胜出,可能最后你却输给了一个拿显微镜才看得到的癌细胞。就像杭州大火中一夜毁灭的家庭,就像刺举无避却最终消失的北电侯亮平,他们谁不是拼命证明自己的存在,或者早已确确实实地存在过?

 

“即使没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书封上的标语大概是想说:即便最终一无所有,至少我还证明自己存在过。然而完美不完美没有标准,幸与不幸除了当事人又轮得到谁来说?——“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斯通纳的故事告诉我们的仅仅是一个事实:人的一生不过如此。平平凡凡地活过,又平平凡凡地死去,不过是一滴水在汹涌的浪花中闹腾,不过是一阵雨,一场风,当一切归于平静,我们所感受到的所有爱与恨,丑与美,失望与希望,欢乐和悲伤,都不过是一场虚空到头。绝望,但是真实的。

 

在故事的最后,斯通纳追问自己:


“他想当一名教师,他成了教师。但他知道,他永远知道,人生的大部分时候他都是一个冷漠的人。他曾梦想过某种正直,某种绝对的纯洁。他寻找过妥协和无关紧要的攻击性消遣。他曾想象过智慧,在漫长岁月的尽头,他找到了无知。还有什么呢?他想,还有什么呢?

 

他还期望什么呢?他问自己。”

 

你呢?你还期望什么?

 

我不想在这里就《斯通纳》的情节做过多的探讨。问号已经写下,这个人生的难题,还要让每一位读者自己回答。




编辑:水 杉   美编:水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