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德峰老师《中国哲学的人生境界》之五

 hongzhuanyidui 2017-07-12

  

今天的内容有些枯燥、生涩,但却是解除我们生活烦恼的核心思想的表达。

我们看世界是用眼睛去看的,但佛家却说,要用我们的心去观。我们的心能够观到什么?

王老师说,人到了40岁,还不相信命。此人悟性太差。您同意吗?

如何出世?这条道路如何走?《大藏经》45卷《宝藏论》中有一段话: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仓库的意思)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即离分别。常观金体无有虚谬。喻彼真人亦复如是。常观真一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真一。远离妄想无有颠倒。住真实际名曰圣人。我用这一段说明什么?举一个例子,你背着LV包包向我走来,我一眼望去,噢,世界顶级的包包。再看自己的包,简直不是包。可是,它还是包。

我们人生在世,为什么难以超越现实,超越现实的道路被什么阻挡了?就是被“相”的分别所阻挡。“相”的分别是如此真实,你做了处长,我还是小小的科员,我们就停留在“相”的分别上了。这客观的差别我们正常的认识能力都知道是真的。但真人呢,不赌众相。我们要走超越现实的路,第一步,扬弃“相”的差别。我们感官看到,项链不同于戒指,但是,我们另外一种“观”的能力,就是看到“金”本身,“金”本身怎么能看到呢?金体不可能脱离“器”而存在,看到“金体”是你的心看到的。真人能从千差万别的事物中看到本真的东西。就好像从种种的金器中看到金本身。“金”不能离开器而存在,我们拿不出“金”,观到金者是我们的心,心所观到的也不是假的,叫“体”,“体”如果离开心去观,也无法存在。几层意思,第一,“体”是心观到的,第二,“体”不能离开“器”,第三,心能够观到“体”,说明“体”与心是同一个东西。这有点哲学的思辨在里面,它告诉我们,慧能是对的。

慧能有一句话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是佛学的真理,不脱离人世间的,就像金不能脱离金器,你要觉悟不能脱离现实生活,但现实生活种种相的差别,又让你不能觉悟。所以,下面的事情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以心观体”,这样心和体就统一为真理了。所以,佛性的实在性,就在现象世界中,全看我们的心能否发现它,如果发现它,就不是普通的心,不是跟着“相”走的心,是主体的心,叫“本心自悟”。于是,我们推论走了一条很有意思的道路。在金器中发现金子,金子不能脱离金器,金子只能是我们心才能体会到,金子不就是我们的心吗?金体就是我们观到金体的心,生活的真谛也就是我们的心,真谛不离俗地,在日常生活中,在种种的“相”,在种种的分别中,你能在俗地中看到真谛。这条道路就是出世的道路。

我们本有此心,我们本能出世,此心的用法是关键。这个心,本来就在那里。在哪里,在孩子的那里,叫童心。童心观事物和我们不一样。我们观事物,看到事物和事物的区别,而童心观事物,可以从微小的事物中,看到美。也许他发现苍蝇的翅膀也是美的,而我们却看到苍蝇传播细菌。儒家承认童心。佛家也说我们本有佛性。但我们成长的过程本真的心向外疵求,开始脱离它。然后我们越走越远,走到外面疵求万物,被万物之差别所牵虑,越扯越远。然后张力就来了,那颗本真的心还在,那个向外求的心也在,两个心开始对话。两个我在对话。当我们在得意的时候,是一个我表扬另外一个我,当我们后悔、自责的时候,是一个我批评另外一个我。于是我们就在这样的烦恼中。是两个我在对话,时而自满自得,时而后悔自责,都是两个我的对话,这两个我是怎么形成的,是心的分离过程。本来的童心开始关注外部的差别了,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开始懂得趋利避害了,趋利避害当然要区分事物,区分事物叫“相”的区分,你开始执着于这一点。原来的童心还在,于是,两者的张力强大到一定程度就产生我们的苦恼。所以,苦恼不是别人给我们的,是我们自己产生的。

于是,问题就来了,如何来修这颗心,结束两者的对话和张力。我们来恢复本有的佛性。或者儒家说的“明德”。《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第一个明是动词,第二个明德,是我们本有的和天道一致的心,它虚灵不昧,后来它被遮蔽了,遮蔽的原因是我们的生活,环境生活内容增多了,增多了许多我们欲望的追求,就是私欲之蔽,还有我们人与人气质之性的差别。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习就是后天的生活的内容,导致了,私欲之蔽和气质之性,明德被遮蔽。明明德,就是让原本明德再呈现出来。这个功夫禅宗专门讲,禅宗启发了后来宋朝明朝的新儒家。出世之路要相信自己本有明德。我们看世界有另外一种方式,不是用耳目来观,而是用心来观。此心观到的,就是那个事件的真谛。

出世还有一个前题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就是天命。儒家和道家的天命观都一致,人生在世,富贵穷通的差别是命。这件事先要搞清楚,这件事不搞清楚,修心不可能有,明明德的事情也不可能去做。因为,你会觉得此生的任务很大,趋利避害,去追求一个名一个利,在前方等着我们。所以,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孔子的弟子子夏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道家特别相信天道对人生的规定,《庄子》谈到了,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 其一义也。第一,你出生于这个民族中,这个民族给你的义务你无法逃脱,你到那里都是中国人。第二,人生在世,富贵穷通,无以逃脱,安之若命,是我们的态度。可见,儒家和道家都相信有命。

我们今天的中国人相信命吗?恐怕一部分相信,一部分不相信。年轻人更不愿相信。我们现在坊间有很多励志的书,这些励志的书是让我们看到商界精英的成功来自于他们非凡的努力,坚韧不拔的意志,怎么可以讲天命观呢。

我年轻的时候,我也相信命运是在我自己手中的,到了四十岁,发现不是那回事。许多的经验确凿无疑地告诉我,我的努力不比另一个人差,智商也不比他低,家庭背景也差不多。结果他少年得志,年纪轻轻就坐到教授、博导。此刻我却硕士尚未毕业。各位在自己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于是,我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后来复旦传出来了,说是王德峰的名言:一个人到了四十岁还不相信命,此人悟性太差。 

未完待续。谢谢浏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