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伯未:治湿六法

 医道无涯 2017-07-12

湿邪重浊黏滞。其为患也,沉重、停聚、缠绵、阴霾。其所来,有得自外,诸如山岚瘴雾,天雨湿蒸,远行涉水,久居湿地,汗衣湿衫;得自内,诸如膏粱厚味,炙烤煎炒,生冷甜腻。


湿证之所成,多由脾阳虚弱或抑郁困顿,治当首理脾阳。蔓延渗流,患及百骸五脏,在上则现头重目黄,鼻塞声重;在中则现痞闷不舒;在下则现足胫跗肿;在经络则现日晡发热,筋骨酸痛,腰痛不能转侧,四肢痿弱酸痛;在肌肉则现肿满,按之如泥;在肢节则现顽麻不仁;在气血则倦怠乏力;在肺则喘满咳嗽;在脾则痰涎肿胀;在肝则胁满[疒颓]疝;在肾则现腰疼阴寒;入腑则肠鸣呕吐淋浊,大便泄泻后重,小便淋涩黄赤;入脏则昏迷不醒,直视无声。


湿之治,在上宜发汗,在下宜渗泄,里虚宜实脾,夹风宜解肌,阳虚宜补火,阴虚宜壮水,湿而有热宜苦寒燥之,湿而有寒宜辛热除之。袪湿诸途,不外以风药胜湿。利小溲行湿,泄大便逐湿,吐痰涎驱湿。


治湿证具体有六法。

1
芳香化湿法

辨证:适用于湿浊侵袭、脾胃不和者。脾主湿,故湿证以治脾为先,外湿侵袭,多阴雨淋水浸;内湿氤氲多由于过于啖生冷瓜果,膏粱厚味,饮食不节。胃为脾之表,湿邪初恋,当先犯胃,症见胸闷脘痞,饮食呆减,口内黏淡,泛漾欲恶,甚或呕吐等,治以芳化透湿,调和胃气为主。湿邪留滞,气机停郁,更使湿邪停留,芳香理气化湿为治湿之初期。


常用药:藿香梗 佩兰叶 白蔻仁 砂仁壳 佛手柑 仙半夏 炒薏苡仁


方解:藿香、佩兰作用在上、在表、在外,以芳香宣透湿邪;砂蔻仁、陈皮、佛手、半夏作用在中、芳香理气化湿;薏苡仁作用在下,甘淡渗湿。而不致引邪入胃。藿香用梗,不用叶,因藿香梗芳香偏于理气、宽胸化湿;藿香叶则偏于解表。砂、蔻仁用壳不用仁,着眼于透达。陈皮、佛手、半夏乃治湿要药毋庸赘言。薏苡仁尚通经络、治痹痿,用于排脓消肿宜生用,配合芳香化湿药时应炒用。


2
温燥湿浊法

辨证:适用于湿浊盘踞中焦,脾失健运。胃湿和脾湿原为一种,由于脾与胃的性质不同,胃湿多由湿浊初遏,芳香宣通,郁滞即解;脾湿是湿浊盘踞,由表及里,由胃及脾。湿邪困脾,可见中脘痞满、不思饮食、消化迟钝,腹胀便溏,舌苔多见白腻。总之,湿浊轻证,偏于胃时,宜芳香化湿;湿浊较重,偏于脾时,宜温燥湿浊。


常用药:苍白术  川厚朴  青陈皮  炒枳壳 白蔻仁  干石菖蒲  六神曲


方解:苍术苦温,燥湿猛将,湿邪踞脾时用之,与白术比较,白术健脾为主,兼以燥湿,中阳虚弱,不能健运时用之,厚朴香燥理气,除胸脘满闷,燥湿之力次于苍术,但除满之功胜之。陈皮芳香理气,以助化湿,青皮疏理肝气,见于胁肋胀满等肝经症状时用之。石菖蒲辛香醒神,湿浊困脾,脾不健运,饮食呆滞。口中黏腻,中脘痞闷时用之。神曲,健脾胃消食之良药,随证辅之。


加减:湿郁久蕴,每易化热,可加黄连、黄柏清热燥湿。

3
下行利湿法

辨证:适用于水湿停于下焦,腰以下困重,下肢浮肿,小便不利,小便赤涩等症。以上两法适用于湿浊停于中焦,一偏于胃,一偏于脾;本法通过利尿使下焦水湿决渎而出。《内经》所谓“其下者,引而竭之”以及“洁净府”等治则,即指此而言。李东垣说:“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更确切的应该是:治湿下焦,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为治湿之常法。


