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童年记忆中的北海民俗(之八)

 沧浪之歌66 2017-07-11
 
    家乡人饮食的习俗。民以食为天,自古犹然,家乡人也不例外,围绕这"食"家乡有许多习俗。有俗语说:食得是福,穿得是禄,睡得生肉。”这也许是人们的幸福观 、福禄观的具体写照。福禄是人们追求的东西,而以食 、穿来比喻,显得非常实在 、非常朴素,要求也不高。能睡好睡会长肉会长胖,则是自然规律,肥佬大多能睡好睡。乡人称会吃的人,穿着较讲究的人为“衣禄好”、有衣禄”、有食神”。这里有点宿命论的意思,即说某人命好。
    那时乡人生活不富裕,解决食饱的矛盾突出。
    儿时恰逢三年困难时期,物资极为匮乏,出生时有毛主席的鼓励生育政策的特别荫庇,领到猪肉证 、牛奶证 、白糖证等,聊补先天不足,基本能正常成长。
    家乡人相信“食乜补乜”。“食乜补乜”就是吃什么补什么,这是家乡的一大食俗,并有许多俗话。乡人把佐餐吃饭的菜肴称“餸”,是送饭下肚的。如“猪腰(肾)煲杜仲,无好得做餸”。说腰痛以猪腰煲中药杜仲来治疗,纵使治不好病,也可以当菜餸吃。又如胃炎胃痛,就以整个猪肚蒸蜂蜡,或煲冰糖,一天一个连吃三四。本人儿时曾有胃痛,吃过猪肚煲冰糖,初吃还可以,越吃越觉猪屎味越浓,以致很难进口下咽了,但要治病没办法,还得吃,吃了两三次,后来情况也好了一些。还有松筋藤(草药)煲猪手,能治疗手脚骨折。本人儿时不慎跌伤手,也得吃过一两次。头痛头晕就是“猪脑煲天麻”。听说有的妇女生小孩坐日子也吃猪肚以补“肚”。诸如此类,习俗甚多,不一而足。
    家乡人对食物有诸多分类。如什么正气 、湿热 、燥火 、凉 、寒 、毒 、补等等。就连青菜也有说法,什么椰菜湿热 、芥菜正气,人们有偶染风寒什么的,就以瘦猪肉煲芥菜汤来进补。有些人有许多忌口,不吃生鸡 、鲤鱼 、鹅 、狗肉 、糯米 、竹笋等等。说这些东西毒,吃了会翻病即旧病复发。有些人不吃沙虫,说曾经伤筋动骨的,吃沙虫会抽筋,或说会筋头收缩出毛病。沙虫是北海的美味特产,沙虫三丝汤是当地开酒席的第一道美食,忌口不吃多可惜啊。
    有人不吃羊肉 、牛肉,因为腥膻,有俗话:羊肉无得食惹一身骚。这些年许多人慢慢也开窍了,改变了,不怕骚了,也不时光顾羊肉餐馆。不给小孩吃鸡爪,说吃了手颤抖不会写字。不给小孩吃鸡心(乡人叫鸡懵懂),说吃了没有记性。有一家人劏鸡吃,小孩夹一块胸脯肉想吃,父亲说这留给阿公阿妈吃的,小孩再夹的鸡头脚之类,母亲说这给阿爸餸酒的,小孩问那我吃什么,父亲说就吃一点汤吧。
    家乡人煮菜餸有许多习惯。如:生鸡熟鸭,即鸡可以做得生一些,鸭就要做熟些;生葱熟蒜,也是如此说法。咸瓜淡菜,是说各种瓜类做得咸一些,而青菜就可以做淡一些。那时乡人多以猪肉鸡鸭为肉食的标志,或者以有鱼有肉 、大鱼大肉来形容食品丰富 、生活好过。那时人们营养缺乏少油水,有些人很能吃,谓之“大食”。据说以前邻村有一男人,很能吃肉,平时轻易不吃,怕吃不够嘴馋。一日女儿娶媳妇,特地准备一头大猪,请他吃酒席。厨师先割了一大块猪肉煮熟吃了,接着再煮,如此反复几次,后来厨师偷偷过秤,吃了20多斤猪肉。又有一人能吃月饼,月饼一个挨着一个横排成一人两手向外伸展开的长度,估计有20来个,他一人能吃完。也有人以食量打赌,吃多少粥 、饭 、鱼 、肉等等。