常用药:车前子  建泽泻 汉防己 赤小豆  茯苓皮  冬瓜皮  大腹皮


方解:药分两组,一为车前子、泽泻、汉防己、冬瓜皮淡渗利湿,通利小便。一为茯苓皮、赤小豆、大腹皮健脾行气,助祛湿之力。


4
逐湿利水法

辨证:适用于水湿蓄积不去,体实证实,既积成水,非攻逐不去。“逐”比“利”更进一步,不仅见下肢水肿,且头面四肢皆肿,肚腹膨隆。不仅小便不利,而且二便癃闭。凡治水湿当利小便;肿势严重,利水不应时才用攻逐之法,此法猛峻,水邪自前后二阴出。逐水乃权宜之计,不是常法,用亦宜慎。费伯雄说:“逐水自前阴出者得生,自后阴出者死。”更点出其严重程度。


常用药:黑白丑 甜葶苈  制甘遂  商陆根  蟋蟀 蝼蛄 花槟榔


方解:黑白丑、甜葶苈利水之猛将,二丑兼有行气之功,破气而行水;葶苈子开肺行水。甘遂、商陆逐水猛药,但均有毒,在使用剂量、服药方法等方面应周密审慎。蟋蟀、蝼蛄等虫类药,搜剔络道,可通行深部络道之水湿。槟榔行气利水消肿宜辅之。


5
发汗祛湿法

辨证:适用于湿淫肌肤,类似《金匮要略》的风水、皮水、溢饮等证。为湿邪侵袭太阳,虽属外感,与伤风感冒不同。微有表证,寒热无汗,或有头疼,但觉重胀而不剧痛,或有咳嗽、但咳声不扬,全身沉重倦怠,关节烦重浮肿,舌苔薄白而腻,脉象浮且濡。治宜宣透太阳经之湿邪,亦即《内经》所谓“开鬼门”也。


常用药:炙麻黄  紫浮萍 青防风 羌独活 生姜皮  苍白术 黄芪皮


方解:麻黄、浮萍、生姜辛温发汗,宣湿利水消肿;防风、羌活祛风胜湿,若全身肿,羌独二活并用。因水湿在皮,以皮行气选生姜皮,苍术皮、黄芪皮。黄芪扶卫气、达湿邪、发汗祛湿而不伤正;水湿在内,泽泻、车前子、防己均利水随证可用。


6
清化湿热法

辨证: 湿为阴邪,热为阳邪,湿热交结出现种种特有症状,除一般温热症外,兼见胸闷、恶心、身重疼痛,身热不扬,手脚不温,小溲短少、便溏、舌苔厚腻等。吴鞠通曾说:“湿为阴邪,自长夏而来,其来有渐,且其性氤氲黏腻,非若寒邪之一汗而解,湿热之一凉则退,故难速已。”所以湿温证只宜轻清透化,即清热透湿并举,更要注重气机,气化则湿亦化。但因湿热轻重有偏,治法或侧重于清,或侧重于化。本节亦是治疗湿温证的方法。


常用药:光杏仁  白蔻仁  生苡米 仙半夏 飞滑石  淡通草  鲜竹茹


方解:湿温之邪,弥漫于三焦,治当从三焦入手,上焦用杏仁开肺气以宣湿;中焦用白蔻仁醒脾以化湿;下焦用薏苡仁利水以利湿。即是三仁汤之意。再辅以滑石清利、通草轻宣、厚朴芳化,竹茹清透。


加减:若湿温初起,偏于上焦时,用大豆黄卷;若病邪入里出现胸膈满闷,心烦懊憹时,用淡豆豉辛香透邪,透发中焦氤氲之气。

小结


祛湿法有六法:芳化、温燥、下利、攻逐、发汗、清化。简归之,化、燥、利、逐四字。化有芳化、清化,药以轻灵,着眼上焦;治湿多用温药,风药胜湿每归于此;利为治湿大法,使湿有去路,见效快捷;利之不行,要用攻逐,疏凿之法,药力猛峻,用之得法,能去顽水,用之不当,祸不旋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