    家乡人喜欢吃鱼。北海古属百越之地 、后属南粤之地,饮食自然是粤菜系列,以海产品为主要特色,清淡 、简便 、实惠 、汤水多,不爱吃辣。川菜湘菜进入北海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对外开放以后,九十年代开发热潮的产物。北部湾海产丰富,鱼虾特别多。上世纪七十年代,北海渔业丰收,捕上来的鱼没有足够的地方储藏和存放,晒到马路和行人道上,市体育场 、学校的球场上都摆满各种鱼。现在人们爱吃的弹虾,那时不怎么吃的,多拿来做肥料。
    许多小鱼小虾坏了就给农民用作肥料,村里人就拉许多回来和农家肥一起沤制做肥料,这些肥料比现在的化肥自然好上许多。当时有一省级领导到北海检查工作,看到处都晾晒着鱼虾,闻到阵阵鱼腥味,批评北海臭鱼烂虾满街摆,臭气熏天。乡人日常的菜餸以鱼为主,肉类瓜菜次之,几乎每一天每一餐都有鱼,或咸鱼或新鲜鱼,或大鱼或小鱼。那时菜市场叫鱼街,鱼很多,乡人出街买菜叫做去买鱼。这里鱼类很多,产量大,价格差异很大,富裕之家吃钓口(即钓的 )鱼,如沙箭鱼 、黄脚鯻 、龙利鱼等等价格较高的鱼;似我等之家,就吃些“大网鱼”:巴蝶鱼 、哽死仔 、大眼鸡 、簕竹头之类的低值鱼。其实,各种鱼只要新鲜,营养价值都差不多的。上世纪六十年代三年困难时期,许多地方因缺粮缺营养,不少人得了水肿,而北海没有人得这病,说是有海鲜蛋白补充营养之故。有人说北海人是猫相,要吃鱼腥,许多人不愿离乡别井到异地谋生,也许因为这里物产丰富,生活方便,气候也好,可以好好过幸福生活吧。
    家乡人喜欢吃咸鱼餸粥。现在人们都知道北海人喜欢吃咸鱼白粥,外来客人大多必尝。乡人喜欢吃粥吃咸鱼,究其缘由,其一,这地方属亚热带,气温较高,人体需要较多水分,尤其是春末至秋末这七 、八个月时间里,吃稀粥可以增加水分的摄取,米汤可以当开水吃,有时带到田头地尾,做工渴了就喝点米汤。乡人称米汤为米羹,把开水叫滚水。平时不煮开水,只是有人感冒头疼等需要以“温开水送服”某药时才专门煮开水。其二,家乡谷米少不够吃,吃饭需要更多米,只能煮粥以节约粮食,时常煮米少水多的稀粥,捞不到几粒米,许多时候还加番薯干 、木薯干。家里旱地多水田少,旱地每年必种秋薯,12月收获回来,每天清早母亲就起来剁薯片,砧板笃笃作响,然后担上禾堂(晒场)晒,时值北风天,两三天晒干了就收藏进大缸保存好,春节后拌米煮粥吃,实际上充当主粮了。其三,吃粥比较方便省事,除了冬季和春初时节,家里一早煮好一锅稀粥吃两餐,分装入几个盘,叫“凉粥”,安排好哪些是早餐的,哪些是午餐的,不能都搅动过。如果午餐的在早上搅动过,到中午会变馊(乡人叫“臭烟”),就不能吃了。晚餐再另外煮,笔者儿时做家务就时常帮母亲煮晚(粥 )。
    乡人称早餐为“早朝”,称午餐为“晏昼”,称晚餐为“晚”。
    其四,是传统习惯。北海地处北部湾畔,海产丰富,鱼虾特别多。那时没有冰冻 、冷藏等科学技术,只能以盐腌或晒干来保存鱼虾,不然就腐烂变臭了。海鲜都是高蛋白,极易变质,俗话说“鱼虾蟹鲎,未死先臭”。渔民出海捕到鱼就用盐腌,有的腌一遍,称为一流盐,现在人们称为“一夜情”,咸味刚合适,煎了吃很可口。腌二遍三遍的就很咸了,一般只拿来煲或蒸,有的太咸了还要用淘米水浸泡才能煮来吃。煎熟的咸鱼如见到许多深色焦盐,就很咸了。那时咸鱼几乎是家人每餐必有的菜餸,或煎的或焖的或煲的。
    家乡人有饮酒的习俗。逢年过节,多数家庭的男人会饮一些酒。大还小事 、开酒席必定要准备足够的酒,或米酒,也有薯渣酒,最差的是糖波酒,是糠厂的食用酒精。有的人很能喝酒,又特别能坐,有几个人一齐来吃酒席,从巳时饮至未时,时值夏天,瓜菜都变味了。
    边饮边神侃,乡人叫“顷计”、车大炮”、讲古仔”。那时多以陶罐装酒,人们把能喝酒瘾酒的人叫“一瓮酒”。
    家乡关于饮食的俗语。乡人有关饮食的俗话很多,这里略记一二。“食得无死得”,是说一个人只要能吃都不会死。“食得嘅嘢无浪费”,是说食物很金贵,要珍惜,不轻易丢掉。
    乡人认为浪费粮食 、丢掉食物有损阴德。家里吃剩的饭菜等凡是有米粒的都不能丢掉,能吃的留下一餐吃,不能吃的攒起来养猪养鸡,近些年就攒给人家来取。以前有人还吃馊了的粥饭,儿时一次出外拾柴到下午回来,太饿了,但晚粥未煮熟,看看养猪的潲水桶里有一些番薯,拿了就吃,已经变馊了。“饿鬼抢祭”,多指小孩很饿见了食物就抱着吃。“叉草上棚”,村里秋收后把稻草堆上棚,以备冬天给牛吃。这俗话是比喻吃饭夹菜时一次夹太多,形似以禾叉叉稻草上棚。“虾熟虾弯弓,蟹熟蟹壳红”,是观察虾蟹煮熟的要点。“辛苦做(世界),自在食”,说的是捞世界谋生再辛苦,吃饭时也要自由自在,不要急。“催人上岭,不催人落颈”,说的是可以催人干活做工,但不能催人快快吃饭。“木薯龟鱼不请客”,说的是这两样东西有毒不安全,不要请客人吃。
    “食饭快屙屎粗”,比喻人做事毛手毛脚,粗心大意不细致。 狗跌落粪槽,无死得餐食”,说狗是吃屎的,掉进粪池如果淹不死那就有得吃了。“鼻涕流落口,生成得食”,比喻注定得好处的,这话其实具有讽刺意义,因为鼻涕是不能给人吃的。“煲无米粥”是说做无用之事,讲空话。“虾须无讲蟹须红,煮熟两家一样红”,是说彼此差不多,多用于贬义。“食真生不食假熟”,说的是该熟食的食物要煮熟才食,不然就干脆食生的。“鹅头鸭脚鸡翼梢(翅膀 )”,是说这些部位最好吃。“生金鼓死刘鱼”,说这两种鱼的背刺边刺有毒。前者是活着时有毒,后者是死了有毒,整鱼时要小心。
    一次母亲整几条刘鱼打算煲酸菜的,只听她哎呀一声,被它刺着了手指,一会就红肿了,还发热发冷,这毒还真厉害,赶紧送去医院治疗。但吃这鱼就没毒,那金鼓鱼还挺名贵的,给小孩吃特别好。据说海蛇在海里身湿就没有毒,离开海水身干了就有毒,曾有渔民在船上被海蛇咬死。“补鞋佬无够皮”,饮酒无醉 、吃饭无饱谓之无够皮,皮鞋须补也因为皮不够,所以如此引申比喻。儿时也吃过龟鱼(河豚 )巴,煲萝卜很好吃,乡人有“搏死食龟鱼”的俗话,这龟鱼有剧毒,是氰化物,现在是禁止吃的。“以眼无见为净,或以水洗为净”,即究竟食物怎样才算干净,这是乡人时常争论的话题,其实各有道理。许多情况下是“眼无见为净”,如当下的地沟油 、有害奶粉 、假酒等不安全食品,因为人们不见其加工生产过程,不知其有害,照吃不误。许多情况下确是“水洗为净”,如许多动物内脏等脏东西,经过反复洗刷干净,也煮熟吃了。“一吹当三洗”则是一些懒人 、脏人自嘲的说法,那时乡人屋里是坭地板,吃饭有时肉鱼掉地板上,沾了坭沙,夹起来吹两下就吃了。“捱盐点汁”比喻生活极其艰难,时餐多以盐 、鱼汁餸粥,少鱼少肉。儿时家里多吃鱼汁,有亲戚在地角做海捕鱼的,那时的鱼多用盐腌,就是咸鱼,鱼汁就是腌咸鱼的副产品,可能有一点蛋白质。渔船出海回来了,捎话叫我们去拿鱼汁,母亲就差我和姐到亲戚那里扛半桶鱼汁回来,母亲用柚子皮 、八角等煎煮,散发出特别的香味,四邻都闻得到。平时拿来煮瓜菜可代替盐,拿来煮制菜头(萝卜)软(是此意思而非此字,普通话无此字也无此音,或以“嫩”代 ),存着慢慢吃,菜头软焖鱼是儿时吃得最多的美味了。“三分子鸭头的得一把嘴”,说一只鸭头嘴大没有肉没有用。比喻人能说不愿干不能干,只说不干,或许诺了不兑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